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剖析
消化内镜操作手册-内镜器械使用原理及使用技巧 pdf
消化内镜操作手册-内镜器械使用原理及使用技巧pdf摘要:一、消化内镜概述二、消化内镜操作原理三、消化内镜使用技巧四、消化内镜的操作流程五、消化内镜的维护与保养正文:一、消化内镜概述消化内镜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学器械。
它通过口腔或鼻孔插入体内,通过胃肠道观察病变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消化内镜具有图像清晰、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消化内镜操作原理消化内镜的操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光学成像技术,通过镜头将胃肠道内部的图像传输到显示器上,以便医生进行观察和诊断。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内镜的插入角度、旋转方向和推进速度等技巧,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检查的准确性。
三、消化内镜使用技巧1.在操作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适应证。
2.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内镜的插入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3.在观察病变部位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变的形态、颜色和质地等特征,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
4.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掌握内镜的操作技巧,如止血、活检、扩张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消化内镜的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包括检查器械的完好性、消毒器械、准备患者等。
2.插入内镜:通过口腔或鼻孔将内镜插入胃肠道。
3.观察病变:通过内镜观察病变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诊断。
4.治疗病变:如出血、息肉等。
5.术后处理: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处理。
五、消化内镜的维护与保养消化内镜是一种精密的医学器械,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1.术后清洗:在内镜使用结束后,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附着的生物组织和血液等污物。
2.消毒: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以去除内镜表面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3.保养:定期对内镜进行保养,包括润滑、更换零部件等,以保证内镜的正常运行。
总之,消化内镜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器械,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消化道黏膜组织,从而获取生物学信息的技术。
它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可以观察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分布、脆弱性等特征,从而对消化道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定义、应用和优势,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医学检测技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定义,包括其起源和基本原理。
接着将详细探讨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最后,将重点讨论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的展开,读者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探讨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定义、应用和优势,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通过对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促进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提升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支持和指导。
2.正文2.1 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的定义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是指利用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生物学分子水平的检测和分析。
通过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采集组织、细胞或分泌物样本,进而进行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分析,以实现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诊断。
消化内镜生物学检测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早期诊断、病理类型鉴别、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通过检测相关生物分子的表达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治疗原理
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治疗原理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溃疡形成和病变。
内镜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溃疡定位、病变评估、组织采集和溃疡修复。
内镜治疗通过使用一种被称为内窥镜的器械,将其插入消化道中,从而可以直接观察到溃疡的部位,并进行相关的治疗。
首先,内镜治疗需要准确地定位溃疡部位。
医生在内窥镜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观察黏膜的颜色、形态以及血管等特征,找到溃疡病变的具体位置。
其中,内窥镜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定位。
其次,内镜治疗可以评估溃疡的病变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的放大功能,观察溃疡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从而进一步评估溃疡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深度。
通过这样的评估,医生可以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再次,内镜治疗可以进行组织采集。
在内窥镜的引导下,医生可以使用一根细长的器械,称为活组织切片钳,采集溃疡周围的组织样本。
这些样本可以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定溃疡的病因、判断溃疡的性质,如是良性溃疡还是恶性溃疡。
最后,内镜治疗可以进行溃疡的修复。
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将溃疡病变周围的组织脱离,并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如剪刀、电凝等器械,对溃疡进行治疗。
在溃疡的创面上,医生可以进行电凝止血、溃疡周围的黏膜缝合、黏膜修复等治疗操作。
有时候,还可以在病变的黏膜表面涂抹一种保护液体,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总的来说,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理是通过内窥镜的引导下,定位、评估病变情况,采集组织样本,并进行溃疡的修复。
这种治疗方法准确、可视化,并且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治疗操作,因此已经成为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治疗方式之一。
《消化内镜治疗》课件
消化内镜治疗案例三:胃癌
总结词
胃癌的消化内镜治疗以早期发现和切除癌变组织为主,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 量。
详细描述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消化内镜治疗胃癌的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化疗等。通过早期发现和切除癌变组织,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化疗等辅助治疗措施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应用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消 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胃炎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
炎、结肠息肉等。
内镜下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 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 时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 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消 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
消化内镜治疗案例二:十二指肠溃疡
总结词
十二指肠溃疡的消化内镜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为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等 。
详细描述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消化内镜治 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切除病变组织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 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治疗》PPT课件
目录
• 消化内镜治疗概述 •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 • 消化内镜治疗设备 • 消化内镜治疗案例分析 • 消化内镜治疗的未来发展
01
消化内镜治疗概述
消化内镜治疗定义
01
消化内镜治疗是指在消化内镜的 直视下,对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 的方法。
02
它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 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消化内镜学知识点总结
消化内镜学知识点总结一、消化内镜学概述消化内镜学是一门以消化内镜为主要工具,通过胃镜、肠镜等内窥镜技术对食管、胃、肠等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消化内镜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二、消化内镜学的主要内容1.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消化内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胃镜、肠镜、食管镜等检查。
通过内窥镜检查,可以对消化道的黏膜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和诊断消化道疾病。
2. 内窥镜治疗:内窥镜治疗是消化内镜学的另一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黏膜下层注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切除、硬化剂注射、内窥镜下止血等治疗方法。
通过内窥镜治疗,可以对消化道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3. 内窥镜下生物活检:内窥镜下生物活检是消化内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内窥镜采取组织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4. 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消化内镜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对于保留消化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5. 内窥镜下介入治疗:内窥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学的新发展领域,包括内窥镜下经皮支架植入、内窥镜下静脉曲张结扎、内窥镜下黏膜下注射等介入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常见消化内镜学检查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消化内镜学的常规检查之一,通过胃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和诊断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
2. 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消化内镜学的常规检查之一,通过肠镜可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和诊断结肠炎、息肉、结肠癌等疾病。
3. 食管镜检查:食管镜检查是消化内镜学的常规检查之一,通过食管镜可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和诊断食管炎、食管癌等疾病。
4. 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镜检查是消化内镜学的常规检查之一,通过十二指肠镜可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和诊断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消化道内镜的临床应用
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 图像的可再加工性强。
通过计算机可以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进行三维显像、测定粘膜血流、粘膜局部血色素含量及局部温度等。
电子胃镜的临床应用
诊断 对胃肠生理功能进行检测 内镜治疗
电子胃镜的临床应用 诊断
活组织检查 细胞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粘膜染色 摄影与录像
Band Ligation (EVL)
目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 适应症:未经内镜硬化剂治疗的食道静脉曲张
第三节 食管狭窄的治疗
食管狭窄扩张术 适应症 1)炎性狭窄; 2)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硬化剂治疗后引起狭窄; 3)食管损伤,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等; 4)食管吻合口狭窄; 5)贲门失驰缓症和食管痉挛;
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 (SEMS)
Anti-flux stents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病种之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甚多,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食管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等。随着内镜治疗的普及和治疗方法的多元化,目前绝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可在内镜下成功止血,仅少数出血量大者需手术治疗。
多极电凝探头由并排的三对电极组成,在探头接触组织的两个电极之间通电,电流仅通过浅表的局部组织,因而电凝损伤小,并发症少。多极探头的另一优点是只要探头接触到组织,不论正面、斜面、侧面均能止血。单极电凝探头的高频电源可选用周期性同步放电系列,多极探头则选用多极凝固仪。
目前,国际上被推荐的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两种主要方法:①经胃镜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②经胃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EVS)。它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药物和三腔管压迫后近期内仍再次出血者;食管静脉曲张非出血期有严重肝功能障碍伴腹水、黄疸者;有反复出血不宜作分流、断流手术或手术后再次出血者。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消化内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疾病。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病变情况,进行活检、止血、拍照、取病理标本等操作。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消化内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功能:消化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各个部位的黏膜情况,帮助医生发现溃疡、息肉、炎症、肿瘤等病变。
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医生可以快速明确病变的类型和位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2. 活检功能:消化内镜可以在观察的同时取组织标本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判断是否为良性或恶性病变。
活检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治疗功能:消化内镜可进行多种治疗操作,如黏膜下解剖、息肉切除、止血、支架置入等。
这些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手术风险,保留消化道功能,加快患者康复。
二、消化内镜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消化内镜在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1. 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出血部位,并及时进行止血处理,避免患者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
2. 息肉切除:消化内镜可通过电凝、剪切等方式切除食道、胃、结肠等处的息肉,预防恶变,减少患者的恶性风险。
3. 肿瘤检测:消化内镜可以通过活检确定消化道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 溃疡治疗:消化内镜可对消化道溃疡进行局部治疗,帮助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率。
5. 异物取出:消化内镜还可用于取出误吞异物,避免异物滞留引发消化道感染或破裂等严重后果。
三、消化内镜的进展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虚拟消化内镜、内镜下微创手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更安全的检查和治疗体验。
未来,随着智能化、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患者带来更多好处。
《消化内镜诊治》课件
• 消化内镜概述 • 消化内镜检查技术 •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 • 消化内镜的并发症与预防
• 消化内镜的护理与保养 • 消化内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消化内镜概述
消化内镜的定义与作用
消化内镜定义
消化内镜是一种医学诊断和治疗 方法,通过内镜观察消化道内部 情况,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 病。
03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
息肉切除
息肉切除是消化内镜治疗中的常 见技术,主要针对肠道、胃等器
官内的良性肿瘤进行切除。
切除方法有多种,如高频电凝切 除、激光切除等,根据息肉大小 、位置及性质选择合适的切除方
式。
切除后需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 息肉的性质及是否切除干净。
消化道狭窄扩张与支架置入
当消化道因各种原因导致狭窄 ,影响食物通过时,可采用扩 张或置入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 。
VS
润滑保养
使用专用润滑剂对内镜进行润滑保养,保 持其灵活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内镜操作中的护理配合
协助医生
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调整内镜角度、保持内镜清洁、及时更换内镜等。
监测患者
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06 消化内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扩张方法包括球囊扩张和机械 扩张,可针对不同狭窄部位及 程度选择合适的扩张方式。
支架置入主要用于长期缓解狭 窄,一般选用自膨式金属支架 。
内镜下止血
内镜下止血主要用于消化道溃疡、炎 症等引起的出血。
内镜下止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 点,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之 一。
止血方法包括药物喷洒、电凝、激光 照射等,根据出血部位、程度及病因 选择合适的方法。
消化内镜的应用PPT课件
无痛胃镜检查注意事项
1、在挂号看门诊医生或主治医生后决定要做胃镜检查(住院病人由病房 医生决定)。 2、是否可以预约可打电话或当面咨询内镜室。 ▲3、麻醉前评估决定是否做无痛或改为其他检查。在做无痛胃镜检查前需 签麻醉同意书方可进行检查。麻醉同意书由麻醉医生签订。胃镜检查同 意书在胃镜检查前由开单医生或内镜室医生与患者签订。 4、为降低检查的漏病率不要进食、饮水,胃镜检查前15到30分钟服用 消泡剂(达克罗宁胶浆)(服用消泡剂和润滑剂后不要吞口水等)再检 查。 5、检查结束后,在等候室等待20分钟左右就可领取检查结果报告并告 知检查后的注意事项;若有活检需缴活检费后领取(病房病人收费后将 收费单送内镜室),并通知您取活检报告时间并告知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报告领取后可找门诊医生察看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住院病人由病 房医生决定) ▲6、40以上病人胃镜前需行心电图检查。 ▲7、有严重基础病的病人需先咨询内镜室医生或请会诊后再决定是否行胃 镜检查。
10
食管乳头状瘤
11
憩室
12
食管癌
13
食管裂孔疝
14
食管异物
15
胃石
16
异位胰腺
17
胃溃疡
1
21
十二指肠息肉
22
上消化道出血
23
大肠息肉
24
大肠憩室、粪石嵌顿
25
结肠黑变病
26
大肠癌
27
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 性电凝固治疗,其原理是电流通过离子 化的氩气将其导向靶组织产生高温凝固 或止血。
48
肠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禁忌症
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可能出现严重心 脑血管意外者(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心 急梗死、休克、腹主动脉瘤等)。
消化系内镜学胃镜肠镜的临床应用
消化系内镜学: 胃镜、肠镜的临床应用1,消化内镜发展的四个阶段:硬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胶囊内镜2,内镜种类可分为: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小肠镜、结肠镜双气囊套管式小肠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变焦内镜、色素内镜、胶囊内镜3,内镜设备发展特点:镜体向长、细、软方面发展;设备的机械灵活性和精密度提高;图像的高清晰度发展;内镜的辅助设备日新月异。
4,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趋势:操作更规范、诊断更准确、内镜治疗更普及舒适更安全5,内镜治疗学主要包括:内镜下取异物术、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开术、内镜下扩张术、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置管术、内镜下硬化术、内镜下结扎术、内镜下引流术、内镜下修补术、内镜下放置支架术、内镜下造瘘术6,最新消化内镜种类包括:窄波内镜(NBI: Narrow Band Imaging) 、红外线内镜(IRI: Infrared Imaging)、自身荧光内镜(Auto-Fluorescnece Imaging)、放大内镜技术、活体显微内镜技术、共焦显微内镜(endomicroscopy)。
7,食管疾病的治疗包括:食管狭窄的内镜治疗(探条、水囊、支架扩张及激光、微波、高频电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治疗(胃镜下贲门缝合术Endocinch、胃镜下胃底全层缝合术“NDO Plicator”、stretta射频治疗、胃镜下贲门括约肌注射术、射频消融术)、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内镜下硬化治疗、内镜下曲张静脉结扎术(EVL)、组织粘胶剂注射治疗)、食管肿瘤的内镜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放置内支架、内镜下激光治疗、内镜光动力疗法、内镜下经皮胃造瘘)、食管异物的内镜治疗。
8,胃疾病的内镜治疗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内镜止血、胃十二指肠息肉的摘除、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EMR)、晚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9,NOTES技术定义:又称“无疤痕手术”和“阿努比斯手术”,通过内镜,经口、阴道、尿道、肛门等自然腔道进入体内,穿过胃、阴道、膀胱、结直肠、食道等管壁进入体腔进行手术,手术后患者体表无刀口和疤痕,实现“无疤痕”。
消化内镜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护理课件
组织活检
在内镜下获取可疑组织进 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 病变性质,如良恶性肿瘤 鉴别。
细胞学检查
通过内镜刷取细胞进行细 胞学检查,有助于发现早 期消化道肿瘤。
消化内镜在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内镜下止血
对于消化道出血,内镜下 可以找到出血点并采取止 血措施,如电凝、注射止 血药等。
随访护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 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4
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及处理
消化内镜检查的并发症类型
出血
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的出血。
感染
内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感染,如腹膜炎 、败血症等。
穿孔
内镜操作过程中导致的消化道壁全层穿孔。
其他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呼吸系统并发症等。
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术 前准备,如禁食、禁水
、排便等。
消化内镜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01
02
03
04
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协助患 者摆好适当的体位,以便医生
进行操作。
观察患者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及时发现
并处理异常情况。
配合医生操作
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调整消 化内镜的角度、位置,确保医
03
消化内镜护理
消化内镜检查前的护理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史、用药情 况、过敏史等,评估患 者是否适合进行消化内
镜检查。
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消化内镜检 查的流程、注意事项和 配合要点,缓解患者的
紧张情绪。
准备用物
准备消化内镜及相关器 械、药品、急救用品等 ,确保检查过程中所需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如何应用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如何应用?发布时间:2021-08-31T08:04:39.49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作者:罗晓霞[导读] 传统手术等治疗手段逐渐被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所取代,很多疾病治疗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四川平昌县人民医院 636400消化内镜是包括各种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以及对消化系统进行检查诊断的综合技术,包括胶囊内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小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结肠镜技术、胃镜技术等。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单纯的诊断检查,发展到同时进行治疗的先进诊断技术。
同时,在疾病治疗中也从直视到间接、从腔内到腔外、从黏膜到黏膜下,涉及面非常广。
另外,传统手术等治疗手段逐渐被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所取代,很多疾病治疗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1、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主要应用十二指肠镜,利用气囊、取石网篮等,将结石从胆管中取出到十二指肠肠腔内。
如果胆管结石尺寸比较大,特别是预估结石不能直接取出时,存在胆总管末段狭窄,因乳头旁存在憩室或乳头细小不能达到乳头切开要求时,需要先进行内镜下碎石,再进行取石,提高结石清除率。
在透视监测下进行碎石处理,掌握碎石器的轴向、调整碎石网篮的位置。
如果患者同时需要进行碎石和取石治疗,要考虑大通道治疗的十二指肠镜,方便通过各种治疗中所用到的器械,防止通道受限而增加操作难度。
2、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该病会诱发反流性食管炎,威胁病人生活质量。
部分病人通过内科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或是长期用药不耐受、发生食管狭窄、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可以考虑实施内镜微创治疗,以实现内镜抗反流治疗。
常见技术包括:腹腔镜胃底折叠贲门成型术、内镜全层胃底折叠贲门成型术(EFTP)、射频治疗等。
3、胃肠道造瘘中的应用如果病人需长期营养支持、不能经口进食,为了防止外科手术胃造瘘,可以进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PEG)。
经过研究,以上两种消化内镜治疗方式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高,而且创伤小、快捷、操作简便。
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内镜仪作为一种医疗设备,可以通过其纤细的探头在人体内部观察、检查以及治疗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从内镜技术的概要、内镜检查和内镜治疗三个方面介绍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内镜技术的概要内镜技术是一种通过灵活的内镜探头,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检查、病变的发现、诊断以及治疗的医疗技术。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探头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体内疾病的情况,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内镜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消化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泌尿系统检查、妇科检查等等。
而在消化道疾病中,内镜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主要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通过这两种检查可以观察到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等消化系统器官的情况。
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痛感低的、简单、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通过光源和摄像机观察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器官的情况,并以此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胃镜检查可以判断病变的类型、大小、位置等情况,还可以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通过观察内窥镜下的病变范围和大小,可以识别大于5毫米的早期肿瘤,而这些肿瘤临床上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结肠镜检查中,医生通过光源和摄像机观察到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及回盲瓣等消化系统器官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病变鉴别诊断、组织学检查和活检操作等操作。
结肠镜检查能够检查到结肠及直肠范围内的肿瘤、息肉、炎症和溃疡等的情况。
同时,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升级,现在还有超声内镜、光谱诊断技术等让我们对消化系统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通过内镜探头及其相关装置,对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内镜治疗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微创手术性治疗两种。
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神经阻断术、黏膜剥离术、内镜下气囊扩张、内窥镜下单孔外科手术等。
消化内镜PPT课件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消化内镜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提高
诊断准确率。
光学技术与消化内镜的融合
02
发展新型光学技术,如共聚焦显微内镜、光学分子成像等,提
高对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机器人辅助消化内镜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消化内镜操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轻医
生的工作负担,提高手术精度。
消化内镜在临床的应用前景
软式内镜
早期的消化内镜是硬式内,由于其操作 复杂、痛苦大,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软式内镜逐渐取代硬式 内镜成为主流。软式内镜可以弯曲,操作 简便,痛苦小。
无痛内镜
高清内镜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无痛内镜技术逐渐 普及。通过使用麻醉药物,患者在检查过 程中处于睡眠状态,无任何痛苦感。
高清内镜技术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细致的 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小肠镜通常通过口腔或肛门插入,经过胃和小肠进行检 查。
小肠镜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能 够发现微小的病变。
它可用于诊断小肠炎症、小肠肿瘤等疾病,并可在检查 过程中进行组织活检和微创治疗。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痛、无创的 检查方法,用于检查小肠疾病
。
患者吞下一颗胶囊内镜,胶囊 在消化道内移动,同时拍摄照 片,并将照片传输到外部接收
消化内镜的用途
01
02
03
诊断疾病
消化内镜可以用于诊断各 种消化道疾病,如胃炎、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结肠炎等。
监测病情
对于已经确诊的消化道疾 病,消化内镜可以用于监 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 果。
预防病变
定期进行消化内镜检查, 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预 防恶性病变的发生。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第8周)(1)
胶囊内镜的构造
➢ Given数据记录仪:重 305g,束于患者腰部,通 过8片阵列传感器接收信 号,可记录10小时以上
➢ RAPID电脑工作站:负责 处理数据。用RAPIDTM软件 判断胶囊内镜的位置,观 看录像,保存图片等
➢ 国产OMOM胶囊和其类似, 包括一次性智能胶囊、数 据记录仪、OMOM影像工作 站
同倍数的放大镜头 一般放大倍数为30~35倍,最高可达170倍 新近推出的共聚焦内镜,可将图像放大
1000倍以上
精品课件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发展简史
➢ 1985年,Iddan发明可用于血管 内摄影的微型照相机后,开始 构想
➢ 1999年1月,以色列Given影像 公司,成功推出了能满足临床 要求的胶囊内镜(M2A)
喷洒管、异物钳等
精品课件
电子内镜
➢ 1983年,美国发明并应用于 临床
➢ 原理:通过安装在内镜顶端 的CCD将光学影像转变为数字 信号,由同轴电缆导出,再 经视频处理器处理后将图像 重建在电视监视器上
➢ 第三个里程碑 (硬式胃镜、 纤维内镜、电子内镜)
精品课件
超声内镜
➢ 1957年,Wild和Reid等将10~ 15MHz的超声探头插入直肠腔内 对直肠癌进行超声扫描
精品课件
纤维内镜 (1957年以后)
➢ 1957年,美国第一台 ➢ 1963年,日本开始生产纤维胃镜 ➢ 60年代后期,日美改进,增加了
活检和治疗管道等,出现前视式 和斜视式内镜 ➢ 1962年,Oerhoet首先研制出纤维 结肠镜用于临床 ➢ 1968年,Mucune首先通过纤维镜 十二乳头插管成功进行了ERCP
胃镜检查的适应证
食管病变
疑食管炎症、溃疡、肿瘤、静脉曲张、异物、狭窄等
深入理解消化内镜的应用
深入理解消化内镜的应用1. 引言消化内镜是一种通过自然腔道(如口腔、食管、胃、肠等)进入体内进行观察和治疗的医疗设备。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在诊断和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消化内镜的应用,包括其工作原理、种类、适应症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 消化内镜的工作原理及种类2.1 工作原理消化内镜主要包括光源、成像系统、送气和水系统、操作器械等部分。
在检查过程中,内镜从口腔插入,通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自然腔道,到达检查部位。
内镜前端装有微型摄像头,将图像传输至显示器。
医生通过观察图像,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2 种类(1)纤维内镜:采用光纤技术传输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亮度。
但其直径较大,插入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一定不适。
(2)电子内镜:采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具有较小的直径和更高的图像质量。
电子内镜可分为软性内镜和硬性内镜两种,软性内镜适用于胃肠道检查,硬性内镜适用于呼吸道、尿道等部位的检查。
(3)胶囊内镜:是一种无线内镜,患者口服后,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自主运行,对病变部位进行拍摄。
胶囊内镜无需插入操作,减少了患者的不适,但其图像质量和操作性相对较低。
3. 消化内镜的适应症消化内镜适用于以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2)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结肠炎、结肠癌等。
(3)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4)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等。
(5)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
(6)其他:如胃肠道寄生虫病、胃肠道息肉等。
4. 我国消化内镜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内镜设备和诊疗技术不断更新。
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无痛内镜检查,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此外,我国在消化内镜治疗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如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内镜下胆道结石取出术等。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化内镜的普及率和诊疗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消化道早癌是指在表面黏膜上生长的恶性细胞,尚未侵犯黏膜下层,也未扩散到淋巴结或远处器官的癌症。
消化道早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在一些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如长期胃部不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症状者。
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成为临床医生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消化道早癌诊断手段主要依靠症状、体格检查、肿瘤标记物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技术能够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对早期癌变、息肉等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观察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早期消化道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通过对消化内镜技术的原理、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促进早期消化道癌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本研究还旨在评估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为促进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提升我国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死亡率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消化内镜技术的原理消化内镜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内窥镜及相关的影像设备,通过口腔或肛门途径插入消化道,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消化内镜主要由灵活的光纤束、摄像头、光源、活检器械等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电子内镜的基本结构:电子内镜的构成除 了内镜、电视信息系统中心和电视监视器 三个主要部分外,还配备一些辅助装置, 如录像机、照相机、吸引器以及用来输入 各种信息的键盘和诊断治疗所用的各种处 置器具等。
•
电子内窥镜的成像原理:电子内窥镜的成像原 理是利用电视信息中心装备的光源所发出的光, 经内镜内的导光纤维将光导入受检体腔内,CCD 图像传感器接受到体腔内粘膜面射来的光,将此 光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导线将信号输送到电视 信息中心,再经过电视信息中心将这些电信号经 过贮存和处理,最后传输到电视监视器中在屏幕 上显示出受检脏器的彩色粘膜图像。目前世界上 使用的CCD图像传感器有两种,其具体的形成彩 色图像的方式略有不同。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
* 无数针头大小的出血或胃黏膜渗血 * 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于胃窦部或胃底部, 为单个或多个平坦的糜烂面,呈圆形、 不规则形、点状或线形 * 上覆血凝块或白色渗出物 * 周围有红晕
糜烂性胃炎并出血
门脉高压性胃炎
胃溃疡
溃疡愈合期
溃疡瘢痕期
胃 癌
• 2)病人不适感降到了最低程度
• 由于内镜镜身的细径化,在镜身插入体腔 时,不适感降低
• 3)大大提高了诊断能力
(一)消化道常规诊断
• 1.胃镜下正常图片
• 2.常见疾病的胃镜诊断:
反流性食道炎
食管静脉瘤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息肉
• 山田分型 • I型:隆起性病变的基底部平滑,与周围黏膜 无明确分界,即广基而无蒂。 • II型:隆起与基底部呈直角,分界明显。 • III型:隆起性病变的基底部较顶部略小,与 周围黏膜分界明显,形成亚蒂。 • IV型:隆起的基底部明显小于顶部,形成明 显的蒂部。
•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电子胃镜适应症
• 1.怀疑有食管炎症(包括化学性和反流性)、食管溃疡、 肿瘤、狭窄、食管裂孔疝及食管静脉曲张者;
• 2.怀疑有胃黏膜炎症(包括急、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胃肿瘤、胃癌、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炎、 球变形、憩室、癌、十二指肠乳头病变者; • 3.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及需电子胃镜进行治疗者(如狭窄扩 张、食道支架置入等);
• 做胃肠镜检查安全吗?
并发症
一.一般并发症: • 1.下颌关节脱臼 • 2.喉头痉挛 • 3.癔症 • 4.食管贲门黏膜撕裂 • 5.咽喉部感染或脓肿 • 6.腮腺肿大 • 二.严重并发症 • 1.心脏意外: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搏骤停 • 2.肺部并发症:低氧血症(轻度) • 3.穿孔:咽喉梨状窝、下段食管、胃、十二指肠 • 4.感染:吸入性肺炎、乙肝。 • 5.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 6.原有食管胃静脉曲张,诱发大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
• A1期: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底部 中心覆盖厚苔,呈白色、灰黄色或灰白色。 有时中心可见裸露的血管、新鲜血凝块或暗 红色出血点,可伴有渗血、血痂或血管喷血, 溃疡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 A2期:溃疡底部仍覆盖厚苔,呈黄色苔或白 色苔,但厚苔较为清洁、边缘较为清楚。周 围充血水肿减轻,无出血征象,可见轻度的 粘膜皱襞集中现象。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前的准备
• 操作前5-10分钟口服咽麻醉剂及去泡剂 (达克罗宁胶浆)。
• 镇静药物(地西泮)、解痉药(654-2、阿 托品等) • 术后一小时进温、软食物 • 医嘱:电子胃镜+食管镜(158元)
电子内窥镜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点
• 1)操作简单、灵活、便
• 由于电子技术的应用,在诊断和治疗疾病 时,操作者和助手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 能在监视器的直视下进行各种操作,使各 方面的操作者都能配合默契且安全。冈此 操作起来灵活、方便,易于掌握。
• 4.上腹不适,疑是上消化道病变,临床又不能确诊者; • 5.上消化道出血需查明原因,急性、慢性上消化道出血, 早期检查不仅可获病因诊断,尚可同时进行治疗。
电子胃镜适应症
• 6.食管、胃、十二指肠疑有恶变可能,X线钡餐检查发现 病变而不能确诊; • 7.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长期反复上腹部疼痛、 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等上消化 道症状,原因不明者。 • 8.药物治疗前后对比、观察、随访。
•
• 纤维内镜具有许多附件和某些必需的 机械装置,以提高其性能。如目镜可 以进行屈光调节,使视野清晰;镜头 的方向可以向上、下、左、右地随意 调节,以扩大视野范围,基本上消除 了盲区:有送气送水孔,可以给气给 水;
• 通过吸引孔可以吸取腔内液体或气体, 使视野更清晰;还可以进行活检及照 像。采用冷光源照明,对粘膜不致引 起烧伤。纤维内镜是目前诊断胃肠等 疾患的重要器械之一。
(二)、电子内窥镜
• 基本结构:主要由内镜(endoscopy)、电视信息 系统中心(videoinformation svstem center)和电视 监视器(televisio monitor)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 的成像主要依赖于镜身前端装备的微型图像传感 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CCD就象一 台微型摄侮机将图像经过图像处理器处理后,显 示在电视监视器的屏幕上。比普通光导纤维内镜 的图像清晰,色泽逼真,分辨率更高,而且可供 多人同时观看。
早期食管癌
进展期食管癌
浅表性胃炎
* 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 粘膜充血、斑片状发红 * 粘膜水肿、反光增强 * 表面可有针尖状,片状糜烂,可平坦或隆起 * 表面有白色薄苔,周围有红晕 * 粘膜皱襞增粗,粘膜呈细颗粒状 * 粘膜表面有较多透明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
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 * * * 粘膜苍白或花斑状(以白为主) 粘膜萎缩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 粘膜下血管透见 因伴局灶增生和肠腺化生而表现为小结节状 或粗糙颗粒状 * 表面缺少光泽,分泌物减少 * 粘膜活检腺体萎缩
• 8.精神失常不能合作者;
• 9.怀疑有胃肠穿孔者,肠瘘、或有广泛严重的肠粘连、急 性腹膜炎者;
•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前的准备
• 把握适应症,对病人作好解释工作,排除恐惧感, 争取病人配合,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 检查前一天查乙肝表面抗原或者乙肝三系,心电 图,测量血压等。 • 检查前一晚上9点后禁食;或者当天禁食至少5小 时,空腹时检查;有幽门梗阻者,需禁食2-3天, 必要时洗胃,清除胃内积存食物。
(二)纤维内镜(1957~)
• 光纤的不断发展,为纤维胃镜奠定了基础。 1957年美国制成了第一台纤维内镜,从而 开始了纤维光学内镜阶段。80年代日本把 目镜图象传输到屏幕上观看,类似“电子 内镜”
• ( 三)电子内镜(1983年~) • 1983年美国首先开发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胃 镜,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经视频处理器处 理后直接在监视器上成像,图象非常逼真, 记录与储存图象与纤维内镜完全不同。 • (四)胶囊胃镜、超声内镜(超声探头、 三维探头)(2000年~)
十二指肠溃疡
•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溃疡缩小,苔变薄、 消退,其周围充血、水肿消失,皱襞集中可 达溃疡边缘。 • H2期:溃疡逐渐变小、变浅,已经近愈合, 但未完全消失,苔微薄或消失,周围粘膜皱 襞向溃疡集中。
十二指肠溃疡
• S1期:溃疡愈合,白苔完全消失,缺损粘膜 为修复的再生上皮覆盖呈现红色新生瘢痕样 粘膜。称为红色瘢痕期。 • S2期:溃疡修复的再生上皮进一步增加、增 厚,愈合溃疡的新生粘膜从红色转为白色, 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为白色瘢痕 期。
早期食管癌
• 斑块型:病变黏膜变白,表面轻度隆起,粗 糙不平,呈橘皮样、颗粒样改变,质脆,触 之易出血,较大病灶可伴有浅表糜烂。浸润 深度较充血型、糜烂型深,但管壁扩张度正 常。 • 乳头型:病变黏膜不规则增厚,呈乳头样, 小结节息肉样隆起,直径小于1cm,基底宽, 表面充血,浅表糜烂,偶有出血。
消化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庙滩中心卫生院 代君健 2014.7.3
消化内镜的基本原理
•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历史 • (一)硬式内镜(1805~1932年) • 1、1805年德国首先提出内镜的设想,利用烛光做光源, 通过内镜看到直肠和子宫的内腔。 • 2、1868年德国的一位医学家在观看吞剑表演的启发下, 制成第一台胃镜,粗 1.3cm、长47cm的金属管制成,由 于硬部太长,家加上照明不足,无法看到胃腔。 • 3、半可曲式胃镜 1932年 • 近端硬性部和远端软管组成。在胃镜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为可以观察到胃的大部分。以后许多学者又对半可曲式 胃镜作了不少的改进。1950年日本制作了第一代胃内照相 机,从而代替了半可曲式胃镜。
• 4.鼻腔阻塞的患者 (如:严重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 5.病情危重的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
电子胃镜检查的禁忌症
• 6.支气管哮喘病情未缓解者 • 7.高血压病3级且血压未达标者,有中度以上的心肺脑功 能障碍患者,如急性心肌梗塞活动期、严重心律失常、重 度心力衰竭、COPD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呼吸衰竭、急 性脑梗塞、脑出血患者;
• Borrmann I型:又称息肉样癌。多见于胃的远侧 1/2,多为单个,偶尔亦可多个(多中心性)。癌肿呈 息肉样明显突出黏膜表面,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 组织较脆,触之易出血,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 • Borrmann II型:又称溃疡型癌。癌肿呈溃疡型, 溃疡较大,直径多大于2cm,基底污秽、出血,溃 疡边缘不整,溃疡周围有明显高起的周堤,与四周 正常黏膜分界清楚,周围黏膜无肉眼可见的癌浸润 表现。
食管息肉
早期食管癌
• 凡局限于食管黏膜内及黏膜下层的食管癌,称为早 期食管癌。主要特征为局限性充血、浅表糜烂、粗 糙不平等黏膜浅表病变。共分4型。 • 充血型:病变区黏膜平坦,表现为小片状不规则充 血,色泽潮红,与正常黏膜界限不清,质脆,触之 易出血,管腔壁蠕动正常。 • 糜烂型:病变黏膜在充血基础上出现中央轻度凹陷, 呈大小不一,边界不规则的点、片状糜烂或浅溃疡。 表面覆白色或灰白色苔,质脆,触之易出血,管腔 尚柔软,舒张度正常。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