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夜》教学导案冀教版

合集下载

第1课《秋夜(第1课时)》优秀学案设计【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秋夜(第1课时)》优秀学案设计【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 秋夜一、课前预习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 B.《春末闲谈》C.《雨前》 D.《风景谈》4、《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B.自由体诗C.散文诗 D.杂文二、当堂检测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 B.枣树C.蜜蜂 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三、课后练习必做题1、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2、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选做题1、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的形象。

2、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二是:7 我有一个梦想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奢(shē)谈白雪覆(fù)盖信守诺(nuò)言汹涌澎湃(bài)B.真谛(dì)剥(bō)夺权利野蛮(mán)行径蜕(tuì)变变质C.储(chǔ)备披露(luò)真情坚如磐(pán)石立功赎(shú)罪D.疲(pí)乏履(lì)行义务拯(zhěng)救灵魂瞭(liào)望哨所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神圣使命与时具进兑现承诺隔离考场B.倍受压迫提醒注意蜿蜒曲折义愤填赝C.痛苦煎熬倚老卖老销声匿迹携手并进D.雕梁画栋凭心而论不言而喻沙漠绿洲3.在文中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正确的一项是()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________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________,犹如海之波涛,________,滚滚而来。

《夜》初中语文教案

《夜》初中语文教案

《夜》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篇:《夜》初中语文教案领会题目“夜”的多重意义,从课文中接受有关历史的思想教育。

理解课文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写法的作用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应介绍“四·一二”的有关背景材料。

可运用《药》一课学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迁移。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主要方法从补充“四·一二”有关史实入手,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先把课文中的一条“暗线”挑“明”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构成简单的故事。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采用现在这样的写法?课文中的老妇人,思想感情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请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与高尔基的《母亲》作一比较,看一看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母亲,在思想性格上有什么异同,作品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就双线结构而言,与《药》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举出课文环境描写的实例,然后与《祝福》、《母亲》中的环境描写作比较,看一看在写法上和作用上有什么区别。

(四)扩展教案的思路根据课文提供的情节,根据学生积累的有关知识。

要求学生写一段大男的父母在牺牲前给亲人写信时的场面,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夜》中的老妇人后来能像《母亲》中的母亲一样与敌人展开斗争,为革命进行工作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编写一个故事,写几年以后老妇人做的一件事,要注意情节的安排。

第二篇:《夜》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领会作品人物心理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领会小说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并学习小说中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了解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以及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反抗的意识。

要点难点一、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

二、理清全文脉络,认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老妇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有关掌故—文面疏通—全文驾驭一有关掌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初中 夜 教案

初中 夜 教案

初中夜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夜有什么印象?二、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5分钟)1. 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篇赞美夜的散文。

三、课文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语气、节奏和情感。

3. 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夜色温柔”、“星光闪烁”等。

2.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教师总结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夜的作文,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会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作业布置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3课《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

2、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旷达。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学习文言文的语感已经初步具备,文言文思维意识头脑中也已存在;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基本上能够掌握常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能够运用“译”的六字诀翻译课文。

在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还存在不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

2、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1. 贯彻“语文反映生活,又指导生活”的教学理念。

2. 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学生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感兴趣,积极参与;学生是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有成就感。

3.文言文精练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三次朗读:第一次朗读为了把文章的字音读准确、停顿得当,我设计了“简介《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写作背景,听读《记承天寺夜游》”的环节;第二次朗读,把文章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色彩;最后把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

2、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旷达。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

2、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 1083 年 10 月 12 日,和苏轼共同经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1、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夜教案 (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夜教案 (新
课题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知 识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与能 力
教 过 程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 感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
态度 价值 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意境美。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板书设 计
教学 反思
回顾《外国诗两首》整个授课过程,基本上按照诵读与理解这种学习诗歌的常 规做法,只是其中稍有一点算是创新之处,就是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做法运用在
了理解外国诗歌上,学生的理解运用情况也相当不错。
揣摩诗句,感受诗歌形象,领悟诗歌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
诵读欣赏
教具 学具 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情况。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
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
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 内容,并体会诗歌所 描写的意境美
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讨论归纳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 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初中语文《夜》教案

初中语文《夜》教案

初中语文《夜》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对夜的感受和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本文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夜的感受和描绘。

2. 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夜》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对夜的感受,如神秘、寂静、安宁等。

2.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作品背景。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夜》,感受作者对夜的描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孤独、无助等。

3. 学生讨论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黑暗、困境等。

三、运用夜的形象反映社会现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夜的形象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社会的不公、人们的苦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夜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夜的感受和思考的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夜》,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夜的描绘,分析作者运用夜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运用夜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鲁迅《夜》教案 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鲁迅《夜》教案 冀教版

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九级语文上册 第1课《秋夜》课件 冀教

九级语文上册 第1课《秋夜》课件 冀教
低亚:
就是低压。亚,也是低下的意思。
蛊惑:
毒害,迷惑。蛊,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
丁丁:
栀子:
奠:
用祭品向死者表示悼念。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长椭圆形,春夏日开花,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有强烈的香气。红色桅子花是罕见的品种。
课前预习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等。
(1)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表达出一种强烈的爱憎之情。
鉴赏与写作
文章所写的室外的景物有枣树、天空、星星、野花草、月亮等。在深邃的秋夜,这些景物原本是静止不动的,但是作者赋予它们以人性的生命,于是它们就有了思想,有了行为。如秋夜的天空,“仿佛想离去人间”’,“‘陕着几十个星星的”“冷眼”,极细小的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护定”他的“皮伤”。
鉴赏与写作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本文在客观的描述中表达着作者的感情,从而促进作者与读者间产生共鸣。这是在写作中,尤其在写景散文中值得借鉴的
3.借鉴应用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夜》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夜》导学案(无答案)
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导学单多媒体课时练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四、课堂训练,总结提升(8+2分钟)
1.济慈,__英(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诗歌》。
叶赛宁,_俄罗斯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农/乡村大自然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6、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7、“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
8、《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9、《蝈蝈与蛐蛐》中,作者把“蝈蝈与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0、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1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三、引领导航,精讲点拨(7分钟)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夜》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夜里各种景物的描写,展现夜的静谧、美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描写夏日的草地,篱笆的浓荫,还有冬夜让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火炉,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是传来的蝈蝈与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

语文九年级上册《夜》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夜》教案
2、《夜》中传达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恬静、欣喜。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板书
设计
《夜》
静谧:河水松林夜莺秧鸡溪水
美丽:明月大河小溪青草
动静结合,融情于景,通过九种意象,展现夜晚静谧、美丽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反思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1、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夜》学案设计 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夜》学案设计 冀教版

《秋夜》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毛主席曾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二、作品背景:《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于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有低潮到高潮的前夜。

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四、【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意。

瑟缩()窘得()蛊惑()丁丁()栀子()敬奠()猩红()呵欠()花瓣()弧形()乱撞()2【词语释义】蛊惑:毒害,迷惑。

驱逐:赶走。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冻等而蜷缩或抖动。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敬奠:恭敬地祭奠。

猩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3辨析注音组词猩渗驱梢瓣惺惨讴稍辫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段概括介绍后园有两株枣树。

第二部分 2---6段写- -------的秋夜景象。

第三部分 7---10段写--- ------的秋夜景象。

六、写作特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关于象征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河北省邯郸市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秋夜2

河北省邯郸市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秋夜2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目夾( shǎn ):眨巴眼;眼睛很快地开闭。

蛊惑( gǔhuò):毒害,迷惑。

蛊,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
瑟缩( sèsuō)猩红( xīng )
丁丁( zhēng )栀子(zhī)
课堂练习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室外:枣树---天空---野花草---枣树---天空和枣树---“我”吃吃的笑
再写室内:小青虫---灯罩---栀子花---枣树的梦想---小青虫
2. 分析内容,指出事物的特点、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态度:
夜空、月亮、恶鸟-------黑暗的势力(厌恶、痛恨)
小粉红花(野花草)--枣树的群众基础(赞美、颂扬)
枣树-------反抗黑暗恶势力的战士形象(赞美、颂扬)
小飞虫-------追求光明的力量(喜爱、赞美)
3.课后二题。

4.归纳主题。

5.《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
____年。

6.《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课后复习
•必做题
• 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
•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
•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
•选做题
• 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夜》说课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夜》说课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夜》说课案重庆永川萱花中学初2008级11班李明遥整理一、教学目的:1.了解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在白色恐怖下,人民反抗意识正在增长;2.领会并学习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3.领会并学习侧面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语补释:*抚慰:抚摩,安慰。

*韵律:指诗词中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累赘:①多余、麻烦。

②(文字)不简洁。

③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

文中指拖累,重压。

累赘léizhuì*希冀:希望得到。

冀jì*滞钝:形容动作十分迟钝、不灵活。

*幽寂:幽静、寂寞。

*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况味:情形、滋味。

*矜夸:骄傲自夸。

*撩拨:挑逗,招惹。

撩拨liáobō*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惘wǎng失意,精神恍惚。

*晕眩:头脑发昏,眼睛昏花。

yùnxuàn*郁抑:郁结压抑。

指蓄积在心头的忧愁、气愤得不到发泄。

*哀厉:形容声音悲哀而尖锐。

*莫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名: 用语言说出、表达。

状: 描绘,形容。

背景简介:叶圣陶先生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夜》发表于1927年11月,它反映了“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一段白色恐怖时期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924年至1927年,是我国现代史上反对军阀的第一次大革命。

1926年7月正式开始了北伐,使短时期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党内负责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党的领导权,致使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国民党蒋介石大权独揽,当北伐军乘势长驱攻克上海之后,蒋介石露出了反革命的真面目,以清党为名,在上海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二”大屠杀,使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变本加厉,在国统区实行了白色恐怖,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队伍进行了野蛮的血腥屠杀,他们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队伍的态度是“宁可错杀千人,也不放走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ﻩ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ﻩ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ﻩ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10、ﻩ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夜》教案-冀教版
———————————————————————————————— 作者:
———————————————————————————————— 日期:
第1课《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来自学过程]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ﻩ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ﻩ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ﻩ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3、ﻩ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ﻩ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ﻩ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ﻩ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ﻩ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