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合集下载

C语言实验四

C语言实验四
9.打印数字金字塔。
1
1 2 1
1 2 3 2 1
1 2 3 4 3 2 1
·…·
·…·
·…·
1 2 3…8 9 8…3 2 1
对应答案:实验4程序流程控制
1.参考程序
#define PI 3.14159
main()
{
float r,c,s1,s2,v;
printf("Enter r:");
scanf("%f",&r);
exit(0);
}
do
{
printf("%d",x%10);
i++;
x=x/10;
}while(x!=0);
printf("\ni=%d\n",i);
}
5.参考答案
(1)2 2 3 3 4 4 5 5 5 6 6 7 7 7 7
(2)Chi(注意:回车符“↙”也作为一个字符)
(3)x=13
6.分析
方法一:借助最大公约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积除以其最大公约数,这样,可以先利用辗转相除法求出最大公约数,进而求出最小公倍数。
3.先分析下面程序的功能,然后输入一个3位整数进行调试,看一看分析的结果是否正确。
main()
{
int n,x1,x2,x3,y;
printf("Enter n:");
scanf("%3d",&n);
x1=n/100;
x2=n/10%10;
x3=n/100;
y=x3*100+x2*10+x1;
printf("y=%d",y);

实验活动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实验活动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实验活动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操作]
1.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2.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钠、镁与水反应的比较
(2)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拓展]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强弱的实验设计
(1)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方法
①利用金属单质间的置换能力进行比较,如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片,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还原性强于Cu。

②利用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比较,如NaOH的碱性强于Al(OH)3,则金属性Na>Al。

③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比较,一般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较活泼;如将Zn—Cu两金属用导线相连浸入稀H2SO4中,金属锌溶解,锌活泼性比铜强。

④利用电解原理进行比较,一般在阴极首先析出的金属活泼性弱,如用惰性电极电解含Cu2+、Zn2+的溶液,在阴极上析出红色物质,证明Cu不如Zn活泼。

(2)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方法
①利用非金属单质的置换能力进行比较:如向KI溶液(含淀粉)中加入氯水,若。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试验四EDTA的配制和标定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试验四EDTA的配制和标定

100.09 VEDTA
mol L-1
七、思考题
p61 1、以CaCO3为基准物标定EDTA溶液时,加 入镁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以Ca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 剂标定EDTA溶液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 少?为什么?怎样控制? 3、用移液管移取标准钙溶液25mL时,数据 记录上记录的标准钙溶液体积数应记为几位 有效数字?
八、下次试验
P58页
实验13 天然水硬度测定
实验4 EDTA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周少红
实验四:p5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 法。 2.掌握配位滴定的原理,了解配位滴 定的特点 。 3. 熟悉钙指示剂的使用。
二、实多种金属离子生成很稳定的络合 物,所以广泛用来滴定金属离子。EDTA 难溶于水,实验用的是它的二钠盐 (Na2EDTA)。
五、数据记录
项目
次数

CaCO3称量
标定
质量m
(CaCO3 )/g
V ED TA终读数
/mL
VEDTA 初读数
/mL
VEDTA 净体积
/mL
cEDTA /mol•L-1
数据处理
cEDTA / mol•L-1
相对平均偏差 /%
ⅡⅢ
六、数据处理
cEDTA
mCaCO3
1000
25.00 250.0
标定EDTA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金属 Zn、ZnO、CaCO3等,为求标定与滴定条 件一致,可减少系统误差。本实验配制 的EDTA标准溶液,用来测定水硬,所以 选用CaCO3作为基准物。
二、实验原理
标定EDTA溶液用“钙指示剂”作为指示剂。

实验四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实验四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8、 结论:苏丹Ⅲ染液与花生子叶细胞内圆形小颗发生了( 反应,这说明花生种子内含有(
)色

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用刀片将花生子叶削下 很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2滴5 %乙醇,乙醇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 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浸5分钟后,用吸 水纸将切片周围乙醇吸去,然后滴加0.2%苏 丹III染液(比0.1%浓度的效果更佳)。由于 油滴加大了折光率,与染液作用后就形成红 色透亮的油滴,效果很好。但是不易久放。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 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 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 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 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 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 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 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 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的改进



一、原实验的不足 但原实验不但需要苹果、花生和鸡蛋三种比较难加工的实验材料,且 实验内容多,时间长,容易导致学生做实验很匆忙或者实验效果不理 想,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并让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实验是为了什么, 从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质疑权力,违背了我们设定实验的初衷。具体 不足如下: 1、需要水浴加热2分钟。如果教师不提前准备好热水加温过程更长。 2、没有对照实验,没有对照怎么能证明水浴加热后的砖红色沉淀就是 还原糖还原而成,为什么不可能是Cu(OH)2自身分解产生的呢? 3、脂肪鉴定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子叶切片都需要很长时间。特别 是对于才进高中的学生而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徒手切片 技术也不现实。 4、在学生对生物染色剂的染色特性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很难指出显微 镜下哪些黄色或红色的东西就是脂肪。

试验4有机酸草酸摩尔质量的测定

试验4有机酸草酸摩尔质量的测定

实验4 有机酸(草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 了解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 8H 4O 4)的应用。

2. 学习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3. 掌握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有机弱酸与NaOH 反应方程式为nNaOH+H n A= Na n A+nH 2O (测定时,n 值需已知)对多元有机弱酸,当C·K a ≥10-8,其中C 为酸的浓度,K a 为酸的离解常数,且多元有机弱酸的n 个氢均能被准确滴定时,即可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其摩尔质量。

因滴定突跃在弱碱性范围,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溶液呈微红色。

根据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时所耗体积,可计算该有机酸的摩尔质量,其计算公式如下:A AB Bnm M c V = 式中, —NaOH 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mol ·L -1;B c —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 L ;B V —有机酸的质量,g ;A m A M —有机酸的摩尔质量,g ·mol -1。

【主要仪器试剂】1、 仪器:分析天平; 50mL 酸式滴定管一支;25 mL 移液管一支;250 mL 锥形瓶三个;1000mL 试剂瓶一个;100 mL 容量瓶一个。

2、 试剂:NaOH (A.R 固体);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质;酚酞指示剂:2.0g ·L -1乙醇溶液;有机酸试样(如草酸,酒石酸,乙酰水杨酸等)。

【实验步骤】1. 0.1 mol ·L -1 NaOH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0.4~0.6g 于锥形瓶中加40~50mL 水,溶解后,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待标定的NaOH 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终点。

平行标定三份,计算NaOH 标准溶液浓度,其相对平均偏差不应大于0.2%。

2.有机酸(草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准确称取草酸试样0.6g 左右①于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入10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信息安全 实验四 防火墙技术

信息安全 实验四 防火墙技术

实验四防火墙技术实验4-1 防火墙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深入理解防火墙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熟悉天网防火墙个人版的配置和使用。

二实验环境实验室所有机器安装了Windows X P 操作系统,组成了局域网,并安装了天网防火墙。

三实验原理防火墙的工作原理:防火墙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防火墙系统决定了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

防火墙必须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而且防火墙本身也必须能够免于渗透。

两种防火墙技术的对比包过滤防火墙:将防火墙放置于内外网络的边界;价格较低,性能开销小,处理速度较快;定义复杂,容易出现因配置不当带来问题,允许数据包直接通过,容易造成数据驱动式攻击的潜在危险。

应用级网关:内置了专门为了提高安全性而编制的Proxy应用程序,能够透彻地理解相关服务的命令,对来往的数据包进行安全化处理,速度较慢,不太适用于高速网(ATM或千兆位以太网等)之间的应用。

防火墙体系结构屏蔽主机防火墙体系结构:在该结构中,分组过滤路由器或防火墙与 Internet相连,同时一个堡垒机安装在内部网络,通过在分组过滤路由器或防火墙上过滤规则的设置,使堡垒机成为 Internet上其它节点所能到达的唯一节点,这确保了内部网络不受未授权外部用户的攻击。

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围绕双重宿主主机构筑。

双重宿主主机至少有两个网络接口。

这样的主机可以充当与这些接口相连的网络之间的路由器;它能够从一个网络到另外一个网络发送IP数据包。

但是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不能直接通信,它们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双重宿主主机的过滤和控制。

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添加额外的安全层到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即通过添加周边网络更进一步的把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通常是Internet)隔离开。

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的最简单的形式为,两个屏蔽路由器,每一个都连接到周边网。

一个位于周边网与内部网络之间,另一个位于周边网与外部网络(通常为Internet)之间。

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初中化学实验活动4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活动4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活动4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氧气的制备反应过程,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锰矿石粉、硫酸、试管、试管架、玻璃棒、火柴、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锰矿石粉和硫酸准备好,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 将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锰矿石粉。

3. 慢慢倒入适量的硫酸,注意不要使试管溅出。

4. 用玻璃棒搅拌试管内的混合物,观察反应过程。

5.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处的气体,观察现象。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出制备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并简单分析氧气的密度、颜色和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硫酸溅到皮肤上。

2. 操作实验时需戴好实验手套,以免发生意外。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4.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头脑,严禁胡乱操作。

教师评价: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实验四_共集放大电路

实验四_共集放大电路

实验四共集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习共集放大电路的测量与调整;2.学习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输入,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3.进一步加深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和交流毫伏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参考电路如图4.1 所示。

共集放大电路具有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电压放大倍数接近于1、输出动态范围大的特点。

与共射极放大电路不同,共集放大电路从发射极输出(因而称射极跟随器)。

图中电位器W 用来调整静态工作点。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类似于共射极放大电路,只要令R C=0 即可。

2.交流放大倍数估算对图 4.1 电路,由ΔU BE = r beΔI b(由输入回路得到),ΔU E = (R c // R L )ΔI E(由输出回路得到),以及ΔI E≈ΔI C = βΔI B,可得到电压放大倍数:3.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参见实验三4、放大器的动态指标测试放大器的动态指标有电压放大倍数A U、输入电阻R i、输出电阻R o 和最大不失真电压U OMAX 等。

本实验将介绍输入电阻R i、输出电阻R o 和最大不失真电压U OMAX 的测试方法。

1) 输入电阻的测量输入电阻R i的大小表示放大电路从信号源或前级放大电路获取电流的多少。

输入电阻越大,索取前级电流越小,对前级的影响就越小。

输入电阻的测量原理如图4-2 所示。

在信号源与放大电路之间串入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 ,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出Us’和U i, 则输入电阻为电阻R 的值不宜取得过大,过大易引入干扰;但也不宜取得太小,太小易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

最好取R与R i的阻值为同一数量级。

2) 输出电阻的测量输出电阻的大小表示电路带负载能力的大小。

输出电阻越小, 带负载能力越强。

其测量原理如图4-3所示。

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量放大器输出电压:Uo --- R L=∞时的输出电压U OL --- 有R L时的输出电压则输出电阻可通过下式计算求得:为了测量值尽可能精确,最好取R L与R O的阻值为同一数量级。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理论。

3.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 、q e 及压缩性指数s 的方法。

4.了解过滤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 由恒压过滤实验数据求过滤常数K 、q e 。

2. 比较几种压差下的K 、q e 值,讨论压差变化对以上参数数值的影响。

3. 直角坐标系中绘制θ/q ~q 的关系曲线4.在坐标系坐标纸上绘制lgK~lg △p 关系曲线,求出s 。

三、基本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过程,即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即滤渣层)及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形成滤渣层,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而这个固体颗粒层(滤渣层)的厚度随着过滤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度不断降低。

过滤速度u 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

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过滤推动力(压强差)△p ,滤饼厚度L 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

过滤时滤液流过滤渣和过滤介质的流动过程基本上处在层流流动范围内,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得过滤速度计算式:()()()()e s 1e s 1V V C r p A V V C r p A d dq Ad dV u +'⋅'⋅=+⋅⋅===--μ∆μ∆θθ(1)式中:u —过滤速度,m/s ;V —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 A —过滤面积,m 2;θ—过滤时间,s ;q —通过单位面积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m 2; △p —过滤压力(表压)pa ; s —滤渣压缩性系数; μ—滤液的粘度,Pa.s ; r —滤渣比阻,1/m 2;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体积,m 3/m 3;Ve —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m 3; r ' —滤渣比阻,m/kg ;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质量,kg/m 3。

高中物理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共9张PPT)

高中物理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共9张PPT)
解析 答案
考点1
考点2
考点2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数据处理——作图法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合 力F'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要在误差范围内可以 认为合力F与合力F'重合,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所示。 (2)误差分析 ①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测力计不在同一 个平面内,这样得到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 得到的合力要小。 ②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
考பைடு நூலகம்1
考点2
典例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 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与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 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 是 。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考点1
考点2
(3)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不包括( ) 关闭 两个分力F1、 F (1)A. 从图中可以看出 F 是 F1和F2的合力,是一个理想的值,F'是用弹簧秤测出的合力, 2的大小要适量大些 B.两个分力 F1、F2间夹角要尽量大些 是实际值 ,所以图乙中方向一定沿 AO方向的是F'。 拉橡皮筋时,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2)C. 实验中要求两次拉橡皮筋的效果相同 ,所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B项 正确。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 ,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图
二、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 (1)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之间的关系。 (2)能用作图法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活动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活动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0.24
0.24
干路
(4)得到上表的数据后,他下一步该做的最合理的操作是__C___ (填字母)。 A.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B.换用电流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干路和支路的电流值 C.换用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干路和支路的电 流值
实验活动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报告】 1.实验器材:电源、灯泡、开关、导线、 电流表 。 2.实验电路
3.实验过程:用电流表分别测量甲、乙两图中A、B、C三处电 流,记录数据;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最后观察、分 析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 (1)串联电路中电流 处处相等 。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流之和 。
电流表的位置 A B C 电流I/A 0.32 0.32 1.6
(1)实验中,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不同 (选填“相 同”或“不同”)的;
(2)如表是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三个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有 一个位置的电流测量值明显有误,这个电流值是 1.6 A,造 成错误的原因是 接小量程却按照大量程读数 ; (3)闭合开关前,电流表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则存在的错误 是 电流表使用前没有校零 ;
(1)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画“×”并改正; 答案:如图所示
(2)连接正确的电路后,两灯均正常发光,此时若拧下灯泡L1,则 灯泡L2 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光; (3)连接正确的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表格中缺少的数据为 0.48 A;
位置 I/A
L1所在支路 L2所在支路
(4)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 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可能是 C 。 A.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C.小灯泡被短路 D.小灯泡靠近负极

(4) 实验四 继承与多态

(4) 实验四 继承与多态
(1)类的继承
Java语言使用extends关键字在两个类之间建立这种类似与父子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在定义类时,使用extends来指明它的父类。
值得注意的是,Java中的继承只能是单继承即单根继承。
语法格式:
class SubClass extens SuperClass{//只能有一个父类
……
System.out.pri!~”);
}
public void fB(){
System.out.println(“method fB() from class B!”);
fA();
System.out.println(“x is”+ x);
}
}
public class Test{
2)什么时候需要使用super语句来显式调用父类构造?
(二)多态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技巧,它也是面向对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多态的本意是“同一个操作,不同的行为”,也就是使用同一个方法名,运行的实际是不同的方法。在Java语言中,多态主要通过方法的重载(Overloading)和重写(Overriding)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 b;
System.out.println(“====类已加载完毕=====”);
b = new B(10);
b.fB();
}
}
问题:
1)请结合运行结果分析Java中创建对象过程。(分析类的不同区域的运行前后次序,提示:类加载时或创建对象时,父类静态成员、实例成员、构造方法和子类静态成员、实例成员、构造方法的执行先后次序)
当程序运行并通过向上转型后的对象来调用方法时,Java会根据实际的对象类型来调用实际类型所对应的方法。这种运行时的多态,我们也成为动态绑定。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4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4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4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和相关操作,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增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语言为 C++,开发工具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进程管理实验1、进程创建与终止使用 C++语言编写程序,创建多个进程,并在进程中执行不同的任务。

通过进程的标识符(PID)来监控进程的创建和终止过程。

2、进程同步与互斥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程序,使用信号量来实现进程之间的同步与互斥。

观察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在不同情况下的执行顺序和结果。

(二)内存管理实验1、内存分配与释放编写程序,使用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如`malloc` 和`free`)来分配和释放内存。

观察内存的使用情况和内存泄漏的检测。

2、内存页面置换算法实现几种常见的内存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FIFO)算法、最近最少使用(LRU)算法和最佳置换(OPT)算法。

通过模拟不同的页面访问序列,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

(三)文件系统实验1、文件创建与读写使用 C++语言的文件操作函数,创建一个新文件,并向文件中写入数据。

从文件中读取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显示。

2、文件目录操作实现对文件目录的创建、删除、遍历等操作。

观察文件目录结构的变化和文件的组织方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进程管理实验结果与分析1、进程创建与终止在实验中,成功创建了多个进程,并通过控制台输出观察到了每个进程的 PID 和执行状态。

可以看到,进程的创建和终止是按照程序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进程的生命周期。

2、进程同步与互斥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实验中,通过信号量的控制,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实现同步与互斥。

当缓冲区为空时,消费者进程等待;当缓冲区已满时,生产者进程等待。

实验四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四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四 燃烧热的测定【目的要求】1. 用氧弹卡计测定萘的燃烧热。

2. 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区别。

3. 了解卡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

掌握卡计的实验技术。

4. 学会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变化。

【预习要求】1. 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测定燃烧热的意义。

2. 了解氧弹式量热计的原理和使用。

熟悉温差测定仪的使用。

3. 明确所测定的温差为什么要进行雷诺图校正。

4. 了解氧气钢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燃烧热的定义是:一摩尔的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所谓完全燃烧,即组成反应物的各元素,在经过燃烧反应后,必须呈显本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如C 经燃烧反应后,变成CO 不能认为是完全燃烧。

只有在变成CO2时,方可认为是完全燃烧。

同时还必须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在指定的温度下都属于标准态。

如苯甲酸在298.15K 时的燃烧反应过程为:C 6H 5COOH (固)+15/2O 2(气)=7CO 2(气)+3H 2O (液)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容过程的热效应Qv ,即ΔU 。

恒压过程的热效应Qp ,即ΔH 。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Q P =Q V +△n(RT) (1)或△H=△U+△n(RT) (2) 其中Δn 为反前后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差。

R 为气体常数。

T 为反应的绝对温度。

本实验通过测定萘完全燃烧时的恒容燃烧热,然后再计算出萘的恒压燃烧ΔH 。

在计算萘的恒压燃烧热时,应注意其数值的大小与实验的温度有关,其关系式为:r P PH C T ∂∆⎛⎫=∆ ⎪∂⎝⎭ (3) 式中的ΔrCP 是反应前后的恒压热容之差,它是温度的函数。

一般说来,反应的热效应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很大,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常数。

热是一个很难测定的物理量,热量的传递往往表现为温度的改变。

而温度却很容易测量。

如果有一种仪器,已知它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那么,我们就可在这种仪器中进行燃烧反应,只要观察到所升高的温度就可知燃烧放出的热量。

化学初中实验活动四教案

化学初中实验活动四教案

化学初中实验活动四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性测试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物质在酸性、碱性和中性环境中的变化,初步了解酸碱中性测试方法。

实验材料:
1. 红、黄、蓝三种酸碱指示剂
2. 醋、清洁剂、洗衣粉三种物质
3. 试管、试管架、滴管
实验步骤:
1. 将三种酸碱指示剂分别滴入不同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2. 将试管A中加入几滴醋,观察颜色变化。

3. 将试管B中加入几滴清洁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将试管C中加入几滴洗衣粉,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要点:
1. 酸性溶液颜色:红色
2. 碱性溶液颜色:蓝色
3. 中性溶液颜色:黄色
实验结果:
1. 试管A:加入醋变成红色,说明醋是酸性物质。

2. 试管B:加入清洁剂变成蓝色,说明清洁剂是碱性物质。

3. 试管C:加入洗衣粉颜色未变化,说明洗衣粉是中性物质。

实验总结:通过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实验结果表明,醋是酸性物质,清洁剂是碱性物质,洗衣粉是中性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用
于日常生活中的酸碱中性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4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2011级通信工程班
姓名:陶友
学号:1108224074
实验四 差分方程及其求解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系统的差分方程表示方法以及差分方程的相关概念。

2.熟练使用filter 函数对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3.掌握差分方程的求解及MATLAB 实现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一LTI 系统可以用一个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表示:
∑∑==-=-N
k M
m m k
m n x b k n y a
)
()(
任意n 如果 0≠N a ,那么这个差分方程就是N 阶的,已知系统的输入序列,用这个方程可以根据当前输入x(n)和以前M 点的输入x(n-m),…,x(n-1),以及以前N 点的输出y(n-N),…,y(n-1)来计算当前输出y(n)。

在实际中这个方程在时间上是从到
+∞=-∞=n n 到朝前计算的,因此该方程的另一种形式是:
∑∑==---=M m N
k k m k n y a m n x b n y 0
1
)
()()(
方程的解能以下面形式求得:
)
()()()(n y n y n y p H +=分别为方程的齐次解跟特解
部分。

已知输入和差分方程的稀疏, 可用filter 对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最简单形式为:y =filter (b ,a , x )其中b=[b0,b1,…,bM];a=[a0,a1,…,aN]; 2. 上面差分方程解的形式为齐次解和特解,另外还可以求零输入解和零状态解理论计算中要用到z 变换,请好好掌握z 变换的内容。

用MATLAB 实现时,若已知初始条件,则应用Y=filter (b ,a , x , xic )来求完全响应。

这里xic 是初始状态输入数组。

MATLAB 还提供一种filtic 函数来得到xic 。

Xic=filtic (b ,a ,Y , X )其中b 和a 是滤波器系数数组,Y 和X 是分别从y(n)和x(n)的初始条件得来的初始状态数组。

三.实验内容
1、已知下面差分方程:
y(n)-y(n-1)+0.9y(n-2)=x(n);任意n
要求a.计算并画出在n=-20,…,100的脉冲响应h(n); b.计算并画出在n=-20,…,100的单位阶跃相应s(n). 2.解以下差分方程:
),()2(21
)1(23)(≥=-+--n n x n y n y n y
其中)
()41
()(n n x n μ=初始条件为4)1(=-y 和y(-2)=10。

要求先用理论计算,再用MATLAB 编程实现,并对比两个结果。

参考流程图: 实验内容1.
实验内容2.
四、实验报告要求
1.总结差分方程的性质及应用.
2.写出实验程序.记录实验数据并与理论计算作比较,总结结果。

五、程序
1.内容一
%实验内容1
%差分方程:y(n)=x(n)-(y(n-1)+0.9y(n-2))
b=[1];%x(n)系数
a=[1,0.9];%反馈系数
%构造x(n)为-20到100的单位冲击
for i=1:20
x1(i)=0;
end
x1(21)=1;
for i=22:121
x1(i)=0;
end
y1=filter(b,a,x1);%求解响应
figure(1)
plot(y1)
title('1108224074 陶友 n=-20,...100脉冲响应h(n)')
%构造x(n)为-20到100的单位阶跃输入函数
for i=1:20
x2(i)=0;
end
for i=21:121
x2(i)=1;
end
y2=filter(b,a,x2);%求解响应
figure(2)
plot(y2)
title('1108224074 陶友 n=-20,...100阶跃响应s(n)')
%实验内容2
%求解y(n)-3/2y(n-1)+1/2y(n-1)=x(n)
b2=[1];%x(n)系数
a2=[-3/2,1/2];
%构造x(n)
for n=1:4
x3(n)=0;%-4:-1
end
for n=5:105
x3(n)=(1/4)^(n-5);%0:100
end
X=x3;
Y=zeros(1,105);
Y(3)=10;%y(-2)=10
Y(4)=4;%y(-1)=4
xic=filtic(b2,a2,Y,X) ; y3=filter(b2,a2,x3,xic); figure(3) plot(y3)
title('1108224074 陶友 完全响应')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0.8-0.6-0.4-0.200.20.40.60.811108224074 陶友 n=-20,...100脉冲响应h(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00.10.20.30.40.50.60.70.80.9
11108224074 陶友 n=-20,...100阶跃响应s(n)
020406080100120
-0.7
-0.6
-0.5
-0.4
-0.3
-0.2
-0.1
1108224074 陶友 完全响应
本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通过本实验熟悉了。

熟练了filter 函数对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及对差分方程性质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