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3.2《溶解与搅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3.2《溶解与搅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来自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课程主题为《溶解与搅拌》。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进而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1. 观察和描述溶解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理解搅拌对溶解过程的影响,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学会使用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理解搅拌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通过观察食盐、糖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让学生描述溶解现象的特点。
b. 搅拌对溶解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比较搅拌和不搅拌时物质溶解的速度,让学生理解搅拌对溶解过程的作用。
c. 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培养实验技能。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可能对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不够准确,对搅拌对溶解过程的影响不够理解,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具体来说,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描述溶解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b. 搅拌对溶解过程的影响:学生可能不理解搅拌如何加快溶解速度,需要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c.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器材使用不当、实验结果不明显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实验操作指导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教案1、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孩子相互谦让、有序操作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水果。
3、轻柔的音乐4、故事PPT教学过程:一、用魔术吸引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出示故事PPT):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糖宝宝开始要躲藏了,他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
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
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
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3.老师把孩子猜的结果表达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达,没找到的用哭脸表达。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进行水溶实验。
步骤: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二、看:看糖在吗?三、搅:用勺子搅一搅四、再看:看糖还在吗?要求:(1)、慢慢地做实验(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3)、仔细的看一看(4)、说一说你的发现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5.老师和孩子交换实验结果,根据猜测换卡。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奇妙的化学反应”,具体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现象。
2. 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溶解现象,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玻璃杯、搅拌棒、糖、盐、色素等)、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玻璃杯、搅拌棒、糖、盐、色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PPT,展示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图片,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汤中等。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见过的溶解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溶解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对比,让幼儿理解溶解是一种物质消失在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演示糖和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将糖和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过程。
邀请幼儿用画笔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讨论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糖水、盐汤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溶解的奥秘2. 板书内容:溶解的概念溶解过程:物质消失、颜色变化、味道变化等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里或超市里的溶解现象,如洗衣粉、洗洁精等溶解在水中。
描述溶解过程,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示例:洗衣粉溶解在水中,颜色变成浅蓝色,泡沫丰富。
2. 作业提交:下节课分享作业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记录,让幼儿了解了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但在教学中,部分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仍有所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中班科学溶解教案(精选3篇)
中班科学溶解教案(精选3篇)中班科学溶解篇1活动目标:1.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细观察,积极动手探索,学习简单记录实验结果。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1.白砂糖糖块透明玻璃杯搅拌棒冷热水小锤子点心盘等2.记录表笔活动过程: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认识砂糖。
师:(出示砂糖)孩子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砂糖)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细细的、小小的……)2.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现象。
师:这些砂糖要和我们来捉迷藏,请你们帮砂糖找个地方藏藏好,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砂糖,瞧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时候把糖要倒出来。
记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3.幼儿自由选择地方藏糖。
师: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轻轻地去藏吧,看谁藏的我找不到。
(幼儿藏糖)4.带领幼儿一起找糖。
师:小朋友好了吗,把盖子放到旁边的空篓子上,我们一起来找着吧。
还有谁的糖我没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带领幼儿一起回座位坐下)师: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见呢?(原来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5.示范操作。
师:你们藏得真好,我也想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二、实验观察,了解不同的物质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测砂糖与块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样的。
师:哇,这个游戏真好玩,瞧,还有谁也想来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块一块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来比一比谁溶解的比较快?你们说说看砂糖和块糖,哪个会溶得快一点呢,为什么?2.幼儿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
师:究竟会是谁溶解得快呢,就来比一比吧,我们两人一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数123同时放入杯中,仔细观察糖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瞧我这里还有一张记录表,(拿出记录表)知道这是代表什么吗?哪个先溶解就在哪个下面打钩。
准备好了吗?123放!(幼儿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3.小结。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有趣的溶解教案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有趣的溶解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有趣的溶解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对溶解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索的兴趣。
2. 引导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材料:1. 透明杯子或容器2. 温水3. 冷水4. 盐5. 糖6. 搅拌棒7. 记录表格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幼儿回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的溶解现象,例如糖溶解在咖啡或茶中,盐溶解在食物中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为什么糖和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实验步骤:3.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个透明杯子和搅拌棒。
4. 每个小组倒入适量的温水和冷水到杯子中,然后加入少量的盐和糖。
5. 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两种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6. 鼓励幼儿用搅拌棒搅拌水中的盐和糖,观察是否能够更快地溶解。
7. 引导幼儿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现象,解释为什么温水中的盐和糖比冷水中的溶解得更快。
8. 提醒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和他们的解释。
总结:9. 引导幼儿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出溶解的基本原理:温水中的分子活动较快,使得溶质(盐和糖)更容易与溶剂(水)相互作用,从而更快地溶解。
10. 引导幼儿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是否也能溶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实验想法。
拓展活动:11.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更多的溶解现象,例如洗涤剂溶解在水中、颜料溶解在水中等。
12. 鼓励幼儿设计和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和速度。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幼儿的记录表格,了解他们是否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3. 听取幼儿的回答,评估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案建议:1. 在实施实验前,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幼儿误食或接触有害物质。
2. 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秩序井然,并遵守实验室规则。
3.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自主探索,引导他们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用手搅一搅小班科学教案
用手搅一搅小班科学教案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索,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班教育中,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科学活动是通过用手搅动水,观察水面的变化,引导幼儿探索水的性质和物理变化。
第一步:引入主题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幼儿们出示一张插图,上面有一个小孩正在用手搅动一杯水。
然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你们有没有搅过水?搅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二步: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 一碗透明的水2. 一把搅拌棒或者小勺子3. 一个小杯子4. 一些食用色素(可选)第三步:观察实验1. 教师可以向幼儿们展示一碗透明的水,并询问他们对水的特点是否了解。
例如,水的颜色、形状和容器中的水是否有区别。
2. 接下来,教师可以示范用手搅动水。
搅拌水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水面开始发生变化,形成波纹和旋涡。
3.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亲自动手搅动水。
可以将幼儿们分成小组,每组一碗水,并领导他们进行实验。
4. 导引幼儿们观察水面的变化,例如水面是否变得平滑、有没有波纹、旋涡的形状是什么等。
第四步:探索讨论1.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幼儿们思考和表达:- 你们使用手搅动水时,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用手搅动水后,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 为什么搅动水会形成波纹和旋涡?2.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可以给予正确的科学解释。
例如,搅动水会打破水分子之间的平衡,使水分子形成波纹和旋涡。
3. 教师在讨论中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事实,例如,水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搅动水会形成波纹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受到扰动。
第五步: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水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延伸活动,例如:1. 制作彩虹水:在幼儿们的小杯子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然后用手搅动水,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2. 探索浮沉现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的物品,例如香皂、纸张、钢球等,让幼儿们用手搅动水,观察物品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中。
2024年小班科学优秀精彩教案《探究溶解现象》
《探究溶解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水、糖、盐、食用油、酒精、搅拌棒、烧杯、天平、放大镜。
2.学具:每组一份糖、盐、食用油、酒精、烧杯、搅拌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水、糖、盐、食用油、酒精等物质,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的特点吗?(二)实验探究1.实验一:溶解现象观察(1)将糖、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2)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糖和盐在水中溶解的顺序、速度和现象。
2.实验二:溶解过程探究(1)将食用油和酒精分别加入烧杯中,观察溶解情况。
(2)用放大镜观察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食用油和酒精在水中溶解的原因。
3.实验三:溶解后的变化(1)将溶解后的糖水、盐水分别倒入烧杯中,观察变化。
(2)用天平称量溶解前后的糖、盐,比较质量变化。
(3)讨论:溶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变化。
(三)交流分享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纪律。
五、作业布置1.课下收集有关溶解现象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课堂小结环节,强化溶解现象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作业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糖和盐溶解的顺序、速度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溶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变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1.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
2.食用油和酒精在水中溶解原因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二、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4、教师小结。
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幼儿科学课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幼儿科学课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科学课题目:溶解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
3. 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
教学资源:1. 测量杯2. 水3. 盐4. 糖5. 口香糖6. 汤匙教学步骤:1. 导入:-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过溶解这个词?你们能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吗?-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引导,给出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逐渐消失的过程,称为溶解。
2. 实验操作:- 给每组学生发放测量杯、水、盐、糖、口香糖和汤匙。
- 要求学生分别取一勺盐和一勺糖放入测量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 要求学生将一块口香糖放入测量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
- 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各组实验的结果。
3. 分享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描述,例如,盐和糖完全溶解了,但是口香糖并没有完全消失。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口香糖没有完全溶解。
4. 讨论溶解的原理:- 向学生解释溶解的原理:溶解是由于固体颗粒间的化学吸引力被液体分子的化学吸引力取代,导致固体逐渐分散在液体中,保持分子间的亲密接触。
-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溶解的原理。
5. 总结:- 由学生回答:你们觉得溶解有什么实际应用?(例如:烹饪中的调味品溶解,药物溶解等)- 教师总结:溶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也是很有用的化学过程。
6. 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或画一幅图,描述一个自己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观察到溶解现象。
2.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描述和解释溶解现象的原理。
3. 评估学生的作业,判断他们是否理解了溶解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幼儿园小班科学《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理解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
2.培养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1.物质:糖、水、玻璃杯、勺子。
2.教具:幼儿园黑板、幼儿园小班教学课件。
3.实验准备:将砂糖与水提前准备好。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用一个温暖的微笑迎接幼儿,与他们轻松交流一下,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情境引入(10分钟)
老师将一勺糖放入玻璃杯中,向幼儿展示砂糖没有改变后,再将砂糖从容器中取出,观察幼儿的反应。
3. 实践操作(20分钟)
1.老师指导幼儿将砂糖搅拌到水中,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变化,引导幼儿描述溶解现象。
4. 总结(5分钟)
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总结溶解现象的特点,巩固幼儿的学习知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幼儿了解了溶解现象,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对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溶解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更主动地探索。
五、家庭作业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在家中尝试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实验记录表。
六、延伸活动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溶解现象的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加深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以上是本次《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这一科学知识。
搅拌溶解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溶解度。
2.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3. 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难点: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透明杯子、食盐、糖、搅拌棒、量筒、天平、秒表等。
2. 教学课件:溶解与搅拌的动画、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透明的水,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杯水是什么味道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杯水是纯净的,里面没有其他物质。
那么,如果我们要在水中溶解一些物质,应该怎么做呢?”3. 引出课题:《溶解与搅拌》。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溶解度。
2.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搅拌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
(1)变量:搅拌与否。
(2)控制变量:食盐的量、水的量、温度等。
(3)实验步骤:将相同质量的食盐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一个杯子搅拌,一个杯子静置,观察并记录溶解时间。
(4)现象:搅拌的杯子中食盐溶解得更快。
(5)结论: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
(1)变量:温度。
(2)控制变量:食盐的量、水的量、搅拌等。
(3)实验步骤:将相同质量的食盐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一个杯子放入热水中,一个杯子放入冷水中,观察并记录溶解时间。
(4)现象:热水中食盐溶解得更快。
(5)结论:温度越高,食盐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解与搅拌的关系,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3.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如:如何提高溶解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描述物体变化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溶解现象,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理解什么是溶解,并能识别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
教学准备:1. 每个幼儿一份实验材料:一杯清水、一包食盐、一包糖、一包沙子、一根搅拌棒。
2. 教师准备一个大的透明容器,内有水和一些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物品,以便于示范和讲解。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教师以故事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入“溶解”这一概念,例如:“你们知道糖果为什么会在水中消失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秘密。
”2. 示范实验:教师在大容器中演示将食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
3. 幼儿实验: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实验,将食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自己的清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并记录结果。
4. 讨论分享: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物质。
教学延伸:1. 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其他物品(如色素、果汁粉等)进行溶解实验,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2.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溶解现象的例子,如洗衣粉在水中的溶解、冰块在水中的融化等。
教学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溶解现象,了解到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形成透明溶液,而有些物质则不能。
我们还通过亲手做实验,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能继续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力,评估其动手操作和观察描述能力。
2. 通过幼儿的实验记录和分享,评价其对溶解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延伸环节,可以通过家长反馈或后续课堂讨论,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实践情况和对溶解现象的深入理解程度。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优秀7篇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优秀7篇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
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好吗!二、动手试一试1)观察教师实验: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后反思: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出乐于参与活动,并把自己的收获能够和同伴分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孩子喜欢去动别人的实验,小组规则意识不强等现象。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现象,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培养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溶解原因,理解溶解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清水、食盐、糖、沙子、泥土、面粉、搅拌棒、杯子、漏斗、滤纸。
2.学具:每组一套上述教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水。
”(二)观察溶解现象1.教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2.学生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
(三)分组实验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教具。
2.每组分别将食盐、糖、沙子、泥土、面粉放入水中,观察溶解情况。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溶解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学生理解并掌握溶解原理。
(六)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个漏斗,让学生尝试用漏斗过滤沙子和泥土。
2.学生操作并观察过滤结果。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氛围活跃。
2.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在分析溶解原因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3.学生在分享观点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观察溶解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溶解的速度、溶解后的液体变化等细节。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食盐放入水里后,水的变化了吗?”学生:“水变浑浊了。
”教师:“很好,那溶解的速度呢?是快还是慢?”2.了解溶解过程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溶解的过程,理解溶解的定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对溶解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固态物质(如盐、糖、味精等),液体(如水、果汁等),容器,搅拌棒。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科学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固态物质和液体,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它们混合后的结果。
2. 探索: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固态物质放入液体中,观察溶解过程,并用搅拌棒搅拌。
3. 交流: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溶解现象。
4. 小结: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结果,明确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如烹饪时的盐、糖溶解等。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科学角布置相关的溶解现象展示,供幼儿随时观察和探索。
五、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毒,避免幼儿误食。
2.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交通安全,避免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受伤。
六、教学内容:1. 溶解的定义与特点2. 溶解的常见实例3. 溶解的速率与影响因素七、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的定义与特点,让幼儿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
2. 教师通过举例,如盐溶解在水中,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溶解的过程。
3.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不同物质溶解的速率,并探讨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溶解的定义与特点,让幼儿掌握基本概念。
2. 示范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
3. 探索法: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溶解的速率,并探讨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九、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描述溶解的定义与特点。
动手搅一搅小班科学教案
动手搅一搅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乐趣和兴趣。
二、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们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实验材料:碗、水、盐、调羹、纸巾等;2. 准备PPT或实物图片,以便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3. 准备一份详细的实验步骤说明,以便学生参考;4.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台,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实验活动、总结。
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思考。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们小时候是否有过融化巧克力的经历?你觉得巧克力在融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 实验活动(40分钟)(1)实验前准备:将碗放在实验台上,加入适量的水,并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液体)。
让学生预测并记录下加入盐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2)实验过程:将适量的盐加入碗中,让学生搅拌,观察并记录下搅拌后的现象和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盐的搅拌对水的状态和性质有何影响。
(3)实验结果:通过展示实验结果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水在加入盐后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总结盐对水的溶解和搅拌的影响。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对水的影响。
鼓励学生合作,并互相交流实验步骤和结果。
3. 总结(10分钟)在实验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觉得为什么盐能够使水变得更加混浊?加入其他物质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经验进行思考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2.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3. 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情况是否积极融洽;4. 收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思考,评估他们对变化现象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32《溶解与搅拌》(教案)
小学科学32《溶解与搅拌》(教案)溶解与搅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与搅拌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溶解与搅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与特点。
2. 溶解物质的溶解度。
3. 溶解的速度与搅拌的关系。
4. 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教师出示一杯透明的水,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杯水中能溶解什么物质呢?”2.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他们的预测。
学习活动:1. 播放一个关于溶解与搅拌的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给学生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
教师提供一杯水,让学生倒入不同的物质并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以及时间的长短。
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溶解与搅拌的理解。
4. 给学生介绍溶解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观察结果并记录下来。
5. 继续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6.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梳理出溶解与搅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巩固练习:1. 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学生自主合作,分享并讨论答案。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辅助。
拓展应用:1. 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溶解与搅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给出相关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做饭时要加点盐?- 为什么在药片上写着“用水送服”?- 为什么在冬天洗澡时要搅拌热水?2. 学生分组进行自选的拓展实验,观察一些常见现象,如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四、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提问的回答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跟溶解与搅拌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溶解与搅拌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并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最新5篇)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最新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2、实验:不溶于水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
颜色、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
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浮与沉》教案篇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浮与沉》教案【贪图用意】水是咱们平日生计中不成穷乏的,咱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溶解与搅拌》教案-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溶解与搅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
(2)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学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学习重点】1.对于冲糖水搅拌的现象,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假设,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计划。
3.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
【学习难点】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计划。
2.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每组烧杯2个、200毫升常温水、1根搅拌棒,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冲糖水或感冒冲剂的体验吧,为什么人们都习惯要搅拌一下呢?生1:搅拌可能会溶解得更快些。
生2:搅拌可能可以溶解得更多。
生3……二、猜想假设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师:有些同学认为搅拌加快溶解,有些认为溶解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说说自己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活动手册P9“我的假设”和“我的理由”;师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我认为搅拌是可以加快溶解的,平时我们把感冒冲剂放水里,如果不搅拌过了很久,药还是沉在水底,如果搅拌一下,就很快溶解了。
生2:我认为搅拌只是把原来没溶解的溶解了,就是增加了溶解的量,并没有加快溶解。
生3……师:猜想假设没有对错之分,但了不能凭空猜想,要说出一定的依据,我们的猜想才会比较靠近事实真相。
猜想假设不是真理,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对错。
三、制订计划师:我们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呢?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杯糖水,一杯不搅拌,一杯搅拌,看看哪个溶解得更快。
师:好,这就是一个对比的实验了,那要怎么比才公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我们先小组讨论讨论。
(各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放的糖要一样多,这样才知道搅拌是溶解得快还是溶解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科学教案:动手搅一搅(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①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②教师小结。
③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
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
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
糖宝宝有
的很软,有的很硬。
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
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