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

合集下载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项技艺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他们传统工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精湛,包括锤揲、錾刻、搂花纹、搓丝、打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这些银饰被广泛
应用于苗族的服饰、头饰、颈饰、手饰等,它们不仅体现了苗族人
民的审美观,也承载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是一项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国内外
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纪念品。

许多苗族银饰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贵州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贵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苗族银饰制作工坊、开展技艺传承培训、推动旅游开发等。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神奇和历史的地方。

除了自然风光的壮丽,贵州还拥有丰富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这些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贵州人民的宝贵遗产。

1. 贵阳青岩古镇贵阳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

这个古镇建于明代,在清代达到繁华,有"西南第一名镇"之称。

青岩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古街、古亭、古堡等。

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传统,如古代的川剧表演和古代的手工艺品制作等。

青岩古镇展示了贵州古代城镇的独特风貌,是一个重要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2.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地。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战略。

遵义会议旧址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了会议的历史和意义。

遵义会议旧址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3. 黔东南侗族苗族风雨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风雨桥位于侗族聚居的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木桥建筑,被誉为"东方第一风雨桥"。

风雨桥建筑优雅别致,是侗族人民传统建筑技艺的杰作。

风雨桥记录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是贵州的宝贵非自然文化遗产。

4. 铜仁大方土司城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之一。

土司城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土司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土司城内有土司官衙、土司官府、土司祠堂等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土司政权的特色。

现在,铜仁大方土司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见证了土司时代的辉煌。

在贵州省,还有许多其他非自然文化遗产,如黔西南布依寨子、毕节岜沙古猿人遗址、安顺龙宫等。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该省的重要财富。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节期为13年,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

2.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

其特点是无需乐器伴奏,由合唱队集体演唱,具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

3. 侗族拦路歌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所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4. 铜鼓十二调铜鼓十二调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击乐,因有12个调而得名。

铜鼓十二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苗族长裙苗绣苗族长裙苗绣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珍品之一。

6.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优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营造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雷山银饰制作技艺雷山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产品包括银梳、银镯、耳环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苗族医药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10. 侗族鼓楼建筑技艺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公共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建筑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是占里侗族人民在生育方面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得这里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体现着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苗族的“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段内,苗族的村寨都会举办跳花灯活动。

在活动中,人们手持花灯,绕着篝火跳舞,边跳边歌唱,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

跳花灯活动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苗族人民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除了跳花灯外,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侗族的“侗寨歌舞”、“侗族长鼓舞”等,这些项目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观念。

布依族的“原创舞蹈”、“锣鼓舞”等,还有土家族的“花灯节”、“龙抬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苗族的“侗族大武灯”、“高跷表演”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着贵州的文化底蕴,更让世人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第二篇示例:贵州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前阵子又购了痛疣膏,落实行动,制备野生物品来也不停,但较为人不知的是,贵州省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是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文化,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

社会调查报告贵州特色手工艺——蜡染一、蜡染简介:贵州蜡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

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

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

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

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二、历史追溯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

《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

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姿,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芦笙作为主要乐器,其悠扬的声音伴随着舞者灵动的步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舞者们身着盛装,手舞足蹈,通过身体语言讲述着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

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重大节日,芦笙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它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显著特点。

侗族同胞们在田间地头、鼓楼之下,齐声高歌。

歌声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歌颂,更有对生活的感悟。

那和谐美妙的和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对话,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而深沉的力量。

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以蜡为防染剂,在白布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浸染上色。

最终形成的作品,图案细腻、色彩鲜明。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水族的马尾绣,独具特色。

用马尾作为主要材料,将丝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绣在织物上。

绣品立体感强,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水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每一件绣品都承载着水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贵州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

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演绎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

火把节上,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吃新节则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品尝新米,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南花灯


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丰富、清洗纯朴、优美动 听,调式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其中四、 五度结构和三、五度结构较为典型,目前已 经收录的花灯曲调有两百多首,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有《采茶》、《进花园》等。 思南花灯音乐中包含的许多衬词,主要有 “呀、喂、哟、哎、子(儿化韵)”等,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喂喂闪,闪喂喂”,花 灯打击乐是花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氛 十分热烈,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锣、钹、鼓、 手锣,主要的打击乐曲牌有《幺二三》、 《长路引》、《豹子头》、《灯尾巴》等。
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批
• 戏曲类(8个) •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 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 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第二批
• 传统戏剧(9个) •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 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 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 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 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 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 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 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司南花灯



司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 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仟、德江、遵 义等地。思南花灯在黔东南地方花灯中具有 典型代表性,民间艺人表演花灯主要以“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花灯戏曲音 乐,还包括民间许多丝弦乐及吹打乐。 司南土家花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锣鼓灯 主要乐器是锣鼓 (二)丝弦灯 主要 以弦乐乐器为主 (三)说唱式 包括说春、 说福式、打花子、采闹子等,其特点是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把观众逗笑,但语言讲究平仄, 文雅而不俗气。 (四)采茶灯 (五)祭祀 性花灯 (六)扫刀 (七)贺主人 2004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年司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8年,司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姊妹节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姊妹节

情 人 一 起游 方对歌 、 吃姊妹饭 、 跳 芦笙木鼓舞 、 互 赠信物 、 订 立 婚约等为主要
活 动 内容 。 它被 喻 为 “ 藏 在花蕊 里 的节 日” , 是 “ 最 古老 的东方情人 节” 。
苗 族 姊妹 节历 史悠 久 , 作 为一 种 民俗 、 婚 恋 、 社 交 方式传 承 至 今 。 吃
㈠飞
Jl ,
一y

主 管 主 办 :贵 州 财 经 学院 编 辑 出版 :贵 州财经 学院 学报 编辑部 地 址 :贵 阳 市 鹿 冲 关 路 2 7 6 号 ( 邮编 5 5 0 0 0 4 )
电子 邮件 :g z c. y x b @ 1 6 3 . n e t
电话 :(0 8 5 1 )6 9 0 2 5 2 5 6 9 0 3 6 7 5
饰 既 美又 多 , 苗族 人 以此 方 式展 示 自己 的服 饰 文 化 。
资料来源 : 《贵 州 民族风 情 图鉴 》( 贵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 贵州 财 经 学 院省 情 资料 室提 供 责任 编辑 ,萧敏 娜
jH
、\
’、
¨’ m

l
J 、
√ 。




L , .
j

}’1l l
■ ‘
印刷 :贵 阳 云 岩 精 彩 eP ~. U有 限 公 司 国 内发行 :贵 阳 市 邮局
订 阅 :全 国 各地 邮局 邮发 代 号 :6 6 — 3 6 国 外 总 发 行 :中 国 国 际 图 书 贸 易 总 公 司 北 京 3 3 9 信 箱
定 价 :8 0. 0 元
函贵州 舭物 质 文 化 遗 广:
姊妹节
苗 族 姊 妹 节 又 称 “ 姊 妹 饭 节 ” , 是 贵 州 省 台江 县 老 屯 、 施 洞 一 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苗 族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产, 侗 族大歌可 以说是蜚声 国际 , 具有极高 的艺术 欣赏
价值 。侗 族 大歌 的灵魂 就 是 “ 和谐 ” , 它充 分体 现 出 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 人与 人的和谐 、 人 与心灵 的和 谐 , 是
“ 和 谐美 ” 的艺术 典范。侗族 人 民生活在 大 自然 中 , 从 虫鸣 鸟语 中感 受到 自然 的声 音之 美 , 模仿 其声 而成
外 。少 数 民族艺 术作 品具 有 鲜 明的浪 漫主 义表 现 形 式, 采用 象征 寓意 的手法 , 通 过改造 对象、 抒 发情感 等
在艺术作 品中注入超 越现实的内容 和观念。 少数民族 非物质 文化遗产 艺术作 为一种 艺术表 现 形式 , 其价值 不仅是为 了娱 乐与 自娱 , 它同时还 具有 自 己的实用价值——用 以教化 民风 、 传承 历史 , 也是人们
方面面 , 主要 有天地 的形成、 日月星辰 的变化、 山川草
木 的起源 、 动植 物的种 类及其特性 与作用等 等, 是整个
布依族人 民记载和传承历史 、 文化 的重要工具 , 同时也 是布依族人 民所共 同创造 出的艺术作品。 贵州少数 民族文 艺擅长描 写和歌颂大 自然。在与 大 自然的和谐 共 处的经 验 中, 少数 民族 同胞 的经验是 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 学 习的。贵 州的少数 民族都 是深
阅读与文化 囤
贵州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纪珊珊
艺 术作 品具 有真 、 善、 美 的艺术特 色 , 这是 所有 艺
术 的共性 , 少数 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 产艺术作 品也 不例
形象丰 富生动 , 主 要 由八个 方面 的内容 构成。所有 的 内容都 用神话表 现 , 展现 出丰富 的想 象力和雄伟 的气

贵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刺绣是贵州省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总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安顺市、毕节市、贵阳市等地区。

贵州刺绣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贵州刺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刺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刺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手法。

贵州刺绣的绣法多样,包括平绣、锁绣、马尾绣、绉绣、辫绣、堆绣、剪贴绣等。

其中,马尾绣和绉绣是贵州刺绣中最具特色的绣法。

马尾绣是用马尾毛编织成网状物,然后在上面刺绣出各种图案。

这种绣法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图案清晰、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绉绣是在绸缎表面用针线压出皱纹,形成各种图案和纹理。

这种绣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给人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贵州刺绣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虫等。

在刺绣过程中,贵州刺绣强调色彩搭配和构图布局的和谐统一,注重细节处理和整体效果的有机结合。

贵州刺绣不仅是贵州省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和传承贵州刺绣技艺,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贵州刺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因此,需要加强保护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技艺传承和教育推广、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等。

同时,也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使贵州刺绣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0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02苗绣苗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传统美术的一种重要代表,它代表了苗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精细的绣绣绣,展现了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03蜡染技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是贵州苗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

04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村寨中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

05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舞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06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07花灯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芦笙、侗族大鼓舞、布依族苗族舞蹈、彝族古乐、侗族大锣鼓、布依族刺绣、苗族服饰等。

其中,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08阳戏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阳戏、苗族侗族侗族舞蹈、侗族戏曲、苗族传统戏剧、侗族刺绣、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服饰等。

09傩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

10侗戏侗戏是贵州省黎平县、从江、榕江等地侗族村寨的地方传统戏剧。

侗戏由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11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

12木鼓舞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鼓舞。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建筑到神秘的民俗,从壮丽的自然景观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贵州的镇远古城。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

镇远的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

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都保存得较为完好。

走在镇远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坠落人间。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特色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苗族米酒等。

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和民俗,贵州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海龙屯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它见证了古代土司制度的兴衰,其城墙、关隘、石道等遗迹,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

站在海龙屯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贵州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其歌声婉转悠扬,和谐动听。

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人民就会唱起大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贵州的织金古建筑群同样值得关注。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其中,以财神庙、东山寺、鱼山等古建筑为代表。

财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巧妙,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织金古建筑群融合了汉、彝、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贵州省地方志

贵州省地方志
贵州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有民族神话、古史歌、英雄传说、名胜传说、爱情传说、伦理故事、民间常识、摩经文学、侗族大歌、水族双歌、哭嫁歌及打闹歌等。贵州民间文学中的古史歌,规模宏大,均长达上万行。从天地形成开始,叙述祖先和各种神的来源、世界万物的形成、风俗的起源,直到民族的迁徙。代表作有《苗族古歌》、布依族的《造天地万物》、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彝族的《洪水纪》。这些古史歌大都描写了洪水神话与射日神话,说明了各民族在古代曾经历过水旱灾难。这些民间文学分布广泛,以黔东南的台江县、黄平县、施秉县最具特色。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苗族古歌(主要分布在台江县、黄平县、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刻道(分布在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分布在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苗族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苗族历法(丹寨县)、苗族民间文学《阿蓉》(榕江县)、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布依族摩经(贞丰县、关岭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六盘水市)。
侗族大歌为侗族民间歌曲。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即“大”。以演唱者和听众人数众多而得名。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从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以黎平、从江两县接壤处的六洞地区流行的大歌最为著称。演唱形式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有的是高、中、低3个声部,有的只有高、低2个声部。属支声复调声乐范畴。其特色是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附和、派生的。侗族大歌大部分属五声音阶羽调式歌曲。多用二声部合声,合声程度有大二度、大小三度,以纯四度、纯五度居多。侗族大歌中,有以叙事为主的叙事大歌;有歌颂、抒发爱情的抒情大歌;有描述侗族人生礼俗的礼俗大歌,还有鼓楼大歌、戏曲大歌和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而闻名的声音大歌。侗族大歌和声完美,歌音洪亮,气势磅礴,豁达开朗。黔东南自治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队于1986年10月应邀在法国巴黎艺术节上演唱,侗族大歌被法国《解放报》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贵州非遗名录

贵州非遗名录

贵州非遗名录贵州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从古至今,贵州人民就有许多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其中有许多被世界各国所熟知,甚至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

因此,贵州就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柱。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名录中,有许多贵州的独特传统技艺,包括:一、民间艺术:1、凉拌甜瓜:凉拌甜瓜是贵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用新鲜的甜瓜,搭配芝麻,再加上蒜蓉、大葱、香油等调料,经过凉拌后呈现出独特的香甜口感,受到游客的喜爱。

2、贵州竹筒鼓:贵州竹筒鼓是贵州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贵州著名的民间艺术。

它以竹筒为器物,装有铜钹,能发出悦耳的音乐,表现出贵州独特的文化气息。

3、贵州把玩:贵州把玩是贵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在贵州各地都有,把玩是一种传统民间游戏,通常由两个男子把玩一个把,以及一些口头调侃,可以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4、贵州葫芦鼓:贵州葫芦鼓是一种贵州特有的传统乐器,由竹子制成,装有铜钹,可以发出悦耳的音乐,是贵州特有的文化遗产。

二、民俗传统:1、贵州节日:贵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贵州”节,也叫“赛月”,它是贵州新春的象征,是贵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贵州民间舞蹈:贵州有许多传统民间舞蹈,如黔中舞、黔东舞、百步鬼舞等,它们都是贵州独特的传统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3、贵州传统服饰:贵州有许多传统服饰,如贵州特色的披头巾、腰带、裙子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三、手工艺:1、贵州陶瓷:贵州陶瓷是贵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以精美的造型,精致的工艺,独具特色的色彩,深受游客的喜爱。

2、贵州木雕:贵州木雕是贵州地区最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它以精美的造型,精致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深受游客的喜爱。

3、贵州编织:贵州编织是贵州地区最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传统的色彩,受到游客的喜爱。

4、贵州织锦:贵州织锦是贵州地区最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以其多姿多彩的织锦花样,受到游客的喜爱。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贵州的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同胞最喜爱的舞蹈之一,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优美而豪放。

芦笙的悠扬旋律与舞者们灵动的身姿相得益彰,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种舞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传统。

侗族大歌也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音乐,以其独特的和声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

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爱情、劳动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世界。

当数十名侗族歌手齐声高歌时,那磅礴的气势和动人的歌声仿佛能穿透心灵,让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同样令人瞩目。

它以八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包括牛角胡、葫芦琴、月琴等。

演奏者们围坐在一起,边奏边唱,曲调婉转悠扬,歌词富有诗意。

八音坐唱常常在布依族的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出现,是布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贵州的傩戏也是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傩戏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来驱邪逐疫、祈求平安。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表演中,傩戏融合了宗教、历史、民俗等元素,是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此外,贵州的蜡染技艺也是一绝。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通过在布上涂抹蜡液,然后进行染色,形成独特的图案。

贵州的蜡染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常常以花鸟、人物、几何图形等为主题,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蜡染制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精美的艺术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族的马尾绣同样令人赞叹。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刺绣技艺,以马尾毛作为主要材料,将其缠绕在丝线外,然后绣在布上。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在这里,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主要包括竹编、竹雕、竹编绘画等,这些传统技艺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竹编竹编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之一,主要以毛竹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制作出各种竹制品。

在贵州的侗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竹编技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侗族的竹编技艺尤为发达,其竹编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竹篮、竹筷、竹扇、竹席等。

苗族则擅长制作竹筐、竹篓、竹篮等竹制品。

在竹编技艺方面,贵州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工艺和技巧。

例如,侗族的竹编艺人擅长利用刀具对毛竹进行精细的切割和加工,制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竹制品。

苗族的竹编艺人则擅长利用火燎和刮削的方法,对毛竹进行加工和塑形。

二、竹雕竹雕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主要是在毛竹上雕刻各种图案和造型。

在贵州的侗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竹雕技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侗族的竹雕技艺尤为发达,其竹雕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竹刻、竹雕画、竹刻瓶等。

在竹雕技艺方面,贵州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雕刻技巧和风格。

例如,侗族的竹雕艺人擅长利用刻刀和火燎等工具,在毛竹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

苗族的竹雕艺人则擅长利用刮削和磨光的方法,对毛竹进行雕刻和打磨,制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竹雕作品。

三、竹编绘画除了竹编和竹雕之外,贵州的少数民族还擅长将竹子和竹编技艺应用于绘画领域。

侗族和苗族的竹编绘画具有代表性的发展。

侗族的竹编绘画主要是以竹蔑为主要材料,通过编织、拼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将图案和画面编织在画布或纸张上。

而苗族的竹编绘画则主要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使用各种颜色和颜料,在纸张或布料上绘制出各种图案和画面。

在竹编绘画方面,贵州的少数民族艺术家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侗族的竹编绘画艺术家擅长利用竹篾的质地和颜色,通过编织和拼贴的技法,创造出具有强烈质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苗族大歌:苗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大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歌唱形式,被誉为“活化石”。

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大歌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侗族芦笙:芦笙是侗族传统的管乐器,也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侗族芦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场合。

芦笙音乐通常由多个芦笙合奏组成,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给人以宏亮、激昂的感觉。

2015年,侗族芦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布依织锦: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布依织锦是其独特的传统工艺。

布依织锦以其精细的织工、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这种织锦常用于制作服装、家居饰品和礼品等,被当地人民视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贵州的布依织锦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苗族花灯:苗族花灯是贵州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

花灯由精心制作的灯笼和灯饰组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苗族花灯常常在节日和庆典期间点亮,为人们带来祥和、喜庆的氛围。

苗族花灯也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贵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丰富多样反映了贵州人民积淀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贵州文化的发展,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贵州文化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南花灯


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丰富、清洗纯朴、优美动 听,调式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其中四、 五度结构和三、五度结构较为典型,目前已 经收录的花灯曲调有两百多首,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有《采茶》、《进花园》等。 思南花灯音乐中包含的许多衬词,主要有 “呀、喂、哟、哎、子(儿化韵)”等,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喂喂闪,闪喂喂”,花 灯打击乐是花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氛 十分热烈,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锣、钹、鼓、 手锣,主要的打击乐曲牌有《幺二三》、 《长路引》、《豹子头》、《灯尾巴》等。
独山花灯
• 独山花灯源于“社”的祭礼活动,从功能上分:一为崇尚天地与自然, 二是娱人精神情感;从形式上分:一为地灯,二为台灯。它以灯戏兼 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舞姿与曲调闻名于 世,是独山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性 “活”的显现,展现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独山人达观与进取的精 神。 • 2003年,文化部特授予独山县基长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大发展、 大繁荣。独山人都以“花灯人”为自豪。在独山,不管是重大节庆或 是祭祀活动,唱花灯都是必不可少。“人人会拿花灯扇,个个会唱花 灯调”,这是独山花灯普及化最真实的写照。在独山,学生书包里装 着、手里拿着花灯扇,已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开展花灯 “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的“四进”活动,无疑是对非 遗保护传承的巨大推动。 •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 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 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也迎来了更加璀璨的未 来。
司南花灯



司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 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仟、德江、遵 义等地。思南花灯在黔东南地方花灯中具有 典型代表性,民间艺人表演花灯主要以“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花灯戏曲音 乐,还包括民间许多丝弦乐及吹打乐。 司南土家花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锣鼓灯 主要乐器是锣鼓 (二)丝弦灯 主要 以弦乐乐器为主 (三)说唱式 包括说春、 说福式、打花子、采闹子等,其特点是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把观众逗笑,但语言讲究平仄, 文雅而不俗气。 (四)采茶灯 (五)祭祀 性花灯 (六)扫刀 (七)贺主人 2004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年司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8年,司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类
第一批
• 戏曲类(8个) •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 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 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第二批
• 传统戏剧(9个) •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 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 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 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 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 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 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 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第三批
• 传统戏剧3项(3处) • 丝弦灯(凤冈县)、仡佬族滚龙戏 (正安县)、端公戏(生于民间,长期流行于民间,直到新中国诞生 后才得到健康地成长和迅速地发展。如今它以载歌载舞、 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明快活泼、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赢得了独山县、 而且也赢得了黔南州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它根植于农村, 在贵州花灯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被人们称为贵州南路 花灯的代表。 • 独山花灯最早是“地灯”,其源于正月闹元宵玩灯的习 俗 。“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上表 演的艺术形式。多以扇帕为主要道具载歌载舞,通常与闹 元宵的耍龙、舞狮、划早船、车车灯等一起,通称闹花灯, 后“地灯”的表演形式被“还愿”的习俗所借用,形成 “愿灯”,其内容是娱神、酬神了愿,驱魔去邪、消灾化 结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灯”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程 序,其中要扎灯、塔台唱灯。就出现了“台灯”。从清咸 丰间(1851)年,愿灯盛行独山城乡时,歌舞中就带有戏 的成份,如《打头台》已经由歌舞发展到人物,有故事情 节的别具风格的“灯夹戏”。“台灯”表演分为两部分。 开台的第一个节目是《踩新台》,接着是《打头台》,俗 称“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戏(正戏)。“台灯”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