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一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由此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一些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等原因,而形成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现状,虽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村小学寄宿生普遍存在着孤独、抑郁、焦虑、社会退缩、厌学、攻击性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自身因素第一,遗传因素,在农村有部分儿童有先天智力问题,这使得他们不能正常地学习,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第二,小学生身心因素的发展,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障碍,如情绪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等,主要表现在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情绪反常、意志薄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能像“大人”一样可以独立处理事情了,但由于意识、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许多思想和行为都是盲目学习和模仿,因此当孩子有不良想法、行为时,如若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而任他们自由发展,他们心理的能量得不到合理释放,产生过度抑制、过度兴奋、盲目冲动等,造成了不该发生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和睦相处,孩子性格乐观开朗容易适应环境,如果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容易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权威型。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经常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性格活泼、大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经常有叛逆、报复心理,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常具有比较霸道、任性等心理特点;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常具有自立自信、探索精神。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日常生活基本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过早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的他们,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干预,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1.寄宿生活导致学生心灵的情感贫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会成为空白,容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远离家长的监管,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生远离家长的监管,加之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较差,攀比和摹仿心理较强,很容易出现卫生习惯差、说脏话、乱花钱、偷窃等行为。
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增长,同龄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没有家长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他们的社会化也就会出现偏差。
3.不适应学校环境造成的负面心理反应每个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还是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烦躁、不安,有的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本来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自卑感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反应。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介绍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寄宿制小学生是指在学校附近居住的学生,通常在学校中生活、学习、休息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就读寄宿制小学。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的孤独感、适应性差、情绪波动大等。
这些问题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对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因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
如果忽视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构成威胁。
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关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1.2 说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孩子们在寄宿制环境下长期生活,缺少家庭关爱和支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而且,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孩子的成长发育,也会对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保障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健康向上的未来社会人才。
关注和解决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表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视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2. 正文2.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 学业压力过大: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业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会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担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农村小学接受寄宿教育,然而,寄宿生活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段经历能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小学教育者需要重视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孩子面对师生关系上的问题在农村小学寄宿教育中,孩子通常需要与陌生的师生相处。
这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这使孩子们可能面临师生关系上的问题,例如在与陌生的老师建立良好关系方面的挑战,或某些老师可能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或孩子们不能与同学们建立深厚的关系等。
2、情感问题离开了家庭的温暖环境,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思念家人;新的同学之间,孩子可能会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冲突和人际关系问题,造成一些情感问题。
3、学习和考试压力寄宿教育旨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
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些孩子会导致压力过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低下。
4、身体和卫生问题寄宿学生生活离开了家庭,可能会下降到基础的日常卫生措施不卫生,甚至可以导致疾病的等问题。
对策1、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为了避免情感问题,可以通过注意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多与同学沟通交流。
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小组活动,或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组织学生去互动交流,这些会增加学生们的家庭感、友谊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以亲切、温暖和关心的态度对待孩子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关爱的。
3、引导小学生们应对学习压力学校应该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的压力加以关注式并进行引导。
开课前,老师可以轻松点名考试方式和赋予孩子以信心,告知孩子们只要掌握知识点并付出努力,就能拿到优异的成绩。
4、保证身体和卫生寄宿学生的身体和卫生问题影响深远。
学校应该严格规范校内卫生,对寄宿学生进行相关卫生教育,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日渐完善。
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学校招生和办学的难题,尤其是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宿制小学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愈加突出。
那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一、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 家庭背景因素: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多子女情况,父母忙于务农生计,时间精力不够用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不足;同时,家长对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限制,使得孩子缺乏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加之长期离家寄宿,使得孩子心理上更加孤独和焦虑。
2. 学校环境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普遍弱于城市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校的教育环境单调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生活起居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生活起居条件相对艰苦,长期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甚至存在供水和电力不足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 家长陪伴: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适当减少对孩子的限制和要求;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2. 学校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上进的教育氛围;建设更加宜人的教育环境,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
3. 自我关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健康,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流入城市寄宿制小学学习,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与父母分离引起的心理问题很多农村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小学,这样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会比较长,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孩子的心灵需要得到安抚,但是即使是最最温暖的寄宿小学,也不能弥补逝去的时间。
管理能否予以适当安慰,完成心里好受些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更需要学校的创造性安排。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通常是以传统习俗或民间习惯为主,而学校则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困扰。
学校应该与家庭共同合作,尽量创造一种学校家庭合一的环境,使得孩子的成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缺乏自信在寄宿制小学中,孩子面对同龄人的竞争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
特别是房间内人数多,常会出现孤立或者排斥,学心想仅靠周围的人来激发自身的灵感,很有可能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四、学业负担重寄宿制小学一般要求学习成绩在班级内采取排名制,孩子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要抓住好成绩,需要付出比普通小学生更多的努力。
这使得孩子们经常处于压力之下,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学业,还来自于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
五、闲暇时间缺乏在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除了上学和完成家庭作业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支持也有所不足。
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得孩子能够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体育、音乐、艺术等等,让他们自由选择、放松心情,有助于减轻孩子常常处于压力之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校和家庭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应从管理、教学和社会方面加强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服务,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和充实的环境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农村学校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
农村学校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我们学校是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半数以上,近年来我们学校有寄宿的学生,现在有寄宿学生200余名,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我是《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德阳市科研课题的成员,现将我们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汇报如下: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等行为。
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
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寄宿制度下,小学生需要长时间分离家庭,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
许多家长和教育者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在寄宿制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波动大、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方面。
长时间离开家庭,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学业压力加重、人际关系复杂,也使得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容易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积极应对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共同努力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寄宿制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在寄宿制环境中学生与家人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情感上的缺失。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甚至引发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寄宿制度下学生的生活规律受到限制,时间安排受到严格控制,缺乏自主权和自由度。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学生可能出现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由于寄宿生活中同学们相互交往的程度增加,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
可能会出现欺凌、排斥等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寄宿制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重视。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从多个角度出发,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2.2 常见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由于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寄宿制小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是在晚上独自入睡时会感到特别孤独。
2. 分离焦虑: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分离家人会导致他们产生分离焦虑,担心家人的安全,担心自己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学校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相关的干预方法。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 孤独感和情感困扰:由于离开家庭长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们常常面临着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情感支持,学生们对自身情感的管理和表达也存在困扰。
2. 学业压力和焦虑: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常常需要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和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这增加了学业上的挑战,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
3.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学校的环境通常相对封闭,学生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很难认识到更多的朋友。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困难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干预方法:1. 心理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2. 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情感困扰。
3. 学业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学业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困难。
教师可以设置课后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学习资源和指导,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4. 社交活动和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减少孤独感和情感困扰。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考试焦虑、升学压力等。
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
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试焦虑,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升学压力,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人际关系方面(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
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
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
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
温暖的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新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摘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师资、心理教育内容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通过这些改进策略,可以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可以逐渐改善这种状况,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师资、内容、教育手段、改进策略、师资培训、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减小,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在农村小学中,虽然在学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和挑战,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问题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专业师资、心理教育内容不足、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亟待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善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师资不足、教育内容不足、教育手段和方法不足等方面的困境,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策略,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通过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农村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农村地区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走读制小学相比,寄宿制小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
首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情感支持不足。
由于距离家庭较远,学生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长时间的分离会导致学生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安抚和鼓励,容易陷入情绪低谷或焦虑状态。
此外,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监督,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律能力,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其次,学习压力也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寄宿制小学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
学生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业上的压力。
加上长时间的学习和作业任务,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消极情绪甚至是学习焦虑的问题。
同时,寄宿制小学学生与家人、亲友的关系变得疏远,社交问题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时间的寄宿,学生与父母、亲友间的交流变得受限,很难得到及时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支持。
对于一些寄宿制小学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与家庭和社会脱节,缺乏归属感,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排斥感。
另外,寄宿制小学学生也普遍存在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长时间寄宿制生活的不规律以及学业上的压力,易导致学生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
长期以往,这些身体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家庭支持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情感支持。
家长要多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安慰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集中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长时间远离家庭,与父母和亲人的交流减少,可能带来对家庭的思念和孤独感。
同时,一些学生家庭环境较为困难,经济条件不佳,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同伴关系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必须与陌生的同伴相处,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困难,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1. 情感支持针对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产生的孤独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提供情感支持和倾诉空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学习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指导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减少对学生的过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三、结语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随着现代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开始选择到城市上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宿学校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选择。
寄宿学校的生活与家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究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孩子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沮丧和无助等情绪。
这些情绪都与分离焦虑有关。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症。
2. 自尊心受损在寄宿学校中,小学生会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比较成绩和品德等方面,从而导致自尊心受损。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3. 长期孤独感寄宿学生长期处于异乡,长期感到孤独,这些孤独情绪会不断累积,可能导致孩子的自闭情况,而这种状况一旦形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4. 压力过大寄宿学生和家庭离开了许多方面的支持,学习、社交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会更加重,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可能将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寄宿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缓解压力。
二、农村小学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策探究1. 制定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规定在规定和制定寄宿学校的规定时,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为学校规定心理咨询师职责,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咨询,制定适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合理规划寄宿学校的日常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
2. 建立寄宿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处理。
因此,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寄宿学生心理咨询机制。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方案,使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帮助。
3. 周密的家校合作寄宿学校中,家长缺位,因此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摘要:寄宿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他们过早的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缺乏情感关怀、各种心理问题凸显,本文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特点,对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小学生心理健康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输出,越来越多的孩子沦为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更加方便的接受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便成了顺应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缺乏情感关怀,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现状和问题(一)脱离家长监管导致的行为习惯偏差寄宿生与走读生不同,他们能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少之甚少,很多学生便会因与父母分离而产生心理抗拒、不愿意服从学校安排、有意疏远集体、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因小事便起纷争等行为。
(二)对寄宿制学校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以及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很多学生无法适应新环境,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有的表现为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也有的表现为喜怒无常、人前快乐人后悲伤。
更有一些学生常常因为想家,无法适应学校的严格管理制度,经常夜里偷偷哭泣,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有个别学生夜里偷偷逃离宿舍,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这些情绪的波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三)缺乏情感关怀,影响健康成长寄宿制小学生受学校制度影响,不能跟父母天天见面,还有一些作为留守儿童的学生,可能一年才跟父母见两三次面,在本该依赖父母的年纪却要分离,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疏导,会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另外,寄宿学校的教师往往因为工作量更大而无法给予每位学生全面的关注,让学生在没有家长关心的同时,又陷入更孤独无依的处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心理健康,阻碍健康成长。
(四)出现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小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加之缺乏家长的监督管束,很容易被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带偏,问题行为严重的表现有:说谎、偷窃、打架、逃学等。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探究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小学寄宿生生活学习现状(一 ) 小学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现状本课题研究的是寄宿制小学的学生 , 部分属于留守小孩 , 部分父亲母亲亲人忙于生计 , 致使学生与家人之间缺乏交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 父亲母亲饰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在这一角色缺失的状况下 , 学生对好多事物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建立会产生误差。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孩是一种特别集体 , 有别于乡村非寄宿制学校和城市寄宿制学校小孩 , 从与父亲母亲的感情、心理负担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大多数小学生与父亲母亲都短缺交流 , 平节气假日回家与父亲母亲的互动极少。
而且 , 这种学生的父亲母亲对学生期盼较大 , 学生心理压力较重 , 在学校生活、学习时间较长 , 与外界联系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时机较少。
除此以外 , 乡村校校资源有限 , 教师对学生的监察以及学生的自我监察过于宽松 , 简单沾染不良习惯。
(二 ) 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乡村寄宿制小学近几年在乡村校校中较受欢迎, 第一 , 经过寄宿 , 能够缓解家庭负担 ;而且 , 乡村受教育程度广泛不及城市, 大多数人以为 , 将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 , 更有益于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
乡村寄宿制学校也不负众望, 不停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完美 , 从教师资源、硬件设备等方面不停努力。
可是 , 不可以否定 ,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仍旧是教育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由于小学阶段正当行为培育阶段, 小孩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都一定加以重视和规正,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可以够填补不足 ,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资源 , 设备不足等多方面要素限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展。
(三 ) 乡村寄宿制小学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校单调重视学习。
从大环境出发 ,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中 , 乡村小孩更为盼望有一条出路, 能够改变自己的家庭 , 从学校和家庭出发 , 单调重视学习 , 致使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 影响学生其余形态意识的发展, 小学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萌芽期间, 优异的心理劝导才有助于打下坚固的基础。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部分学生在长时间分离家人后产生思乡情绪,感到孤独和失落;有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旨在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针对实施对策的具体建议,探讨评估对策效果的方法,并最终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帮助寄宿制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包括:1. 分析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深入了解其心理健康需求和困境所在;2. 探究导致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理解问题发生的内在机制;3. 提出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4. 提供实施对策的建议,确保对策能够顺利落地和取得预期效果;5. 评估对策的效果,验证其实际效果和可行性,为今后提升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我们旨在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庭,寄宿制小学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哭易怒等。
2. 学业压力:寄宿制小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较大,可能因为适应不良而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等问题。
3. 社交问题:与家庭长时间分离导致寄宿制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不足,可能表现为内向、孤独、与同学关系紧张等情况。
4. 情绪问题:寄宿制小学生面对长期的时间安排和自我管理,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太阳山镇中心学校德勋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压抑、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生心理健康对策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决定和学校实际,于2010年9月,我校将我镇所辖的15所小学的六年级统一接收到我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也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
而寄宿的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来到我校学寄宿以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六年级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一)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而现在,寄宿让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过早地、又很突然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回去后就再也不想来学校了。
女生表现尤为突出,开学前一个月最为严重。
女生夜里十点钟集体因想家而哭鼻子,有几名同学第一周放学就死活不来学校了,无奈家长只能亲自送来,个别严重的学生家长送到学校后又偷偷地跑回家.(二)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由于寄宿,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上这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口”的日子,在家里面简直是皇上,到这里变成小主人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
,学习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人际交往围和方式由原来的老师——父母-学校——家,到现在的老师——老师——学校——宿舍,发生更本的变化。
而这一切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期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三)行为习惯与自我约束力较差。
住宿后的孩子远离了家长的监管,由缺少可以说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表现为星期天来校时哭闹着向家长要零花钱,到学校后每天都乱花钱、买零食;六年级学生说脏话、卫生习惯差、偷窃、打架等行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
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世界。
(四)对成绩的敏感。
害怕考试、逃避考试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每一个班级都有好多学生每到考试总是感到身体不舒服,头疼、肚子疼、没精神。
还有那么几名同学考试时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考试,每次考试结束,找各种理由将试卷藏起来等等。
二、对策分析我们通过观察、聊天面谈、问卷调查,整理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但从孩子生活的环境抽丝剥茧,还是能找到最主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学生自生的身心特点。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影响孩子健康的因素是其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自我培训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
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作用。
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
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组织生活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结成互助对象。
训练学生的自我生活适应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在锻炼中训练吃苦耐劳的精神。
多让寄宿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3、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
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
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
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4、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
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
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5、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
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6、了解住宿学生、尊重住宿学生。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
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做好我校六年级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是我们学校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学校的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学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关案例、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更多的策略,制定详实可用有效地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田志华,《青年心理与心理咨询》,中国青年,2001.03。
[2]、胡传双、於荣,《农村寄宿制小学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期刊网。
[3]、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2002年。
[4]、何贵瑞,《西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9年5月刊。
[5]、国辉、熊玲清、侍步兵,《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中国教育创新》,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