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
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
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
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
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
五国合约
“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
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
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
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
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铁幕演说/ 富尔敦演说(2007名词解释)
1946年3月;铁幕;主张美英军事同盟;反对公开原子弹秘密。
应该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抗衡苏联;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舆论准备。
杜鲁门主义
希腊土耳其;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美国有零点自由世界援助他国复兴的使命;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危害美国的安全;美国将援助各国自由人民。
要求国会4亿美元军事援助;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是美国对外政策上重要的里程碑;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
西欧经济遭受重创;西欧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美国的考虑:经济,政治方面;
援助原则:西欧是一个整体;美国尽量减少成本,西欧国家承担主要责任;西欧国家主动提出申请。
1947年6月马歇尔哈佛大学发表援欧演说;1947年7月巴黎经济会议召开;1948年2月美国通过了“援
外法”,4月正式执行。
影响:西欧经济恢复;美国控制西欧;抗苏力量上升。
大西洋联盟政策
战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
1946年冬至1947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
这项政策的要点:1 支持西欧的复兴与联合,而这样的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合作 2 美国要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联合的,繁荣统一的欧洲,使它作为一个强大的力量重新返回世界的舞台,同北美洲进行广泛合作。
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为了保持本国的经济繁荣,美国需要一个广阔自由的欧洲市场。
进而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第四点计划
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内容: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援助不发达地区。
影响:经济上(资本输出,销售市场);政治上(与苏联争夺;提高美国声誉)
苏联战后初期的目标
按照雅尔塔体系巩固二战后获得的领土;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地盘。
诺维科夫报告或《战后美国对外政策》(2009年名词解释)
美国想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对苏联采取了遏制政策;美国将在中间地带以及东欧与苏联对抗;美国正在考虑针对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情报局
1947年;意识形态领域和西方对抗;波兰;9国共产党;交流经验;相互协议的基础上配合行动;总部贝尔格莱德;1956年结束活动。
积极方面:反美,维和和平方面。
消极方面:成为苏联控制的工具,社会主义内耗。
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
背景:马歇尔计划;西方经济封锁。
组织:苏,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
委员会。
总部莫斯科。
协调计划,科技合作,对外贸易。
积极方面:加强了经济合作,技术交流。
消极方面:苏联利用其践踏他国主权。
1991年经互会解散。
布鲁塞尔条约
英国的“贝文计划”:1948年1月;英国对欧政策三原则;成立西欧联盟。
英国和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分歧。
美国的敦促。
1948年3月签署;防止德国的军事威胁;实际上是加强西欧安全合作,对付苏联的威胁。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4月起,苏联开始检查通过苏占区进入柏林的人和物;6月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
苏联在东占区和整个柏林也实行货币改革,并彻底切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陆路和水陆交通;西方国家为西柏林居民空运日用物资。
1949年美苏进行了秘密磋商,苏联取消了限制。
危机结束后,1949年5月,西区成立了联邦德国;1949年10月,东区也成立了民主德国。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或里约热内卢条约(2006年简答)
1947年8月至9月;里约热内卢;美洲国家维持和平与安全会议上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任何一国对美洲一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战略概念:美国提供核战略保护(“剑”),西欧出地面部队(“盾”)。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加入北约。
形成了以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防务体系,在欧洲与华约组织对抗。
20世纪60年代,法国推出北约。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北约调整了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普利文计划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提出在北约组织内建立联邦德国部队的建议;法国不安,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折中方案:成立“欧洲防务委员会”,组成“欧洲军”;德国可以参加“欧洲军”,但不得单独行动,不得参加北约,不得成立自己的国防军。
艾登计划和《巴黎协定》
1954年法国一会否决了重新武装德国的《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美国鼓动英国提出了“艾登计划”: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参加;西德参加北约;美英将在欧洲大陆长期驻军,消除法国对重新武装西德的疑虑。
各方在美国的压力下就“艾登计划”达成协定;在巴黎召开会议,签署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协定》: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美英法继续在该国驻扎;接纳西德参加北约;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更名为西欧联盟并接纳西德和意大利参加;西欧联盟在军事上纳入北约体系。
1955年5月,协定生效。
华沙条约
《巴黎协定》生效后,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等八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设立了政治协商委员会。
1955年6月正式生效。
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外交彻底断绝联系,建立新中国的外交机构,实行新的外交政策。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004名词解释):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废除不平等条约,清楚帝国主义在话特权和影响后,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中苏结盟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1月签订。
背景原因:安全需要;经济建设需要;壮大世界革命阵营;废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的旧约。
内容:一起防日本;不参加针对对方的同盟、协定;共同协商双方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发展两国经济文化关系;条约有效期30年,期满前为有国家非常,则自动续约。
意义:维和地区和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中苏关系增进;是新中国得到国际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开展
与友好国家建立并发展关系
清理在华的帝国主义势力
中美关系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朝鲜战争或抗美援朝
奠边府战役(2004年简答)
1954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至6月。
朝鲜问题:
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的实现。
旧金山合约或对日合约
1951年;
内容:终止战争状态;日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台湾、澎湖、千岛群岛等地方的一切权利和要求;盟国承认日本是主权国家,有集体自卫权,可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日本向受到战争损害的盟国给与赔偿。
《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对日合约》签订的同时,美日签订《日美安全条约》;
内容:日本允许美军驻扎在日本;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能把基地和其他军事权利给与第三国;日本接受美国的武器援助。
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2004年论述题):
澳新美安全条约:
多米诺理论(艾森豪威尔):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来的。
在印度支那战争的关键时刻,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4月7日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在东南亚,如果有一个国家落在共产党手中,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
这一理论意在为美国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支那地区的扩张制造理论根据。
人们常用“多米诺”来形容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连锁反应现象。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或东南亚条约组织(2004年简答):抵抗武装进攻,并防止和反对针对它们的颠覆活动;条约适用范围是东南亚一般地区、亚洲缔约国全部领土及西南太平洋一般地区,不包括北纬21度30分以北的太平洋地区
印巴分治或蒙巴顿分治方案(2001,2008年名词解释)
1947年6月,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方案”: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各土邦自由选择加入其中一个自治领;如土邦不愿加入任何两个,可以保持与应该原有关系。
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日后冲突埋下了伏笔。
《莫里森—格雷迪计划》
1946年应该提出的关于巴勒斯坦的“分省自治”方案:把巴勒斯坦划分为一个犹太自治省(占面积17%),一个阿拉伯自治省(占面积42%),两个由英国直辖的省(耶路撒冷、内格夫)的联邦国家,犹太省可以接纳犹太移民,整个联邦由应该统治。
联合国181(二)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1948年8月前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两个月之内,成立犹太国(56%)和阿拉伯国(43%);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共158公里为独立主体,有联合国管理。
第一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分治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成立,次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对以色列宣战;阿拉伯不团结,以色列取得战争主动权。
1949年2月,各国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