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实验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实验原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有直接关系。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性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夏满培养基2. 石蜡切片3. 显微镜4. 消毒酒精5. 双盘培养皿6. 细菌培养基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将培养皿加入夏满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好石蜡切片,用于后续显微镜观察。
c. 对相关仪器和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实验的无菌状态。
2. 采集样本:a. 从医院采集病人体内分泌物或分泌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b. 从环境中采集可能受到污染的样本,如空气中的微粒、土壤、水源等。
3. 样本处理:a. 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夏满培养基和细菌培养基上。
b. 置于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一般24-48小时)。
4. 观察实验结果:a. 检查夏满培养基上是否有可见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b. 通过显微镜观察石蜡切片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菌落、孢子等。
5. 结果分析:a. 对培养基中出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并记录其性状和特征。
b. 对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和结构分析,确认是否为病原微生物。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2. 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传播。
3.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集样本中的微生物的信息和形态特征,从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些结果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致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实验动物等。
2. 实验方法:将病原微生物菌株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使其增殖。
然后,将培养好的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致病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
其生长速度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培养基中的成分有关。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我们观察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效果各异。
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迅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导致宿主组织受损;而另一些病原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这些致病机制的差异可能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性有关。
3. 宿主的免疫反应: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实验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一些实验动物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有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耐药性以及宿主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一、引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关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本实验指导将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原理1. 病原生物学实验原理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以及研究其生长特性、毒力因子和抗药性等方面的特征。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计数、菌液浓度测定、生长曲线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2. 免疫学实验原理免疫学实验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分离培养、细胞因子测定、抗体检测、细胞毒性测定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反应的分析。
三、实验步骤1. 病原生物学实验步骤(1)细菌分离培养:从临床样本或环境中采集细菌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
(2)菌落计数: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
(3)菌液浓度测定: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液中的菌落数量。
(4)生长曲线分析:将菌液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定期取样测定菌液浓度,绘制生长曲线。
2. 免疫学实验步骤(1)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2)细胞因子测定: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
(3)抗体检测:利用ELISA或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细胞毒性测定: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测定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杀能力。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病原生物学实验结果分析(1)菌落计数结果反映了样品中细菌的数量,可以用于判断感染程度。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并分析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二、实验设备与试剂1. 试验设备:培养皿、显微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移液管等。
2. 试剂:复方盐酸红(MRSA筛选培养基)、亚洲疟原虫PLDH试剂、乙酸丹试剂、DNA提取试剂盒等。
三、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采集来自患者的分泌物、血液或尿液样本,并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 细菌培养:将样本接种于MRSA筛选培养基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菌落观察: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和特征。
4. 选择敏感菌株:挑选感染性较强的菌落,进行继续培养。
5. 耐药性测试:将挑选的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对于菌株的抑制效果。
6. 细菌形态观察:将不同菌株进行染色,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等。
7. 耐药基因检测: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的基因样本,并进行耐药性基因的PCR扩增与检测。
8. 耐药性机制分析:对不同菌株中检测到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比对,分析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观察:观察到样本中产生的菌落数量较多,其中挑选出了数个不同形态的菌株。
2. 耐药性测试: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而对其他抗生素则较敏感。
3. 细菌形态观察: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有的为球状,有的呈链状等。
4. 耐药基因检测:在PCR扩增与检测中,发现某些菌株中存在耐药性基因,如β-lactamase基因等。
5. 耐药性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耐药性基因比对,发现耐药性基因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耐药性的产生。
五、实验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药菌株。
2. 耐药性的形成可能与菌株自身基因变异、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等多种因素有关。
3. 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机制对于改善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病原生物学实验作为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病原生物的特性、诊断疾病以及研发防治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技巧,本文将对这些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前,首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在培养细菌时,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对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对于实验动物,要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的个体,并在实验前进行适当的饲养和适应环境的处理。
(二)实验仪器的校准与调试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仪器,如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在实验前,必须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显微镜的镜头需要清洁和校准,移液器的刻度要准确无误,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设置。
(三)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环境的条件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为实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实验操作技巧(一)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巧之一。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取样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例如,在打开培养皿或接种环时,要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无菌区域。
(二)涂片与染色技术涂片和染色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结构的常用方法。
涂片时要均匀地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避免出现太厚或太薄的区域。
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并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染色结果。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种类、温度、氧气需求等。
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并分析。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概述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
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
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
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
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免疫荧光染色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免疫细胞或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其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过程,从而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免疫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于检测机体内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病原微生物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观察、研究和实验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实验的设计要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实验目的病原微生物实验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特点、代谢途径等;2)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如毒力因子、感染途径等;3)探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4)评估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二、实验设计1. 选择病原微生物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种病原微生物。
根据实验目的和所关注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实验设备与试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试剂。
常见的实验设备包括培养皿、恒温箱、离心机等;常见的试剂包括琼脂、培养基、抗生素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步骤应该详细、准确,确保实验可重复。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准备实验样品和培养基。
将需要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并制备适量的培养基。
步骤二:接种和培养。
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注意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条件,以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步骤三:观察和记录。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的形态和颜色。
记录菌落的数量和大小等信息。
步骤四:测定毒力。
根据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体外或体内的方法测定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例如,可以通过小白鼠进行毒性试验来评估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损害程度。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应该详细、准确地呈现,包括实验数据、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控制和安全在病原微生物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操作过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具体控制和安全措施如下:1.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实验室防护装备。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案例二:某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实验目的
建立某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 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及抗
病毒药物的效果。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动物、病毒感染、观察 病理变化、抗病毒药物筛选。
实验结果
成功建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观察 到典型的病理变化,筛选出有效的 抗病毒药物。
案例三
实验目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寻找新的抗菌 药物靶点。
02
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毒力、耐药性等生物 学特性。
03
评价药物、疫苗、诊断 试剂等医疗产品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
04
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感 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 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设计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 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和 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05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案例解 析
案例一: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
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并鉴定 病原菌,同时进行药物敏 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步骤
采集样本、病原菌分离培 养、病原菌鉴定、药敏试 验。
实验结果
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确定病原菌种类,了解其 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步骤
选择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基因编辑方案、实施基因编辑、观察病 原微生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
成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为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06
实验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 规定,穿戴好实验服 、手套、口罩等防护 用品。
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
5.溶液灭菌时,瓶塞切勿用木塞或橡皮塞,因其内外压 力不一,可发生爆炸或液体溢出现象。 6.效能测定: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定期检查灭菌效能。 常用的方法是用硫磺粉末(熔点为115℃)或安息香酸 (熔点为120 ℃)将其臵于试管内,如上述物质熔化, 即说明高压蒸汽内温度已达到要求,灭菌效果是可靠 的。
油镜观察:
待玻片干燥后,在涂菌处滴一滴石蜡油,然后放到显微镜上 应用油镜观察。
结果:
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 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
革兰染色的意义:
1.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2.分析细菌的致病性。 3.临床药物的选择。
注意事项:
细菌涂片、干燥、固定 初染: 结晶紫 水洗 媒染: 甩干 1分钟 1分钟
4.油镜观察完毕后取下标本片,按老师指 定位臵放好.并下降载物台约10mm,把物 镜转到一边,立即用擦镜纸拭去镜头上 的石蜡油.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
1.细胞壁结构学说: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 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 聚糖层薄,含大量脂质,乙醇容易渗入。 2.等电点学说: 革兰阳性菌等电点(pH2~3)比革兰阴性菌等电点 (pH4~5)低,在相同的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的 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 固,不易被95%乙醇脱色。
注意事项: 1.外胆的水不宜过多,否则水沸腾时溢入内胆使物品浸 湿;但水也不可过少否则蒸气压力不够。 2.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应在加热后先将容器内冷空 气排尽,如果没有,则压力虽升高,但温度并没真正 升高,这样灭菌就不可靠。 3.被灭菌的物品不要放臵过多,塞得过紧,以免蒸汽不 能流畅,使水蒸气不能充分与物品接触,影响灭菌效 果。 4.灭菌后要慢慢放气减压,以免容器中的液体及棉塞因 突然迅速减压冲出。若为纱布、衣服等应待放气完毕 隔半小时后取出,这样利用器内余热,使之烘干。
病原微生物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培养无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
4. 学习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防护意识。
二、实验原理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本实验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无菌棉签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血琼脂、革兰染色液、芽孢染色液等。
3. 实验样本:粪便、尿液、痰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将实验样本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平板。
(2)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培养结果,挑选可疑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1)将可疑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
(2)将接种好的肉汤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肉汤的变化,如浑浊、沉淀等。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革兰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2)芽孢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芽孢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生化试剂进行试验,观察菌落的反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结果显示,在粪便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在37℃恒温培养箱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呈现浑浊现象。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2)芽孢染色:革兰阳性菌芽孢呈无色或淡紫色,革兰阴性菌无芽孢。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进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为大肠杆菌。
六、实验讨论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抗原-抗体反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了解抗原和抗体的特性,掌握ELISA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原理:ELISA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缩写,是一种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将特异性抗体分离出来,并进行检测。
ELISA方法主要包括直接ELISA、间接ELISA、夹心ELISA和竞争ELISA等方法。
其中,夹心ELISA是最常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包括96孔板、PBS、BSA等。
2.分析样本,取出需要检测的抗原或抗体。
3.将抗原或抗体加入96孔板中,使其吸附到孔中。
4.加入特异性抗体,进行孔内反应。
5.进行洗涤,去除没有结合的物质和非特异性物质。
6.加入标记的抗体,进行孔内反应。
7.进行洗涤,去除没有结合的物质和非特异性物质。
8.加入底物,进行反应,标记的物质被氧化变色。
9.加入停止液,反应停止。
10.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样本吸光度标准品1 0.503标准品2 1.044标准品3 1.989标准品4 2.896标准品5 3.871标准品6 5.234未知样本1 1.755未知样本2 2.118未知样本3 4.176实验结论: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得到了各样本的吸光度值。
根据标准品的吸光度值与浓度的对应关系,计算出未知样本的浓度。
通过实验结果,得到了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判断其是否满足病原生物诊断标准。
实验意义:ELISA方法是一种敏感、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常用于临床检测和科研中。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学习和掌握ELISA方法的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抗原和抗体的认识,为日后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提供基础。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Pathogenic biological experiment
(护理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病原微生物所研究内容涉及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医学微生物学,并通过实验课程掌握这些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及相应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总学时为8学时
二、基本技能及要求
本课程要求同学掌握以下基本技术和技能:
1.掌握无菌操作及微生物培养技术
通过消毒灭菌和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病毒),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并建立生物安全观念。
2.掌握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法。
(1)掌握油浸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染色法及其应用。
(3)掌握形态学有鉴别意义的病原体及其结构。
1、《病原生物学实验》.谷鸿喜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医学微生物学》.谷鸿喜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编写人员(签字):张凤民、钟照华、凌红、李迪、张维哲、刘爱芹、张晓丽、贾丽娜、林乐勋、赵月辉
日期:2011年10月10 日
审定人员(签字):
日期:2011年10月15日。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引言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抵御病原生物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免疫细胞如何应对病原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免疫细胞,观察它们对病原生物的反应。
例如,可以将免疫细胞暴露在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上,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免疫细胞是否吞噬了病原生物。
免疫学杂交实验免疫学杂交实验是研究免疫系统中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目标基因进行杂交,可以观察到基因的表达情况。
这一实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免疫系统中哪些基因参与了免疫应答,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如何变化。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检测免疫系统中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在这个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荧光染料,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含量,从而推断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参与机制。
病原生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是研究病原生物学的关键实验。
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这些培养物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适应能力以及对宿主的侵袭机制等。
动物感染实验动物感染实验是评估病原生物致病能力和疫苗效果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通常在实验动物体内注射病原微生物,并观察动物的症状、病程以及免疫反应等。
通过动物感染实验,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疫苗的保护效果等重要信息。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些技术包括PCR、DNA 测序、Real-time PCR等。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
数据转换
将数据转换为适合统计分析的 格式,如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虚 拟变量等。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计算均值、标准差、频数分 布等,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 。
推断性统计
通过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 法对数据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 ,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差
异显著性。
结果解释与讨论
02
研究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通过实验模拟病原生物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揭示其 致病机制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03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通过实验筛选具有抗病原生物活性的药物或疫苗候选物 ,为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
01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随机化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 机化处理,如随机选择处理时间 、处理剂量等,以减少实验误差 和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双盲法
在随机化实验设计中可采用双盲 法,即实验者和实验对象都不知 道哪些对象接受了处理,以避免 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04
实验方法与步骤
病原生物培养与分离
培养基选择
根据目标病原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条件,选择 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设计实验方案
03 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设计合
理的实验分组、处理方式和观 察指标等。
准备实验材料
04 准备所需的病原生物、宿主细
胞、培养基、试剂和仪器等。
进行实验操作
05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记录详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数据分析和解释
06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解
释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病原微生物设计性实验
对猩红热病原菌的研究研究内容摘要目的:初步设计实验对猩红热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研究其药敏实验,了解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从咽拭子获取并分离培养得纯种病原菌,通过直接涂片镜检、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PYR试验等进行鉴别,最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阴性;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 PYR 试验阳性。
结论:猩红热的病原菌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关键词:猩红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儿;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等,且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对人体危害十分严重。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猩红热发病多见于小儿,且以2—8岁儿童居多,因此极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传播流行。
在这些范围内一旦有病例发生流行,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极易引发较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对猩红热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了解猩红热的症状与类型、病原学特点、临床诊断、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等,进而能初步设计实验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研究并掌握其致病力及药敏实验,了解该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希望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由于猩红热更易在冬春季节且在幼儿、儿童中传播,因此针对该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如及时隔离患者并进行有效治疗,讲究室内卫生和注意通风等。
同时,对猩红热病原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精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治疗、及时解除患者病痛。
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课题,并认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完成了此次报告。
二、国内研究现状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又称为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性革兰阳性球菌,经常侵犯上呼吸道黏膜上皮表皮等浅表部位,引起咽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及脓疱病等疾病;少数情况下可致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及患者生命的侵袭性疾病;迟发性GAS感染后非化脓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也很常见。
病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目的:1.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2.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
实验原理: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通过分离纯化病原微生物,可以对其进行鉴定,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病原微生物,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实验材料:1. 病原微生物样本:疑似肠道致病菌样本。
2.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操作台、接种环、酒精灯等。
4.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无菌甘油、革兰氏染色液、生化试剂等。
实验方法:1. 分离纯化:(1)将疑似肠道致病菌样本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培养后的肉汤,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3)将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 鉴定:(1)挑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结果。
(2)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生化试验培养基中,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
实验结果:1. 分离纯化:(1)在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均观察到典型的菌落生长,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现红色。
(2)挑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 鉴定:(1)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不分解蔗糖;产生硫化氢,不产生吲哚和甲基红;氧化酶试验阳性。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疑似肠道致病菌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可能为肠道致病菌。
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建议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
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病原微生物,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致病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胞免疫学实验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实验步骤:1. 采集小鼠外周血,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2. 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
3.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通过流式细胞仪的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表型特征。
这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研究其培养和鉴定技术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实验步骤:1. 采集疑似感染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2. 进行细菌的培养,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
3. 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特征。
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三:免疫反应的检测和分析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御机制,研究其检测和分析方法对于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ELISA实验检测和分析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
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如血清或细胞培养上清液。
2. 使用ELISA实验进行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检测,包括制备试剂盒、反应液和检测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包括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浓度和活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1. 课程目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为培养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认识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思维,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手段。
2. 课程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实验内容:2.1 病原微生物鉴定实验通过增菌、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等方法,对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并了解其基本特性和感染机制。
2.2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影响因素、培养皿选择、菌群变化规律等,能够独立进行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定量分析。
2.3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测定实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毒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和判断准则,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基础。
2.4 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对药敏实验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讲解,学习常见抗生素的药敏实验技术与操作要点,掌握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3. 实验要求3.1 实验环境实验要求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室应当保持干净整洁,设有足够的通风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
3.2 实验设备与药品实验室必须配备有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药品,包括培养基、菌株、药品、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等。
实验过程中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设备和药品,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3.3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应当遵循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流程,保持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做好实验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3.4 实验记录和报告实验记录应当规范、清晰、准确、真实,标明实验时间、实验环境、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等,同时做好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工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科学素养。
4. 学生评价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分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实验思维、实验能力等方面,每个方面评分权重基本相同,总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学生成绩排名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观察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目的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以便能娴熟应用油镜观察细菌材料标本。
原理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使用油镜,将其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
如光线直接从标本玻片经空气层进入油镜头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现象,因此进入物镜中的光线很少,结果视野暗淡,物像不清晰。
如在标本玻片上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避免光线的分散,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像(见图1)。
材料附有油镜头的普通光学显微镜一架,染色标本片,香柏油,擦镜纸,二甲苯,消毒缸。
方法步骤(一)使用法1.油镜的识别油镜头上都有标记,标有90×或100×;镜头前端有黑、白或红色的圆圈:刻有“HI”或“oil”等,其孔径也较其他物镜小,约帽针头大。
2.油镜的使用(1)用油镜观察标本时应将显微镜直立,勿将镜臂弯曲,以免镜油流散。
(2)以天然光线为光源时,使用平面反光镜,如以灯光为光源,使用凹面反光镜。
(3)将聚光器升到最高位置,再将光圈完全打开,增大射入光线的强度。
(4)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标本面上加镜油1小滴,用标本移动器夹紧标本。
(5)先用低倍镜将视野调至最亮时,并找到标本的适当位置,然后换用油镜。
(6)用眼从侧方看着物镜,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头浸于油滴内,并几乎与玻片接触为止,但切勿使两者相碰,防止损伤镜头或压碎玻片;然后从目镜观察,轻轻转动粗调节器,看到物像时,再调换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
未能看到物像时,再重复上述操作。
(7)油镜头使用后立即用拭镜纸擦净镜头上的油。
如油已干,可在试镜纸上滴少许二甲苯擦试,并随即用干的试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镜片脱落。
(二)油镜的保护1.显微镜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时要精心爱护,不得随意拆散和碰撞。
2.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持镜臂,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然后轻放于台面上或柜箱内。
3.防止与强酸、强碱、乙醚、氯仿、酒精等化学药品接触。
4.擦镜头时,用试镜纸擦,切忌使用粗糙的纸片或布片擦试等。
擦镜时应顺其直径方向擦,不要转圈擦。
5.不用时,将物镜转开呈八字,使其不正对聚光器,以免物镜与聚光器相碰撞。
将聚光器下降,罩上镜套或盖布,对号归位。
思考题1.怎样操作才能使显微镜的视野最亮?标本最清晰?2.使用油镜应注意哪些主要事项?二、细菌材料玻片标本制备(操作)目的细菌材料需涂布固定于玻片上,然后经染色才能观察其形态、结构及染色反应。
原理细菌为胶体原浆蛋白为主,涂布在玻片上经火焰温热后可固定于玻片,再经染色冲洗既可被染上颜色,且不易被水冲洗掉。
材料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培养物、玻片、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火柴、消毒缸。
方法步骤按涂片→干燥→固定顺序进行。
1.涂片取洁净载玻片1张,用接种环取1~2环生理盐水置于玻片,接种环灭菌后取菌少许,与盐水混匀并涂成面积不超过1cm2的薄膜。
如用液体培养物涂片,可直接取培养物涂于玻片上,不加生理盐水。
2.干燥将涂片放空气中自然干燥,或将标本面向上,放在离火焰较远处烘干,避免烤焦。
3.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将涂片在火焰高处连续通过3次,约2~3秒,就可固定标本。
注意事项1.玻片要洁净无油,否则菌液不易涂开。
不宜选用厚玻片,以免标本观察时视野难调清晰。
2.取菌量宜少,涂上要均而薄3.水洗时要以细流水徐缓冲洗,避免直接冲洗涂菌处,要切忌未经火焰固定的标本立即染色水洗。
思考题涂片后为什么必须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三、细菌的革兰染色法(操作)目的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鉴别染色法,根据染色结果将细菌分成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此有助于细菌鉴别、分析细菌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和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原理由于两大类细菌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有较多的类脂质,而肽聚糖含量较少。
当用酒精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渗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胞脱色,经复染后,染上复染液的颜色。
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经酒精脱色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细胞仍保留结晶紫的颜色。
材料1.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小时培养后的混合菌液。
2.革兰染色液一套。
3.其它材料同玻片标本制备法。
方法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后按以下顺序染色。
1.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于标本面上,染色1分钟,轻轻水洗,甩干。
2.媒染滴加卢戈氏碘液数滴于标本面上,染色1分钟,轻轻水洗,甩干。
3.脱色滴加95%酒精于标本面上,频频倾动玻片,直到不再溶下染料为止,约半分钟,视标本片材料厚薄而增减时间,然后水洗、甩干。
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液于标本面上,染1/2~1分钟,水洗后甩干,用毛边纸或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加油,用油镜观察并绘图。
提示:经革兰染色后,显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显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注意事项1.注意掌握好染色的时间,尤其是酒精脱色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
2.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选用适龄培养物,以18~24小时为宜,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4.细菌染色标本片观察后仍应放入规定的玻片缸中以便消毒处理。
思考题1.革兰染色法的基本步骤如何?应注意哪些关键步骤?2.革兰染色有何实际意义?四、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示教)目的在适宜条件下,各种细菌保持其原有形态和染色反应,可作为菌种鉴别基本条件。
某些细菌除了具有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处,尚具有某些特殊结构,可供菌种的鉴别。
原理细菌为无色半透明胶体,经染色或特殊染色后,可显示其固有形态或特殊结构,可以供菌种的观察和识别。
材料1.细菌基本形态标本片(1)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染色标本片。
(2)杆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染色标本片。
(3)螺菌类霍乱弧菌、幽门弯曲菌标本片等。
2.细菌特殊结构标本片肺炎球菌荚膜、破伤风杆菌芽胞、变形杆菌鞭毛等染色片。
方法步骤1.使用油镜观察细菌基本形态各标本片并绘图。
2.在示教油镜下观察细菌特殊结构标本片并绘图。
思考题1.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其在医学实践中意义如何?2.为什么细菌能保持其固有形态?实验二病原性球菌、杆菌一、观察各病原性球菌的菌落特征(示教)目的熟悉病原性球菌的培养特性及主要鉴别点材料与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血琼脂平板、脑膜炎双球菌巧克力平板培养物。
观察各菌生长情况,注意单个菌落的形态、大小、表面、边缘、透明度、颜色及溶血环。
思考题α和β溶血的实质是什么?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操作)目的掌握血浆凝固酶试验的原理。
原理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使人或动物血浆发生凝固,因此,测定血浆凝固酶的有无是鉴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重要依据。
致病性葡萄球菌可产生两种凝固酶,一种是结合凝固酶,结合在细胞壁上,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而附于细胞表面,发生凝集,可用玻片法测出。
另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游离凝固酶,作用类似凝血酶原物质,可被血浆中的协同因子激活变成凝血酶样物质,而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凝固,可用试管法测出。
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表皮葡萄球菌培养物、玻片、生理盐水、兔血浆、接种环、酒精灯、火柴、消毒缸方法1.取干净玻片一张,用记号笔将玻片划成三格,其中第一格、第二格各加2接种环的兔血浆,第三格加2接种环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取少许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分别于第一格的兔血浆及第三格的生理盐水混匀,取少许表皮葡萄球菌培养物与第二格的兔血浆混匀。
3.5分钟以内观察结果。
结果若有凝块出现,即为阳性;若无凝块出现,则为阴性。
思考题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有哪些?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三、肠道杆菌在选择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特点(示教)选择鉴别培养基中除基本营养成分外,含乳糖、指示剂、选择性抑菌剂等成分。
如SS琼脂培养基中指示剂为中性红,选择性抑菌剂为胆盐、枸橼酸钠和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肠道病原性杆菌无抑制作用或作用微弱。
大肠杆菌在SS平板上生长受抑制,少数长出菌落者因发酵乳糖产生酸类,能使中性红变红,以致菌落呈红色,而一般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但分解蛋白胨产生硷性物质,故菌落呈淡黄色,故起到选择鉴别大肠杆菌及其他肠道致病菌的作用。
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兼有指示剂和选择性抑菌剂的作用,大肠杆菌在EMB平板上因分解乳糖产酸,pH下降,使菌体带正电荷,从而结合伊红、美蓝使呈紫黑色有金属光泽的菌落,而一般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呈无色半透明菌落。
SS 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很强,EMB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弱,故前者更适宜于沙门菌、志贺菌等肠道病原性杆菌的分离培养。
表肠道杆菌在SS平板、EMB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培养基大肠杆菌菌落沙门菌、志贺菌等菌落SS平板红色较小、淡黄色半透明EMB平板紫黑色、有金属光泽较小,无色半透明四、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及动力(示教)材料 5种肠道杆菌在葡萄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尿素培养基、蛋白胨水、半固体培养基的24小时培养物。
结果观察1.观察葡萄糖发酵管内5种肠道杆菌的生长情况,注意是否产酸或产酸产气。
2.观察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内5种肠道杆菌生长情况,注意对葡萄糖及乳糖分解能力、能否产气;有无硫化氢产生。
OH呈硷性,可使培养基(含 3.观察能否分解尿素,如能分解尿素形成NH4指标剂酚红)变为桃红色。
4.在蛋白胨水培养物中滴加数滴吲哚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如能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则出现玫瑰红色环,即为吲哚试验阳性。
5.观察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如细菌仅沿穿刺线生长,为动力试验阴性,如扩散生长而使整个培养基混浊,则为动力试验阳性。
表 5种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及动力试验菌名生化反应动力葡萄糖乳糖H2S 尿素靛基质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思考题什么叫选择鉴别培养基?举例说明。
实验三病毒及其它微生物一、钩端螺旋体(示教)材料钩端螺旋体镀银染色示教片方法用油镜观察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特点二、狂犬病病毒包涵体(示教)材料狂犬病病毒包涵体HE染色示教片方法用油镜观察狂犬病病毒包涵体的特征,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至圆形或椭圆形,数量1个或多个。
三、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示教)原理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可于病毒(或其血凝素)悬液中,加入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为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方法按下表进行塑料板孔 1 2 3 4 5 6 7 89血清对照10抗原对照11血球对照生理盐水(ml)-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病人血清(ml)1:10稀释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弃0.25病毒抗原(ml)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 0.25 0 0.5%鸡红细胞(ml)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摇匀,室温中静置30~60分钟结果血清稀释度1:10 1:20 1:40 1:80 1:60 1:320 1:640 1:1280 / / /结果判定以能完全阻断病毒抗原发生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