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项技艺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他们传统工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精湛,包括锤揲、錾刻、搂花纹、搓丝、打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这些银饰被广泛
应用于苗族的服饰、头饰、颈饰、手饰等,它们不仅体现了苗族人
民的审美观,也承载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是一项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国内外
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纪念品。

许多苗族银饰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贵州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贵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苗族银饰制作工坊、开展技艺传承培训、推动旅游开发等。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内容分类。
这组古歌,包括《妹榜妹留》、《十二个蛋》、《兄弟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术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八首歌。
《寻找木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四首古歌,讲述的是苗族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祭祀用品的来历。这四首古歌,可以在酒场上演唱,但主要是在家族祭祖时演唱。
演唱方式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MIAO ZU GU GE
传承保护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内容分类。
这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四首歌。《枫香树种》的内容,生动地叙述了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与枫树的关系。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歌中唱道:“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的音译,妹即“母亲”,榜H旷蝴蝶”,原意为蝴蝶妈妈。苗族古歌认为,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她就是蝴蝶妈妈。古歌描绘了枫树如何生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又如何生了人类、兽类和巨神。


历史渊源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15个半名录)一、“民间文学”类:1、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苗族古歌》主要流传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黄平县及周边的雷山、榕江、剑河、凯里、施秉、镇远、三穗等县市。

(图1、图2)2、刻道〖苗族〗(施秉县)本为苗语。

汉语译为“开亲歌”,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一路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内容。

现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一带尤以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中的高塘最为典型。

(图3)二、“民间舞蹈:”类:(一)芦笙舞:此次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笙舞,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苗族锦鸡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贵定苗族鼓龙鼓舞·长衫龙和具有“苗乡霹雳舞”之称的毕节地区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苗族滚山珠等。

1、锦鸡舞(丹寨县)(图4)2、鼓龙古虎·长衫龙(贵定县)(图5)3、滚山珠(纳雍县)(图6)(二)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台江县)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东南反排苗寨的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

它是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文化纽带。

(图7)三、“民间美术”类:苗绣:苗绣文化寓意丰富,传统工艺精湛。

1、雷山苗绣(雷山县)(图8)2、花溪苗绣(贵阳市)花溪苗绣指的是花溪苗族的挑花制作工艺。

这是苗族“花溪支系”的一种刺绣方法。

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花溪乡范围内,并扩展到周遍地区。

有追念祖先、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等功能特征,极富装饰性。

(图9)3、剑河苗绣(剑河县)剑河苗绣指的是剑河苗族的锡绣。

这种锡绣制作工艺,是以金属锡作为主要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

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具有用料特殊、手工精细等特点,华丽高贵。

(图10)四、“传统手工技艺”类:1、苗族蜡染技艺(丹寨县)丹寨苗族蜡染技艺,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调镇,以及相邻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该省的重要财富。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节期为13年,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

2.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

其特点是无需乐器伴奏,由合唱队集体演唱,具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

3. 侗族拦路歌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所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4. 铜鼓十二调铜鼓十二调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击乐,因有12个调而得名。

铜鼓十二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苗族长裙苗绣苗族长裙苗绣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珍品之一。

6.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优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营造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雷山银饰制作技艺雷山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产品包括银梳、银镯、耳环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苗族医药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10. 侗族鼓楼建筑技艺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公共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建筑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是占里侗族人民在生育方面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族织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苗族织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苗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苗族织锦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苗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苗族织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是苗族民间创作艺术的珍品。

苗族织锦采用纯手工编织,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织布、染色、绣花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技师亲身参与,耗时费力。

苗族织锦的主要材料是棉线和丝线,其中丝线是用来绣花的,不仅增加了织锦的美观度,也提高了织锦的价值。

苗族织锦项目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重视,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还得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推广。

苗族织锦的推广不仅能够传承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加当地的文化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苗族织锦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苗族织锦项目的推广和传承,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1 -。

苗族传统剪纸艺术

苗族传统剪纸艺术

苗族传统剪纸艺术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的传统剪纸艺术独具特色,被誉为“剪纸之乡”。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剪纸艺术的起源、技法以及艺术特点。

一、起源与历史苗族传统剪纸艺术起源于古老的苗族社会,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

苗族剪纸最早是用来装饰家居和庆祝节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艺术在苗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具有祈福、保平安等意义。

二、技法与制作过程1. 纸张的选择:苗族剪纸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纸和彩纸。

其中,稻草纸通常用于剪制具有宗教寓意的作品,而彩纸则可通过色彩的运用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

2. 设计图案:在剪制苗族剪纸前,艺人需要先设计图案。

苗族剪纸的图案丰富多样,通常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和苗族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如苗族传统服饰、建筑等。

3. 剪刀技法:苗族剪纸的剪刀使用传统古法锻制而成,具有锋利且精细的特点。

艺人需要具备熟练的剪刀技巧,将线条剪得又直又细,以保持剪纸作品的整体平衡和美感。

4. 剪制过程:剪制苗族剪纸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先在纸上绘制好图案,在根据设计,用剪刀小心地剪掉多余的部分。

艺人通常从外部开始剪切,逐渐向内部细节剪切,以保证作品的整体完整性。

完成剪切后,作品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如镂空、阴阳对比等。

三、艺术特点与表达方式1. 象征意义:苗族剪纸作品经常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苗族人民视剪纸为守护神明的化身,用剪纸来表达心中的祈愿和期望。

例如,一些作品中剪出的动物形象往往寓意着富贵、幸福和吉祥。

2. 线条韵律:苗族剪纸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韵律闻名。

线条在作品中的流动与变化,使观者感受到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赞美和敬畏。

线条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生动且富有动感,令人赏心悦目。

3. 色彩运用:苗族剪纸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也十分重要。

艺人通常选用鲜艳的彩纸,通过剪切不同形状的色块,巧妙地安排在作品中,使色彩交相辉映,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CONTEN
T
01 苗 绣 概 述
03 类 别 特 点
02 历 史 渊 源
04 文 化 传 承

苗绣概述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 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 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苗族的刺绣艺 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家妇女擅长 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 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 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苗绣的技法多样,色彩绚丽、协调, 构图对称和谐,造型夸张,以花、 鸟、虫、鱼、蝴蝶、圆点花、龙等 为图案,创造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分。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 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 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 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
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 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 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 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 帛上描绘花纹。
南陌东城尽舞儿 画金刺绣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 舞落银蟾不肯归
• 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 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
• 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 条”,“绣花衣裙”。
• 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很多,如黔东清水江苗 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古州苗族刺绣亦多, 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至今还保存着两套乾 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 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 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 的数量日渐减少,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
苗族绣品只有少数当地人在以家庭作坊式生产, 在全手工操作下,出产极为有限,销售渠道也 极为仄逼,靠当地旅游商店销售、网上销售等, 其销量极为有限。

苗族传统竹编艺术

苗族传统竹编艺术

苗族传统竹编艺术竹编,作为中国苗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凝聚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巧妙地利用竹子,苗族人民创造出了各种独特的竹编作品,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竹编艺术在苗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中,苗族始祖“蚩尤”曾经教导苗族人民竹编技艺,从此,竹编成为了苗族人民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

二、工艺特点1. 材料选择:苗族竹编主要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竹子的品种有多种多样。

不同种类的竹子质地各异,能够制作出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作品。

2. 制作工艺:苗族竹编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

制作过程包括竹子的处理、剥皮、切割、染色、染织等环节,需要经过反复细致的手工劳动。

3. 装饰元素:竹编作品通常会添加一些装饰元素,如彩色丝线、花纹点缀等。

这些装饰的选择和运用显示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三、艺术表现形式1. 生活用品:苗族竹编主要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如筐、篮、斗、笆、席子等。

这些作品在实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够为生活增添美感。

2. 舞蹈道具:苗族传统舞蹈中经常使用竹编器物作为道具,如竹板、竹签等。

这些道具的形状和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在舞蹈中产生美妙的节奏。

3. 肖像雕塑:苗族竹编艺术还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竹质雕塑。

苗乡传统的民间雕塑通常使用竹子作为材料,雕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结:苗族传统竹编艺术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竹子的巧妙运用和精湛技艺的展示,苗族竹编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在当今社会,苗族竹编艺术不仅是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遗产类别
遗产名称
遗产地
民间文学
1.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刻道(苗族)
贵州省施秉县
音乐
1.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2.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3.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贞丰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舞蹈
1.芦笙舞(苗族锦鸡舞、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贵州省
7.皮纸制作技艺
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
传统医药
民俗
1.苗族鼓藏节
贵州省雷山县

4.苗族姊妹节
贵州省台江县
5.侗族萨玛节
贵州省榕江县
6.仡佬毛龙节
贵州省石阡县
7.水书
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曲艺
布依族八音坐唱
贵州省兴义市
杂技与竞技
美术
1.苗绣
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
2.水族马尾绣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手工技艺
1.丹寨苗族蜡染技艺
贵州省丹寨县
2.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贵州省雷山县
3.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贵州省雷山县
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5.苗族银饰锻制艺
贵州省雷山县
6.茅台酒酿制技艺
2.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戏剧
1.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贵州省思南县
2.侗戏
贵州省黎平县
3.布依戏
贵州省册亨县
4.彝族撮泰吉
贵州省威宁县
5.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0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02苗绣苗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传统美术的一种重要代表,它代表了苗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精细的绣绣绣,展现了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03蜡染技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是贵州苗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

04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村寨中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

05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舞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06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07花灯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芦笙、侗族大鼓舞、布依族苗族舞蹈、彝族古乐、侗族大锣鼓、布依族刺绣、苗族服饰等。

其中,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08阳戏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阳戏、苗族侗族侗族舞蹈、侗族戏曲、苗族传统戏剧、侗族刺绣、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服饰等。

09傩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

10侗戏侗戏是贵州省黎平县、从江、榕江等地侗族村寨的地方传统戏剧。

侗戏由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11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

12木鼓舞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鼓舞。

花山节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是什么民族的节日苗族花山节,流行于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踩花山”,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进行,主要活动内容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

2014年11月11日,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花山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146。

中文名苗族花山节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节日起源祭祀节日活动打“芦笙架”,跳狮子舞,斗牛节日意义纪念苗族首领蚩尤,庆贺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遗产编号X-146 历史渊源:苗族先民部落遭到外族部落的入侵,苗族民众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迫四处流落。

为了招集自己的民众,苗族首领蚩尤在山上竖起花杆,让芦笙手吹响芦笙。

苗族民众听到熟悉的笙声后,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花杆下,开始重新生活。

从此,苗族人民每年都会举行“花山节”,以纪念苗族首领蚩尤,庆贺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

民俗内容:主要活动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

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涌入花山场。

围绕“花杆”跳三步舞、蹬脚舞,打“芦笙架”,跳狮子舞,斗牛等,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倾吐钟情,一旦相爱,即互赠信物,直至缘定终身。

[5]活动流程苗族斗牛斗牛,是苗族花山节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体现苗族人民崇尚坚强有力和健壮体魄,寄托着苗族同胞对来年风调雨顺、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期盼。

苗族爬花杆踩花山”先要立花杆,无杆则不成花山。

花杆是用一棵直的杉树做成的,高约30米,刮去树皮,修去枝叉,仅留丛青翠的树冠,然后立埋于选好的花山场中心,在距杆顶二三左右的地方,挂上红、黄、蓝、白四色长幅彩旗以及象征喜庆和奖励爬杆优胜者的芦笙、猪头和几斤白酒等。

苗族对歌花山节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那就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对歌。

有趣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趣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

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

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苗族具有古老的历史,由于战争、政治、疾病以及农田丢荒等各方面原因,迁徙是苗族历史上最重要的特点,苗族也由此形成了现如今分布广泛、方言众多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等特点,因而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苗族鼓藏节的简介

苗族鼓藏节的简介

苗族鼓藏节的简介
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
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先秦
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
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
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起源: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
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

传说蝴蝶妈妈是
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

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
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

苗族
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

鼓藏节就是祭祀神
枫树和蝴蝶妈妈。

文化特征:鼓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
等名称。

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一大特色;鼓藏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拜天地神灵又有庆贺
丰收,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娱乐活动。

在过节中,一般都
以宗族或房族为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分别邀请祭师唱诵呼唤天
神地神和祖宗神灵来过节的“鼓藏歌”,追溯苗族自远古以来直到
本家族的历史,对全体鼓社成员进行一次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再教育,要求大家世世代代永远牢记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
遗 产 视 角
四8蕊瘩
苗族 蜡 染技 艺
时 间 :2 0 0 6 年
蜡染 是贵' t l 1 省丹 寨、黄 平 、 凯里 、榕 江 、 安顺 、织 金等 县市
苗族 世代 传 承的 传统 技 艺 。在长 期与 外界 隔绝 的 艰苦 环境 中 ,这
类别 :传 统 技艺
编 号 :V l l l _ 2 5
里 的居 民逐渐 形 成 了 自给 自足 的
生 活 方 式 ,栽 靛 植 棉 、 纺 纱 织
布 、画蜡 挑秀 、浸染剪 裁 ,古老的蜡 染技艺代 代传承 。形 成 了 以蜡 染艺术 为主导 的衣饰 装束 、婚 姻节 日礼俗 、社 交 方 式、丧葬风 习等 习俗文 化 。
苗族蜡 染有点蜡 和画蜡两种技 艺 ,从 图案上可分 为几



i i i 一 — ■ ÷ — - ‘ i 1 案 造型生 动 、简练 传神 、活 泼流
畅 、充满夸 张 ,乡土气息浓 厚 。蜡 染的制 作工具 主要有铜
刀 (
制作 过苗
学、 相 处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对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认定和保护工作。

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苗族传统织锦技艺:苗族是黔西南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这一技艺通过苗族母亲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黔西南锅庙会:黔西南锅庙会是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举行。

锅庙会包括祭祀活动、游玩和品尝美食,是当地人民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3. 苗家银饰:苗族银饰是苗族妇女的日常装饰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寓意。

这些银饰代表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二、保护和传承工作1. 加强保护意识: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黔西南州加大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相关民间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提升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传承和培训: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传承活动。

组织相关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

3. 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建设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这些基地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护效果和意义1. 保护效果显著:黔西南州对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2. 民族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3.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苗族大歌:苗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大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歌唱形式,被誉为“活化石”。

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大歌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侗族芦笙:芦笙是侗族传统的管乐器,也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侗族芦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场合。

芦笙音乐通常由多个芦笙合奏组成,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给人以宏亮、激昂的感觉。

2015年,侗族芦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布依织锦: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布依织锦是其独特的传统工艺。

布依织锦以其精细的织工、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这种织锦常用于制作服装、家居饰品和礼品等,被当地人民视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贵州的布依织锦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苗族花灯:苗族花灯是贵州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

花灯由精心制作的灯笼和灯饰组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苗族花灯常常在节日和庆典期间点亮,为人们带来祥和、喜庆的氛围。

苗族花灯也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贵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丰富多样反映了贵州人民积淀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贵州文化的发展,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贵州文化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
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

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

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历史性
从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够找到厚重的历史印记。

古歌与传说:在苗族古歌中,<迁徙歌》、《跋山涉水歌》、《焚巾曲》、《指路歌》、《开路歌》等题材,集中反映了茁族各支系的迁徙历史。

如湘西苗语方言区的苗族古歌《部族变迁·迁徙》,讲述了原来居住在东方水乡的苗族先民,被迫迁徙到武陵山腹地山区的过程。

二、综合性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显著特色为综合性强。

如茁族古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闻文学,两同时传唱古歌的声乐曲调又属于表演艺术的民间音乐类。

又如芦笙,首先它是苗族的传统乐器,其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中的手工技艺类,芦笙曲调属于民间音乐类,芦笙舞又是最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其舞蹈过程中还带有许多杂技动作如滚山珠、走竹竿、肩上乘人、踩鸡蛋等等,此外,许多苗族地区都有形式与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规模宏大的芦笙节。

三、濒危性
芦笙舞至今仍深受各地苗族群众的喜爱,但“阿作”芦笙舞及类似舞蹈带有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本身不易传承,再加上规模较大,文化内涵又极其深厚,这是导致濒危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民族语言也开始出现危机,一些人不愿意再讲自己的母语。

而语言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当载体消失以后,文化也会随之消失,纵有用汉语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如苗族古歌,也很难再看到其原始风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