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雨霖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柳永的生平介绍。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雨霖铃》来感受其艺术特色。

1.4 教学步骤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阅读《雨霖铃》。

讨论《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读《雨霖铃》,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词牌和词律。

第三章:词牌与词律3.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能够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和词律的特点。

提供创作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示例和练习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第四章:词的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提供修辞手法的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示例和练习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词的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词的鉴赏方法。

词的评价标准。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3)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技巧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

3. 分析并评价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歌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掌握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雨霖铃》,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首长调慢词,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

1.2.2 教学重点: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唐代社会背景。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以唐代长安的雨季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了解作品内容。

2.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

2.1.4 成果展示:选取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基础知识。

2.2.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培养阅读能力。

2.2.3 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

2.2.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情感。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考察学生对《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3.1.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内化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作品基础知识的理解。

3.2.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雨霖铃》及相关阅读材料。

4.2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导言:《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散文。

它以巧妙的排比和对比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之情,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本篇文章适合于高一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柳宗元的乡土情怀、文化内涵、以及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霖铃》的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2、掌握《雨霖铃》所用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雨霖铃》的文学价值,以及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雨霖铃的内涵,了解唐代文学特色并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几张图片或视频介绍雨霖铃的故事背景,并简要介绍柳宗元的人物事迹,并引出本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让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阅读理解:教师将《雨霖铃》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然后缩短文本,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和对比手法。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功能、修辞效果以及对文章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雨霖铃》。

STEP 3. 文本分析分析《雨霖铃》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美学特点,如“戒过犹怜物,饮醇愈见真”,透过它了解到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趣STEP 4. 课外拓展: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听取历史古文的名篇,如古诗词、古文家等。

了解唐代的文学特点,并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

如:《送元二使安西》、《滕王阁序》等。

STEP 5. 作文练习针对文学修辞的特点,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模仿排比、对比等修辞,让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类似的手法进行隐喻展示。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前知识答题、课中讨论、作文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1、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柳宗元的思想情怀和唐代文学特点?2、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文学修辞之美,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3、同学们是否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并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并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学习,提高其对文艺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与讨论,同学们深入体验了古文的魅力与唐代文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词作。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词作背景介绍: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1.2.2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1.2.3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词作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2.1.2 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2.1.3 词作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词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2.2 词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词作背景、意象和情感。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词作的图片、音乐和相关信息。

3.2.2 文献资料:提供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4.2 词作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4.3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4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4.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5.1.1 抄写《雨霖铃》词作,加强记忆。

5.1.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5.2.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5.2.2 作业完成情况:抄写和读后感的质量。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文《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经典之作。

词中描绘了词人将要离开京城与情人长亭送别的情景。

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深刻地体现了作者饯别时的黯淡、低落,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良辰美景”不再的孤独、无聊。

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则是对离别后的设想。

整首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1、《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2013版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词的一般规律;把握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特点;发挥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分析宋词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4、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诗词有一定领悟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2、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四、教学重点:把握词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赏析品味词的意境;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五、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评说法六、教学资源(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李叔同《送别》音频七、课程类型:新授课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送别画面,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2分钟)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人生总是离别的苦痛。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翻开华美诗词的篇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一幕。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的生平,感受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洒脱不羁的个性和矛盾心情。

2、理解词中意象,从文字中品味出词人所表现的离乡之情和身世之慨。

3、感受柳永词的风格,了解慢词的特点。

4、尝试从意象入手去解读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意象,感受词的情感内涵。

2、了解慢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从意象入手去解读词的情感。

2、对“柳永的矛盾”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雨霖铃》的录音,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由此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简介: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作品简介:本词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

本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

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情景的想象。

全词以一个“伤离别”为主线,尽情地抒发离别的情怀。

三、诵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2、请个别学生范读全词,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点评(从节奏、感情等方面)。

3、学生齐读全词。

四、文本研习:1、上片“都门帐饮”:“都门”在宋代是繁华都市,金明池是汴京著名景点。

“帐饮”是设帐饯行,说明离别情状。

“兰舟催发”:“兰舟”是船的美称。

“催发”与“帐饮”相对应,说明时间紧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篇一】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第一篇:《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铃的教案2

柳永雨霖铃的教案2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词句的深入理解和词人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柳永的生平介绍、《雨霖铃》全文、词牌特点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雨霖铃》全文,提前阅读并初步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词牌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4. 词句解析:教师选取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解释词人的用词巧妙和意境深远。

5. 情感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中感受词人的情感,如离愁别绪、思念故人等。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9. 反馈与评价:教师在课后收作业,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10. 拓展延伸:教师推荐其他柳永的经典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选取其他词人的同类题材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要求运用恰当的词牌和意象,表达真挚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创作意义。

2. 掌握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简介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引导学生欣赏《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欣赏法: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4. 学生自主欣赏《雨霖铃》。

第二章:《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

2.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

2.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解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

2. 分析法: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特色。

3. 鉴赏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

2.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自主进行诗词鉴赏。

第三章:《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

2. 分析《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

2. 分析《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解析《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优质(四篇)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优质(四篇)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优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痛痛快快的说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____年—约____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____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____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____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

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雨霖铃柳永[课标要求]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诗词的神韵之美。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品味其意境之美。

2.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教学设想]1•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3•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方法]一、情境导入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学生完成,教师补充)三、诵读指导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2•录音范读(学生品味感情和声韵之美)四、师生合作探究,品味感情意境问题1:这首诗的主题句应是哪一句?分别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抒情清秋节—写景问题2:关于“清秋节”一句的写景能否在上文中找到照应?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时令长亭——地点晚——时间问题3:“长亭”一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吗?明确:长亭、短亭实质上已成为古人送别的一个代名词,此句已点出话别的主题,请同学们品味这几句并谈谈感受。

(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问题4:这种景象是单纯的写景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从这几个抒情的句子中能发现怎样的矛盾?明确:伤离别问题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前途的渺茫2)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请学生品味上片,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既然我们说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它所表达的情与景。

问题6: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清秋又给以怎样的感受?(请学生从以前所学的诗词当中回忆)问题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一个千古名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问题8:远离情人之后,作者该如何打发他以后的岁月?前途的渺茫、人生的虚妄衬托出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请学生品读下片,品味意境五、主题把握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整体感知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读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学生自主讨论)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拓展思维:鉴赏诗歌的技巧?1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九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十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

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

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业:背诵,把词描写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姜肖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