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十二经脉腧穴

合集下载

针灸学穴位大全(配图)

针灸学穴位大全(配图)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1) 中府ZhōngFǔ[定位]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云门Yúnmén[定位] 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

8寸,可灸。

(3) 天府Tiānfǔ[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12-1).[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直刺0。

5~1寸。

(4)侠白Xiábái[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12-1)。

针灸学 十二经脉之 小肠经

针灸学 十二经脉之 小肠经

2、后溪(输穴

八脉交会穴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 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项强痛 目赤痛 耳聋 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 手指麻木 腰背痛 ③疟疾 癫狂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刺灸:直刺0· 5~1寸。可灸
3、养老

(郄穴)
定位:当尺骨小头近 端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①目视不明 耳闭 不用 ②肩背肘臂痛 刺 灸 : 直 刺 或 斜 刺 0· 5~0· 8寸。可灸
手太阳小肠经
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赵明华
经脉循行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 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 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关 节),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 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 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出页: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 连及上牙床的部位),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1、体表路线:

起于手小指 尺侧少泽穴→上 肢外侧后缘→肩 →颈→面颊→止 于耳前听宫穴。 ↓ 分出至目内眦交 膀胱经
2、体内联系:
属小肠,络心。
并与胃、食管、目、耳有
联系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9穴)



1、少泽(井穴) 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 0· 1寸。 主治:①乳汁少 乳痈(通 乳经验效穴) ②头痛 咽喉肿痛 ③昏迷 热病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 刺出血。可灸
4、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 冈下窝中央凹 陷处,与第四 胸椎相平。 主 治 : 肩 胛 痛 肘臂痛 气喘 乳痈 刺灸:直刺0· 5~1 寸。可灸。

5、颧髎(小肠、三焦经交会穴)
定位: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面瘫 齿痛 颊肿 面痛 面肌瞤 动 刺 灸 : 直 刺 0.3~0.5 寸,斜刺或平刺 0.5~1寸。可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针灸学十二经所属及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针灸学十二经所属及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十二经所属及十四经腧穴分寸歌一、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出处】选自《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编著。

,该书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编著。

【歌诀】五脏六腑共包络,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手足所属三阴阳,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太阴足脾手肺脏,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阳明足胃手大肠,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少阴足肾 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 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

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 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 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二、十四经腧穴分寸歌(1)手太阴肺经(LU)【歌诀】LU 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2)手阳明大肠经(LI)【歌诀】LI 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身热与胃肠。

,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身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肱骨外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起,巨骨肩尖骨陷当,肩尖骨陷当,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
三、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经络 常用穴位

经络  常用穴位
晋代:《针灸甲乙经》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 来,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唯一 明代:《针灸大成》杨继成 发展 现代:针麻、针灸镇痛
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7、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 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膀胱经。主治 眼病和腰背痛等。
8、枕下旁线: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 枕外粗隆1寸,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属膀胱经。主治小脑疾病所致平衡障 碍,后头痛等。
9、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顶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 膀胱经、胆经、胃经、三焦经。自上 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和面部瘫 痪。
肺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6-1.5寸 向脊柱侧斜刺;艾灸. [主治] 咳嗽、哮喘、肺结核、肺炎、胸膜炎、鼻塞
及背部病症。
肺 俞
肾 俞
定喘
[定位] 在背部,当第7
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操作] 向脊柱侧斜刺
0.6-1.2寸.
[主治] 哮喘、咳嗽、肩
背痛 。
大椎
[定位] 在后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向上斜刺0.8-
1.2寸 艾灸.
[主治] 发热、疟疾、
中暑、咳嗽、哮喘、荨麻 疹、项背病症、防病保健、
强壮作用。
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
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 直刺0.4-0.6寸;艾灸. [主治] 心痛、心烦、健忘、惊悸
痛、耳鸣、耳聋。
下 关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 左右对称。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微屈肘) 前 孔最 腕横 7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臂 列缺 纹上 1.5寸 桡骨茎突上方 腕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 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 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 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

《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一、经络腧穴学总论[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

掌握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定位方法。

[实验内容]1.经络腧穴的概念。

2.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

3.腧穴的分类及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太阴肺经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手阳明大肠经[目的要求]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阳明大肠经头面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3.足阳明胃经[目的要求]掌握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阳明胃经头面部及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4.足太阴脾经[目的要求]掌握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太阴脾经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5.手少阴心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6.手太阳小肠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学 十二经脉之 三焦经

针灸学  十二经脉之 三焦经

7、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 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痛 上肢瘫痪 肩周炎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8、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 陷中。 主治:①耳鸣 耳聋 耳部肿痛 ②面瘫 面颊肿 齿痛 牙关紧闭 刺灸:直刺0〃8~1〃2寸。 可灸
1、体表路线:

起于无名指尺侧
端关冲穴→手背→上
肢外侧正中→肩→颈
→耳后→耳前→止于
眉梢的丝竹空穴…→
目外眦交胆经
2、体内联系: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并与耳、眼有联系
二)经脉主治作用
主治头面、目、耳、颊、咽喉、胸胁 病和热病 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3穴) 1、关冲(井穴)
手少阳三焦经
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赵明华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 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 臂外两骨(尺骨、桡骨)之间,上贯肘,循 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 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 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定位: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 ①头痛、目赤、耳鸣、喉痹等头面 五官疾病热病 ②中暑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2、液门(荥穴)
定位: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 中 主治:头面五官热性病症、手臂痛 操作:直刺: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4、 5掌 骨间凹陷中。 主治:①耳聋 耳鸣 ②头痛 目赤 咽喉肿痛 ③肘臂痛 小指麻木屈伸不利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特定穴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60个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五输穴五行配属(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理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穴原则:“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子母补泻法(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建议:记忆五输穴歌诀结合其五行属性表学习此内容)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3)按时选用①季节:“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②每日时辰: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子午流注”。

《五输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二)原穴、络穴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或说成“以输为原”。

阳经输穴后另有一个原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中府旁六一肋间,云门府上一寸许,天府腋下三寸主,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腕上一寸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边。

二、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三)经穴分寸歌商阳食指内侧端,二间握拳节前当,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上三寸安,温溜腕上五寸量,下廉池下四寸看,上廉池下三寸中,三里池下二寸逢,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髎池上骨外廉,五里池上三寸寻,臂臑池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中,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肌中喉结旁,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鼻翼中点外。

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入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泻,泄泻,痢疾,便秘。

2.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

3.神志病癫狂。

4.热病5.经脉循行部位下肢痿痹,转筋。

(三)经穴分寸歌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眶下孔,巨髎目下鼻翼旁,地仓目下吻四分,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咬肌处,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肌前喉结旁,水突人迎气舍中,气舍肌间锁骨上,缺盆锁骨上窝中,相去中线四寸明,气户锁骨下缘取,库房屋翳膺窗近,均距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第五肋间细扪循,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气冲归来曲骨邻,共去一寸旁二寸,髀关骼下承扶平,伏兔膝上六寸中,阴市膝上三寸呈,梁丘膝上二寸记,犊鼻膝髌陷中取,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膝下九寸下巨虚,丰隆条口外一寸,解溪跗上髁纹中,冲阳跗上动脉处,陷谷跖趾关节后,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次趾外侧端。

四、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chuài)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主治概要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

2.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

3.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隐白大趾内侧端,大都节前陷中求,太白节后白肉际,跖骨底前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寻,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阴陵下三地机朝,胫髁起点阴陵泉,血海髌上二寸现,箕门血海上六寸,冲门曲骨旁三五,府舍大横下四三,腹结大横下一三,脐旁四寸是大横,腹哀大横上三寸,中庭旁六食窦穴,天溪胸乡周荣上,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悬。

五、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癫狂病。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脉凭,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屈肘横纹头,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掌后一寸同,阴郄掌后五分得,神门肌腱桡侧逢,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内侧边。

六、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二)本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

2.热病、神志病昏迷,发热,疟疾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少泽小指外侧端,前谷节前外侧觅,后溪节后握拳取,腕骨三角骨前当,阳谷三角骨后讨,转手骨开觅养老,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踝鹰嘴中,肩贞腋上一寸寻,臑俞贞上冈下缘,肩冈下窝是天宗,秉风冈上举有空,曲垣冈端上内陷,外俞陶道三寸从,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中,天容肌前下颔后,颧髎颧骨外眦量,听宫张口屏前中,此为小肠手太阳。

七、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

2.神志病癫、狂、痫。

3.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三)经穴分寸歌内眦外上是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眉冲直上入发际,曲差神庭旁寸五,五寸直后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匀看,玉枕脑户一寸三,天柱项后发际中,自此夹脊开寸五,一杼二风三肺腧,四厥五心六督腧,七膈九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一焦二肾三气海,四大五关一小肠,二胱三膂四白环,以上各穴可推之,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骶后孔,尾骨之旁会阳穴,承扶臀下横纹中,殷门承扶下六寸,浮郄委阳上一寸,委阳腘窝外筋旁,委中穴在腘纹中,第二侧线再细详,再从脊旁开三寸,二附三魄四膏肓,五堂六譩七膈关,九魂十纲十一意,十二胃仓一肓门,二志二胞四秩边,委中下二寻合阳,承筋合阳下三寸,承山腨下分肉间,飞扬昆仑上七寸,跗阳昆仑上三寸,申脉外踝下方张,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节后肉际乡,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小趾外侧端。

八、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二)主治概要1.头和五官病证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

2.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

3.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足心陷中是涌泉,然谷踝前舟骨边,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下五分见,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内陷中,复溜溪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筑宾溪上五寸寻,阴谷膝内两筋间,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缠,各穴上下一寸连,中行旁开半寸边,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穴穴均在肋隙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

3.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挛麻,腕痛,掌中热等。

(三)经穴分寸歌天池乳外一寸处,天泉腋下二寸循,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腕上五寸寻,间使腕后三寸安,内关腕上二寸停,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指中指尖,中指末端是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

2.热病3.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胸胁病,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

(三)经穴分寸歌关冲环指外侧端,液门小指次指间,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手背腕陷中,外关腕上二寸当,支沟腕上三寸安,支沟横外取会宗,腕上四寸三阳络,四渎腕上七寸着,天井肘上一寸摸,肘上二寸清冷渊,渊臑中点是消烁,臑会肩髎下三寸,肩髎肩峰后下方,天髎肩井曲垣间,天牖平颔肌后缘,翳风耳垂后方取,瘈脉耳后下三一,颅息耳后上三二,角孙耳上入发际,耳门屏上切迹前,和髎耳前锐发乡,竹空眉梢陷中量。

十一、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zhuo),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

2.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

3.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4.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臂痛、麻木、不遂等。

(三)经穴分寸歌外眦五分瞳子髎,耳前陷中听会绕,上关颧弓上缘是,头维曲鬓串一行,五穴间距均相同,颔厌悬颅悬厘取,曲鬓角孙前一指,率谷入发寸半量,天冲率后五分交,浮白窍阴等分取,完骨乳突后下方,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许,临泣入发五分考,目窗正营及承灵,一寸一寸寸半巧,脑空池上平脑户,风池耳后发际标,肩井大椎肩峰间,渊腋腋下三寸然,辄筋渊腋前一寸,日月乳下三肋间,十二肋端是京门,带脉章下与脐平,五枢髂前上棘前,前下五分维道还,居髎髂前转子取,环跳髀枢宛中陷,风市垂手中指寻,中渎膝上五寸陈,阳关阳陵上三寸,小头前下阳陵存,阳交外丘骨后前,均在踝上七寸循,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阳辅临,踝上三寸悬钟是,丘墟外踝前下真,节后筋外足临泣,节后筋内地五会,节前四五侠溪至,四趾外端足窍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