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秋夜》冀教版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
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
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
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
《秋夜》教案
《秋夜》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秋夜》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九年级语文《秋夜》教案设计《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原作《野草之一·秋夜》,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
作者鲁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统治者及黑暗的封建势力进展着韧性的战斗。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杂文创作的伟大成就2.把握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表达出的顽强战斗精神,领会本文所采用的以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事变,愤而辞职。
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 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
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展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古籍六十多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秋夜》译文及赏析
《秋夜》译文及赏析《秋夜》译文及赏析《秋夜》译文及赏析1《秋夜》宋代: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秋夜》注释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秋夜》赏析前两句叙事。
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
“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
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
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
“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
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
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
“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
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
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
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
“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
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
“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
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
第1课《秋夜》教案
第1课《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导入: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简介《野草》《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枣树天空热爱青虫憎恶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课文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秋夜》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X,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鲁迅《秋夜》教案 冀教版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冀教版九年级上《秋夜》
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 “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 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 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 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 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 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 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
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 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 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 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 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 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 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 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 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
枣树——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斗士
枣树是《秋夜》中最突出的意象,在文中有两处对枣树 的描写。第一处是文章一开始:“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 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还有一处是文章的第四和 第五自然段。 这里枣树的形象就是一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与黑暗社 会斗争到底的孤独而寂寞的斗士形象,这也是作者所理 想化的斗士形象。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 “我”对枣树的敬意。
天空——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
“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 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 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 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 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 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
〖2021年整理〗《秋夜》内容分析
《秋夜》内容分析青年们初读这篇散文,常觉得有许多地方不可理解。
其实只要仔细读去,就自会慢慢明白的。
这里主要是在抒写着作者对于那黑暗反动势力和思想的憎恨,对於被这种势力和思想所迫害着的青年和新生力量的热爱与感动,以及对於他自己的战斗底感想。
“奇怪而高的天空”,就是指那黑暗反动的封建思想。
它高高地远离人间,远离现实,叫人仰面不能看见,而却闪着鬼睒眼,装出微笑,装出“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的样子。
这不就是对那些反动思想和其代表者很深刻的刻划?而从这样的“鬼睒眼天空”撒下来的繁霜,自然使野花野草冻得瑟瑟缩缩不能生长了。
“小的粉红花”自然就是指在压迫下的青年们,他们在那样一种反动的“冷的夜气”包围中,得不到健全的生长,於是只能在寒夜中做梦希望,梦见春天光明的到来,诗人们则含着眼泪以那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底雪莱的诗句去安慰他们,然而也毕竟只是希望,所以“她於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大概就是隐喻作者自己,或这样一种战斗者。
他在冷酷的夜气中,也被摧残得连葉子都不剩了。
然而它仍然艰苦支持着,他也有“小粉红花”们的希望秋后要有春。
但是也更知道历史斗争是长期的,即使光明出现,也还要有更艰苦的战斗。
他护定自己的伤,把枝榦“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刺得天空不安,“月亮窘得发白”。
这就完全写出鲁迅先生自己的战斗性格了。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多么坚韧、沉毅和有力的性格呵!鲁迅先生当时就是那样憑一枝秃笔似的直刺着那黑暗的势力和那些鬼睒眼的文人。
鬼睒眼的星星、月亮、夜游的恶鸟,都是那些反动势力与思想的代表者,──“正人君子们”的脸相。
然而鲁迅先生在当时是完全孤军作战的。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这一段是写出他自己那种孤军作战的心境。
这种心境多半是带点悲壮、孤独和凄凉之感的。
鲁迅先生似乎是不安於这种心境,而且还感到矛盾,──《野草》其他各篇中也大都流露着这类感情,这或许可以说明是他在思想将要发展以前的一种情绪状态。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3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
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
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
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译文】寺庙里传来傍晚的钟声,一阵阵蝉鸣送走了落日。
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
什么地方的楼台上,传来悲怨的笛声?鬓发早已斑白秋夜这样漫长。
巫山神女虽相隔重重山峰,也遮不断对她相思的梦。
【赏析一】开头两句说:佛寺中晚钟响了,意味着薄暮降临,秋夜就要到来,一种苍茫、孤独之感暗暗产生。
第三句写落日时,秋日的蝉声一阵阵传来,点明秋令。
接下来写秋夜典型的景色: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自然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写作者自己头发花白,已成黑白二毛,还孤独地守在漫漫秋夜中,心中充满了隐痛。
【赏析二】元曲作家。
生卒年不详。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仇远《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当名深字致远。
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
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
【赏析三】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
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
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及杂剧《还牢未》。
仇远相交甚密。
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说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
《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长安秋夜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翻译皇宫传出诏书问讯前方战机,金銮殿处理完国事深夜才归。
《秋夜》读后感
《秋夜》读后感《秋夜》是一首富有诗意的诗歌,它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好,也让人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首先,诗中对秋夜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祥和。
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如“秋夜的月光洒在田野上”、“风轻轻吹拂着树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中。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和忧虑,静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宁静和安宁。
其次,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样宁静的夜晚,诗人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思考起人生的意义。
诗人在诗中写道:“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美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诗人让人们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思考起人生的意义,这也是这首诗给人的一种启迪和思考。
最后,这首诗还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诗人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在这样宁静的夜晚,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诗人让人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样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总的来说,《秋夜》是一首富有诗意的诗歌,它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美好,也让人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希望大家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深刻的内涵,也能在宁静的夜晚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秋夜》PPT课件
跨文化交流中的秋天意象传播
文学作品中的秋天意象传播
01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秋天意象,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艺术作品中的秋天意象传播
02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表现秋天景色,传递不同
文化对秋天的审美观念。
旅游活动中的秋天意象传播
03
秋天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背
现代散文中的秋天元素举例
季节的转换
散文中常通过描写秋天的气候、景色等变化,表现季节的转换与 时间的流逝。
情感的抒发
秋天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怀旧等情感,散文中常有对这些情感的 细腻描写。
文化的内涵
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中秋、重阳等节日,散 文中常结合这些文化背景进行创作。
现代小说中的秋天元素举例
Chapter
“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苦闷
通过描写“我”在秋夜中 的孤独感受,展现了一个 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形 象。
敏感、多疑
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都 能引起“我”的注意,表 现出一种敏感、多疑的性 格特点。
反抗、挣扎
虽然感到孤独和苦闷,但 “我”并没有放弃挣扎和 反抗,通过行动表达了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语言运用及艺术手法
01
02
03
生动的描绘
文章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 ,将秋夜的景物和情感呈 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 佛身临其境。
精炼的语言
文章语言精炼、准确,每 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表达 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多种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 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夜》知识点汇总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夜》知识点汇总冀教版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学医,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等大中学校执教。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执教,后又到中山大学执教。
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
从五四时期开始,他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后又参加革命文艺运动,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他早年写有新诗,此后主要从事小说和杂文的写作,并取得极高的成就。
二、字词解释睒:眼睛一合一张,义同"眨"。
2胡蝶:现在写作"蝴蝶"。
3低亚:低垂。
"亚",通"压"。
4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这是写作者在深夜里一瞬间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月亮东移。
5夜游的恶鸟:即猫头鹰之类的夜间活动捕食的鸟。
由于叫声凄厉,给人一种不祥的恐怖感,迷信者认为是不吉祥之鸟,其实这些鸟类是树木的益鸟。
6吃吃:状笑声。
7栀子:一种常绿灌木,夏季开花,极香,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红栀子花是极罕见的品种三、课文结构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
2024版冀教版语文九上《秋夜》ppt课件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的 景象,增强读者的感官体 验。
排比、反复
强化作者的情感表达,使 文章更具感染力和传唱性。
对比、衬托
突出秋夜的独特之处,加 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 受。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孤独、寂寞
思念、怀旧
通过描绘凄凉的秋夜景象,传达出作者内心 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呐喊》
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包含多篇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疾 苦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关评论文章
推荐一些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评论文章,有助于学生从多个 角度理解作品。
思考题设置和讨论话题
思考题
文章中的“秋夜”有何象征意义?作者通 过哪些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VS
讨论话题
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现实意义
《秋夜》所揭示的黑暗与光明的斗争, 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激励 着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启示作用
作品通过秋夜这一象征性意象,启示 读者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坚定信念, 勇于挑战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05
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阅读
艺术特色总结及鉴赏方法
艺术特色总结
独特的意象选择、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心理描写、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运用等。
鉴赏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语言魅力,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内涵,探究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创作背景,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 术价值。
比较阅读对象选择依据
1 2
主题相似 选择主题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秋夜》与 《秋思》等,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诠释方 式和表达效果。
和思想内涵。
时代背景
02
介绍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背
《秋夜》
《秋夜》简析: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shan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
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
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
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
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
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
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
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
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
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
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啊!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态度同他当时对待有朝气的青年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课件《秋夜》推选文档
竭有催 力害促 加于新 以新的 排的产 击旧生 。物,
,对 则于
背景
❖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当
❖ 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 以” !
❖ 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 着韧性的战斗的鲁迅,他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而 又压抑,但是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 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 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 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强烈的思 想感情藏匿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鉴赏与写作
2.写作技法
(1)篇幅不长,思路清晰。
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意识的流动而变化。文章 开篇写枣树,不是写自家园里的枣树,而是墙外的 枣树;然后写天空,再写自家园里的野花草;之后 再接着写枣树,写天空;写天空、写枣树;这样将 两个阵营先后共写了三次。之后,“我”才参与到 景物的活动中,交代出“我”的行踪。
得“窘得发白”,“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 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
写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了”,原先它嚣张,现在比夜空还要脆弱。
❖ 第6、7自然段:写夜游的恶鸟,发出怪异可 怖的声音,扰乱夜的安宁。其特点:恐怖、 孤立。它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的孤独斗 士。
例如文章开篇对枣树的描写突出了它的自主自立。
得更远;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 一、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 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
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其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 如:“秋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 疾恶如仇,坚强不屈。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 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 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夜空的形象在这里有 (1)篇幅不长,思路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夜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
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
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
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
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
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10、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
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
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
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
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
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
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
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
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
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
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