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20世纪三次世界格局变动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 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 签订《九国公约》,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列强 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成 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内容,后果(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和英法的纵容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时间:1939年9月——1945年8月。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关系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 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性质: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影响:20世 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 竞赛,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 助于战世界的稳定,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下去。
瓦解: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扩展到 60万人;1939年德国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 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迪: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 不能重演;人民是取得战争胜利 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命运休戚相关,要加 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这 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国家间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期末复习时,我们需要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复习要点: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理解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2. 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了解国际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3. 大国兴衰: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如何通过战争、外交、经济等手段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兴衰的原因。

4. 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如何改变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冲突与和平维护:分析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8. 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9.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

10.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态。

复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课堂笔记、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做历年的考试题目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期末复习中取得好成绩,对国际关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A. 领土问题: 瑞士、荷兰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 法国得到阿尔萨斯-洛林;瑞典在波罗的海沿海 取得控制权。
B. 宗教问题: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根据世俗原 则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
C. 确定德意志国家体制,德意志从法律上被分裂--法国的胜利。
第一,主权独立平等原则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三,势力均衡原则
在论述帝国历史时,往往定义为“第一帝 国”;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 1918年)称为第二帝国,希特勒执政时期 (1933年-1945年)称为第三帝国。
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 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 (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
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查理曼帝国被一分为三,产 生了未来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 帝”,开创帝国
查理曼死后,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一直延续到十 世纪,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四世去世,加洛 林王朝终结。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 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 世后其子奥托继位。
解决了过去遗留问题但缺乏应对未来变化的 机制 丛林状态
无法对大国任意扩展其实力进行限制,在当 时的情况下,大国=法国、瑞典(到今天仍 无法解决)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上最大受惠国之一。 取得阿尔萨斯、梅斯。开始追求“天然疆界”。
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周边重要港口、土地和保 证国地位
支持土耳其、瑞典-牵涉到波罗的海、中东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最大受惠国之一。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阳王)(1638-1715)亲政
的55年中(1661-1715),法国达到极盛时期,曾 一度称霸欧洲。 路易十四建立了一支自罗马帝国统治以来欧洲人数 最多、最强大的常备军。人数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 人数总和相当。路易十四依靠这支军队进行了一系 列大规模的政府战争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一、三十年战争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神圣罗马帝国战胜斐南二世战胜波西米亚起义军腓特烈一世;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英国、荷兰、丹麦于1625年结成同盟,1629年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丹麦;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签订《布拉格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瑞典;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法国、荷兰、瑞典结盟,瑞、法联军战胜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三世;二、《维斯特伐利亚合约》1、内容①欧洲领土的调整:瑞典占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法国获得阿尔萨斯;②帝国宗教关系: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③德意志国家体制:承认德意志各帮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以及扩大的领土;④确立国家主权:瑞士、荷兰独立;2、意义①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②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③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④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⑤实践上肯定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⑥立了条约必须遵循,对违约国可实行集体制裁的条例;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伦,是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⑧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三、资产阶级革命1、两次内战:第一次(1642—1646);第二次(1646—1649);2、克伦威尔;3、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四、英荷战争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英国于1651年10月9日颁布了新的航海条例,即《扩大商船队和奖励英国本国航运条例》,荷兰拒绝承认,1652年爆发战争,荷兰战败于1654年4月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并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条例》,《威斯敏斯特条约》的签订是荷兰衰落的开始;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法国站在荷兰一方参战,荷兰战胜,两国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了《布雷达条约》;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4、三次英荷战争的意义: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商业霸权与海上优势逐渐转移到英国的手中,英国开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宝座。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关系史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关系史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一、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1、两次世界大战:2、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中心)(1)维也纳体系:略(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3)雅尔塔体系:二战后(4)多极化趋势:冷战后A原因:根源于的多极化;两极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国家之间、国家之间;的崛起;争霸B特点:过渡、过渡和过渡。

新格局的变动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需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间长期斗争、妥协来实现的,加之两极格局解体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曲折反复过程。

C影响: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和争霸使世界处于新的甚至是威胁下,美苏对国家的争夺也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走向,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两极格局解体后东西方力量失衡导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a美国因失去力量制衡,肆无忌惮推行;b两极格局抑制下的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矛盾、矛盾和纠纷等问题会暴露和激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现代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地位是怎样的?结合史实说明(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中国(2)两极格局下的中国(3)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二、重要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1、国际组织:(1)欧洲反法同盟(2)与(3)同盟与同盟(4)国联与(5)与华约(6)欧共体——(7)欧佩克※联合国与国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原因是什么?2、重要国际会议有哪些?:三、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1、欧洲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时间:(2)原因: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的兴起和发展,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起制度,并对进行殖民扩张,到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由欧洲向两侧转移(1)时间:后到(2)原因:欧洲国家在历次战争中被;一战后实力增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发展壮大3、美苏两极格局为中心(1)时间:一战后到20世纪年代末年代初(2)原因:使得欧洲各国实力进一步削弱;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4、国际关系中心呈现多元化(1)时间:以来(2)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认识:国际关系中心转移的决定性因素是的变化四、大国双边关系1、英法关系:(1)演变:为主——工业革命前为主——工业革命后并存一——战后为主——二战后(2)特点:A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英法矛盾曾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B双方矛盾主要在于争夺和霸权,双方间联合多是对付德国C工业革命是分水岭,前以敌对为主,后以联合为主,时而联合,时而对立的特点D“二战”后,两国地位均下降,步调趋于一致,都推行的战略2、法德关系:(1)演变:斗争——19世纪中期(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陆霸权)、一战后(处置)——20世纪30年代——二战——二战后(2)特点:A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德国统一后,两国矛盾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B双方都想称霸欧洲,矛盾重重,多次发生战争。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一、了解世界历史现状1、了解战争演变历史:作为广义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进而理解现今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紧张关系,从而更深入了解世界形势。

2、探寻国际关系演变历史: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更进一步探究国际关系的演变历史,如何分析并理解当今世界中存在的大国间的战略关系,以及各国之间的博弈关系,等等,均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洞悉制定政策的历史渊源1、理解决策的历史背景:有了对国际关系史的良好认识,可以帮助分析决策之后可能发生的历史局面,及其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

2、考察国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掌握了国际关系史,就能够对怎样的行为具有民族精神的支持,及拒绝或诅咒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标准,可以有效促进各国在国际间尊重、平等相处。

三、完善相互了解的水平1、提高外交交流的效率:通过深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存的世界架构,从而有效提高外交交流过程中的效率和成效。

2、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认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有助于在国际上更好地了解彼此,协调发展关系。

四、增强未来发展前瞻性1、培养战略眼光: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我们从未来的角度中看待当今的社会背景,培养出高效的战略思维,预判性有关后果,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2、丰富外交技巧: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运用其中的经验教训,使用外交语言进行更轻松有效的交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朝着和达成共识的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世界历史演变,洞悉历史背景,探究实现目标的历史渊源,完善彼此的认知,增强未来的发展思维,提升外交技巧,为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新世界做准备。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

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专题 六 国际关系史

专题 六 国际关系史

中日关系小专题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西汉时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国王“汉倭奴国 王”金印;2隋唐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唐朝高僧鉴真六 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先进文化;明朝时,日本倭寇骚 扰中国沿海。 二近代: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制造 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三现代: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修改 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历史
中俄(苏)关系小专题
一侵华: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近代沙俄陆续各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60年代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收 回伊犁;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雅尔塔会议上,英 美苏三国背着中国签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二友好协助: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建 立中国共产党,又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2、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力支持 3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进 行大力援助。 4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11年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中国远征军》 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是 因为( ) A A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B中国军队作战 勇敢 C受到了英国邀请D 中缅两国关系很好
中美关系小专题
近代:1侵略中国: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 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1942年,二战中中、美等26个国家签署《联 合国家宣言》互相援助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3扶蒋反共与长期对立:解放战争期间,扶持蒋介石打内 战;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包围封锁的政策。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6现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合作表现在两国2001上海举 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矛盾表现美国 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认识: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 利益;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合作共赢。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家关系史序言一、国际关系的概念1. 国际关系分为不同的层次(1)微观:宏观:从国际社会的全局来分析,把由各种行为体有规律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多种多样的: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指国家,国家集团,政府间组织,其中以主权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最为基本,最为主要。

一般行为体指非政府间的行为组织,介入国际交往的各种民间组织,政党组织,宗教团体,跨国公司等。

(3)国际关系是行为体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关系鞥,其中,政治关系是一切关系的表现,经济关系是基础,文化关系潜移默化等影响着其他关系。

(4)国家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事情,国家的概念也各不相同,古代的国家不具有主权属性,而近现代,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

古代国家并不都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世纪的普世世界国家,古代东西方的往常国家等。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立,国际关系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5)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其他行为体,都是为谋取自己的利益的现实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利用、创造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二、国家关系史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行为体,主要是国家和国际组织间各种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作为跨越国界的历史现象,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因为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就产生了国际关系。

但是古代和中世界,由于低水平生产力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被局限于有限的区域之内。

各地域根据对本地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各自“天下”的概念,其含义与今天“世界”的含义完全不同。

虽然当时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不相干的古典的国际体系。

如古希腊的城邦体系,古代东亚的华夷体系等,但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三十年战争:1618年,新教联盟公开起义反对哈布斯堡王室。

三十年战争由此爆发。

在战争爆发之初,它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以宗教因素为起因的,但是很快就发展成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厮杀的一场实力较量。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乌得勒支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大战的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

它们主要是《乌得勒支和约》,《赖斯塔得和约》与《尼斯塔得和约》。

1713年,英国和法国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了和约。

主要内容:各国承认波旁王室的菲利浦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这一战略要地,并获得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

英国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和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

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

和约的签订使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大大增强。

法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

《乌得勒支和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是第一次实践。

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进一步发展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北方大战:18世纪初,曾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称雄一时的瑞典王国已开始衰落。

但是,它在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还有相当的影响。

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

彼得乘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进而将俄国主要兵力投入北方大战战场。

在瑞典军队的败退中,俄军迅速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各省,占领里加并进逼芬兰。

彼得大帝创建的俄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并不断向瑞典炮击。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 德国分裂,德军解散。 • 决定联合国代替国联,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拥有否决权。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
• 乔治 克里孟梭(时任法国首相) • 复仇,最大限度削弱德国(二战原因之一) • 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凡尔赛-华盛顿 形成
巴黎和会
• 1919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 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形成战后帝国 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 1912-1922在美国召开,巴黎和会的继续。 • 签订《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 英国 光荣孤立政策 • 1902 英日同盟 • 1904英法 • 1907英俄同盟
凡尔赛---华盛顿格局(1919-1939)
从欧洲的格局走向世界的格局 被称为“最失败的格局” 被联合国代替
巴黎和会
• 伍德罗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十四点原则“(争取 世界霸权)
• 大卫 劳合 乔治(时任英国首相) • 保持英国优势,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国际关系史 Nhomakorabea开端
•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1815) • • • • • 国家观念的形成 来源---30年战争 丹麦出兵、瑞典出兵、法国瑞典出兵、神圣罗马帝国战败 导火索---波西米亚 抛出窗外事件 新教vs天主教
维也纳格局(1915-1914)
欧洲五强(维也纳和会):英国(不希望法、俄干涉内政)、 法国(平等谈判)、俄国、普鲁士(崛起阶段)、奥地利 (不希望各国干涉中欧) (各国争取自身利益) 主办:梅特涅 奥地利外相 均势战略安排 欧洲协调---法国加入---五国同盟---失败 黎塞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国际关系史(历史)

国际关系史(历史)

第二章西方的强盛和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布拉格发生的新教徒起义事件。

波西米亚于1526年并于神圣罗马帝国,介于其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优越性,使皇帝马特亚力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的统治地位。

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特亚便安置狂热的天主教徒费迪南公爵担任国王,引起波希米亚贵族的不满。

特别是费迪南任国王后,大肆反对宗教改革运动,残酷迫害新教徒。

1618年5月23日,愤怒的布拉格新教贵族和群众手持铁棍,长矛,齐声呐喊冲入王宫,按照布拉格古老传统将费迪南派遣的两名天主教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掷出窗外。

“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2、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帝国境内德意志新教诸侯缔结的和约。

1555年在奥格斯堡签订。

它是在查理五世长期镇压新教,新教诸侯发起反抗的背景下,经长期谈判而缔结的。

主要内容:帝国各邦均不得以宗教理由挑起战争;承认路德教和天主教的信仰自由,两者平等,有同等权力;根据“教随国定”原则,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等等。

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一统的局面,是路德新教与天主教在德意志平等存在的法律依据,德意志诸侯通过和约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势,侯国分立体制进一步巩固。

3、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年间,英法争夺殖民地和商业霸权,以及普奥争夺中欧霸权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奥地利战争后签订的《亚琛条约》不仅没有解决英法间和普奥的矛盾,反而添加了许多的矛盾。

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混战,即“七年战争”。

战争以176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为终结。

这次战争波及整个欧洲,影响深远: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冲突和争霸更加激烈。

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使俄国在东北欧事务中起决定性作用。

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关系史研究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关系史研究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过去国际关系的深入剖析,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研究目的、方法、内容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国际关系史研究进行全面阐述。

一、研究目的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过去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背景和根源,预测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并为解决现实国际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

首先,文献资料分析法是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政府报告等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过去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描述和解读。

其次,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进行比较,探究国际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后,统计分析法是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国际关系演变中的趋势和规律。

三、研究内容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国际事件、重要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国际法的形成与演变等。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国际关系:研究古代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

2.近代国际关系:研究近代以来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3.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各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地缘政治竞争。

4.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威胁和挑战不断增加,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对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研究意义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英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帝国主义各国军备竞赛与海牙和平会议
英德矛盾激化与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第二节 美国的殖民扩张
美西战争
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第十章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第一节 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的新变化
普法战争后的德法关系
三皇同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俄英的干涉
第二节 近东危机
黑塞哥维那反土起义与列强的态度
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
塞土战争
第三节 俄土战争与柏林会议
俄土战争
本书阐述了1640~1918年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各大国为争夺霸权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以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剖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章节目录:
目录
第二编 普法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的国际关系(1871—1918)
协约国与同盟国集团的整合及其军备竞赛
萨拉热窝事件
七月危机
欧洲大国的战争计划及1914—1916年战争进程
第二节 战争初期的各国外交
协约国之间的纷争
交战国争取同盟者的斗争
日本参战与奴役中国的“二十一条”
美日在中国的争夺与《蓝辛—石井协定》
第三节 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与美国参战
第三节 列强对南非及太平洋岛屿的争夺
英布战争
列强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
第四节 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中日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德国强租胶州湾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清政府同沙俄关于交还东三省的交涉
第五节 英日同盟与日俄战争
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
美国参战
第四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大战的结束
十月革命胜利与俄国退出战争
保、土、奥匈投降与同盟国瓦解
德国战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附录一 1640—1918年英、法、俄、普、德、奥、意、美、日国家元首和政府主要成员表
1. 英国
阿加迪尔事件
德法《关于摩洛哥的专约》与法摩《非斯条约》
第四节 意土战争与英法海军协定
意土战争与《洛桑和约》
英法海军协定
第五节 巴尔干同盟与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同盟的建立
第一次巴尔干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十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法国
3. 俄国
4. 普鲁士
5. 德国
6. 奥地利
7. 意大利
8. 美国
9. 日本
附录二 大事年表
附录三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四 外国地名译名对照表
[1]
词条图册
英日同盟的建立
日俄战争
日俄《朴茨茅斯和约》与中日北京会议
第六节 日俄战争后列强在亚洲的矛盾与扩张
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与《高平—鲁特协定》
《日俄密约》与日本吞并朝鲜
英国侵略西藏与中英交涉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协约国最终形成及其与同盟国斗争的加剧
英德海军竞争与军备竞赛的加剧
1904年《英法协定》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1907年《英俄协定》
第二节 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问题与布赫劳协议
奥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大国的斗争
意俄《拉科尼基协定》与德俄《波茨坦协定》
第三节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德法战争危机与三国同盟续约
两次《地中海协定》
德俄《再保险条约》
第三节 法俄结盟
俾斯麦去职后德国的“新路线”
法国舰队访俄与法俄“政治协定”的签订
法俄“军事协定”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第十二章 19世纪70—90年代列强夺取殖民地高潮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圣斯特法诺和约》
柏林会议与《柏林条约》
第十一章 三国同盟与俄法同盟的形成
第一节 德奥同盟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
德俄矛盾与德奥同盟的建立
俄英矛盾与三皇同盟的恢复
意法矛盾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
第二节 保加利亚危机与三国同盟体系的加强
保加利亚危机
列强在土耳其的争夺
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马嘉理事件与中英《烟台条约》
英国吞并缅甸
法国侵略越南与中法战争
俄国侵略中国新疆
第三节 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英法在北非的扩张
列强在刚果河流域的争夺
英法意在东非的角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