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史载回鹘为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①的游牧民族(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详后),744年建立漠北回鹘汗国之初,尚处于蒙昧初开的阶段,其后在汉及粟特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40年,因为天灾人祸,加上来自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的进攻,汗国灭亡,部众西迁至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

其中,迁入新疆的回鹘人,征服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汉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王国。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西域回鹘因为受中亚伊斯兰化政权喀喇汗王朝的影响,逐步放弃佛教、摩尼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先后于公元10—11世纪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和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国和沙州回鹘国。

兹后,在蒙古豳王家族的支持下,持续信仰佛教,后于明朝中叶东迁入今河西走廊西端酒泉一带,进而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②840年,回鹘西迁西域时,其文化水准要比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和汉人低得多,而散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长期充任回鹘之师,文化水平更是高下立判。

作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在文化上理应被文化更为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回鹘在征服西域诸地后,逐渐同化了当地原有各民族而不是被当地民族所同化,这个事实显然属于“绝大多数情况”的一个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呢?当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过去我们有一种通识,几乎都把回鹘人当作纯粹的游牧民族看待,史书即使偶相关于农业的记载,也常常被人忽略。

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有幸亲历漠北回鹘故地进行考察后,发现回鹘从总体上讲属于游牧民族,但并不纯粹,其农业经济还是相当发达的,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差距甚大。

在汗国都城斡耳朵八里(OrdouBalf q,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鄂尔浑河西岸的哈喇巴喇哈逊遗址)以及鄂尔浑河畔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唐代即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区,灌溉田园的渠道网遗迹比比皆是,而且在很多居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

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一)

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一)

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一)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瑰宝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以下是一些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1. 汉族与西域民族交融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汉族和西域民族之间的交融。

例如,在一些佛教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像不仅具有印度佛教的形象特征,还兼具了汉族或者西域民族的特点,如鼻梁较高、面相较为丰满等。

这种交融体现了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2. 汉族与回鹘民族交融莫高窟中的壁画还展现了汉族与回鹘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回鹘是指当时居住在西域的回纥部落,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有一些描绘了回鹘商人与汉族人进行贸易的场景,描绘了他们在商业交往中的互动和交流。

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汉族与回鹘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文化融合。

3. 汉族与藏族交融莫高窟中的壁画还记录了汉族与藏族之间的交融。

这种交融主要表现在佛教信仰上。

莫高窟中描绘了一些藏传佛教的场景,如白衣观音、达摩华严经等。

这些场景中的佛像既展现了汉族佛教的造型特征,同时也吸收了藏传佛教的元素,如服饰和手持的法器等。

这体现了莫高窟壁画中汉族与藏族佛教的交融,以及两个民族之间文化观念的融合。

4.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除了与西域民族、回鹘民族和藏族交融外,莫高窟的壁画还记录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

例如,在一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与汉族佛教壁画并排的景象,这些景象通常是来自其他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如摩揭陀、龙等。

这些描绘了与汉族佛教壁画并存的景象展示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例子。

总而言之,莫高窟壁画中的民族交融例子丰富多样,包括汉族与西域民族、回鹘民族、藏族甚至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

这些壁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与融合的见证。

它们展示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吐鲁番宗教文化背景

吐鲁番宗教文化背景

吐鲁番宗教文化背景吐鲁番地区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多宗教地区。

历史上在这里流行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其中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已经消失,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一直流传至今。

一、萨满教萨满教是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产生于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

“萨满”是通古斯的音译,即“巫”的意思,它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凡是世上存在的事都有自己的主宰 --- 神灵。

回鹘人西迁高昌后,改信佛教和摩尼教。

萨满教自然消亡;但萨满教的一些遗俗却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宗教仪式中保留了下来,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如维吾尔族中“巴合西”即是萨满巫医,朝拜麻扎时跳萨满舞,对精神病患者请毛拉念经,跳驱鬼舞等。

二、祆教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于公元前6世纪末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于波斯东部,主要经典是《波斯古经》。

祆教崇拜日月星辰,对火尤为祟拜,故又称“拜火教”。

考古证明,公元前4世纪祆教就己传入了新疆,且已在鄯善县吐峪沟留下了遗迹。

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已盛行于高昌地区。

至今维吾尔族民间习俗中仍保存着祆教的遗风。

如结婚时,新娘乘车要跃过火堆或绕火堆一周,表示消灾避祸,幸福吉祥;又如用烧红的砍土曼或点燃的芦苇治病等。

三、摩尼教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由摩尼创立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并被栗特人所信奉。

在麴氏高昌王国中已有栗特族人的侨民居住,摩尼教亦随之在民间传播。

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据栗特人故乡,部分栗特人背井离乡来到吐鲁番居住,使这里的摩尼教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了当地居民。

摩尼教早在漠北回鹘汗国牟羽可汗时就立为国教。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西迁来到吐鲁番,摩尼教在高昌回鹘汗王的倡导和保护下,迅速发展壮大。

摩尼教在回鹘王国的政治上处于特殊的地位,并活跃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15世纪时,随着伊斯兰教的推行,摩尼教才渐渐消失。

但摩尼教的遗风仍在今天的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中保留下来,如日蚀、月蚀时祈祷平安等。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




翻 译 为 汉语 而 且 对 其 价值有 精 辟 的 阐 释 其 中 有 部 分文 献 如 兰 山 范 氏 家 藏



回鵲文



经 》
残卷 、
莫 高 窟 464 窟 回 鹘 文 榜题 属 于 首 次 刊 布 ,
学 术 意 义童
大 。
《 回 鵲 文 佛教 文 献研 完》
在精細 而 审慎 的 文本研究之 外 ,
以 国 内 外 学 者 刊
布 的 回 鵲 文写 本 为 基本资料 ,
结合 西 域 、.
敦禮的 汉 文写 本 、 ,
回 鵲 佛 教 艺 术 作 品
以 及 汉 文 史 乘 的 有 关 记栽 对 9 至 1 8 世 纪 间 佛 教 在 回 鹡 中 的 兴 衰 历 史 进 抒探 ,
讨 ,
揭示
2〇 1 8


本 书
是 回鹤文 研 究 专 家 杨 雷 学 教 授关 于 回 鹊 文 佛 教 文 献研宠 各 篇 专 论 的 合 集 , 收 入
了 其 对 回鹤 文 佛教 写 卷的 个 韋 研 究 29 篇 3 回 鹊是今 新 疆 维 吾 尔 族 和 甘 肃 裕 固
族的 共 同 祖 先 在前 伊斯 兰 时 代 曾 信 奉过 多 种 宗 教

回鹘 佛教在 民 间
信仰 、
政 治外交、
科技 变 革 与 宗 教 交 流 等 诸 多 面 向
的 历 史文化影响 富 有开拓 性 6 该 书 资料 全 面 信 息 丰富 视野 开 阔





具有 较



值 术 价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回鹘是指现今的维吾尔族,是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

作为中亚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鹘在唐代以后逐渐掌握了沿线贸易路线的主导权,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其中,佛教是回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鹘佛教的兴盛史自唐朝时期起,佛教逐渐传入中亚地区,并由唐朝的僧人等传播至回鹘地区。

六世纪初,传道者达摩派遣弟子尼劫奉还佛经《长阿含经》至中亚,并通过途中的回鹘地区将佛教传播到了突厥人民中,奠定了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基础。

随着中亚丝绸之路的逐渐繁荣,佛教也在此地区迅速发展。

僧人们常常在沿线的城市建立寺院,以方便旅客、商人来此礼佛修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

在回鹘佛教的发展中,有一位著名的僧人值得被提及,他就是阿育王子。

阿育王子出生于回鹘地区,从小习得了佛教的信仰,在长大后决定出家修行。

他曾多次前往印度、中国等地寻求更深的佛教教义,最终创立了回鹘地区独特的佛教教义体系,成为回鹘佛教的重要基石。

回鹘佛教有其独特的信仰与仪式,具有不同于中国佛教的特点。

首先,回鹘佛教注重道教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在回鹘佛教中,颇有道教之气息。

例如,僧人们认为佛的精神可以转移到器物中的佛像和经卷上,并能够发挥神秘的力量。

此外,回鹘佛教还信仰世界上存在神仙、鬼怪等神秘元素。

其次,回鹘佛教在宗教文化传承方面有着自己的长处。

在佛经传授方面,回鹘僧侣将其翻译成人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传播于民间。

此外,回鹘佛教的教义也往往与民间信仰、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这使得佛教文化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再次,回鹘佛教还注重禅修,认为除去人的杂念,可以达到心清底静的状态,从而达到佛教的目的。

It教认为禅修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揭示真相和纯净心灵。

最后,回鹘佛教的仪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僧侣们在早上与晚上进行坐禅念佛;在佛教节日期间,也会举办盛大的节日庆典,持法会举行以增进信仰体验。

这些仪式能够让信徒感受到佛教文化魅力,增进信仰感。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回鹘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其文化对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回鹘佛教是佛教在回鹘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其特色在于融合了回鹘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信仰。

本文将就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进行一番探讨。

一、回鹘佛教的历史背景回鹘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其居住地区横跨今天的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回鹘的信仰呈多神教特点,主要是以宗教教师和萨满教士为主的萨满教。

7世纪初期,回鹘地区开始出现了佛教。

尤其是在唐朝统治时期,政府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佛教也随之在回鹘地区得到了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中原文化的传入,佛教在回鹘地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二、回鹘佛教的发展特点1. 佛教与多神教的融合回鹘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传入回鹘地区后,与当地的多神教进行了深度融合。

回鹘佛教在信仰内容上,既保留了佛教传统的信仰体系,又吸收了当地多神教的一些元素。

佛教在回鹘地区的传播中,以灵验的法力和神迹故事吸引了当地人的信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鹘佛教信仰。

2. 艺术风格的形成回鹘佛教在艺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艺术作品融合了佛教艺术和回鹘民族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鹘佛教艺术。

回鹘佛教的壁画、石窟、佛像等艺术作品,都展现出了回鹘地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情怀,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3. 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回鹘佛教在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

回鹘地区的宗教活动,多是与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回鹘特色的宗教文化。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回鹘地区的宗教文化,也使得回鹘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三、回鹘佛教的现状与影响回鹘佛教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其影响远及中原地区,尤其是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

回鹘佛教在艺术、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西域丝绸之路上,有着众多的佛教遗迹,其中回鹘佛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回鹘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他们信仰佛教,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佛教散播者,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鹘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今天的新疆地区。

他们信仰佛教,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中心之一。

回鹘佛教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派,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传播的过程中,回鹘佛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回鹘佛教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民族传统,吸引了许多中亚地区的居民信仰佛教。

回鹘在丝绸之路上担任着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商业贸易的活动,将佛教带到了中亚地区。

回鹘佛教还通过婚姻交流、文化交流等方式,将佛教文化传播到了中亚各地。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丝绸之路上,回鹘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回鹘佛教文化。

回鹘佛教的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保留着浓厚的回鹘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国家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回鹘佛教文化风格。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影响力的佛教宗派,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始终受到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

随着历史的变迁,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逐渐衰减,但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影响,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回鹘佛教文化。

古代西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转变

古代西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转变

古代西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转变西域,既指中国古代对西方地区的宣称,也是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总称。

在早期的历史中,西域是中国与西方文明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

而佛教的传入,无疑是西域文化转变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代西域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影响及文化转变。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在公元前两千余年的古代,西域地区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而闻名。

作为重要的丝绸之路贸易通道,西域地区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交通枢纽地位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汉朝对西域的统一和边境地区的稳定,佛教在中国的世界历史舞台上开始登场。

据历史记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元前两世纪,当时汉朝的使者张骞曾以政治使命出使西域,并将佛教带回中国。

随后,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得佛教逐渐在中国的西域地区传播开来。

二、佛教对古代西域文化的影响1.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信仰,更成为了西域地区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

西域地区历史上信仰众多,如摩尼教、佐助教等,西域地区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热切,佛教的传入填补了当时信仰领域的空白。

2.哲学思想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西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慈悲、无私、无我等,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西域人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佛教教义的传播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文化转变,形成了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3.文艺创作佛教的传入也对古代西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佛教雕塑、音乐舞蹈、壁画等,这些艺术形式在西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佛教艺术的兴起推动了西域地区文艺事业的繁荣。

三、佛教传入与文化转变佛教的传入对古代西域地区的文化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打破了西域地区既有的宗教信仰体系,为西域人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心灵寄托和追求精神上愉悦的方式。

其次,佛教的思想也开启了西域地区人民对于哲学思想的关注,使得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佛教的传入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回鹘是一个重要的民族。

他们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方的中间地带,是汉族和突厥族的混血儿。

回鹘人信奉的是佛教,他们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一样,通过丝绸之路将佛教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回鹘的佛教起源可以追溯到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隋朝的女皇杨贵妃的家族中有许多信奉佛教的人。

因为佛教的传播需要工具和载体,因此杨贵妃的家族组织了一批信奉佛教的僧侣学习丝绸的制作技术,并且将所学到的技术传递给了回鹘人。

这批回鹘人将丝绸之路的通道打通,并将佛教的信仰和文化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回鹘境内的佛教文化中,天台宗和禅宗有着特别的地位。

在回鹘的国王和王子中,有很多人信奉天台宗。

而禅宗则在公元713年被中国著名的禅宗宗师鉴真带到了日本,此后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中禅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鹘佛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吸收和融合,他们在发展佛教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

例如,回鹘人在丝绸之路上接触了印度、中亚、波斯等地的文化,他们从这些文化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带回家乡。

回鹘佛教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学问的实践性。

佛教的三宝中,佛、法、僧的作用被平等看待。

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回鹘佛教更强调修行的实际操作和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去感悟佛法。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将佛教文化带到了中亚、西亚、印度等地,还传递了其他文化的营养,使得这些地方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和进步。

同时,这些地区的佛教文化也进一步丰富和弥补了回鹘佛教的不足之处。

总之,回鹘佛教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回鹘人的学问实践性和吸收融合的特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回鹘佛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亚、西亚等地的佛教文化,更可以深入探讨佛教思想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影响。

新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对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

新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对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

新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对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王朝阳杨富学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长期充任国际回鹘学界研究的重点议题,在新世纪的前20年,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欧洲学术界对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也迈入了新阶段,尤其是德国,延续了20世纪回鹘佛教文献研究的传统,以其拥有丰富回鹘文文献的优势,刊布文献与系统研究并重,并对旧材料重新加以解读,涌现出更加全面系统而且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

在德国之外,俄罗斯、法国、匈牙利、荷兰等国学者在回鹘文献的刊布和研究方面咸有贡献。

关键词吐鲁番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欧洲学术界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语文献长期来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欧洲,一直是回鹘语文献研究的领跑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探险家、学者接踵而至,带走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物。

1985—1996年,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北区进行清理,又出土了一批回鹘语文书。

加上吐鲁番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各种回鹘文文献相继出土并得到刊布。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回鹘语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对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国内学术界需要了解并予以借鉴的。

需要提及的是,这里所谓的回鹘语佛教文献不仅包括印度佛教典籍的翻译、东土撰述之回鹘文译本,同时还包括回鹘佛教徒撰写的佛教诗歌、洞窟题记等。

一、德国的研究状况德国是当今世界上回鹘文献收藏量最大的国家,研究起步较早,人才辈出,研究成果丰硕,长*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ZDA198);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敦煌历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021-GMA-004)。

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格外注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沿袭这一传统,诸如茨默(P.Zieme)、拉施曼(S.-Ch.Raschmann)、罗伯恩(K.Röhrborn)、威尔金斯(J.Wilkens)、劳特(ut)、毛埃(Dieter Maue)等,他们都对回鹘佛教文献的刊布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经书数量繁多,其中一本引人注目的经文是《说心性经》。

这是一本用回鹘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内外宗合一的敦煌佛教文献中少见的回鹘文本。

我们将深入研究这本珍贵的经典,希望能够找到其中蕴含的宝贵意义和历史线索。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手抄本保存完好,字形规整,墨迹深浅均匀。

整本经书共46页,每页字数约为25行,用回鹘文字排列,页码用梵文表示。

经文内容主要关于心性的修行和佛教教义的阐释。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回鹘地区的佛教文化和思想传统。

首先,我们来分析经文的内容和结构。

《说心性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正宗心陀罗尼经”、“如意宝唵陀罗尼经”、“净信心陀罗尼经”和“真实初心陀罗尼经”。

这些部分通过讲述经文中的心性修行方法和佛教教义的宣扬,旨在引导人们实现心身的净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与其他佛教经典的关系来探索《说心性经》的来源与影响。

在经文中,有许多明显的影响,如《大藏经》中的经典内容,特别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等。

这表明《说心性经》在接受传统经典教义的同时,也融合了回鹘地区佛教的独特元素。

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也可以在经文语言和思想表达上找到一些线索。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回鹘文字的特点来探讨《说心性经》的作者和历史背景。

回鹘文字是8至14世纪中亚回鹘地区使用的一种文字,其字形与维吾尔文字和阿拉伯文字有相似之处。

《说心性经》的回鹘文本在字形结构上较为规整,说明作者或书写者具备一定的文字造诣和书法水平。

此外,回鹘文字的使用也表明这本经典的创作和传播背景与回鹘地区有密切关系。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与其他版本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通过对比其他版本的经文,我们可以发现《说心性经》在不同版本间存在一些文字上的差异和变异,这进一步证实了经典的流传和演变。

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

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

作者: 高士荣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民族研究
页码: 71-76页
主题词: 汉传佛教;回鹘;回鹘佛教;佛教语言
摘要:佛教是9-15世纪间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所信奉的主要宗教,对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巨,但史书记载甚鲜,幸赖敦粕诸地出大批回鹘文佛教文献,才使这一史实逐渐明了。

本文以这些文献的依据。

指出回鹘文佛经大多转译自汉文,另有一部分译自藏文,仅有极少数译自梵文或吐火罗文;回鹘之佛教术语我取自治语,而非梵语;回鹘佛教文献的语言也深受汉语的影响。

文章进而指出,回鹘佛教实际上可视为汉璺。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摘要:高昌回鹘文化是古代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化是一种沐浴着东风西雨,以游牧与定居共存为显著特征的融合混同性文化。

高昌回鹘时期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浸透着这一显著特点,高昌回鹘文化的形成和变化极大影响了后来西域文化的演变和走向,对于近代维吾尔等民族心里的形成以及文化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昌回鹘文化宗教信仰回鹘,是古代活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高昌回鹘是对公元8世纪从漠北草原迁居到高昌、北庭等地的回鹘人以及回鹘人在此地所建立的政权总称。

自回鹘人于唐末落居高昌地区并创立政权开始,高昌回鹘及其政权已前后延续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回鹘人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底蕴不仅逐渐在高昌诸地扎下根,完成了回鹘社会经济文化的重构整合,并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宗教信仰纵览高昌回鹘四百年的兴衰历史,多元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为引人注目。

而这种宗教多元的现象,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文化整合作用尤为重要。

(一)、多深崇拜和萨满教的深远影响萨满教是一种人类原始阶段产生的初级宗教。

它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内容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

元人黄缙对此有简略记述:“公讳方辇真,伟吾而人,上世为其国之君长,国中有两树,合而生瘿,剖其树,得五婴儿,四儿死,而第五儿独存,以为神异而敬事之,因妻以女而让其国,约为世婚,而秉其国政。

”由此可以看出,萨满教对于回鹘人精神方面的影响既巨大又持久。

其突出表现为:在回鹘人后来改信其他宗教之后,萨满教仍为部分回鹘人所敬仰。

(二)、摩尼教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萨满教在回鹘人中影响很大,但随着回鹘社会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日益统一的回鹘汗国政体急需意识形态一致的高一层的神来巩固其统治,于是出现了摩尼教。

摩尼教诞生于公元 3 世纪中叶的西亚地区,由波斯人摩尼创建。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回鹘是指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回鹘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不少宗教,包括佛教。

在丝绸之路上,回鹘佛教曾经有着独特的发展,对于中亚地区的佛教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回鹘佛教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

回鹘佛教的历史背景回鹘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在古代,回鹘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与中国、波斯和其他中亚地区的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

在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中,回鹘接触到了不少的宗教,包括佛教。

回鹘佛教在7世纪左右开始传入中亚地区。

在当时,中亚地区的佛教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主要由印度传来的大乘佛教以及中国传入的小乘佛教组成。

回鹘在接触到佛教后,吸收了这些佛教传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之中。

由于回鹘本身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对于佛教的信仰也带有一定的游牧特色,这使得回鹘佛教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丝绸之路上,回鹘佛教曾经有着独特的发展。

回鹘佛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比如今天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喀什米尔等地。

这些城市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各种宗教和文化的传播中心,因此成为了回鹘佛教的重要聚集地。

在这些城市中,回鹘佛教很快便得到了发展。

回鹘佛教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在这些城市中随处可见,这些寺庙和场所成为了回鹘佛教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和学习的地方。

与此回鹘佛教的僧侣也在这些城市中传授佛教经典和教义,使得回鹘佛教在中亚地区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在丝绸之路上,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融合现象。

这种宗教文化融合,使得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加速了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回鹘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对中亚地区的佛教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研究

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研究

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研究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是中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其中包括高昌回鹘族、吐鲁番回鹘族等,这些族群传承并创造了自己的佛教文化。

随着近年来对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宝贵资料被发掘出来,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时期的建筑、雕刻、书法等各方面艺术,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的了解。

一、回鹘文献中的佛教文化元代高昌回鹘文化以石窟寺庙为载体,寺庙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而这些石窟寺庙中的佛教文化,也是回鹘文献中的重要内容。

回鹘文献用于研究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时,具有独特的价值。

从回鹘文献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佛教过程中不同族群的互动情况,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元代高昌回鹘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元代高昌回鹘藏传佛教与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当时,由于地理、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较少,但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的僧众,为将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引入高昌回鹘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昌回鹘的尊贵少数民族地位,又凸显了高昌回鹘语言、文字及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寺庙建筑风格元代高昌回鹘地区寺庙建筑,以石窟寺庙为主,特点是“大范围地选取了山体中特殊的构造结构” 。

此外,高昌回鹘寺庙的建筑结构、风貌、装饰等方面,也融合了各地文化的特点。

例如,曼托戈什沟石窟的建筑风格就融合了新疆和伊朗的文化元素。

石窟采取了集中排列的形式,主要作用是为修行者提供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

通过寺庙建筑风格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元代高昌回鹘地区的建筑风貌,还能够认识高昌回鹘与各地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四、佛教雕刻艺术元代高昌回鹘地区的佛教雕刻艺术,也是研究此时期佛教文化的重点之一。

雕刻艺术在石窟寺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壁画、浮雕等方面。

例如,曼托戈什沟十三层石窟,是研究元代高昌回鹘地区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实证物。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作者:孙国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孙国军(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关于佛教传入契丹,很多学者从史书记载分析,大多认为是契丹用来安抚俘掠来的汉人的精神工具。

本文从佛教传入契丹本土的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入手,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辽朝广为传播,有其功利因素,但亦与佛教对契丹长期影响息息相关,且佛教对契丹人的影响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鹘佛教两大渊源。

关键词:辽朝;契丹;佛教;汉人;回鹘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6-04关于佛教传入契丹,很多学者从史书记载分析,大多认为是契丹用来安抚俘掠来的汉人的精神工具。

笔者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辽朝广为传播,有其功利因素,但亦与佛教对契丹长期影响息息相关,且佛教对契丹人的影响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鹘佛教两大渊源。

一、佛教流入契丹的客观因素关于佛教最早传入契丹地区的记录出自《旧五代史》:天祐末(827-907年),安巴坚[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

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

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①这一史料记载安巴坚(阿保机)沿用中原制度称帝建国,修建城郭等等均为受“燕人所教”。

并且修筑汉城,专门安置汉人,并在汉人居住区修建佛寺。

因此说于阿保机允许佛教在契丹传播并建寺大力扶持,其主要目的是安置其从中原俘虏来的汉人毋庸置疑。

《辽史》中则明确记载了唐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下令修建了契丹境内的第一座佛寺——开教寺。

(902年)“九月,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

②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战乱,加之突厥、回鹘汗国的衰落,使得契丹得到了少有的发展机遇。

唐天复元年(901年),岁辛酉,痕德可汗立,以太祖为本部夷离,专征讨,连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

河西回鹘摩尼教稽考

河西回鹘摩尼教稽考

河西回鹘摩尼教稽考
杨富学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3
【摘要】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总页数】7页(P21-27)
【作者】杨富学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1
【相关文献】
1.有关摩尼教开教回鹘的一件新史料 [J], 茨默;王丁
2.高昌回鹘摩尼教稽考 [J], 杨富学
3.高昌α寺遗址所出摩尼教、佛教寺院回鹘文账历研究 [J], 松井太
4.诠释信仰:回鹘与摩尼教关系的多维透视——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评介[J], 彭晓静
5.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 [J], 木再帕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答:民俗文化是流传于世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而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后逐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结合,从而植下了弘扬佛法的牢固根基,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佛教影响的痕迹。

以下针对三种具体的民俗内容,分析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民间信仰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已相当丰富!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复杂性、系统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福寿占有首要位置。

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观音之说”就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最早于魏晋随佛教盛传时进入我国,因原菩萨有梵文名多音节长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

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菩萨原是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之佛,为男性,但至南北朝北齐时,此菩萨渐变为女性受人供奉,到了明清两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了。

(二)民间习俗中国文化不仅接受了佛教的理论,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以隆佛为目的的节日。

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其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于固定的场所,如集镇、寺庙,组织一些传统集会,举行各种仪式,并表演与之相应的节目,以示庆祝。

元宵节的来历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东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其二,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其三,举行佛教仪式。

如佛像塑成时的“开光”仪式。

(三)民间传说佛教故事伴随教义的宣讲活动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类主题。

民间传说就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

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

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内容提要】《狮子和大雁》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动物故事之一,与印度佛本生故事《慧鸟本生》情节相同,惟有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说明应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

尽管在现存的回鹘文佛典残卷中还找不到《慧鸟本生》被译为回鹘文的直接证据,但从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为数丰富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看,印度佛本生故事在维吾尔族中的流传是相当广泛的,《慧鸟本生》即使没有被译为回鹘文,那也肯定以口头方式在维吾尔族中流行过,从而对其民间文学产生影响。

【关键词】民间文学佛本生故事维吾尔族印度回鹘文维吾尔族古称回鹘,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有着水平较高的文学成就,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那些富有维吾尔民族特色而又极为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如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则丁的故事、赛莱恰康的故事、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

本文所述的《狮子和大雁》就是维吾尔族中较为流行的动物故事之一。

不过,本文的目的不是论述这一故事的艺术特色,而是如副标题所言,旨在通过这一例证来探讨印度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影响,因为同样的故事在印度佛教典籍中早有流传。

佛本生故事,梵文、巴利文均作Jātaka,记述的是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行业。

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

不论人或动物,只要降生,就必有所为,或善或恶,不出二途。

有因即有果,这就决定了它们转生的好坏。

如此轮回,永不止息。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未跳出轮回的圈子,故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

[1]他在前生为菩萨时,曾经是国王、王子、长者、贤士、善神、天人,甚或是动物中的狮子、猕猴、大象、羚羊、兔子、狼、狗、猪、鹿及空中的啄木鸟、乌鸦、兀鹰、鹌鹑和水中的鱼、蟹、乌龟、鳄鱼等,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最后才成为佛。

这些故事原以神话、童话、寓言、传说等形式在南亚诸地传播,后经过佛教徒的加工,增添了相应的宗教色彩,并将其附会到释迦牟尼的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1 曲 .
乱- L ,
— 一
匕 广
山 b

b b
广
o 3
^ dj J

j t 1

1p .


J j
1 一
一 , lL
Lr
。 j
I t ,
户 峥 -9 . . ②

崮 .
乱 .
J L 上 幽 匕 J
一。 j;
心 1

L ,
。 西 “
①“
乱 ■ L
乜) > 弘 > >

山 。 j
“ ≯d。 。 -; j .
‘ L L L- 4j


一 L . ‘ .





“u J

I乡 t , J
・ ÷
d - J

^ J
4 争. b- F,  ̄
; . 【 。 . — 【 . f 丫 J 声 u J . 岭 , 。 —山 — .b L 二 . ^ 。 _ L
u “ b — 1

. ;
广 — 。 一 ,
4 务
广一 一 6
^_ L

; 。 声
— L j
一 b

1 5 J. 。 ; ;
一 9
. @6 , . “ L

心u \ ≯ 。峥 薹 L j
矗乱 呻 二 尸 乜 一

j L 1l 【 J 哆 扣 L , _ 山 c 广 L 。 k j I t , j 1 u 二 . — J 4 L j l 一 d — . 二 ‘二 . L ; 置 . 。L . j 广 o , ; L J ‘ . 。 — 。 虬 婶 -9 .; . ④ 珈


. 1
1勺
1 乙- 一

I . 蛐
。 一 一  ̄ 54




d 一 .
一 曲

乱 一
L _; ^
— ‘ L ;
L > 一)
一 8~ 6 4050
j j
U 1 勺
‘— L 。 【 0
丫 。
. l — L ^ l J,

5: L
; 虬

{ . 1


o ; 1
乙 i

姒 哆


。 。

b 乩
山o j 。 b
・“


虬 l 匕





- jU L ‘ L 电 I :^.J : 1 . 一2 .,


L ;
虬 J
一 乩
1 。 “ 1


“ . “



。d 。 山 3. : , o
t ・ ~ j

J 》

“多 t
b。
L ・ 一k哆 ; 。
【 _ .


L 五 ^ t jl扣 。 ;

) “L 山 - L匕a
) 。 山 “
山 10 0 。
虬 .
d. ( _ 4 1 .
弘 L. ( ①“

一 7
J ( 声 乜如。 山


。 。
“乙 L 止 匕 。 ( 山
。 ;
O.bb ! i . 1
L。 山 d 一 . j 扎
乩0 山。


扣> > L4 上 _ 乙i i L> .> J . 。 u L> > ・
d _ .
一 b 匕
弘 L> 一> > >. 。 J ;

尹 1
; u j
。 。


- 1
I t ,

崮 j
d . 筝童

一 1
I . 。 j


产. 1 J 0
L j1 , - j 。 — j o ÷ dl

J J
・ 扣

. 2
弘 o j 广 上 山1
^ : o j L
^勺 - J
止^ u 心 上 L
. L

。 广 ¨弘

岫 一3。 2

一06。 声 . 20


扣 L 一02 【 ^ 20 l ,: :一一 ・ l “ : ②
18 0
L^ 互
j 4
L L- 0 . ‘年
; 【 - ^ p 乩 L 一


o j


加。 二 j j _ 4 ^ j 二 b
I . 蛐 J

山 J j . 1
“L 【 —1b . . / j乙 d - . bt s
d b- J F ̄ j "
山 L 丫 广 — . .

3 I L 一2 L 011
j 勺 {
‘ I .


1 . ' ・ 弘 ’ ・
净 岂

哆 。


; J
。 b. :粕 ^ 【 o =
弘L 一 ^ 一 。“ j
L 一 ! J 5 。 广 “
j互 L 一 6 1 j 1 一 5

‘ 。 。“ L 6 。

一 乱

如 弘 。

L , 妣 .
乩j 广 一 9 臻



匕t
。 勺 ・ u
!呼 , ( 山

广 一 1
6 广一 一 4
j j一
) 宁
d j. _ L。 1

8 j

广 一 4
0 - ) ・ j
) 啦 o
‘ 乙 L. ( L .3 1 .
“. 2
广 一
0' - j

广 7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