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注意事项
禅定注意事项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内心的静定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进行禅定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禅定的好处。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禅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同时,一个干净、明亮的环境也有助于使我们的心情平静、清澈。
在禅定前,可以清理一下身边的杂物,打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其次,要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
坐禅是禅定的一种形式,所以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非常重要。
最常见的坐姿是莲花坐,即盘腿坐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但如果不习惯盘腿坐,也可以选择其他坐姿,比如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无论选择何种坐姿,都要保持身体的舒适性,不要过于紧张或不自然。
第三,要调整呼吸。
呼吸是禅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放松、安静的状态。
在禅定开始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深呼吸,帮助放松身心。
然后,慢慢地调整呼吸,让呼气与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保持一个自然、稳定的呼吸节奏。
当我们注意到呼吸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气与吸气的感觉上,从而帮助我们专注于禅定的实践。
第四,要专注于当下。
禅定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杂念、纷扰中解脱出来,体验到当下的安宁与自在。
因此,在禅定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思绪上。
当杂念出现时,我们可以轻轻地将其抛开,回到当下的呼吸感受上。
通过专注于当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禅定所带来的好处。
第五,要耐心与坚持。
禅定是一项需要持久努力的修行,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开始禅定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不舒服,杂念也可能会一直涌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败了,而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我们要坚持下去,用耐心与坚定的态度面对这些困难,相信禅定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要理解禅定的真正意义。
禅定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禅定,我们能够培养内观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佛教知识修行中,最大的障碍从哪里来?
佛教知识修行中,最大的障碍从哪里来?修行,最大的障碍从哪里来?我们修行人很怕听到障碍这两个字,你知道障碍是哪里来的?所有的障碍只有从一个地方出来,就是你的内心,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碍。
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念头不转,你就根本通不过去。
其实是你自己跟你自己过不去的,不是别人跟你过不去的。
我们习惯性活在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就是你前生的一些经验跟你今生的经验累积而成的一种自我的经验。
而我们就活在自我经验当中,叫自我设限。
这个我做不到,那个我做不到。
其实你做得到,但是因为你自己认为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这叫自我设限。
这是非常可怕的。
一个人建立一个好的思想,你的过去就不等于未来。
如果你没有建立一个好的思想,你的生命就被算命先生算死了。
一个人要有美好的未来,你一定要有美好的思想。
你如果真实要让生命脱胎换骨,很明确地、坚定地走上安乐的道路,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美好的思想,你别无选择。
否则你有可能一时的兴起,一时的善念,造了善法,但是这个在你生命当中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我们要修行什么?当然重点是放在未来嘛!你过去有什么好修的呢?过去是不能改变的。
下等人是活在过去,老是想过去,你过去怎么样…你今天就怎么样…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现在虽然不够好,但是我未来会往好的方向走。
这个人是有潜力的!因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个修行的目标,这个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间打转还找不到高速公路,说:你连怎么修行都还不知道!你要改变的不是要改变外面,是改变你的妄想。
修行人要开始忘掉过去──我们不管过去怎么样,不管你过去曾经经历过怎么样的生命,你内心当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邪恶的功能,这个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改变。
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它不是本来有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它是后来有的,它是从因缘生,当然也可以从因缘灭。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de)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de)受阴.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de)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着,亦破了第六意识(de)想阴.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de)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de)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耳根圆通法门--元音老人甲、修证法要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de)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de)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de)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de)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de).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de)六根中最利(de)耳根,统摄其他五根(de)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de)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两大菩萨(de)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de).他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de)闻性.而我们持咒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de)返观自性.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de)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de)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羲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音声流浪,不跟声音跑,这也讲得好.(初初(de)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de)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de)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de)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de)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de),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de)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着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de)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de)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de)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de)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着,非但不能见性,还有着魔(de)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de)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de).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de)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de)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de)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de)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着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de)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着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诃斥住空(de)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de).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de)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de).这些生灭(de)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de)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de)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de),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de)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de)‘十方圆明’(de)胜果.乙、保任证道要诀一、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de)灵知即当人(de)佛性.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二、观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内看,不是向外看,观这一念不生处(念头未起处)念头起来就看见,不理睬它,不随之流浪.这一步最要紧.如念头起来看不见,就不行了.证见本性后,要于行、住、坐、卧处观照保护,‘外不为境牵,内不随念转’即为最好(de)保护法.念起不住,不随之流浪不停,即为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亦不是将一念不生(de)时间拉长为无念.三、平时应缘接物,须‘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就是做事之时无第二念,既无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事情做过了之后心中毫无挂碍,如未做过一样.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无事匣里.四、证见本性后,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为真心(de)妙用.妙用与妄作(de)分别即在‘有住’与‘不住’之间,住即妙用化为妄作,不住即妄作摄为妙用.五、做保任功夫,先须绵密保护,于一切时不忘记,继须于保时不死守,后于不守时能化.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练,于行、住、坐、卧当中不断做去,三、五年决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发.七、无所求,无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着在神通上,以为未发神通不为见性.这是极大(de)错误.须知能立稳脚跟不为妖言魔语所惑,时时处处潇潇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实受用,即是最大神通.八、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将来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胜法门,俱系外围功勋位,纵或发什么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奖俯首称臣,而不能成佛.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着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de)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盘,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黄念祖老居士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de)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de)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de)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de)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de)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de)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de)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de)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de)法门.有(de)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de).如果本是很深(de),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de)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de)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de)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de)尘,故称“入流亡所”了.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de)一个关键.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de)根本.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后头更有许多层次(de)“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第一步是什么呢先忘掉我们所闻(de)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乐音哪爱听不爱听啊这是顺我(de),是称赞我(de).这是批评我(de),毁谤我(de).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由于所闻(de)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背觉合尘哪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量是非分别.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是指佛教中的"十种使人难以修行的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这是佛教中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十种障碍分别是:
1. 贪,指对物质或感官的执着和贪欲。
2. 瞋,指愤怒、仇恨和敌意。
3. 痴,指愚痴、无明和迷惑。
4. 慢,指懒惰、懈怠和自满。
5.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6. 乱,指心神不宁、杂念纷扰。
7. 懒,指懒惰、懒散和无所作为。
8. 忙,指忙碌、繁忙和心烦意乱。
9.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10. 不正知,指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见解。
这些障碍会阻碍修行者的修行道路,使其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和解脱。
因此,修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十大碍行"的意思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些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修
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
化和觉悟的境界。
禅定基础知识
禅定基础知识禅定前的要求:1、外道气功、瑜珈功等不能练。
佛教禅定与外道定区别。
2、不可以教别人。
3、观法要按顺序,不能颠倒,不能加减东西。
4、学禅定与学世间学问的区别在于不执著,观不清不要紧,可以感受不要追求。
5、受到惊吓要放松。
禅定的关键在于放松。
6、禅定的境界不要讲,禅定中出境界不要入欢喜魔、恐怖魔。
(可带修完最后再讲)处所~不当风,不潮湿,不妨碍他人,洒扫清洁。
~于静室中坐,若无静室,随适宜处均可敷坐,座位应稳固,不可听其动摇不宁,不可太高,高则心易惊怖,愈低愈好,但以不受潮湿为度,敷座之物,以软草为宜,不可太厚,易生热故,座位不可太狭小,致两膝局促,座位应平坦或后部稍高,决不可使前部高于后部。
~坐处光线不可太强,令心散乱,不可太黑暗,易生昏沉、睡眠。
趣入方便~于上座修观前,饮食不可过饱。
~以身力修福业,能速引生禅定福德之果,且于运动身体故,易生暖触。
~应将手足头面洗沐清洁,涕唾排除净尽,宽衣缓带,使全身先有轻松舒快之感。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我们的生理最宜坐禅,人的体形修定,以坐为佳。
~静心修禅,能使身心发生转化。
~增长津液,成就光体。
开发根本智~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发心大要1、思维生命无常,禅定可贵。
2、要有意乐、敬信及听闻法要。
3、不可起名闻利养之心。
4、不可起胜过别人之心。
5、不可盲无目的,堕于愚痴。
6、应发自利利他之种种善愿。
7、能少欲知足何故修定?能海上师说:“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二、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三、不修定,持戒不能调柔,修定能调柔身心,起止恶修善之大能力。
四、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使人自然乐于修定。
五、修定能引发神通前相,使人自于佛法生起信心(但非专为求得神通)。
四、修定能调节精神,治疗疾病,补益体力,但使姿势如法,即不能用心,亦有此作用(然不可一心注意求身体上利益,应加入归依三宝之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否则恐增加身执,且不得三宝加初修要诀①不可畏难。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很多人想禅修又怕禅修,有的人甚至怕在禅修中走火入魔。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的原因是没有指导老师。
在我看来是因为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不够,对禅修的向往心不正。
总是希望出现神通什么的,或者看到、或感受到未知的情况产生惧怕。
其实这都是光影里的事情,禅宗称其为“鬼窟里的活计”,完全没有必要怕。
如果你被这些所困,那么这里供养四个禅修的拐棍给你。
说是四个,其实道理只有一个,只是说的方法不同而已。
这些也都是祖师佛菩萨们给我们留下的拐杖。
第一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所能见到的相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就连我们自身也不是真的。
我是什么?四大、五蕴和合而有我。
我们常说四大非有,五蕴皆空。
禅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
虽未坏灭,毕竟是空……应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
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
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萝幻。
”这样看来连腿子疼都是假的,因为我们放不下,所以腿子就会疼得死去活来。
如果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所以只管专心用功,其它一切不管它,实在放不下,功夫对付不了这些痛苦的时候,打个其它的坚固的妄想。
因为功夫也是妄想,也是假的,我们现在是利用这个假的功夫来对付这些妄想而已,最后连功夫也是不要的。
自己的经验是在功夫对付不了如腿子疼等坚固妄想的时候就默写《心经》,一笔一划地在脑中写。
感觉是在腿子非常疼的时候每写一笔就像搬动一块大石头一样的困难,因为如果不把全身心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那个坚固的妄想就会进来,要想甩开它非全力以赴不可,所以非常的费力费神。
当然有能力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的功夫上去,因为自己所用的功夫只是目前不熟,努力地练下去总有一天能熟起来,能对付一切的妄想。
第二就是祖师说的:“它有千般伎俩,我有一法——不理”。
因为我们刚开始用功,时间非常的短,善根非常的幼嫩。
警惕11种盲修瞎炼
警惕11种盲修瞎炼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达真堪布发布时间:2013-1-27 0:18:53繁體版明理也很重要,如果不懂佛理还学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炼。
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信心是从明理中来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
学佛修行一定要明理,要如理如法,不要盲修瞎炼。
现在有几种盲修瞎炼的情况,我们都要警惕。
第一种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是学佛修行的方向目的,方向目的不明确就会走邪路,果不正,因就不正。
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众生了脱生死,不是为了治病,更不是为了名利。
有人认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修行,其实积德行善只是佛教的世间法而已,如果没有出世间法就不是佛法,如果那样,佛教与基督教等外道就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种就是不知如何辩别正邪。
许多人听说某人名气大,某个法门灵验,某个法学的人多就驱之若鹜,争相拜师学法,最后走入歧途,成为魔子魔孙,毁了自己的慧命。
其实只要用佛法的四依四不依和四法印就会辨别出正邪,佛法的四依四不依是辨别正邪的唯一标准。
第三种就是迷信。
把佛当成神来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义,也不学佛法的这些道理,这样信佛,就是迷信。
你为了什么信佛?什么是佛?怎样学佛?这些道理应该弄明白。
连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弄明白,这不是迷信吗?第四种就是东跑西颠地学修。
很多学佛人都是,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跑那个寺院,到处求灌顶。
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没有具体的修持方法,没有传承和窍诀,也根本不知道这些法好在什么地方。
都是在浪费时间、荒度人身!第五种就是好高骛远、鹦鹉学舌似的学修。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怎样皈依?怎样发心?……有的学佛人就轻视这些基础的修法,都想学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些高深的法,还很傲慢地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智慧。
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怎么修行啊?不可能!这是一步一步修来的。
只是口头会说"性空妙有"、"三轮体空",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会说说而已,根本不懂它的含义!第六种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学修。
了5课道路九种禅修的法义和心得
了5课道路九种禅修的法义和心得一条道路即一条通往觉醒、解脱修行道路作为开篇,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走的这条道是什么道路?我们要从修学层面、心理层面,去完成生命系统的改变,通达真正的觉醒。
在修学之路上终点是觉醒,会依次停靠10个站点,就让我们能看得见,知道自己到底在那个站点,下一个站点是哪里,反观自己,第一步智慧人生,我似乎一直也不太智慧,凡夫心太重,但带着根基不太稳的自己又继续前行了,走近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
来到了同修班,同修班的前面几课都很强调认识人生苦轮回苦,发出离心。
而当自己在此站点时,却有点像在泥潭沼泽,凡夫黏着的力量真的很难摆脱。
我认识到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心的部分出了问题,就是看似做了很多,实际上是增长了凡夫心而已。
所以修学的重点不是看自己表面在哪个站点了,而是看自己的心行是否改变,真的用心与否?我想在心理层面,我需要在基础心理建设方面加强惭愧心的培养,知耻而后勇,这就需要经常用到观察修来督促自己,有效改造生命系统走上觉醒之路。
改造生命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是层层递进的,先从根上找问题,根上拨正了,其余的枝丫自然会正过来,而发现问题的阶段并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就是我们的预科阶段,也是我们刚结束的同喜班。
同喜班的一年,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生命系统中充满了漏器、垢器,烦恼不断,问题不断。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永远不断的烦恼存在呢?因为我们凡夫的生命系统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的,所以贪嗔痴慢疑构成了烦恼的永动机,我只能从根上解决。
那就是改变凡夫生命系统,建立新的生命系统。
那如何建立呢?这就是我们同修班需要完成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培养正知、正念、定、慧,到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一路往前。
当我们自己生命系统正在变化的时候,正是我们战胜自己,去除我执形成的不良串习,把走向觉醒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看到以前的自己,即还在凡夫生命系统中迷茫痛苦的人,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具备慈悲心、大愿力。
禅修的主要障碍
禅修的主要障碍——创古仁波切禅修的两种主在障碍是昏沉及亢奋。
昏沈是禅修的状态变得非常沈重、不清、混浊、呆滞,有时候行者会昏昏欲睡,并感到很沉重及缺乏明性,这就是禅修的第一种障碍。
第二种障碍是亢奋(或掉举),亦即行者的心太过于兴奋,有太多过去的念头,或是思绪不断且极为强烈,以致于心无法收摄。
比较详细地讨论起来,禅修有六种困难或障碍。
第一是欲求过多。
当行者在想:[啊,我想要快乐,我一定要快乐。
我要去娱乐自己,我要去看这个或那个特定的节目]时,第一种障碍就产生了。
或者,行者觉得自己应当是某种情况,或觉得深深被某种事物所吸引,这种情形本身不见得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变得非常强烈,以致于行者的心一再地被它所盘据时,它就会妨碍禅修。
例如,我们在想:[我想要拥有一栋很漂亮的房子],然后不断地在想像那栋房子的样子,以及是如何建造的……等等。
第二种障碍是具有嗔恚心。
嗔恚心就是想要伤害别人、设想如何反击伤害自己的人、想说一些真正使人受挫的话……等等。
这些念头不一定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们变得顽强,且心时常被它所牵引,使得行者的禅修因而变得不稳定时,那么它就成为一种障碍。
显然,这些障碍是行者必须由内净除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一座禅修开始时,我们都要先念诵<噶举传承祈请文>。
祈请文中说道:[厌离轮回是禅修之足。
][厌离]的藏文是[贤洛(克)(shen lok)],意思是[转身离弃贪欲]或[弃欲求及贪欲于不顾]。
如果行者想要奠定禅修的基础,那么,他就必须离弃盘占自心的贪欲。
有些人一听到[贤洛(克)](通常带有对轮回的厌恶感)这个观念时,就以为佛教徒必须穿著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简单的食物、住在破烂的屋子里,并选择到穷乡僻壤之地生活。
事实上,身为佛教徒并不意味著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食物……等等。
这意味没有强烈的贪欲及[我真的必须拥有那样东西,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我有权利拥有它,没有它的生活是不合理的]的想法。
这也表示没有[这对我太重要了,我不能把它给别人,因为它对我的意义太大了]的想法。
安般法门的误区与我的认识
安般法门的误区与我的认识(转)安般法门非常重要,因为人活着,主要靠风大作用,所以理解和掌握了生命的呼吸很重要.风、喘、气、息,风,在中国讲,就是气流的气,在人体内变成了呼吸。
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风是第一位的。
我们粗的呼吸叫做喘,喘气;比粗的呼吸缓慢的,叫做呼吸的气;比呼吸的气缓慢的,自己也听不见,感觉不到,好像鼻子也不呼吸了,那个叫做息;都属于风大的范围,息是怎么回事?我看很多同修在这里都容易理解错了,包括我,息不是刻意的停止呼吸,是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做止息。
南师:中国天台宗讲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关系分为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直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时的呼吸,叫做“喘”。
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做“风”。
比较深长的,宁静了的呼吸,比如在打坐或睡着时的,很细,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是鼻尖上有感觉的叫做“气”。
你观察人的睡相,如果还有呼吸往来,这个人没有真正睡着,脑中没有完全休息。
有那么一刹那,这个人不呼不吸了,那时真睡着了,那时“息”的境界,完全宁静了。
普通人在静坐或睡眠时碰到这种境界是很短暂的,马上又回到呼吸往来的境界上来,气又一进一出。
一个人打坐时,在他旁边可以听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在散乱,哪里是打坐!有经验的老师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西方的运动不谈,现在连东方练武术气功的,甚至瑜伽的,都教人把气吸进来,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后叫这个是“气”,那是完全搞错了,这是玩弄“风”。
而且把气憋在肚子里,只会搞得肚子越来越大。
这么做,充其量只是帮助内脏运动而已。
你注意一下八九岁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圆满成一条线下来的,他呼吸进来是遍及全身的。
真联功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是收进去的。
打拳的人一出拳会“喝”一声,这是把气放出来增加力量,比闷声不响出拳的力气大。
但这只是风的作用,不是息的作用。
戚震的充满时,不呼不吸了,只要一念一动就起作用了。
普通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说息了,连气都不算。
禅修中可能遇到的十种困难
禅修中可能遇到的十种困难你们必须非常谨慎而坚决地面对各种困难,这样你们才能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知无常(anicca)的实相。
在课程中的这个阶段会出现许多的困难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再的提醒你们,一定要非常精进用功。
在我们伟大的乌铁老师(SayaThetgyi)的时代,内观禅修的学生也同样经验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像是完全感觉不到观察对象等等这类的问题。
例如,要他们专注于头顶上的感受时,他们无法感觉到任何感受;在观呼吸(Anapana)时,他们也感觉不到鼻孔周遭的感受,有些人会感受不到呼吸的气息,而有些人则感觉不到身体。
你们在课程期间,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可能无法感觉到任何的感受,或是无法维持专注等等。
有些人会以为感觉不到身体,就是已经到达涅盘(nibbana,最终的实相)的境界了。
如果你发现无法感觉身体的存在时,你就用手拍一下或敲一下你的身体,然后看看是否有感受。
你不需要去问老师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否还在。
这些变化无常的现象的确相当令人感到惊慌困惑,不是吗?这就是颠倒(vipallasa,心扭曲或散乱)障碍的本质在作弄你。
这些都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净烦恼,而且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出现。
虽然了解无常,也知道应该去除这些不净烦恼;但是这些不净染污却执着不愿离去,反而想要赶走了知无常的智慧。
然而,由于了知无常的本质实相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魔罗(Mara,负面力量的拟人化)不断地想要迷惑它。
「勤奋经」(The PadhanaSutta)中详细描述了禅修时会遭遇到的十魔军。
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因为它们就是禅修者的十个主要敌人。
第一个魔军是享受感官娱乐的欲望。
有些人虽然不断地禅修,却无法达到涅盘清净的阶段,这是因为他们来参加禅修是别有用意的。
例如他们会想,「如果我能亲近这位认识许多高官的上师,那么可能有利我的升迁吧!」有些人就是这样带着贪求的心而来,所以无法在禅修中获益。
必须无所贪求。
如果你们是为了要体悟涅盘清净而来学习内观法门(Nibbanassasacchikaranatthaya me bhante),那么我会教导你们了知四圣谛。
一名禅定修习者的心路(六)
一名禅定修习者的心路(六)一名禅定修习者的心路(六)...第十五节初禅境界之前的种种,所有所有,我们其实都还没步入真正的禅。
既是你的中阴身已经出体,又或者你已经感受到中阴身存有各种触感,比如说冷暖关节痛酸麻跌冲摇晃等等,或者仅仅存有感觉并没出体等等。
统统没进禅。
有的人因为多次体验,所以晓得得很粗了,包含中阴身产生的细节,包含出体的细节,又或者并没这些体验。
轻易就无意识了,怎么出来的不能晓得等等。
都在未来禅的境界中。
我们如果能够一直秉持着仅仅就是观,无所作为的话,很快就能够步入下一个阶段。
比如说我自己的经验,在出体出来习惯了以后,我常常到处“穿梭”。
但是有一天忽然意识过来自己这些所作所为并没什么实际意义,于是我把中阴身当做自身,也使这个调皮的小人莱菲县下来,不管就是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也企图使他和我的本体一样,就这样坐着,不故意的回去干活些什么。
另外,中阴身身体感觉很虚幻,于是双盘也好,搞什么动作也好,实际上本身就没什么经济负担。
我也天人合一想著他呻吟着,放虚视觉的著眼。
说道至这里,前两节讲到的掌控中阴身用的就是想象,其实严格来说就是观想,以前我们大家可能将搞过各种各样观想的练,实际上观想的能力在就是你掌控中阴身的能力。
这里顺带规范化一下用词,也就是前面我说道掌控中阴身行动的方法,其实就是观想。
如果你放开这些所有的现象,所有的感受感知,保持着只观而无为的话,很快很快,一种奇妙的感觉会迎面扑来。
还没有这些感受的同学不要着急,以后就会有,我先说出来让你们提前知道吧。
中阴身安坐着,或者也开始观,那么突然耳朵里会听见很大声的“嘶――”一长声,怎么说呢,就好像高压锅放气的声音。
你会觉得你的中阴身,或者身体,好像气球放气一样,中阴身这个小人,突然开始膨胀。
一瞬间膨胀好几十倍大。
具体身心是什么感觉呢?就好像听到了一个这辈子听到的最好笑的笑话,哈哈大笑的感觉,再说细一点的话,就是你“|哈哈”,第一声“哈”出口时候的感觉。
禅修中遇到的十二个问题
问题一:身体上的疼痛没有人会喜欢痛,但人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有一些,这是人生普遍体验之一,而且,在禅修之中,痛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出现的。
处理痛的过程可分两步: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把痛完全消除,或把它减至最低;第二,假使仍有痛残留不散,就把它作为禅修的对象来处理。
第一步是从身体上着手,痛也许来自某种疾病,例如:头痛、发烧、损伤、或是别的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在你开始禅坐之前,最好先采用常规的医疗,例如:吃药、涂点药膏、或使用惯常的方法。
此外,有些疼痛是与特定的坐姿有关的,如果你从未试过长时间在地上盘腿而坐,那就需要一段适应期了。
少许不舒服是会有的,那几乎是无法避免。
针对身体不同地方的疼痛,可有不同的特别缓解方法,例如:若痛在小腿,可检查一下你的裤子,如果它是太紧或太厚,那可能是问题所在,试换一条裤子看看;坐垫也要检查一下,它应在压扁后有三吋高左右;如果疼痛在腰部周围,就要解松你的腰带;疼痛若在后腰下部,你的坐姿可能有些不对,如懒散地坐着一定不会舒服的,要挺直身子来坐,不宜太紧张或太僵硬,但要保持脊椎正直;颈部或后背的疼痛有几个来源,首先是不正当的手部姿势,你的双手应舒适地放在你大腿区域的上部,不可把它们拉近到你的腰部,放松你的手臂和颈部肌肉,头部不可向前垂下,要保持头部平正,且与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线。
如上述般调整之后,你也许还有些疼痛残留未散,那么,就要试行第二步了,即把疼痛作为你的禅修对象。
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它。
当疼痛变得剧烈时,你会发觉,你的注意力已被它从气息(原本的禅修对象)拉到它那里去了,不可还击,只须让注意力轻易地滑动至那简单感觉之上,然后全然地进入那疼痛之中,不可阻挠那时的体验,要探索那个时候的感受,要超越你的逃避反应,还要进入那感受之中,体验着那感受里面的单纯感觉。
你会发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单纯的感觉──疼痛本身,第二样是你对那感觉的抵抗。
抵抗反应有部分属心理、有部分属生理,例如:围绕疼痛区域的肌肉紧张属生理那部分,放松那里的肌肉,将它们逐一地彻底放松,也许此步骤本身已把疼痛大大减轻。
打通中脉、入定、证道,最大的障碍——功德不够
修行人, 修功德是第一重要各种形式的财富、智慧、禅定、证量, 都是功德转化而来你要想修六地菩萨, 首先要具备六地菩萨的功德没有功德成就, 用尽一切努力, 最多是辟支佛你具足六地菩萨的功德, 要打坐去修证到六地但你若没有六地菩萨的功德, 打坐也证不到六地若不打坐, 具足功德也证不到六地, 因为功夫不够在娑婆世界一顿饭时间布施一众生佛法的功德, 在净土要修二十亿百千千亿劫闭关修行千百万劫, 功德也不如利益一个众生功德不够的人,修行必定入魔。
为什么会入魔?——没有功德,就会升起我慢。
没有我慢,永远不会入魔。
一个人丢福报, 第一个特征就是失禅定,失禅定的表现就是空腹高心,即我慢。
我慢升起时,气往上提,心气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导致思想不定,多心怀疑,搬弄是非。
所谓虚心实腹,谦虚、虚怀若谷的时候,气脉处在最佳状态。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
人要做到虚心实腹,依禅定功夫来说,虚心是没有杂念,头脑和心脏部位没有杂念。
实腹是禅定三禅境界的气住脉停,道家所谓的三丹田充满。
----------------------------------------------------------------------------------------一、索达吉堪布: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
在二种资粮中,福德资粮尤为重要。
二、摘自孙伦内观禅修法译文首先,要清楚明白:(一)每个人的业都与其它人的不同,即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彼此的业,也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二)业确实是可以透过禅修来改变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或者是一位还未开始修习内观禅的人,那么,当你看到下列某些问题,提到孙伦禅修法充满痛苦时,请千万不要害怕或担心。
其实,导致禅修者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孙伦禅修法,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恶业。
换言之,有两大类禅修者:第一类是幸运的禅修者,他们拥有某种善业,可走上乐(易)行道。
行者沙加说修行之危险
行者沙加说修行之危险.修行的路上呢,其实存在着很多危险,这些,都是有可能丢失小命之处.根据我自己实修中,经历过的,总结,写了这篇文章.零,基础之危险.预要修行,特别是修行仙佛之法.清理消除消解自己的业债.是第一个要义.业债为何,是以前没有修德,做错了事情,所形成的业债.业债清理,道德修习,与生活中悟性炼神修心.这些是修行的基础,这样做,说白了,就是为了清理身体的场,有一个正的能量场,神也清净,不迷恋于识神.这样呢,才能开始修行.这是基础.详细见<行者沙加说修心>,<行者沙加说修行之难>,<行者沙加说修德>,<行者沙加说修仙>.如果不修基础.长时间修习,没有进步不说,还容易出问题.因为,业债不清理呢,如同背负大山行走.要是修成了,逍遥清净了,可是造的业呢?所以,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业不消解,必定很多债跟着,阻碍修行进步,别想有成就.德不修行呢,业债会继续增加,更是别想有所成就了.心不修习呢,神不安宁,元神不出,如何后天返先天,更别谈练丹了.上面三种去修习,身体场才正,才有修炼的基础.正是所谓:心不炼,神不宁.德不修,身不正.业不解,身负重.身不清,寸难行.基础不修呢,修行没有进步不说,出现危险,丢了小命,并非不可能.净业清身,修德历心,乃是修行的基础.一,物之危险.我原来以为,小说中出现的各种东西,或者都是传说中的,与平时生活没有关系.但是,我能感知到能量场以后,发现,其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接触到了.只是凡人不得而知.但是,自古流传下来很多禁忌,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详细见<行者沙加说防护>.这些,物,如果不注意,一样会引发灾难,丢失小命,并非不可能.二,窍之危险.修行到一定阶段,穴窍开了以后,自身又没有罡气或者护身法,就是比较危险的时候.详细见<行者沙加说防护>.在现在的物质社会,交流和交通,比较方便等,接触尤其多,包括各种电器的使用防护.所以,穴窍的防护,尤其重要.这个不注意的话,身体也会出问题,进步很慢,身体变差,还不知道原因.三,法之危险.法之危险呢,包括几种.文以载道,见字如面.我发现,文字是带有能量场的.不同人写下的文字作品,带有不同人的能量场.所以,真正成就的人,留下的作品,都有镇宅护身的作用,就是此理.所以呢,修行不同的法门,都是带有那个门派还有创造法的信息的.所以呢,第一方面,就是修习正法,珍重自己的小命.第二方面呢,就是法财侣地方面的危险.详细见<行者沙加说修仙>.四,气之危险.气能量有不同的性质,产生不同的影响.人呢,修习不同法门,气可能带有那个法门门派和创造法的信息.所以呢,注意修习正法,远离危险,珍重小命.再一个呢,就是,注意防护,修习过程中,就是非阳消散,阳气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呢,非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且产生幻象等方面的事情.其实,就是非阳对大脑刺激,从而产生的.知道此呢,加油修行,阳气增多,身体转变,就会改变.不要以幻为真.远离危险,珍惜小命.五,丹道之危险.1,精炁之危险.修行丹道呢,第一就是断欲.修行人,炁积累尤其多,不断欲,炁的消耗也越大.这就是很多修行人,为什么,越修身体越差.因为,炁积累的多,不断欲,消耗后,炁就消失的越多.炁消失的越多,身体就越差,衰老越快.并且呢,实修中,我还发现一个事情.人能量差,少呢,运气就差.能量越多,阳炁能量越多,好事情就越多.也就是说,人身体的正能量,关系着自己的运气.后面,经历感悟多了,准备写一篇<行者沙加说运>2,炼丹之危险.炼丹呢,有很多注意事项.详细见<伍柳>.我就说说,自己的实际体会.元炁发生,元精动,需要风火化物.如果没有操作好呢.有几个方面:风大,注意呼吸,冷气入肚,会有拉肚子的事情发生.如果没有火候掌握好呢,会有阴气产生.阴气产生,在不好的场所,脑袋容易起杂念,不好的念头等.比如,我平时没有念头产生的,但是到了不好的场所,我发现,脑袋里,念头不断.而平时,好的场所,我发现,大脑清净,没有一个念头产生.还有就是,容易梦中,遇见已去的亲人等众.实际上呢,这就是,阴气作乱.我第一次发生,很奇怪,邱处机老祖教导指引,言,阴魔作乱.我后来有了修梦的知识,才明白原理,确实是如此.一次梦中,我的亲人,竟然是像糖做的一样,半边脸是塌的.明显是幻化的,但是能量不足呢,没有幻化完全.还有就是梦中,遇见洪水,如果是炼丹过程中,都有可能是炼丹的程序错了,火候或者操作没有到位.包括有的梦中,遇见龙虎等,都有可能是.所以,我曾经说,景,包括,内景,身体的生理变化,梦境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修行中的验证.我原来是奇怪这个现象,后来读<伍柳>.我看到,柳华阳仙师,总是说,阴人,阴水.我特别奇怪,这是什么.后来突然想起自己,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梦中遇见已去人么.阴水,不知道是不是,梦中遇见洪水之事,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炼丹中,经历过.还有就是什么呢.就是炼丹中,后天阴精没有炼化,让人呢,思想起欲,扰乱身心.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如果阴精不化呢,就让人越修行,欲望越重.扰乱人身心清净.阴精是什么呢,就是人吃饭后,胃消化所得的精.后面,写一篇<行者沙加说精>.本来早就想写呢,这是炼丹开始后的第一步接触.但是,怕不小心触犯天仙戒律,大概想了下内容,没有触戒.后面会写一篇文章.3,呼吸之危险.呼吸是风,但是呢,如果操作不好,上面说了,会拉肚子.这是一个小方面,很多修行法门,有从呼吸入手的.尤其注意,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控制呼吸.不然,必有呼吸不畅,拉肚子,肚子胀疼,头晕,吐血,痰多等等问题出现.这也是很危险的,我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注意.4,食之危险.就是饮食的危险,不想多说了,见<行者沙加说修仙>,<伍柳>.六,神通之危险.详细见<行者沙加说神通>.使用神通,不是阳神成就之人,是比较危险的.尤其注意.别轻易相信,把小命弄丢了.以成就为重,神通不过是旅途的鲜花而已,不是最终目的.因为不成就的话,不过是一场空劳,有什么追求的呢?!七,旅途之危险.凡是想要成就的人,基本都是修行了成千上百,甚至多少万年了. 基本都不是一世成就.由此可见,修行是漫长的.曾听说,大道至简.但是呢,不说不成就的人.来看看成就的仙佛.就算不提前世,就看看成就那一世.可以发现,没有一个,是几年,就结束的.基本都是,追求仙道几十年,后面得遇真法,然后修行多少年成就的.算下来,很少有少年成仙的前辈,基本都是几十岁.有此可以知道,到底简单不简单.我们除了肉眼看见的世界,还有看不见的世界.所以呢,修行中,其实很可能不知道的,就接触了一些危险.比如,就曾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用六字大明咒护住了我的元神.我刚开始还以为是封住了.后面几年呢,更是以为是不能告诉别人的.直到,知道了,是菩萨慈悲,慈航救度.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所以修行的路上,你不知道的危险,其实也很多.很多已经发生,只是得神仙救度而不知道.修行的旅途上,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发生.我说,我有了那个接收信息的能力以后,总是感觉,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感觉握了一个炸弹似的.共勉!八,换身之危险.修行中,会有阳气换身的事情.比如:静坐中闻见臭味.修习采太阳精气法呢,身体散发檀香.炼精化炁,操作对了呢,身体散发香味.等等.甚至,会有白发返黑.脑部换身,会有记忆衰退,大脑迟钝等等症状.包括以前的病根,从新出现等等.最好呢,就是,药物和修行努力,一起.因为,有可能真的,就是病出现了.怎么判断呢.其实,根据气能量的行走,修行的阶段,可以判断. 但是呢,最好,还是要和药物一起,以防万一.举个例子:喉咙疼.如果是,气刚好走到了喉咙区域,下面要打通经过那里了.那么有可能呢,就是会出现疼痛等等现象.如果是没有能量经过,也没有经过夹脊,没有经过眉心等等地方.或者是,链接的其他经脉等.那么,换身的可能非常小.如此,可以大概的判断.但是呢,还是那句话,药物治疗,最好一起.九,共勉:修行呢,不光是大毅力大丈夫所为呢,还是一路坎坷,磨难多多的.祝愿更多成就者.===============================================.。
鼎然解答系列(四):当代禅定修行存在的错误理念
鼎然解答系列(四):当代禅定修行存在的错误理念错误的禅定修行理念一、行走坐卧皆是禅鼎然密解:若心安于寂静,也不取一切心识活动,不代表没有心识活动。
也不住一切心识境相,不代表没有心识境界。
这就是心安于寂静的真实状态。
倘若你做到了这一点,做到心果真安于寂静,那么表现在行为上也是寂静不取,不是不取,取而不住。
也是寂静不住,不是不住,住而不住。
同样表现在走上、表现在坐上,表现在卧上都是如此,才是真正的行走坐卧皆是禅。
而不是行的本身是禅,走的本身乃至卧的本身是禅。
倘若行或卧的本身是禅,世间凡夫俗子的行走坐卧都应在禅中??若是如此何苦世间凡夫俗子个个痛苦郁闷焦躁冲动呢?凡是跟随我禅定修炼的学生们切记不要被这样的错误理念所蒙蔽,否则你的禅定修炼就是在给自己酝酿一个痴人做梦的世界。
错误的禅定修行二、禅定就是打坐鼎然解密:禅能摄动,定诸幻乱。
若心无心,无需摄动。
无分无别,何必定乱?所以一切的禅定都不离入空、想思,得定。
这不是禅定,更不是如实禅定。
所以禅定并不是打坐,也不在打坐。
打坐也不是禅定,也不在禅定。
真正的禅定不在动不动、静不静、定不定,禅不禅。
若能于心寂静不取,于内于外堪能不住才是真正的禅定。
凡是跟随我禅定修炼的学生们切记不要被这种错误的禅定修行理念所蒙蔽,丧失本有的寂静而固守一种所谓的坐姿视为禅定。
错误的禅定修行三、打坐时间越长越有效果鼎然密解:因地不正必招致果地扭曲。
还没打坐或者一打坐就呈现一种固有的禅定修行错误的认知,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倘若错误地认为打坐时间越长就越有效果,啥效果?想入定?想获得禅悦?想开悟见性?想悟道什么?想智慧圆满?想进入光芒四射的禅定世界?想苦思冥想成佛?别做梦了,这是驴打滚只能原地转。
严格来说打坐是愚蠢的消耗过程,更是滋养妄想产生我执的空想进程。
真正的打坐并不需要在坐中获取什么。
而是安住寂静成为寂静空达一切无所希求才是好的打坐方式。
因为本有的不需要求不需要悟不需要得。
凡是跟随我禅定修炼的学生们切记:禅中若求得与失,打坐定成愚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修时,乐、明、无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
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
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
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
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
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
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
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
它是纯粹的空,但它
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地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
如果你强烈地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
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
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
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
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
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
的沉默,你将会进入无色界的范围,它比色界更高一层,它类似于一个静默的禅定。
所以有人甚至能在禅定中定好几年,因为那个沉默是如此的神醉、迷人。
古代禅宗的公案里面记载,有些禅师真的能够入定好几年。
所以禅悦法喜也是岔路。
莲花生先告诉益西措嘉的第一条岔路,是关于神醉的。
你如果神醉于你达到的体验,你将会走上岔路。
无论神醉于乐的一面、明的一面还是无念的一面,你都将会走上岔路。
我们意识内化的学员里面也有人曾经走上这样的岔路,深深地被那个喜乐所迷。
而当这样神醉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来自生命力量的冲克。
这个冲克实际上是整个生命在帮助你,它希望唤醒你,希望把你从那个陶醉的状态拉出来。
所以为什么印度的那些神醉者,神醉得越深,遭受的苦难就越重。
但由于神醉的强度,他们无视这种苦难。
神醉者会莫名其妙地遭到周围那些乞丐、小孩的谩骂、推打、投石,实际上这是生命力量在通过周围的人,试图摇醒他。
但即使这样,由于神醉太深了,他们完全无所谓,所以那些神醉者们,到后来往往都会变成乞丐、流浪的人。
而那个克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它敲你大门的声音会越来越响。
那种神醉实际上意味着某种封闭,实际上跟你吃摇头丸等毒品产生的效果是同一类型的。
它是一种向内的封闭,自我陶醉式的封闭。
当你越封闭,整个生命就越要敲响你的大门,把你从门里面拽出来。
这是莲花生告诉益西措嘉的第一条岔路——神醉于你的内在经验。
这实际上是所有岔路里面等级最低的,或者说,危险性最低的,所以放在一开始讲。
你即使表面上远离了对禅定经验的迷恋,但是在你的思想深处,潜意识深处,你的微细思想仍然迷恋它,这个就要通过禅定逐步地去除它。
当你进入无色定,进入更高的一切现象如虚空般的想法上;当你进入识无边定,你开始进入一个一切对境是非存在也非非存在的想法上;当你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你的心进入了
一个不存在且是空性的想法中,等等。
一直到你进入灭尽定,所有的想法才灭尽无遗。
这里概念性地告诉你,所有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所有属于思想的范畴,这些范畴都将是一个迷惑。
而乐、明、无念三者的体验,实际上涵盖了九次第定的全部范围。
在一开始你也许无法经验到这么深刻的经验,对于大家来说,你迷恋于乐、明、无念的经验可能达不到如此深。
如果你迷恋于禅定中的那个神醉经验,你渐渐地真的会进入某种禅定,你开始遗忘你的身体,遗忘你周遭的环境,你深深地进入陶醉,以至于在那个陶醉里能够沉浸几个小时、几天。
你进入的禅定的长度和强度取决于你深入的强度。
所以从禅定的这一端,你的确可以进入非常深的禅定体验。
仅仅是你集中目标于乐、明、无念这一点上,专注在这一点上,就能够让你产生禅定力。
但是莲花生告诉你,即使产生了这些禅定力,你仍然是在思想的微细层面,对于乐、明、无念的体验产生了执迷而已,它仍然是一个执着的体验,是一个需要超越的体验。
所以当你追求和维持这些境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微细的迷恋,
而这种微细的迷恋,正是陷于轮回的成因。
你也许认为你的禅定是很大的成就,现在很少听说有人能够进入禅定了,进入初禅都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但即使你真的进入禅定,这也正是你进入轮回的一个起因,因为这些禅定的体验意味着你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内在迷恋,你迷恋于某一个令你陶醉的体验当中。
美赫巴巴曾经讲过一句话,这句话是对所有禅定的相当经典的总结。
有人问美赫巴巴关于禅定的经验,他说:其实你们都误会了禅定,禅定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有价值,其实禅定就是被某一个经验深深地迷住了。
美赫巴巴的这句话切中要害,跟莲花生在这里讲的完全一致,你的禅定实际上就是你被某一个经验深深地迷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空间。
为什么下围棋的人一下可以三、四个钟头,而且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他被那个棋局深深地迷住了。
为什么你看金庸的小说可以一通宵?因为你被那个情节深深地迷住了。
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因为你少有内在的经验。
但是如果你真
的有,你会发现内在经验一样可以深深地迷住一个人。
他会被深深地迷住在那个经验里,以至于十几个钟头或几天,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主观感觉上只过了半个钟头,但是天都黑了。
所以这些经验仍然是产生轮回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