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沟谷型泥石流特征及易发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海拔地区沟谷型泥石流特征及易发性评价作者:李茂山张骏向波王俊
来源:《科技探索》2013年第03期
摘要:以一典型沟谷型泥石流为例,根据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查资料,对其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特征进行了说明,分析其形成条件,进而对其易发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特征易发性
0 引言
青藏高原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使得该区出现了整体不断隆升的地壳运动模式[1],地形切割强烈,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壳隆升强烈、风化剥蚀严重等极为特殊的地质背景下,使得该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松散堆积物,这些松散堆积物堆积物山前沟脑及沟道两侧斜坡地带,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2],遇强降雨易发泥石流。这些泥石流特点与内地泥石流有着一定的区别,搞清青藏高原泥石流的特征、形成条件,分析其易发性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概述
该泥石流位于主河左岸,为沟谷型泥石流。冲沟沟谷横断面呈“V”字型,下切深度5-
12m,宽约58m,沟谷长约2000m,沟口高程4265m,沟脑高程4688m,相对高差为423m,纵坡比为212%,泥石流汇水面积约4.2km2,规模为中型。汇水范围内植被覆盖率仅5%,其它中草地占55%,剩余为荒地,分布不均匀,沟道内侧坡体部分裸露。该泥石流沟口及堆积扇处有居民4户30人。该泥石流目前处于发展旺盛期,当再次发生泥石流时,威胁沟口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2 泥石流特征
2.1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形成区平面形态呈“掌形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较大支沟发育,与主沟交汇与沟口处;主沟两侧斜坡上小型冲沟较多,坡面坡度约45°~65°,植被发育较差且分布不均匀,覆盖率约5%;多为草地,约55%。坡面表层覆盖残坡积层,厚约0.5m~2.5m,结构松散;下伏基岩为侏罗系(J)砂岩,部分岩体裸露,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常以剥、坠落的方式堆积于坡脚。二者在暴雨冲刷下极易与雨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2.2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沟谷较为顺直,无急弯。两侧斜坡坡度约40°~60°,表面覆盖残坡积层,厚约4m,结构松散;沟槽内有松散物堆积,多为卵砾石,厚约0.8m~1.3m,方量约4×103m3,粒径约
4cm~12cm,易被流水搬运。沟谷两侧坡体植被发育差,坡面大部裸露;坡体发育数条支沟,切割较浅;西侧支沟曾发育有一坡面泥流,规模较小。
2.3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堆积区呈扇形,完整性达95%,冲淤变幅为±0.5m,扇长约800m,宽约1000m,扩散角约120°。扇面平缓,坡度约12°。扇上多草地,分布不均。主沟流水将扇面下切,形成冲沟,深约0.4m,宽约0.6m,沟内覆盖有泥石流堆积物,厚约0.5m,多为卵砾石,粒径2cm~
8cm;堆积扇物质以碎石土为主,厚约1.5m,含大量巨石,最大体积为1.5×0.5×0.4m3,碎石含量近56%。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易发性分析
3.1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即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该泥石流沟谷为深切割“V”型冲沟,两侧斜坡坡度较陡,约40°以上,相对高差约200m;植被发育极差,冲沟沟脑与沟口相对高差达400m,为泥石流的发生提高了良好的环境,可使其具有较高的流速和动能;冲沟沟道较长,流经范围较广。物源方面:滑坡等灾害与人工弃体形成的堆积物较少,主要为自然堆积体。沟槽内有小型降雨冲刷下的残坡积物与砂岩碎屑及前次泥石流的残留物,主要成分为碎石土,碎石平均粒径为7cm,最大为12cm,为泥石流提供物源;两侧斜坡表层覆盖残坡积物,结构松散,下伏基岩为砂岩,由于部分岩体裸露,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结构松散,岩体破碎,都极易被雨水冲刷成为物源。该处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为暴雨,暴雨频率为0.1次/年,本区降雨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降雨集中,强度大,具备了激发该泥石流发生的水动力条件。
3.2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及泥石流特征、形成条件,对该泥石流进行易发性分析,将影响泥石流易发性的因素细化为15个方面,并分别进行量化打分,由表1可知,该泥石流易发性量化评分总值为101分,属中易发泥石流。
4 结束语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沟谷型泥石流[3],其基本特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与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加之降雨集中,且强度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动力条件;泥石流量化评分总分值为101分,属中易发泥石流。为做到泥石流预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建议在对该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雨情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李勇,周荣军.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0
[2]张岳桥,杨农.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03,10(4)
[3]杜榕桓,李鸿琏,唐邦兴等.三十年来中国的泥石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4(1):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