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现状
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
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相比阳坡,阴坡光照较少、土壤含水量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因此阴坡具有滑坡发生优势。
(2)崩塌。多为黄土崩塌,暴雨是主要诱因之一。崩塌多发育于高度20~100m、坡度大于50°的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斜坡,受黄土垂直节理控制,多为体积1万m3以下的小型拉裂-倾倒式崩塌,部分岩质崩塌与筑路开挖基岩边坡有关。据调查:崩塌多发育于50°以上的斜坡,坡度越陡,在垂直节理的分割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土体(块状或柱状)越容易产生临空优势,坡度增加使应力集中并产生拉裂,在静水压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沿土体底部产生倾倒破坏;在100m以下,特别是在高度20~50m范围内崩塌集中发生,主要是由于50°以上、100m以上的黄土斜坡在区内发育较少,且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和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而50m以下的斜坡容易受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陡坎,处于应力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阳坡是崩塌发生的优势坡向,阳光照射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加速了垂直节理的切割作用,增加了土体的风化进程。
(3)不稳定斜坡。集中于高度150m以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黄土斜坡。不
稳定斜坡坡度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斜坡变形演变趋势有关,调查表明,64%的斜坡有可能演变为崩塌,36%的斜坡有可能向滑坡发展,其发育兼具滑坡和崩塌的特征。
(4)泥石流。多发育在河沟两岸汇水面积大于2km2、流域相对高差大于150m、斜坡坡度20°~60°、主沟床比降0.09~0.40(纵坡5°~20°)、风化残坡积物比较发育的V形沟谷地区。
(5)地裂缝。主要发育于黄土台塬,由降雨诱发,多与黄土的自身特性有关。
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借助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灾害发育影响因素图层进行网格剖分,并按照4级影响程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区赋值和图层叠加,利用指数加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单因素指数值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求取综合指数,最后按高、中、低和不易发4个等级进行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各分区土地面积和灾害点数量见表1。
表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统计
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防治建议
4.1防治区划
根据某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发育、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特征,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现有社会经济实体和发展规划,在MapGIS平台下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级防治区。
4.2防治措施
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黄土本身的脆弱性、坡脚侵蚀、降雨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其发育现状,提出以下防治建议:①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以个别搬迁与选择性工程治理相结合,次重点防治区以专业监测和搬迁避让为主,一般防治区以群测群防为主;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加剧作用,在黄土斜坡前缘开挖卸载和后缘加载都有可能导致斜坡应力集中、稳定性破坏,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工程活动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避免在斜坡上乱挖滥建;③在人居密集、灾害多发的地区,应注重地表宏观变形巡查,对出现的裂缝及时进行填埋和夯实处理,及时清除被垂直节理切割为板状、柱状的孤立黄土体以及斜坡上小规模的不稳定土体,以排除隐患;④暴雨是黄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诱因,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入渗可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黄土斜坡坡面排水对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能起到预防作用;⑤根据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
5.结语
(1)某县地质灾害主要为黄土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层岩性、坡向、坡度、高度决定其分布密度,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因,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周期性同步。
(2)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基于MapGIS平台对某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3)通过对某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如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