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授好中医内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授中医内科学课程,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为主,以讲义为辅。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很难使学生真正力求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倡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理念,也适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借鉴一些新型教学模式。

1. 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说,老师在讲授一些基础知识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识、技能,也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对于传授中医内科学知识,PBL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料,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2. 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Career-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将教育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通过预测未来的职业市场需求和趋势,提前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对于中医内科学,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医师的职业规划,并提前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准备好未来的职业生涯。

同时,教师也需紧密关注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所授知识内容,以符合未来临床工作的需求。

3. 微课与在线学习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与在线学习也成为了流行的教学模式。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中医内科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医内科学》进行浅析。

一、教学模式《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应该突出“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病与健康相结合”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应将中医内科疾病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解剖、病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核心内容。

同时,应注重对相关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知识,重点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诊断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配伍禁忌等内容。

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还应注重介绍其西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习等。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文、音视频等资料,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中医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

在实习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病历分析、查房、病人讨论等,帮助学生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临床实践技能。

四、评价体系针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评价。

知识方面,可以通过考试或论文等方式进行;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实习考核、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素质方面,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

总之,《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建议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建议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建议
1. 提倡强化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应注重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学科思维。

2. 推动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临床观察和诊断的能力。

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医内科学与中西医学、中医药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治疗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中医内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

5. 强化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设备,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疗技能。

6. 增加中医内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医内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1. 理论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三点:(1)突出重点,讲解难点。

在理论教学中,我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我在教学中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各章节内容,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两点:(1)组织临床见习。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诊疗过程,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开展实验课教学。

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1. 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难度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辅导。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3. 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临床病例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一直是中医教育领域亟待改革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国内外医学科研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医内科教学改革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和思考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索,是推动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

在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注重病因与病机的分析,强调辨证论治,但对于西医诊断和疾病分型的内容涉及并不深入。

而随着中西医融合的趋势,传统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进一步的改革与探索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多强调西医疾病学的内容,如西医病因病机、疾病分型、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以便更好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相关西医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知识。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疾病的全程管理,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临床实际,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理解,构建起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更多侧重于课堂授课、板书讲解等传统模式。

单一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

(一)在教学方法方面,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入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从中梳理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理解与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

(二)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验中医内科学理论的应用,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体现。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特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和脏腑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脏腑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熟练运用中医内科诊疗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脏腑功能、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内容,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2. 临床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诊断、辨证施治,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诊疗能力。

3. 研究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遵循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疾病观察、病证分析和辨证施治疗效评估。

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学模式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1. 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和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课程可以通过讲授、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临床实习则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基地或医院的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真正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技巧。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旨在探讨传统中医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不足,并分析现代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探索,总结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并展望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综述、传统中医教学、现代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实践经验、改进与探索、优势、发展空间、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和背景《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在内科领域的应用。

该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脏腑病证、辨证论治、针灸及方药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医诊治脏腑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背景包括中医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认可、国内外科研力量对中医内科学的推进等。

在当今社会,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的设置涵盖了中医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全面地传授中医内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还注重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深厚的教学背景,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和传承中医学经典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1.2 阐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阐述《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就是为了强调教学模式在学科传承和学生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旨在探讨其现状、特点、优势与潜力,以及对其改进方向的探讨和与西医内科学的比较。

在介绍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在分析了现有模式,突出了其特点和优势,探讨了未来发展潜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结论中总结了其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全面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特点、优势、潜力、改进方向、差异、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

1. 引言1.1 介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了解《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医内科学的现代发展趋势,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研究和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1.2 概述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旨在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该教学模式的现状、特点和优势,挖掘其潜力,探讨改进方向,比较其与西医内科学的差异。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全面了解《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更好地推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全面分析和探讨,能够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内科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进入新的阶段之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办法,为培养高质量的中医内科学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着重探讨内在疾病发生的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涵盖了中医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因此,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需要具备一个明确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1. 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我们应该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尊重传统理论和经验的优势。

比如,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疾病治疗的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引入营养学、免疫学等新领域的知识,拓展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和视野。

另外,对于重视临床应用的中医内科学而言,我们需要加强临床教学、实践操作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病例讨论、实验操作、模拟诊断、病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加强实践操作技巧2.模块化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是中医内科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课程分成不同的模块,每一模块都包括一些有机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化理解的目的。

模块化教学法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体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培养高质量的中医内科医学人才的目的。

3. 创新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智能教育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和管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践教学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实际的护理环境、实习实践,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在《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以求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要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探究不同的病人,以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发现病人的不同病变,更好地把握不同的病情。

学生要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深入思考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要注意把握病人的诊断、治疗、观察、记录及药物使用等,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

实践教学中,学生要探索不同护理方法、疗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学生要注重护理的实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要积极思考、探究,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专业知识。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是进行中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医内科学中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表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指导学生总结规律、互动教学法、举例教学法、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以及让学生试诊。

标签:内科;中医;教学方法中医临床其他课程的是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专业课。

把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诊疗疾病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所以,应用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针对中医内科学的课堂理论和授课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表图教学法表图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的把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快速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增强了学习效果。

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内容条理性不强,易导致学习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果。

而应用表图教学方法,可以把各个病症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症型以及代表方以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疾病,达到理解知识點的效果。

2 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内科学中的内容比较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时,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操作起来方可得心应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中医内科学中比较有优势的记忆方法,其中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称为联想记忆法比较常见。

比较相近、相反以及相似的事物之间比较容易联想[1]。

应用联想记忆法,一定要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从不同方面总结规律。

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这三种疾病症状类似,均有着痰多、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是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痰湿蕴肺证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可以应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进行调理,肺胀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咳痰以及胸部膨满,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或者苏子降气汤,喘证的主要症状就是气喘,可以应用汤和三子养亲汤。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学模式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可以发现其教学模式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改进。

首先,教学目标的明确和落实是教学模式的基础。

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教学目标应该以中医内科临床诊疗为基础,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学目标还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从而对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需要细致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学习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需要针对每种内科疾病逐一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疾病的内在机理和具体表现,并通过病例讲解和病历模拟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全面多样。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病例等,其中每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应该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参与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研究、讨论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沟通能力;而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中医内科临床诊疗的应用能力。

最后,互动性和反馈机制要优化。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和反馈,才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中。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意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涵盖了内科学中的大部分疾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许多传统医学院校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上,而忽视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成果。

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而临床实践的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没有充分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1、更新教学内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传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还要及时引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

还应该着重介绍与中医内科学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使学生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全面的医学知识。

2、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临床实践,亲身体验临床工作,学习临床技能和方法。

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毕业后更加顺利地适应临床工作。

4、创新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包括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教学、临床技能操作等。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虽然是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传统医学院校中的一些老师可能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抵触,因此需要引入更多新颖的教学人才,更新教师队伍。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摘要】《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一直是中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对该教学模式的演变历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现代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其优势和不足的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医内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在展望未来时,文章指出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在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潜力和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和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为该领域的教学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演变历程、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优势分析、不足和改进、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指对研究课题的历史发展、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等内容进行综合阐述。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改进。

了解《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对现代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挑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

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寻找改进方向,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劣,探讨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找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也可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内科学人才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演变历程《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医学教育的形成。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1从重教轻学向学为主体转变1、1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学以致用,难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如PBL教学、自助式教学等。

如准备中医心悸之心血不足证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概念是什么?本案例诊断心悸的依据是什么?病机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会出现哪些证型?如何选方用药,临证加减?治疗选方用药依据是什么?归脾汤还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异病同治的依据是什么?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并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掌握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快乐学”,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快乐”。

1、2考核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直以来,传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模式采用理论试卷期末考核的终结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能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相比,我们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形成性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目标与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化素质教育、科学测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重要作用[1]。

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我们以自学能力、平时课程表现(讲课知识反馈、发言、平日考勤)、阶段性考试成绩、病例讨论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指标。

形成性考核实施以来,改变了学生单纯依靠课堂获取知识的状况,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全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内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基本理论、病证辨析、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这些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适当开设贰类病、三类病等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

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以满足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需要。

此外,课程设置还应注意强调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

通过强化现代医学知识的引入,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加强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使课程更加形象、直观、有趣,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 多元素课程设计:将课程设计为多元素结构,分成基础理论、病证辨析、临床实践等部分。

通过组合不同的元素,设计精彩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2. 互动化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到讨论中来,促进思维互动,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创新型案例教学:将病例教学进行创新,通过真实性强、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的最新病例,引导和训练学生的病证辨析能力。

同时,适当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如视频演示和影像学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是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1. 临床实习设置:在临床实习设置上,要尽量保证师生比例的合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接触、了解和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机会。

2. 病人管理和服务:要重视病人的管理和服务,强化医疗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病人的安全和权益。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摘要】《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在中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概述、特点分析、优势、不足和改进方向等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浅析。

通过对该模式的综合评估发现,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质量,有必要不断改进,加强与医疗实践的结合,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对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我们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医学发展。

展望未来,应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概述,特点分析,优势,不足,改进方向,总结,展望,研究背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较为普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总结已有的教学经验,还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概况、特点、优势、不足以及改进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旨在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之一,是培养中医内科专业医师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临床实践能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将学习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医内科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教材。

通过学习和教授该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的独特魅力和科学性。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体会展开论述。

首先,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其中包括中医经络学、脏腑学、病机病理学等。

通过对诸多内科疾病的阐述,我深入了解了以“阴阳”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及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知识体验,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学的整体性和辨证论治的原理。

其次,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系统介绍理论知识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和实践技巧。

这些病例涵盖了常见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通过分析这些病例,我深刻理解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加深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经典方剂和配伍原则,这为学生应用中药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再次,该教材强调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在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同时,书中也会引入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对一些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病理机制等进行简介。

而且,对于一些疑难病症,书中也会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

这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以后继续学习现代医学打下了基础。

此外,该教材还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辩证论治,还涵盖了一些典型的中医内科学实践技能。

例如,如何进行舌诊、脉诊、面诊等。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而且,书中还强调医学道德和行为规范,告诫学生要以患者为重,尊重患者的意愿,秉持医者仁心。

在教授《中医内科学》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我通过讲解病例、交流学习经验和开展讨论活动激发学生思考。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编写临床案例分析和论文,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如模拟舌诊、脉诊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和体验,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中医内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中医内科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知识传授方面:传统中医内科学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可以通过增加临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2.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与现代医学新进展有关的内容,例如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让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3.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操作。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病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实习环节:将实习纳入“中医内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临床能力。

2.临床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例如通过模拟病例操作、观摩临床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技能。

3.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积极建设中医内科学实验室、模拟病房等实践教学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三、评估方式的改革1.综合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主要以笔试形式出现,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临床能力。

可以增加临床技能考核、临床操作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案例分析评估:通过设立案例分析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于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社会对中医内科学人才的需求。

也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中职卫校中医类专业的中医内科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并结合多種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便使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适应当前所需。

标签:中医内科学;教学;学生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归宿之一,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形成中医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核心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好该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1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
1.1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多年来在中职卫校的《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中,发现中医内科学病证复杂,直观性相对不强,且涉及相关知识较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概念容易混淆,或虽然能诊断出病名,但无从下手辨证施治,或难以推测疾病的转归,不能形成中医内科学完整的临床思维和治疗方法。

根据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1]。

①深刻理解定义:定义是各个病证的高度概括,它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定要把定义讲清楚,讲透彻,重要之处要反复强调。

②重点掌握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每一个中医内科病证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讲解的重点。

理解了病因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核心,就使病证知识的内容系统化成为可能,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比较容易。

③证型的熟记:熟记证型,不仅可以轻松应付考试,也可以在临床实际中应用自如,所以必须熟记每一个病证的证型。

这就要求,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记忆,如:联想法、对比法、趣味记忆法等等。

1.2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模式的探讨中医内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课程,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多种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故开展多种教学思维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笔者采用顺向思维、点面思维、中西互参、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的应用[2],使中医内科的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当代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学效果突出。

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
2.1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

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
键是抓好每个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证型,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主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授课过程中穿插讨论式、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收效显著。

2.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来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中医理论相对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5],多媒体教学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6]。

因此,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将课程内容制做成集影象、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

通过网络还可随时给学生展现出最新的医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如鼓胀与水肿病的讲授,可在文字板书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患者图片,听患者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理解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3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课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辨证论治体系。

教学上即使拥有网络多媒体技术,但单纯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迷茫,也难以摆脱中医内科学的呆板、单调。

因此,在每一疾病讲授前后,可选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进行讨论[4]。

2.3.1在病案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自编案例,以教材为中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设计好病案的呈现方式,设计每一个病案的针对性问题,并能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案例,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

2.3.2对于病例的呈现,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

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法,围绕“患者”的病史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个人史及体格检查、舌脉、辅助检查等),做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型,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处方用药。

讨论过程可由一个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批解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答疑解惑,教学互长。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协调好辩论的局面,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出归纳总结。

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4临床见习融入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PBL教学法指的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其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学生群体思维为主导、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步骤的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巩固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笔者在临床见习的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先选择典型住院患者,简要地介绍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等)。

依据病情与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大纲设置问题,比如消渴患者,这一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护?其次,到病房查看具体患者,要求学生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地病史资料收集,且运用西医诊法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期间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询问及查体方法,以便在后面的讨论中指出纠正。

然后组织讨论,轮流发言,学生依次汇报病史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对资料进行分析,作出中西医病名诊斷及鉴别诊断、中医证型、制定出防治方案,且对患者的预后与转归作出判断。

把事先设置的问题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展开讨论,对自己所作出的结果阐明理由,发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并作答,教师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并适当给予指导,对学生们的发言及时作出归纳统一。

最后,要求学生以住院病历的形式撰写一份病历,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批阅,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

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PBL教学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来收集信息,这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已有的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3],加强了知识间的交叉学习,推陈致新,开拓新的领域,让学生有较宽阔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利平.抓好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三环节”[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64.
[2]马作峰,姜瑞雪.《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模式浅谈[J].国医论坛,2001,16(2):44-45.
[3]闫力.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法及体会[J].中医教育,2004,23(5):41-42.
[4]滕晶.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式《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中医,2010,26(2):57-58.
[5]唐韧,黄清香.浅谈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2004,4:160-161.
[6]于征淼,陈晶.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1):151-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