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4答案
电工实验报告答案解析-(厦门大学)
实验四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验证表4—1实验数据一(开关S投向R侧)表4—2实验数据二(S投向二极管VD侧)1.叠加原理中U S1, U S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将要去掉的电源(U S1或U S2)直接短接?答: U S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U S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U S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U S2侧。
不可以直接短接,会烧坏电压源。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元件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性还成立吗?为什么?答:不成立。
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叠加性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由实验数据二可知)。
实验五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电源等效变换表5-1 电压源(恒压源)外特性数据表5-2 实际电压源外特性数据表5-3 理想电流源与实际电流源外特性数据图(a )计算)(6.117SSS mA R U I ==图(b )测得Is=123Ma1. 电压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短路?电流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开路?答:电压源内阻很小,若输出端短路会使电路中的电流无穷大;电流源内阻很大,若输出端开路会使加在电源两端的电压无穷大,两种情况都会使电源烧毁。
2. 说明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性,其输出是否在任何负载下能保持恒值?答:电压源具有端电压保持恒定不变,而输出电流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电流源具有输出电流保持恒定不变,而端电压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其输出在任何负载下能保持恒值。
3. 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外特性为什么呈下降变化趋势,下降的快慢受哪个参数影响? 答: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都是存在内阻的,实际电压源其端电压U 随输出电流I 增大而降低,实际电流源其输出电流I 随端电压U 增大而减小,因此都是呈下降变化趋势。
下降快慢受内阻R S 影响。
4.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是什么?所谓‘等效’是对谁而言?电压源与电流源能否等效变换?答: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为: (1)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内阻均为RS ; (2)满足S S S R I U =。
高频实验报告(电子模板)4题版
高频实验报告(电子版)班级:班级:学号:学号:姓名:姓名:201年月实验一、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1:本次实验电原理图输入信号Ui(mV P-P)50mV P-P放大管电流Ic 1 0.5mA 1mA 2mA 3mA 4mA 4.5mA 输出信号Uo(V P-P)2-1:直流工作点与对放大器影响关系得结论:输入信号Ui(mV P-P) 50mV P-P阻尼电阻R Z (1K2=1) R=∞(R11) R=100 Ω(R7) R=1K(R6) R=10K(R5) R=100K输出信号Uo(V P-P)3-1:阻尼电阻—LC 回路的特性曲线图3-2:阻尼电阻—LC 回路的特性结论4:逐点法测量放大器的幅频特性实验电原理图粘贴处特性曲线图 粘贴处输入信号幅度(mV P-P)50mV P-P输入信号(MHz )2727.52828.52929.530输出幅值(V P-P)输入信号 (MHz ) 30.53131.53232.533输出幅值(V P-P)4-1: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图4-2:放大器的的特性结论5:本次实验实测波形选贴选作思考题:(任选一题)1. 单调谐放大器的电压增益K U 与哪些因素有关?双调谐放大器的有效频带宽度B 与哪些因素有关?2.改变阻尼电阻R 数值时电压增益K U 、有效频带宽度B 会如何变化?为什么?3. 用扫频仪测量电压增益输出衰减分别置10dB 和30dB 时,哪种测量结果较合理?4. 用数字频率计测量放大器的频率时,实测其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时,数字频率计均能正确显示吗?为什么?5. 调幅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其调制度m 应该变化吗?为什么?思考题( )答案如下:幅频特性曲线图粘贴处实测波形1 粘贴处 实测波形2 粘贴处实验二、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1:本次实验电原理图2: 谐振功放电路的交流工作点统调实测值级别激励放大级器(6BG1) 末级谐振功率放大器(6BG2)测量项目注入信号U i(V6-1)激励信号U bm(V6-2)输出信号U0(V6-3)未级电流I C(mA)峰峰值V P-P有效值VU bm(V p-p)1 2 3 4 5 Uo(V p-p)Ic(mA)3-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激励特性U bm–U0特性曲线图3-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的特性结论U bm–U0特性曲线图粘贴处实验电原理图粘贴处RL(Ω) 50Ω 75Ω 100Ω 125Ω 150Ω 螺旋天线Uo(V p-p) (V6-3) Ic(mA) (V2)4-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RL-- Uo 特性曲线图4-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RL-- Uo 特性结论V2 (V) 2 V 4V 6V 8V 10V 12V U O (V p-p ) Ic (mA)5-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压特性V2—Uo 特性曲线图5-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V2—Uo 特性结论V2—Uo 特性曲线图粘贴处RL-- Uo 特性曲线图粘贴处6:谐振放大器高频输出功率与工作效率的测量:电源输入功率P D : Ic = mA 、 V2 = V 、 P D = mW 高频输出功率P 0 : Uo = V p-p RL = Ω P 0 = mW 电路工作效率η: %5:本次实验实测波形选贴选作思考题:(任选一题)1 当调谐末级谐振回路时,会出现i C 的最小值和U 0的最大值往往不能同时出现。
洋葱实验报告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3.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通过观察洋葱细胞,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洋葱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细胞,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
通过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三、实验材料1. 洋葱;2. 刀片;3. 盖玻片;4. 载玻片;5. 水滴;6. 洋葱染色液;7. 显微镜;8. 清洁布。
四、实验步骤1. 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1)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取一小块洋葱组织;(2)将洋葱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洋葱染色液;(3)用镊子轻轻将洋葱组织展平,用盖玻片覆盖;(4)用清洁布轻轻按压盖玻片,使洋葱组织与盖玻片紧密接触。
2. 显微镜观察(1)将制作好的洋葱细胞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2)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使视野清晰;(3)观察洋葱细胞的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壁:洋葱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呈透明状,位于细胞的最外层;2. 细胞膜: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呈透明状,难以观察到;3. 细胞质:细胞质充满细胞,呈透明状,其中分布有细胞器;4. 细胞核: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核膜和核仁;5. 液泡:液泡位于细胞质中,呈透明状,大小不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洋葱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洋葱细胞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洋葱细胞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七、注意事项1. 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时,应保持洋葱组织与盖玻片紧密接触,以免气泡影响观察;2. 显微镜观察时,应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3.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防止污染。
八、实验报告答案1. 实验目的:了解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实验报告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步骤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数据处理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Βιβλιοθήκη 。实 验 人指导教师
日 期
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实验原理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由图2知,图线为一条________,这就说明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________。
由图3知,图线为一条________,这就说明作用力不变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________。
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教师评语
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4
一
二
实验操作
强 FeSO4/KSCN 混合液
氧
浓盐酸
化
性 淀粉 KI 溶液
消 配制未消毒样本和消毒
毒 样本,观察菌落种类和菌
性 落数目
现象和解释
现象是溶液变为血红色
出现黄绿色气体,离子方程式是
ClO-+Cl -+2H+
Cl2↑+H2O
现象是溶液呈蓝色
消毒样本菌落种类和菌落数目明
显减少
一
二
3.实验注意事项
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变化的主要原
因
、
、
。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3)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备选了酚酞溶液对“84”消毒液的性质
进行实验检验,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4)该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上网查询有关“84”消毒液的信息时,发现
这样一则消息:有一家庭主妇把“84”消毒液和清洁剂(呈酸性、含
,直到滴定终点。滴定至终点的现象
是
。
(5)数据记录与处理:
(请在下面空白处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表格,不必填数据)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解析:滴定时,反应是否完全是通过指示剂变色来表现的,因此必
须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根据实验原理可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利用淀粉遇I2变蓝的性质)。根据中和滴定实验步骤,滴定前须装
使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2~3 次
滴定时未加入醋酸
偏低
滴加几滴醋酸,使溶液呈弱酸性
滴定时剧烈摇动锥形瓶
偏低
滴定时轻轻摇动锥形瓶,使反应
滴定时未摇动锥形瓶
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实验四测定固体的热膨胀系数思考题答案
专业 学号 姓名
六 思考题
1.分析书上(4-3)式中各测量值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影响大小,测量时必须注意的事项是哪些?
答:由4-3式()()
21121121L L L L t t L t t α-∆=
=--
根据误差分析,可以得到其绝对误差的形式:
()()()
22121211222121121121L L L L L L L t t L t t L t t L t t α--∆=∆+∆+∆+∆---
从上式各项的系数(即误差传递系数)可以看出:
误差的主要来源是2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2L ,其次是1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1L ;而温度1t 和2t 的测量所形成的误差是最小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误差,就要减小测量不同温度下铜杆长度的所产生的误差,所以我们是通过光杠杆放大视角的方法来测量的。
(1)该实验是热学实验,而热量的传递是过程量,即温控仪上显示的温度和铜杆的温度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要求温控仪在设定的温度下控温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也是个扰动的过程。
(2)热学实验的不可逆性,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的曲线必然是不重合的。
建议用降温过程来测量铜杆的长度。
实验四-ICMP数据报和IP数据报分片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ICMP 协议和IP 数据报分片分析【实验目的】1. 理解 ICMP 协议报文类型和格式;2. 理解 ping 命令的工作原理;3. 理解 traceroute 的工作原理;4. 理解 IP 协议报文类型和格式。
【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安装有Wireshark、IE 等软件。
【实验内容】1. 使用 wireshark 抓包软件分析ICMP 协议报文的类型;2. 分析 ping 命令的工作原理;3. 分析 tracert 命令的工作原理;4. 使用 wireshark 抓包软件分析IP 协议报文以及报文分片。
【实验步骤】1. 分析ICMP 协议步骤1:在 PC1 运行 Wireshark,开始截获报文,为了只截获和实验内容有关的报文,将Wireshark 的 Captrue Filter 设置为“No Broadcast and no Multicast”;步骤2:在 PC1 以 baidu 为目标主机,在命令行窗口执行 Ping 命令,要求ping 通8 次;【答】:Ping 命令为:____ ping –n 8 baidu ____将命令行窗口进行截图:【答】:步骤3:停止截获报文,分析截获的结果,答复以下问题:〔1〕将抓包结果进行截图〔要求只显示 ping 的数据包〕:〔2〕截获的 ICMP 报文有几种类型?分别是:【答】:两种:8(Echo〔ping〕 request) 、 0(Echo (ping) reply )〔3〕分析截获的 ICMP 报文,按下表要求,将各字段信息填入表中,要求填写前4 个报文的信息。
〔4〕查看ping 请求信息,ICMP 的type是 ___Echo〔ping〕 request___。
和code是 __8__。
并截图。
〔5〕查看相应得ICMP 响应信息,ICMP 的type 是___Echo〔ping〕 reply___和code 是 __0__。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4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实验名称: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1 目的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学会用扭摆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弹簧的扭转常数,并通过理论公式推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3)验证转动惯量与距离平方的关系。
2 仪器扭摆、转动惯量测试仪、游标卡尺、天平3 实验原理3.1原理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定的角度,在扭摆的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胡克定律有:M= - K Θ (1)根据转动定律有:M= Ιβ (2)令ω2=K/I ,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矩,由(1)、(2)得:θωθθβ222-=-==I Kdtd 上述方程表示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此方程的解为:)cos(ϕωθ+=t A 式中,A 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φ为初相位角,ω为角速度,此谐振动的周期为:K IT πωπ22==(3)由(3)式得:224πKT I =可见只要知道弹簧扭转常数,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便可确定物体的转动惯量I 。
3.2弹簧扭转常数测量方法本实验利用公式法先测得圆柱体的转动惯量,再用扭摆测出载物盘的摆动周期T 1,再把圆柱体放到载物盘上,测出此时的摆动周期T 2,分别代入(4)式,整理得:2122024T T I K -=π(5)其中I 0为圆柱体的转动惯量。
4 教学内容4.1 测定扭摆装置的弹簧扭转常数1)选择圆柱体,重复6次测量其几何尺寸及其质量,根据公式确定其转动惯量;2)把载物盘安装在转轴上并紧固,调整扭摆机座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3)调节好计时装置,并调光电探头的位置使载物盘上的挡光杆处于其缺口中央且能遮住发射、接收红外光线的小孔;4)让其摆动,重复测量6次20个周期t 1;5)把圆柱体置于载物盘上,再让其摆动并重复6次测量20个周期t 2。
4.2 测定球体的转动惯量1)将塑料球安装在扭摆的转轴上并紧固;2)让其摆动并重复6次测定10个周期t4.3 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1)装上金属细杆(金属细杆中心必须与转轴重合),测定摆动周期t(10个T);2)将滑块对称放置在细杆两边的凹槽内,此时滑块质心离转轴的距离分别为5.00,10.00,15.00 ,20.00,25.00cm,测定摆周期t(10个T),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计算转动惯量时,应扣除支架的转动惯量)。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
二、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解调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2.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解码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3. 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噪声干扰,需要采取抗干扰措施。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实验箱:包括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2. 信号源:提供调制、解调所需的信号。
3. 传输线路: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反射、干扰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4)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2. 解调实验(1)设置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2)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4)将解调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 编码与解码实验(1)设置编码器参数,如编码方式、编码长度等。
(2)将信息信号输入编码器,观察编码后的数字信号。
(3)设置解码器参数,如解码方式、解码长度等。
(4)将编码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息信号。
4. 信号传输实验(1)设置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传输线路,观察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变化。
(3)调整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4)观察传输线路参数调整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调制实验:调制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调制和解调过程正常。
2. 解调实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解调过程正常。
数学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实验名称数列与级数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图示的方法发现数列与级数的规律及其极限状态的性质。
实验环境Mathematica 4实验内容1. 分别取N=10,20,50,100,500,观察Fibonacci 数列的折线图。
2. 分别取N=2000,5000,10000,用直线去拟合N n F n n ,,2,1)),log(,( =的函数。
3. 分别取N=100,500,5000,演奏Fibonacci 数列的函数。
4. 分别取N=100,1000,5000,显示点列n i i i ,,2,1)),sin(,( =的函数。
5. 求级数∑∞=11n n α的部分和。
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所谓一个无穷数列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字 ,,,,21n a a a , (1) 而一个无穷级数则是用无穷项数字构成的和式.211 ++++=∑∞=n n n a a a a (2)数列与级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给定一个无穷级数(2),它唯一确定了一个无穷数列,,,21 S S其中.,2,1,21 =+++=n a a a S n n 反过来,给定一个无穷数列(1),它也唯一地确定了一个无穷级数∑∞=1n n b,这里.,2,1,,111 =-==-n a a b a b n n n 并且,无穷级数的和就是相应的无穷是咧的极限。
因此,无穷数列与无穷级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步骤1. 用如下语句作图:FibShow[n_Integer]:=Module[{t={},i},For[i=1,i<=n,i++,AppendTo[t,{i,Fibonacci[i]}]]; ListPlot[t,PlotJoined-> True]]FibShow[N]2. 用如下语句计算:FibFit[n_Integer]:=Module[{t={},i},For[i=1,i<=n,i++,AppendTo[t,{i,Log[Fibonacci[i]]}]]; Fit[t,{1,x},x]]FibFit[N]3.用如下语句作图:FibPlay[n_Integer]:=Module[{t={},i},For[i=1,i<=n,i++,AppendTo[t,Mod[Fibonacci[i],n]]];ListPlay[t,PlayRange->{0,n},SampleRate->5]]FibPlay[N]4. 用如下语句作图:PlotList[n_Integer]:=Module[{t={},i},For[i=1,i<=n,i++,AppendTo[t,{i,Sin[i]}]];ListPlot[t,PlotStyle->{PointSize[0.005]}]]PlotList[N]5.用如下语句计算:HamoSum[n_Integer, m_Integer]:=Module[{i},Sum[1/i^m,{i,1,n}]]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1.从实验得出的五个图像可以看出,Fibonacci数列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数列单调递增而且趋于无穷大。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周岚)4
实验四十七 碰撞打靶研究抛体运动【预习题】1.推导由x 和 y 计算0h 的公式。
答:上图是碰撞打靶的简单示意图,质量为1m 的撞击球在距底盘高为h时,具有重力势能的大小为01gh m E P =(以底盘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当它摆下时与位于升降台上(高为 y )的被撞击球2m 发生正碰,碰撞前撞击球具有的动能为(不计空气阻力)2010121)(v m y h g m E k =-=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则两球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222101122111222m v m v m v =+ 式中12m m 、分别为撞击球和被撞击球的质量,0v 为碰撞前撞击球的速度,12v v 、分别为碰撞后两球的速度。
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系统动量守恒,即:101122m v m v m v =+碰撞后,被撞击球2m 作平抛运动,其运动学方程为t v x 2= 22212gt d y =- 式中t 是从抛出开始计算的时间,x 是物体在该时间内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22d y -是物体在该时间内竖直下落的距离,g 是重力加速度。
由x 和 y 值,得0h 的计算公式:y d y m x m m h +-+=)2(8)(22122210 2.推导由x '和 y 计算高度差h h h ∆=-0的公式。
答:由y d y m x m m h +-+=)2(8)(22122210 得: )2(8)()(221222210d y m x x m m h h h -'-+=∆=-当21m m =时,)2(2d y x x h -∆∙≈∆ 3.如果不放被撞球,撞击球在摆动回来时能否达到原来的高度?这说明了什么?答:如果不放被撞球,撞击球在摆动回来时不能达到原来的高碰撞打靶示意图度。
这说明撞击球由于受空气阻力、悬线摩擦力作用在摆动时有能量损失。
【思考题】1.找出本实验中,产生h∆的各种原因(除计算错误和操作不当原因外)。
C程序设计(第五版)谭浩强实验报告四(附答案以及源程序分析)codeblocks
《C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年级专业班姓名成绩课程名称C语言实验项目名称循环结构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while语句。
2、熟练掌握do---while语句。
3、熟练掌握for语句。
4、熟练掌握各种选择语句与循环语句的嵌套使用。
5、熟练掌握判断素数的算法。
6、熟练掌握累加等常见的算法。
二、实验内容4.1求s=1+1/2+1/3+..+1/n,输入n的值,输出s的值保留两位小数。
4.2输入一行字符,分别统计出其中英文字母、空格、数字和其他字符的个数。
4.3 输出1000以内的“水仙花数”,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一个3位数,其各位数字立方和等于该数本身,例如:153是水仙花数,因为153=13+53+33。
4.4 一个球从100m高度自由落下,每次落地后反弹回原高度的一半,再落下,再反弹,求它在第10次落地时共经过多少米,第10次反弹多高。
4.5 判断素数,输入任意整数,如果是输出Y es,如果不是输出No。
4.6 求s=a+aa+aaa+………,例如:输入a的值5,n的值6,则:S=5+55+555+5555+55555+5555554.7 编写程序,打印以下图形:(提示:使用双重循环)6.#include<stdio.h>void main(){int i,j,a,n,Sn=0;scanf("%ld%ld",&a,&n);j=a;for(i=1;i<=n;i++){Sn=Sn+a;a=j+10*a;}printf("%ld+%ld%ld+%ld%ld%ld+…=%ld\n",j,j,j,j,j,j,Sn); }7.#include<stdio.h>int main(void){int i,j;for(i=1;i<=7;i+=2){for (j=0;j++<i;printf("*"));printf("\n");}for(i-=4;i>0;i-=2)return 0;}四、运行结果(将每道题的运行结果截图并粘贴在此处)1.3.4.5.6.7.五、实验结果分析六、1.第四行程序“double”浮点型输入,第五行程序“scanf”标准输入n“while”第六行循环体语句循环条件i<=n。
实验活动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0.24
0.24
干路
(4)得到上表的数据后,他下一步该做的最合理的操作是__C___ (填字母)。 A.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B.换用电流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干路和支路的电流值 C.换用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干路和支路的电 流值
实验活动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报告】 1.实验器材:电源、灯泡、开关、导线、 电流表 。 2.实验电路
3.实验过程:用电流表分别测量甲、乙两图中A、B、C三处电 流,记录数据;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最后观察、分 析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 (1)串联电路中电流 处处相等 。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流之和 。
电流表的位置 A B C 电流I/A 0.32 0.32 1.6
(1)实验中,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不同 (选填“相 同”或“不同”)的;
(2)如表是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三个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有 一个位置的电流测量值明显有误,这个电流值是 1.6 A,造 成错误的原因是 接小量程却按照大量程读数 ; (3)闭合开关前,电流表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则存在的错误 是 电流表使用前没有校零 ;
(1)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画“×”并改正; 答案:如图所示
(2)连接正确的电路后,两灯均正常发光,此时若拧下灯泡L1,则 灯泡L2 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光; (3)连接正确的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表格中缺少的数据为 0.48 A;
位置 I/A
L1所在支路 L2所在支路
(4)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 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可能是 C 。 A.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C.小灯泡被短路 D.小灯泡靠近负极
国开作业《计算机网络(本)》形考作业四-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参考(含答案)433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组建简单以太网》二、实验内容1、理解传输介质、网络拓扑、交换机等概念2、掌握直通和交叉双绞线的制作三、实验步骤1、准备物料:①. 两台安装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②. 若干RJ-45连接器(水晶头)③. 若干条长度为3米左右的双绞线④. 压线钳⑤. 测线器2、制作连接线:制作双绞线1. 抽出一小段线,然后先把外皮剥除一段,长度一般为13mm~15mm;2. 将双绞线反向缠绕开;3. 依据EIA/TIA568A与EIA/TIA568B标准中的顺序排好线序;4. 依据需要制作直连或者交叉电缆;5. 用压线钳的刀口剪齐线头;6. 把线平行地从后部插入RJ-45连接器;7. 用压线钳夹紧。
交叉电缆RJ-45连接器一端遵循568A,而另一端遵循568B标准。
即两个RJ-45连接器的连线交叉连接,A连接器的1,2对应B连接器的3,6而A连接器的3,6对应B连接器的1,2。
3、测试连通性打开简易电缆测试器的电源,将网络插头分别插入主测试器和远程测试端,主测试器指示灯从1至G逐个顺序闪亮,若接线不正常,将按下述情况显示:1. 有一根网线断路时,主测试器和远程测试端标识该网线的灯都不亮(若网线少于两根线联通时,则灯都不亮)。
2. 对于交叉线缆,主测试器指示灯从1至G逐个顺序闪亮的同时,远程测试端指示灯也将按照该网线实际交叉的位置逐个闪亮;3. 网线有两根短路时,主测试器显示不变,远程测试端显示短路的两根线的灯都不亮。
4、使用双绞线实现双机通信将两台计算机通过交叉双绞线直接连接。
为计算机安装网络协议并配置网络属性。
设置A主机IP:B主机IP:子网:网关和DNS 皆为空(因为它们是同一个局域网)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在A主机上ping四、实验总结(用自己的话总结实验感受,不少于200字)通过本次实验使我加理解传输介质和网络通信的概念,掌握了直通和交叉双绞线的制作以及计算机主机IP的设置。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
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
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
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
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大学mysql实验报告(四)附答案
⼤学mysql实验报告(四)附答案实验报告(四)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名称:数据库的多表连接查询实验报告内容:1、⽤SELECT语句完成第183页实验3的23)27)28)31)的查询语句23) 求选修了课程的学⽣⼈数SELECT COUNT(*)选课⼈数FROM Enrollment27)求选修每门课程的学⽣⼈数。
SELECT Cno AS '课程号', COUNT(Sno) AS '选修⼈数'FROM Enrollment GROUP BY Cno28)求每个学⽣的学号和各门课程的总成绩。
SELECT Sno '学号', Sum(grade) '总成绩' FROM Enrollment GROUP BY Sno31)查询选修了C1课程的学⽣的学号和成绩,查询结果按成绩降序排列。
SELECT Sno, Grade FROM Enrollment WHERE Cno='C1' ORDER BY Grade DESC32)查询全体学⽣信息,查询结果按所在系的系名升序排列,同⼀系的学⽣按年龄降序排列。
SELECT * FROM Students ORDER BY Sdept, Sage DESC2、⽤SELECT语句完成第183页实验4的2)3)4)6)的查询语句2)查询每个学⽣的学号、姓名、选修的课程名、成绩。
SELECT Students.Sno,Sname, Cname,GradeFROM Students,Courses,EnrollmentWHERE Students.Sno = Enrollment.Sno AND /doc/4b14113722.htmlo= /doc/4b14113722.htmlo3)查询选修了C2且成绩⼤于90分的学⽣的学号、姓名、成绩。
SELECT Students.Sno,Sname, GradeFROM Students, EnrollmentWHERE Students.Sno = Enrollment.Sno AND Cno='C2 ' AND Grade>904)求计算机系选修课程超过2门课的学⽣的学号、姓名、平均成绩, 并按平均成绩从⾼到低排序。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全部答案
实验一汽车总体结构认识1、实验目的1.1 汽车的总体组成认识。
结合实物了解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了解汽车的型号识别。
1.2 了解汽车各部分的功能和基本类型,分析汽车行驶中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1.3 熟悉各主要总成的名称和安装位置。
1.4 结合实物掌握机械式传动系的功用与组成,传动系布置形式(FR、FF、4WD)。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2.1 轿车、吉普车、汽车发动机各2台。
2.2 透明桑塔纳轿车模型1台,部件模型一套。
2.3 轿车挂图3套。
2.4 常用工具3套。
3、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3.1桑塔纳轿车模型由发动机、底盘、部分电器设备组成。
3.1.1发动机:使供入其中的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
广泛应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一般由机体、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汽油机)、起动系等部分组成。
3.1.2底盘部分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运动并按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
包括:·传动系:将发动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轮,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主减速器及差速器、半轴、驱动桥等部件。
·行驶系:使汽车各总成及部件安装在适当的位置,对全车起支承作用,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
包括车架、车身、悬架、车轮等部件·转向系:使汽车按驾驶员选定的方向行驶,由转向操纵装置、转向器、转向传动装置组成,有的汽车还带有动力转向装置。
·制动系:使汽车减速或停车,并保证驾驶员离去后汽车能可靠地停驻。
包括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
3.1.3电器设备由电源、发动机起动系和点火系、照明和信号装置、空调、仪表和报警系统、辅助电器及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等组成;3.2简介汽车主要驾驶操作杆件包括方向盘、变速杆、离合器踏板等;汽车发动机的启动和整车传动演示汽车起步之前,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变速器置于空档,启动发动机检查仪表灯光等装置。
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将离合器分离,再将变速器挂上低挡,打左转向灯鸣号,松手刹,然后逐渐松开离合器踏板(两头快中间慢,半联动状态稍停顿),使离合器逐渐接合,汽车逐渐起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四: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10-2011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掌握选择结构相关语句的使用
3、训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 知识要点
1、关系运算及运算符
2、逻辑运算及运算符
3、选择结构相关语句if 、if-else 、if 嵌套、switch 等的意义、语法格式及使用
4、容易混淆的“==”与“=”运算符
三、 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写出6种比较运算符:
2、写出3种逻辑运算符:
3、“a 和b 都是正数”的逻辑表达式是:
4、“a 比b 大,或者c 比b 大” 的逻辑表达式是:
5、“a 等于b ,但是c 不等于d ” 的逻辑表达式是:
6、“y 大于等于x1且小于等于x2” 的逻辑表达式是:
7、“x 不等于0” 的逻辑表达式是:
四、 实验内容 (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 ② 源程序 )
1、编程序,计算下面分段函数的值(if-else )
⎪⎩
⎪⎨⎧≥-<≤+<+=)15(102)150(53)0(10x x x x x x y
2、编写程序,输入一个小写英文字母,如果它位于字母表的前半部分,输出它的后一个字母;位于后半部分时输出它的前一个字母(if-else )。
3、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A 、B 、C 、D (或a 、b 、c 、d ),要求按照等级输出对应的分数段。
A 级对应的分数段为85~100分;B 级对应分数段为70~84;C 级对应分数段为60~69;D 级对应分数段位60分以下(switch )。
4、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在90分以上,输出“A ”;80~89分输出“B ”;70~79分输出“C ”;60~69分输出“D ”;60分以下则输出“E ”(if-else 或swiitch )。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
main()
{ float x,y;
scanf(“%f”,&x);
if(x<0) y=x+10;
else if(x<15) y=3*x+5;
else y=2*x-10;
printf(“%f\n”,y);
}
2、#include<stdio.h>
main()
{char ch;
ch=getchar();
if(ch>=’a’&&ch<=’m’) ch++;
else ch--;
putchar(ch);
}
3. #include<stdio.h>
main()
{char ch;
s canf(“%c”,&ch);
switch(ch)
{case ‘A’: printf(“85~100分\n”);break;
case ‘B’: printf(“70~84分\n”); break;
case ‘D’: printf(“60分以下\n”); break;
}
}
4. #include<stdio.h>
main()
{int s;
scanf(“%d”,&s);
switch(s/10)
{case 10:
case 9: printf(“A\n”); break;
case 8: printf(“B\n”); break;
case 7: printf(“C\n”); break;
case 6: printf(“D\n”); break;
default: printf(“E\n”); brea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