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
1110《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15、《锡林郭勒大草原》教课方案涪城路小学:顾春梅教课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教材剖析:《锡林郭勒大草原》选自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一单元共包括《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四篇课文。
从内容上看,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的作者经过抓住不同光景的特色,描述了祖国河山景观的秀美壮丽,这也是本单元的共同主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这样一幅漂亮的草原风景画。
课文用优美、清爽的语言,经过对草原静态美、动向美的描绘,勾画出了一幅辽阔漂亮、充满无穷活力的大草原广阔漂亮而又独到的欢跃情景,作者将草原独有的美衬着得酣畅淋漓,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神往草原的感情。
教课目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企图和我班学生的实质,我确立了本课的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抓住要点句子读懂课文内容,背诵第二自然段,培育学生累积、运用语言的能力;初步认识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
(二)、技术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质睁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睁开丰富的联想,将语言文字变为详细的图像,培育感悟境界的能力。
(三)、感情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觉锡林郭勒大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草原的广阔漂亮和无穷活力,由此产生对草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课要点:让孩子们在读中领会 ,抓住要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产生喜爱、神往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联合语言文字、视觉和生活实质,身临其境地感觉草原的美,对草原神往、热爱之情的激发。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生物多样性;(2)培养学生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风光;(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和生物多样性;(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2)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3)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2. 教学难点:(1)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内涵;(2)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风光;2. 讨论法: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和生物多样性;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生物多样性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讨论、小组合作所需材料;3.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美丽河山;(2)提问:你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生物多样性;(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2)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独特风情;(3)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生物多样性案例,进行分析讨论;(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锡林郭勒大草原》公开课教案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共同讨论。
1.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以及民俗文化。
第二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2.1 教师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图片,如草原、蓝天、白云、湖泊等。
2.2 学生欣赏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美景。
2.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分析其形成原因。
第三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植物资源3.1 教师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典型动物,如蒙古族牧民、马、牛、羊、骆驼等。
3.2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与草原的关系。
3.3 教师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平衡。
第四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4.1 教师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文化,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传统服饰、美食等。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民俗文化的了解,共同讨论。
4.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试穿蒙古族服饰、品尝草原美食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及民俗文化。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问题。
5.3 教师给出解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沿革6.1 教师简要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背景,如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清朝时期的盟旗制度等。
6.2 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讨论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现代发展7.1 教师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现代发展的图片,如现代化牧场、草原旅游、新能源开发等。
7.2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现状。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生态环境意识。
提高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和保护热情。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锡林郭勒大草原简介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面积、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2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植物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种类,如草原植被、野生动物等。
分析这些动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3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
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如草原生态保护、禁牧减牧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种类等基本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具体案例,如草原退化、资源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
3.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与锡林郭勒大草原相关的教材或教学资源。
5.2 图片和视频收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案例分析等。
5.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锡林郭勒大草原,增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直观感受。
6.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2课时,第1课时用于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第2课时用于介绍动植物种类和资源保护。
小学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景和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景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卡片或板书,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2)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景和民族文化。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绘制一幅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景画,并附上简介。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锡林郭勒大草原》。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
3. 深入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大草原的魅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和民族文化。
(2)提醒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尊重民族文化。
6. 作业布置(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2)让学生搜集有关民族文化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氛围。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特点。
掌握草原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持和保护。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特点。
设计生态平衡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草原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草原上的动植物2.1 教学目标:认识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种类。
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教学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植物种类和特点。
草原上的主要动物种类和习性。
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草原上的动植物。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平衡。
第三章:草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
认识草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增强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
设计蒙古族传统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草原文化。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第四章: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4.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状况和利用方式。
认识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草原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
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草原资源保护的实际案例和措施。
4.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设计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草原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草原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大草原的初步印象。
2. 学习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草原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4.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画一幅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画。
2. 写一篇关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作文。
3. 家庭作业:了解我国其他草原地区的特点,与锡林郭勒大草原进行比较,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画作和作文,评价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家庭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对其他草原地区的了解和比较,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年级语文上册《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和民俗风情。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和民俗风情。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如“辽阔无垠”、“悠悠草香”等。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教学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2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课文的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4.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和示范。
4.3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美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领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5.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进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草原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功能,如碳氧平衡、水源涵养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草原动植物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常见动植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常见植物和动物,如草原植被、草原鸟类、哺乳动物等。
讲解这些动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标本,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动植物。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分类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人类与草原的互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草原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互动关系,包括牧民的生活方式、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人类活动中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牧民的生活和草原资源的利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人类活动中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5.3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第六章:草原文化的传承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传统文化。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位置和面积。
描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分享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图片或视频。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引导学生讨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
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威胁。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邀请专家或环保组织代表进行讲座,分享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
第三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遗产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遗产和民族风情。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如那达慕大会、蒙古包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了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特色。
邀请蒙古族代表进行传统表演或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蒙古族文化。
第四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经济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
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利用和畜牧业发展。
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畜牧业和资源利用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草原植被2.1 教学目标: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分析各类植被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生态功能。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草原动物3.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物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态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物种类,分析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食物链关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草原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草原旅游业的发展。
4.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探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5.2 教学内容: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草原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草原生态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监测的方法和评估指标。
6.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生态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分析评估草原生态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等。
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草原灾害与管理7.1 教学目标: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地理特征和民俗文化;(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相关知识;(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2)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地理特征和民俗文化;(2)培养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1)锡林郭勒大草原民俗文化的内涵;(2)如何激发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基本知识;2. 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文化;3. 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4.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2. 自主学习(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分享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2)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文化;(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播放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2)学生分享观看视频的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问题;(2)学生表达自己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和价值。
7. 课后作业(1)绘制一幅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景画;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果。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目标:引起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引入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其美丽景色。
向学生简单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草原的广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
1.3 教学活动: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等。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形特点,如高原、草原、河流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气候和地形特点。
第三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植物资源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植物资源,包括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
3.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物资源,如草原上的牛、羊、马、鹤等。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物资源,如草原上的草、花、树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植物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
第四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与民俗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与民俗,包括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传统,如蒙古包、那达慕大会等。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如游牧、狩猎、奶制品制作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与民俗。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第五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与传承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与传承,包括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2. 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草原的决心。
教学内容: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3.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4. 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2. 老师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二章:草原上的动植物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典型动植物。
2. 掌握这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1. 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如草原狼、野马、野驴等。
2. 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典型植物,如草、花、灌木等。
3. 这些动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典型动植物。
2. 老师讲解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态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这些动植物的认识。
5.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章:草原民族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2. 掌握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
3.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内容:1. 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民族特点。
2.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蒙古包、马奶酒、摔跤等。
3. 蒙古族的信仰和宗教仪式,如萨满教、佛教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生活场景。
2. 老师讲解蒙古族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3.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4. 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5.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四章:草原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2.2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1.2.3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教学重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文化特点1.4.2 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和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第二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2 教学内容2.2.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2.2.2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概况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地图查找、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重点与难点2.4.1 教学重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2.4.2 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准确理解和概况的全面掌握第三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3.2.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特点3.2.2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动物种类3.2.3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重点与难点3.4.1 教学重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特点和动物种类3.4.2 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第四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特色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4.2.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风情4.2.2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2.3 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优选11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优选11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体会草原美丽与欢腾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美丽与欢腾的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草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时间:40分钟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视频激趣。
(4分钟) 1.介绍草原,揭示课题。
有一个地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的大草原之一。
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进去,欣赏那里独特的风光,请告诉听课的老师们,这个地方是哪里?(板书课题)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锡林郭勒大草原》,学生读题。
提醒学生锡林郭勒是草原的名字,读的时候连贯一些,然后再读课题。
2.欣赏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有人曾感叹:“锡林郭勒大草原美得无与伦比,是一个一生中不得不去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谁想看?(示意学生举手表示)心动不如行动,眼睛赶快看到屏幕来吧,老师早就给你们准备好了!学生欣赏视频: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同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
3.观后初步交流感受:看完了视频,你们感觉这里景色怎样?(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草原对我们这里的孩子是遥远而又陌生的。
用音乐和丰富的图片对学生形成强烈冲击,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景色特点、民族歌舞、学生在美的赞叹中交流对草原的初步感受,激起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3分钟)过渡: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就知道大家被大草原迷上了,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走进文章和作者进一步交流来到草原后的独特感受。
1.默读读课文。
2.再谈感受:看了视频,读了课文,现在你觉得锡林郭勒大草原怎么样?(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广阔而又美丽欢腾的世界3.哪些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自然段写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三、细读品味,感受美丽。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教案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2. 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4. 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和视频。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了解和看法。
3. 进行实地考察或视频观看,让学生亲身体验草原生态环境。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情况。
第二章:草原动植物教学目标:1. 认识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常见动植物。
2. 了解草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常见动物,如草原狼、蒙古野驴、黄羊等。
2. 常见植物,如草原植被、花卉、草本植物等。
3. 草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草原动植物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分类活动,亲身体验草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草原动植物的观察和分类结果。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常见动植物的识别能力。
2. 学生对草原动植物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观察和分类能力的运用情况。
第三章:草原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2. 掌握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游牧、蒙古包、服饰等。
2. 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如草原音乐、舞蹈、摔跤等。
3.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或作业,评估学生 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相关知识
的掌握情况。
情感态度
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和态度, 是否对草原产生了情感共鸣。
技能应用
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如旅游规划、文化交
流等。
教师反思
教学目标实现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需要在 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深度
课堂活动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读后感 、课文段落背诵等,帮助学生巩固所 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03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的意识。
改进措施
加强课堂管理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加强对学生 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
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后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
02
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03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 同地域的文化,培养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涪城路小学:顾春梅教学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选自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一单元共包含《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四篇课文。
从内容上看,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的作者通过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描绘了祖国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这也是本单元的共同主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通过对草原静态美、动态美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草原广阔美丽而又独特的欢腾景象,作者将草原特有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向往草原的情感。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抓住重点句子读懂课文内容,背诵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初步认识过渡段,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像,培养感悟意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由此产生对草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产生喜爱、向往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语言文字、视觉和生活实际,身临其境地感受草原的美,对草原向往、热爱之情的激发。
学情分析:我们这的孩子大多没亲自游览过草原,不了解草原的草,草原的水,草原的人。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网上和远程资源上搜集了大量关于草原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美景图片的欣赏,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草原、向往草原的情感。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用与设计:本堂课我参照了远程教育资源09—10上学期课程资源上语文S版第五册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的(教案示例)以及上面关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介绍。
由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没有“媒体资源”,我就从网上搜集了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及影像资料。
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整理草原的相关诗歌、歌曲、图片合成课件。
2.学生收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文章、歌曲、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蓝天高,太阳照,草原人欢笑。
”孩子们唱得真好听,让这草原之歌伴随我们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
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孩子们轻轻打开语文书66页,快速浏览全文,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在介绍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些自然段是在写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明确一二自然段介绍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四自然段介绍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其中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二、四自然段是具体介绍。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首先请孩子和你同桌一起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找出具体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的句子。
用“——”画出来。
(交流回答)(板书:铺向远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如《敕勒歌》里所描写的:天苍苍,野茫茫。
一眼望不到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南北宽500多公里,如果想从南到北穿过草原,即使昼夜不停的走也需要40多天。
这么辽阔的地方,放眼望去,“满眼”绿色,而且这“绿”一直铺向很远很远。
引导理解:“满眼(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一直铺向(这绿由近到远伸展开,期间没断过)”。
带着这样的感受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
(2)这么广阔的大草原上都有哪些美景呢?赶快找找,用你喜欢的符号标示出来。
喜欢野草的孩子举举手,来,一起读读描写野草的句子,说说你喜欢野草是因为……用“没”组词。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可见这草长得多高,多茂盛啊,假如这时的你也在里面捉迷藏,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正如《敕勒歌》里描写的“风吹草低才能见牛羊。
”(3)多茂盛的野草啊,那湖水怎么样呢?来,我们读读湖水,一起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就在这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你觉得湖水怎么样?从哪里可看出。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湖水、草原本是两个景物,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动词把他俩连在了一起,你知道是谁吗?引导理解“嵌”,“嵌”是什么意思?(嵌就是较小的东西镶进较大的东西里面。
)在这里小的东西指什么?那大的呢?(课件)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470多个大小湖泊“嵌”在草滩上呢!每个湖泊就是一面宝镜,不断地变换着画面,映照着这大草原。
学生展开想象:清亮的湖水,水面还映出了什么?“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了(),还映出了()。
回到书上,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
(4)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湖水的确很美,我们再来欣赏草原的另一幅美景。
(花图)填空: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指导朗读、填空)①刚才孩子们填的这些词都是表示颜色的词,多美啊,草原上只有这三种花吗?还会有哪些?②出示图片,欣赏草原上的野花。
旁白: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鲜花朵朵,这一朵,那一朵,这一簇,那一簇,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呢,真是一片花的海洋。
抽生读。
③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我似乎还闻到阵阵清香。
谁能让清香在我们的鼻子边停留的再久一点吗?再来试试?(5)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一定把这么美的景色记在心里了,对吗?来,我考考你们:小结:是啊,这么蓝的天,这么绿的草,这么美的湖,这么鲜的花,为我们展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静态的美。
除了静态的美,它还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1)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草原的欢腾呢?他们是怎样欢腾的?(2)你能给“安闲”换一个词吗?(3)“一碧千里”所呈现的景象和前面哪句话所描写的景象一致?(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4)小组学习第四自然段,生边汇报边出示重点。
(学生对照老师的进行勾画。
)(6)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放声歌唱:·时而低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师:草原上这些充满生机的人和动物勾勒出了一幅大草原欢腾的动态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配乐全班齐读。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欢腾,前面我们还学了草原是个美丽的世界。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的世界,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吗?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也用了一个关联词:不仅…还是…把这两句话连起来了。
像这样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我们把这句话叫作过渡句,单独成段我们就把它叫做过渡段。
用上过渡句能使我们得文章层次清楚,更加通顺、流畅。
孩子们也可把这种写作方法用在我们的作文中。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领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完善板书)广阔美丽和欢腾,在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大草原,来,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草原图片。
师:此时,你最想说什么?生: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非常棒,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从古至今,也有好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
(课件)孩子们课后也可通过自己的方式抒发对草原的感情。
可以画画,可以写诗,可以搜集关于草原的优美篇章等等。
最后让我们和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祖国的大草原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祝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踏着欢快的节拍下课吧。
板书设计:广阔铺向远方15.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野草湖水野花静欢腾动物牧民动《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小语第五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安排学生整体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大草原的特点;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草原的特点,并利用课件演示,录象资料等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一、对教材的再认识:初次备课,我把课文重点确定在从不同方面理解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能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对草原的广阔美丽只是从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方面中进行了字词句的理解,以文释文,忽略了草原整体的美。
通过试讲,聆听语文组老师的分析评价,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
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
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再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结构整齐,条理清楚,第一次备课时我抓住课后练习作为教学的主线,设计教学环节和设问,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但缺少课堂的活跃气氛,学生对草原美丽的感受也只停留于字面,课后我觉得自己把课文讲碎了,学生对草原的美没有形成整体的感觉,同时自己在课上问题多,大问题设计的不精准使小问题不断,在理解中牵着学生走,有时是把自己的体会嫁接到了学生身上,学生体会的并不到位,朗读表达不恰当。
同时课上录像的使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浪费了时间。
试讲后我向语文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秦老师说:本课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草原的整体美和欢腾进行,在整体教学中突出各方面的精彩,如:草的茂盛,水的清亮,花的艳丽,可以运用蒙古音乐特有的悠扬和活泼进行导入和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进行整合,在从不同方面理解草原美丽的同时进行词语的摘抄积累(即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的1、3题)。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进行了备课:1、突出草原的整体美为突出草原整体的美丽,我设计了这样几步教学:首先进行整体感受,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深入课文体会从那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在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具体说,落实到这一点反应的却是草原整体的美丽;最后总结归纳草原的广阔美丽表现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