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丁园园摘要: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盲目行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给小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消极影响。

刚做班主任一年,认为只要用真心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都会被感动,都会听老师的话。可谁知道事与愿违,每天都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不遵守学校制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在那天,在我批评了那几个孩子以后,其中一个孩子留给我的,是一个让我感觉到不寒而栗的眼神,他深深的震撼了我……

当时很生气,很想继续教训下去,感觉他冒犯了我。可是我又陷入了反思中:是我批评错了?批评过于严厉了?小学阶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个性、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形成主体价值感,对客体的态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于是我立刻换了个话题,说老师不光是要批评你们,更重要的是想听听你们对班级个别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想法,他们面面相觑,果然发言滔滔不绝。

当代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是温室中成长的花朵缺乏艰苦磨练的外部环境,而某些家庭关系不良,如

父母不和、离异、继父、母虐待和家庭成员其它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现在在学校,或许学校思想教育中存在某些偏差,教师教育方法不适当,作业、考试负担过重,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反差,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都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方面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品质之一。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小学阶段实施“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提问、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参加考试、进行演讲等活动中,能否正常发挥,心理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大障碍。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

现象。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或者教师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出现“让他东、他偏西”的情况。

第二、情境逆反。指教师的客观要求与学生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学生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怀疑逆反。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或所灌输内容虚假产

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行为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还有可能就是或许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逆反情绪。

而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逆反是因教师而起的。比如教师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

目前,小学生中已暴露出了诸多不良的心理品质与行为,若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从而影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因此,正确对待小学生逆反心理显得迫在眉梢。

一、由个别问题的矫治向整体发展转化。

小学阶段是养成阶段,重在塑造。小学生心理的一些不健康问题,如嫉妒、任性自私、自卑、娇气、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其实大多数属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会逐渐消失,即使真一些心理问题也是极少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就放在深入了解大多数儿童身以发展的特征,重在养成,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致力于全体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使其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发挥。

二、由注重社会适应性向个体自主性转化。

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强调社会性,即适应性、规范性,更应注重个体性,即发展性、自主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个体不断调整自我,去适应社会环境,顺应社会主流文化,同时要开掘发展个人的最大潜能,使人的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发展,能自主地.创造性地去改造社会。而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强调的只是社会适应性,规范性,强调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要求孩子从小循规蹈矩,顺从听话,忍让克制,并以此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过于同一化,保姆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性发展,扼制了创造力的萌发,其结果是集体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活力、生机。诚然,人是社会的人,但社会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