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考点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背景:①西欧各国的衰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还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战后相当长时间操纵联合国。③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苏联的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及评价——(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2)内容: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雅尔塔体系在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3)评价: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格局特点渣油泵ZYB-7.5/2.0是两大阵营阵线对峙,斗争表现形式是冷战,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经济上的割据)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

简答题

1.外交革命

时间:18世纪中期

背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普奥关系恶化

过程:“外交革命”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后欧洲外交关系格局发生的一次大变局,亦称“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主要是英国、法国、奥德利和普鲁士四国之间的传统同盟与敌对关系发生的彻底的颠覆:一向处于敌对状态的波旁王朝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形成了同盟关系;而一向支持哈布斯堡王朝来反对波旁王朝的英国则转而支持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结果:1756年1月普鲁士与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协定》。同年5月法奥也结成了防守同盟。不久,俄国、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了法奥联盟影响:欧洲“外交革命”后,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开始了七年战争

2.美西战争

时间:19世纪末

背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而正在不断走下坡路的西班牙成了美国的主要敌人,

美国奉行门罗主义故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发动了这场一场重新瓜分世界

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

过程:1898年美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法国出面调停,于1898年10月召开美西和会,于同年12月签订了结束美西战争的《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

得菲律宾宗主权。

影响: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己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进一步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

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

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

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

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

五国合约

“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

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

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

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

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复旦大学2017年研]

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

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

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

方向发展。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 超多强”的新的国际格局。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 4、安全形势发生显著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 日益突出。
三、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概况
与原因
2、中国革命 的胜利
3、印巴分治

--巴基斯坦独立(1947、8、14)

--印度独立(1947、8、15)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建国(1948、5、14)
5、朝鲜战争(50、6、25-53、7、27)
1、戈尔巴乔夫上台,对内推行改革, 对外推行外交政策新思维。 2、1987年,苏美签署“中程导弹协议” 3、1987年促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4、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5、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 关系正常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斗争 1、南北对话未能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开展
6、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与日内瓦会议
(1946、12--1954、7)
第二阶段:两大阵营出现分化 与第三世界崛起的时期(50年
代中期--60年代末期)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1、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4) 2、苏伊士运河事件(1956、10-11)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9) 4、印度支那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61) 5、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

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二楼第二部分美国

三楼第三部分苏联

四楼第四部分西欧

五楼第五部分日本

六楼第六部分中国

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

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

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

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

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

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

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

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

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旧金山对日和约》

3.《日美安全条约》

4.《日台和约》

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

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

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 okyo trials)

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

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

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详解(下册)

一、填空题

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

【解析】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

【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

【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

【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包括《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冷战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

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1、五国和约问题

•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德国的赔偿问题

•英美占领区合并

•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的分裂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日内瓦首脑会晤

•戴维营会谈

•U-2飞机事件

•维也纳首脑会晤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3、卡特主义

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

——美苏首脑会晤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冷战中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1、朝鲜分裂

2、朝鲜战争爆发

3、中国抗美援朝

4、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

5、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热战。它表面上是朝鲜南方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一方,以朝鲜北方和中国为另一方的战争。但它实质上是东西方冷战和美苏争夺的结果。表现为美国直接派兵参战,而苏联则是用在军事上支持盟友的方式与美国较量,双方在战场上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1、朝鲜的分裂

朝鲜的分裂不仅是朝鲜战争的背景,而且是朝鲜战争的直接导因。

1948年9月,朝鲜正式分裂,美苏各支持一方,朝鲜南北方的对峙局面也正式形成。

2、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南、北方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就爆发。

关于朝鲜战争的内幕,国内外有多种说法。

与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估计相反,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是十分强烈和迅速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事的进展可谓大起大落。

3、中国抗美援朝

在是否出兵入朝参战问题上,中国方面经过了慎重的考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晚渡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4、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

在朝鲜战争中主要有三个大国介入,中美是作战的双方,苏联是支持中朝一方的。虽然苏联站在中朝一方,但它始终努力避免直接卷入同美国的冲突。苏联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谨慎。

美国方面也很谨慎,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直接冲突。自1951年春,美国政府就开始寻求各种机会来同苏联对话,以打破朝鲜战争的僵局。

5、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在本质上是东西方之间的军事冲突,带有明显的冷战和

大国斗争的色彩。

朝鲜战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国对形势误判的结果。

战后国际关系史 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 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一、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本文将分步骤思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一、战后全球局势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盟军在战后占领了德国和日本,将这两个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并追究了许多战争罪犯的责任。战后,联合国成立,取代了战时的国际同盟,并成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的重要组织。

二、冷战的展开二战后期,苏联与盟军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来对抗西方国家。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对立。尽管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但冷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核竞赛。

三、战后经济重建战后,世界各国开始着手进行经济重建。马歇尔计划成为了战后欧洲重建的重要推动力量,旨在通过资金援助帮助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进行经济复苏。这一计划对欧洲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战后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联合国的角色联合国成立后,成为了国际事务处理的重要平台。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联合国的领导下,许多国际组织和协议得以成立,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联合国的成立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战后,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欧洲国家开始探索一体化的道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相继成立,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框架。欧盟的形成对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冷战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

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1、五国和约问题

•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德国的赔偿问题

•英美占领区合并

•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的分裂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日内瓦首脑会晤

•戴维营会谈

•U-2飞机事件

•维也纳首脑会晤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3、卡特主义

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

——美苏首脑会晤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圣才出品】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

1.对奥和约的缔结

(1)背景

①奥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法西斯的盟国,战后初期由苏联和美国等实行军事占领。围绕奥地利的民主化和中立化,苏联和西方国家分歧严重,斗争激烈。双方分歧的主要点是:苏联要求实行奥地利的民主化和反对这个国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力图把奥地利拉入北约,作为北约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斗的前哨阵地。

②1953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

(2)对奥合约的签订

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签署了《关于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3)意义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署结束了美苏英法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与管制,消除了欧洲地区的一个紧张源,有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

2.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时间;1955年7月18—23日

(2)地点:日内瓦

(3)参与国家:苏、美、英、法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四大国最高级会晤。

(4)分歧

①在欧洲集体安全和德国统一问题上,西方国家把讨论德国问题放在首位,采取坚决支持西德的强硬态度。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要把“会议控制起来”。英国首相艾登在会上重申东西德须举行“自由”选举,反对缔结对德和约,反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苏联力主会议解决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问题,强调各国共同努力来保障欧洲人民的安全。

②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德国统一的紧迫性。西方认为统一德国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坚决主张统一后的德国必须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苏联面对着北约这一现实,主张由集体安全体系来确保自身的安全。苏联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德国的统一而是裁军,是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圣才出品】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

1.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1)背景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但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发了战争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战后初期,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而且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也迅速膨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独家垄断着原子弹。高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野心勃勃,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措施

①建立联合国组织。

建立联合国是确立战后美国世界政治领导权的关键和组织保证。罗斯福筹建联合国的基本思路,是在美国的领导下,通过“大国合作”维持战后世界秩序。联合国在其成立初期,实际上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在罗斯福绘制的联合国蓝图中,大国合作是保证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战后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罗斯福提出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只有大国拥有否决权。

②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3)“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从美国当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主张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由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以取代大英帝国的世界金融霸权。

(4)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①时间:1944年7月1日至22日

②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③参与国家:美、苏、英、中等44个国家

④结果:基本上仍然是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宗旨名义上是为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保持各国货币的稳定,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实际上,美国是为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国际危机。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合并英、美占领区,并筹划在其成立德意志国家,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因此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并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1948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苏解除对柏林的封锁。然而柏林已成为两个城市,即东柏林和西柏林。

杜鲁门主义: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方案)》的通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

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北约:简称北约组织。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稍后,希、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长期以来,西欧国家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莫洛托夫计划:马歇尔计划出台以后,苏联为了抵制该计划并限制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在1947年7-12月间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称作“莫洛托夫计划”。通过这些协定,东欧与西方经济联系开始中断,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为成立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奠定了基础。

经互会: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49 年4月,苏、保、匈、波、罗、捷等 6 国正式宣布成立。经互会是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的步骤,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情报局: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1947年9月日,苏、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一小城成立该组织。据决议规定,成立情报局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实际上,情报局成为了苏联从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1956年该组织中止存在。

华约: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简称华约。1955年5月14日,苏、阿、保、民德、波、罗、捷、匈等8 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约总部在莫斯科。

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

旧金山和约: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美国及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和约。主要内容有:结束战争状态;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日本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等。同一天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苏、波、捷未签字,中、朝、越、印等国未出席会议。

朝鲜战争:1950 年6月25日~1953 年7月27日,朝鲜与韩国和美国之间爆发的战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三八线成接受日本投降的临时军事分界线。8月15日,朝鲜三八线以南成立大韩民国。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部成立。朝鲜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并于仁川登陆。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协定所确定的军事分界线即三八线后成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中、苏、美、英、法和有关国家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谋求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的国际会议。朝鲜问题未果,会议达成了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与《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会议缓和印支与亚洲的紧张局势简答题:

1、概述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一)欧洲的衰落-以欧洲的中心地位为基础的旧世界结构被打碎。(二)美苏实力增强,成为两个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益瓦解,世界的面貌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2、雅尔塔体系包括哪些主要的条约?在西方,关于分区占领德国及德国赔款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织的协议;《被解放的欧洲宣言》;1947年盟国与其它法西斯随从国意、罗、匈、保、芬签订的《五国和约》。在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