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解析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及答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了本诗翻译、理解性默写、辨析选择题、阅读简答题等。
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翻译:快要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麦.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苦收麦的外孙。
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翻译: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总算结束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三)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B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1.A解析B项,“袺”应读“jié”,“圃”应读“pǔ”;C项,“臭”应读“xiù”;D“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明确: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
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赏析“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明确:(1)对比手法。
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2)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
“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3.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
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4.“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5.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有哪些变化?明确: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6.联系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意?明确:这首诗直接表现作者与家人相处一起劳作和收获的快乐,再写作者通过专注于家人和劳作,表明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以求自保。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
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
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
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狂奔了。
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
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
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
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
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B.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C.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D.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中途易辙,原句一开始的主语是“农耕文明”,后面又变成“自信和存在感”。
排除C项。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学典(1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以下各句中加粗词与“一竿晴日舞比邻〞中的“舞〞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B.“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C.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北宋年间,苏门先后产生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史称“苏门三学士〞,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门三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苏轼。
3、以下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在那动乱不安的岁月,高老先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毫无用武之地,长久寄宿破庙,连全家温饱都无法保障。
B.当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大批美食爱好者的狂热追捧下,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C.在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没有一天停顿过对教育的探索,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但依旧是好为人师,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
D.经过半个月的仓促准备,这份本来需要八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由她们两个人完成了,质量居然还差强人意。
E.鲁迅曾说,我正因为生在东方,而且生在中国,所以“中庸〞“稳妥〞的余毒,还沦肌決髓,比起法国的罗亚,真是“小巫见大巫〞。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___________的争论。
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___________,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____________,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旷日持久大相径庭各有千秋B.经年累月南辕北辙各有千秋C.旷日持久南辕北辙平分秋色D.经年累月大相径庭平分秋色5、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
统编版高一语文 第6课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解析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辍.学(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撷.(xié)C.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饼(chuī)了.事(liǎo)闭廪.(lín)凛.冽(lǐ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
本题中,A项,薄,bó;C项,酤,gū;D项,廪,lǐn。
故选B。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C项,百尺杆头,应写作“百尺竿头”。
故选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涵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涵【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改弦易辙: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
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
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
结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选用“革故鼎新”;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6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
看啊,________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
《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
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
张掖的芦苇则不同,有点儿肥硕,有点儿霸气,有点儿无敌。
(),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________。
这样的芦苇,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欢喜。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
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
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
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
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内敛。
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弯地穿过,也很诗意。
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的黄色,古色古香。
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
踩在栈道上,是________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
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
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让人禁不住惊喜一下。
栈道两边,芦苇________地挤过来,密不透风。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B)A.浩浩汤汤沾沾自喜十室九空推波助澜B.浩浩荡荡喜气洋洋空空荡荡推推搡搡C.浩浩荡荡沾沾自喜空空荡荡推推搡搡D.浩浩汤汤喜气洋洋十室九空推波助澜解析: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浩浩汤汤:水势壮阔的样子。
浩浩汤汤只能形容水,用在这里不恰当。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检测题及答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教材,精心整理了三个方面的题目----赏析辨析类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题、理解赏析类简答题。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B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博:宽广,广博。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
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
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原文】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翻译】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
三、简答: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参考答案】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翻译:快要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麦.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苦收麦的外孙。
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翻译: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总算结束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芣莒、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六课】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六课《芣莒》《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教材第六课,收录了《诗经》中两首诗,精心整理了两个方面的习题----赏析辨析类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题,后附有答案。
芣苢/《诗经.周南》【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
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
“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
C.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
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
二)默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解析“一个女子”说法有误,应该是“一群女子”。
二)默写:薄言掇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B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博:宽广,广博。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部编版必修上册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图表、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部编版必修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文本解析:通过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篇文章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布局、写作特色等。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农业遗址: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古代农业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和工具,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开展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模拟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模拟活动,如种植农作物、体验传统农具的使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方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通过文学作品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家族关系。
-视频资源:建议学生观看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家族关系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如《中国古代农业史》、《古代家族制度》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和工具,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测试卷-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6.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习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六课赏析习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内容:【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目录: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一、芣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主题思想】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答案】C【解析】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 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 ,“雏”读chú,其他读chóu。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缘分凄婉意蕴栩栩如生B.惆怅苍海逍遥恬不知耻C.消逝蝴蝶住军白雪皑皑D.决别悼念缱绻面面相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重要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关键是要结合词义确认字形。
B 项“苍海”应为“沧海”,C项“住军”应为“驻军”,D项“决别”应为“诀别”。
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C.空闻虎旅传宵柝D.不及卢家有莫愁【答案】C【解析】这是写当时真实的唐玄宗、杨贵妃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
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
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答:【答案】: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
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6.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答案】C【解析】C项,“班超”应为“班固”。
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人物评价:【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栾城集》。
评价:苏辙文、诗、书才能出众,擅长散文,苏轼曾称颂其散文。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提炼出要点概括即可。
4.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答案】B【解析】题干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
A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此句抒发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不符合题干语境。
B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出自唐李贺的《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
此句抒发了知己相见的亲切。
符合题干语境。
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出自唐代戴叔伦创作的《相思曲》,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
此句抒发了离别的伤痛。
不符合题干语境。
D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的美景,他们却只能喝“一杯酒”,可见聚会匆忙,极其短暂。
“江湖夜雨”的漂泊持续了十年,别后的漂泊如此漫长。
两句诗形成强烈对比,欢乐对凄苦、快意对失落、短聚对久别、往日的交情对当下的想念……令人回味无穷,也在对比中将思念之情加强,进一步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此句书写离别后的思念。
不符合题干语境。
5.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答案】D【解析】对仗的规则是: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⑷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
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答案】C【解析】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
故选C。
7.赏析颔联。
【答案】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
对仗,数词的运用。
【解析】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
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
“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8.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
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
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三、课外阅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
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
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寂”,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故选A。
10.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
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解析】先看陶渊明,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写出了诗人面对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本诗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诗人因“无言”而“归去”“掩屏卧”,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交,表达了苏辙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二)①苏辙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②,懒学谀张缓两腮③。
知有四翁④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注)①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
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
②“东阁”,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李商隐谒见令狐陶而不得见,写下“东阁无因再得窥”句。
③“缓两腮”即缓颊,指婉言阿谀。
唐代张说由直言变为阿谀奉承。
④指汉初隐士“商山四皓”,初避秦乱隐居,后为汉效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曾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故说“虚署”;“怪”字很自然地转到写“不来”之因。
B.“自知”二字很有分量,意谓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
C.商州是四皓隐居之地,至宋代还有遗迹,作者虽未到商州赴任,但认为当地并不缺乏人才。
D.这首诗感情淡然,善于运用典故,用语很婉转,含蓄蕴藉,不露不张,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