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罪中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具言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中的作用方式如下:1.在定罪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表现为:犯罪的主观要件(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与犯罪客观要件(行为、结果、特定的犯罪前提等)的有机统一。
2.在量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已然之罪上,犯罪是客观危害行为与主观恶性相统一,这是量刑的前提和刑事责任的主要根据;另方面,在未然之罪上,行为人的再犯可能即人身危险性(主观的)与罪前、罪中及罪后的各种个人表现(客观的)相统一,这是量刑必须予以考虑的根据之一,或者说是刑事责任的次要根据。
不少学者主张,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与人身(主观)危险性的统一。
3.在行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要表现为:主观的人身危险性的减轻及消失与征表人身危险性变化的罪犯的一切行为事实相统一。
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方面的条件。
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立论基础正确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中国刑法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必须先了解其理论和立论基础。
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以及司法上关于犯罪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是应该重视行为还是行为人,旧派(刑事古典学派)和新派形成了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的对立。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分别是旧派和新派在犯罪领域的基本立场。
客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客观行为及其实害。
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即反复实施犯罪行为的危险性,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危险性格。
但是,客观主义不是客观定罪,主观主义也不是主观定罪。
他们并没有在强调一面而否认另一面,只是将另一面绝对化或依附于一面而存在。
只不过,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缺陷也正是在于其理论预设。
刑法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

刑法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在我们日常学习的哲学课程当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是我们学习的必要知识之一,而且要求我们看待事物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想统一,才能够辩证的认知事物的属性。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作为一项原则始终贯穿整个刑法理论当中。
刑法学是以犯罪、刑罚以及二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学科。
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犯罪作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在犯罪行为的认识上,如果将主观罪过、目的和动机与客观外部行为事实绝对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就会导致犯罪认定以及刑罚裁量上的错误和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和偏差,我们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要做到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有必要了解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界定,主客观相统一的作用,以及单独的主观主义学说与单独的客观主义学说在整个刑法理论中的应用的局限,从而得出坚持主客观统一原则在刑法学理论中的一些认识。
刑法学中的主客观统一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的。
它在刑法中的指导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犯罪作为行为,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两者既相互冲突,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二,坚持实事求是,依照法定构成犯罪的条件认定危害行为的性质,防止主观臆断,克服定罪量刑过程中的片面性,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功效。
刑法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界定,我国刑法学认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认识的片面性。
我国刑法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
在我们平常的价值判断上的对象限于人的行为。
在观察人的行为时,着重主观要素,如动机、意思、性格与人格的是主观主义,着重客观外部动作及外界所引起结果的,是客观主义。
犯罪的现实是刑罚的标尺——兼论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 自对客观主义意志 自由论和主观主义行为
决定论矛盾的调和 。它克服 了客观主义所主张的只强调人的意志 自
由而忽视客观必然性的意志 自由论的缺陷, 同时又避免了主观主义所
本性本身所作出的判决, 因为林木所 有者所 占有的只是树木本 身, 而 主张的仅注重客观必然性而否定意志 自由的行为决定论的不足 。主 树木 已经不再 占有从它身上落下的树 枝了。 可见 , 捡拾枯树和盗 窃林 客观相统~原则是 以人的相对意志 自由论为理论基础 , 以马克思唯物
的重 点与核 心 , 而后 讲述 了主客观相 统一 原则在 我 国刑 法发展 中的现 状 以及 它在 我 国刑 法 中的地位 . 关键词 刑 法 主客 观 相统 一 马克思刑 法理论
中图分 类号 : 9 4 D 1
一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09 (09O.3.2 10 .522 o)6090
领 域 , 以得 知 , 客观 主 义 学说 那 里 , 期 古 典学 派所 谓 的绝 对 的 人 可 在 前
人平等的意志 自由以及后期古典学派 的无原 因的意志 自由事实上只 能是一种幻想, 这一 点恰恰在主观主义学说所主张的决定论中得 以证 明。 主观主义学说所主张的人类 学、 社会学等 因素是人的犯罪行为的 决定 因素是合理的、 唯物主义 的表现 , 问题 是主观主义学说把这种因 素看成是绝对的、 唯一的因素, 从而断然否定人的意志 自由, 说明这种 唯物主义是机械的、 形而上 学的, 其结果必 然导致宿命论。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为 , 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过 程中,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 的根据 ,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 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犯罪现 象 同样是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 用的结果。 在是否实施犯罪行为上, 内 其 因就是人 的犯罪的主观能动 性, 即犯罪 人的相对意志 自由, 意志过程 是直接决定实施客观行 为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具有发动或抑制行为
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偏重性

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偏重性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之为支撑我国刑法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立论和理论基础正确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必须先了解其理论和立论基础。
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以及司法上关于犯罪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是应该重视行为还是行为人,旧派(刑事古典学派)和新派形成了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的对立。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分别是旧派和新派在犯罪领域的基本立场。
客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客观行为及其实害。
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即反复实施犯罪行为的危险性,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危险性格。
但是,客观主义不是客观定罪,主观主义也不是主观定罪。
他们并没有在强调一面而否认另一面,只是将另一面绝对化或依附于一面而存在。
只不过,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缺陷也正是在于其理论预设。
客观主义将自由绝对化,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自由人,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意志;而主观主义则以行为决定论(意思决定论)为基础,至于行为只不过是行为人危险性的征表而已,不具有基础的意义,而行为的实害就更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了。
从中可以看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均有潜在的出发点构成其理论预设,这种“预设性选择,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不仅决定其理论的可能性,而且决定其局限性和脆弱性”。
而正是主、客观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使得主客观主义相统一和理论应运而生。
犯罪行为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认定

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各个细节,如时 间、地点、环境等,分析其对犯罪性 质和结果的影响。
犯罪结果
考察犯罪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包括 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社会秩序破坏 等,评估其严重程度。
主客观相一原则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在认定犯罪行为时,既要考虑行 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也要考虑 客观危害程度,确保两者相互印
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司法人员对于犯罪行为主客观方面的认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和 专业知识,导致认定结果存在偏差。
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要点一
完善认定标准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犯罪行为主客观方 面的认定标准,制定更加明确、具体 的规定,减少实践中的争议和分歧。
要点二
加强证据收集
应加强对犯罪行为主客观方面相关证 据的收集工作,提高证据的质量和数 量,确保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 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 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 为的能力。
02
犯罪行为客观方面认定
行为方式与手段
行为方式
犯罪行为的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如暴力、威胁、欺诈等。不 同的犯罪方式反映了犯罪人的不同动机和目的。
行为手段
犯罪手段是指犯罪人为达到犯罪目的而采用的工具、方法或策略。例如,使用 枪支、刀具等凶器实施暴力犯罪,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诈骗等。
要点三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应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 高其对于犯罪行为主客观方面的认定 能力和素质,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和公正性。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 考核机制,对司法人员的认定工作进 行监督和评估。
THANKS
感谢观看
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对犯罪行为主客观方面的认定,可以揭示犯罪行为的 本质和危害程度,进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客观的超过要素”视野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客观的超过要素”视野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由于某些客观要素诸如犯罪数额、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可能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所以,对刑法定罪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必须进行新的诠释:首先,危害行为概念本身即是主客观要素的统一体,客观的超过要素和主观罪过统一于危害行为的评价当中;其次,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所有客观要素都具有认识,仅要求对行为体素具有认识。
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承认,使得对主客观相统一的内涵认识更加深入,而不会导致客观归罪。
[文献标识码]A康诚(1974―),男,江西南昌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博士生,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湖北武汉430072)我国刑法关于在犯罪成立意义上所应遵循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危害行为,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并且主观要素应当与客观要素有机统一,[1](P103)主观罪过的内容与行为的形式应当具有一致性。
[2](P34)这个原则已得到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确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观点对其含义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因而不能适应现实的刑法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其一,客观上的危害行为与主观上的罪过统一于犯罪构成框架内,而危害行为概念本身并不含有主客观相统一的内容;其二,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素一概与主观要素对应,[3](P53)而且内容上一致,不允许存在不需要主观认识的客观要素。
[4](P65)笔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因为,随着对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深入,“客观的超过要素”①概念从刑法解释论的角度被提出,[5](P22-31)让我们不得不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传统含义重新思考:在犯罪构成中用来限制犯罪成立的客观要素,诸如某些犯罪数额、犯罪时间、犯罪地点,虽然伴随于行为,却无须行为人认识,而且,这些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共同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统一于危害行为的评价过程中。
一、犯罪构成中“客观的超过要素”之分析危害结果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5](P29)在学者的论著中已有涉及,本文探讨犯罪数额、犯罪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因为对这些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认识可以深化对“主客观有机统一”内涵的理解。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项基本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人类实践的总结,认识要求我们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其基本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一:首先是认识主体在认识相应客体时应当做到主观方面于客观方面的相统一,即认识主体的认识是建立在正确的主观意志和客观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两者均不可或缺;二:其次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主观方面和客体行为表现的正确把握,即在认识认识客体时,应当合理地将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结合起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作为我国刑法中定罪的原则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要求。
有的学者将对此原则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一:即所谓的狭义说,认为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仅指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如有的学者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国刑法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犯罪构成的时候,要把犯罪构成要件置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明确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由人去实施的,并且只有当他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质有辨认能力,对是否实施这一行为有控制能力,而又故意或过失的地实施这一行为,以致危害社会时,才负担刑事责任,否则,其所实施的行为即使在客观上给社会造成了某种损害,但主观上缺乏辨认、控制能力或者虽然有辨认能力而无故意或者过失,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具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就不是犯罪行为。
另有学者认为: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是指只有当一个人在一定的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刻感受的危害行为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时,才能认定其为犯罪。
(二),即广义说,认为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包括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相统一和认定犯罪的司法人员的认识与案件的客观事实相统一两方面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定罪原则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主观和客观不仅仅是犯罪要件与客观要件,更主要是对犯罪的评价标准,我们主张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是指对犯罪的评价采取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参照标准。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生成与内涵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生成与内涵【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生成与内涵作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指出该原则的生成直接导源于主、客观主义及折衷主义刑法理论之缺陷,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该原则不仅在定罪、量刑、行刑过程起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刑事立法、司法及刑法解释都起根本性指导作用【关键词】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生成/内涵/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生成之前提条件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产生的前提条件直接导源于前述主、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与折衷主义之缺陷,正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刑法理论的片面性与折衷主义刑法理论的不稳定性,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理论应运而生。
我国有学者指出了资产阶级刑法理论中也有主客观相统一的因素。
对此,我们并不否认,但认为,如果把资产阶级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偶然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看成是与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一样的东西,是欠妥当的。
我国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是定罪、量刑与行刑过程中一切主客观因素辩证的有机的统一,而所谓的资产阶级刑法中的“统一”充其量只不过是“结合”而已,如同有的论者所指出,“并合主义虽然也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并非有机统一,而是一种折衷。
”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不少刑法学者认为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价值之一乃在于克服资产阶级刑法中客观主义的“客观归罪”与主观主义的“主观归罪”的弊害,作到不枉不纵,准确而科学地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例如,有的教科书在论述这一原则时指出:“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是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刑法中的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本对立的,同时,也是对资产阶级刑法理论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片面的定罪学说的否定。
主观归罪和主观主义把犯罪意思作为犯罪成立的基本要件,把人身危险性、反社会性格、犯罪动机等主观要素,作为认定犯罪和适用刑罚的标准。
至于是否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是否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和结果与被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之间有无,则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刑事案件判刑最低标准

一、刑法定罪量刑的标准是什么定罪是以犯罪构成为根据的,因而定罪是一个罪体与罪责相结合的过程。
定罪原则,就是定罪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则,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这里的主观与客观是指对犯罪的评判标准。
主观,指主观标准,以此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就是主观主义。
客观,指客观标准,以此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就是客观主义。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指在犯罪评价上采取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标准。
定罪主观主观是指对犯罪的主观评价,即对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的考察。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主观恶性集中体现在责任这个概念上。
责任意味着行为人在具有责任能力和故意或者过失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因而具有谴责可能性。
因此,责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主观恶性的问题。
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主观恶性集中体现在犯意这个概念上。
对犯罪要求有犯意,在英美刑法的以下原则中得以体现:“没有犯罪意图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在英美刑法中,检验犯意具有两种标准: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
客观标准是指对每个案件的事实都要考察被告人的行为是否达到了在当时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标准。
如果事实查明被告人的行为没有像一个遵从道德准则的人所应当实施的行为那样,这就证实他有犯罪意图。
尽管采用公认的道德准则作为认定犯罪意图的标准实际上意味着法院客观地评价被告人的行为,然而,在相当程度上必须考虑被告人真实的心理活动,这就出现了主观标准。
因此,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在定罪时都注重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以此作为定罪的主观根据。
定罪客观客观是指对犯罪的客观评价,即对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的考察。
所谓客观危害是指对社会造成的侵害,这种侵害主要是通过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一定犯罪结果体现出来,因而具有某种客观性。
客观危害首先是行为的属性,根据行为是否具有客观危害可以将犯罪行为与非罪行为加以区分。
其次,客观危害是一种事实,即犯罪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危害社会的事实,这一事实也正是定罪的客观基础。
最后,客观危害是对法益的侵害,因而具有不法的性质。
论述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它指的是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具体来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主观上必须有犯罪故意或者过失,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严重威胁或已经造成现实的侵害。
缺少主观或者客观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条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实现依赖于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和刑罚的全面考量。
在犯罪问题上,行为及其实害(客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在刑罚的问题上,行为人及其人身危险性(主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这种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报应和预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
在现代社会,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于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造成的客观危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公正的定罪和量刑。
同时,它也强调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防止因主观臆断或者客观归罪而导致的司法不公。
总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重要原则,它对于保障司法公正和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得到公正的定罪和量刑,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定罪的原则

定罪的原则定罪原则,是指司法机关进行定罪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关于定罪原则,我国学理界的意见相当不一致,概括起来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一原则说。
该说认为定罪原则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1第二种观点是两原则说。
该说认为,定罪的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2第三种观点是三原则说。
该说认为,定罪原则包括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罪的法定原则和平等公正原则;3第四种观点是四原则说。
关于具体哪四项原则,学者们又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包括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平等公正原则和疑罪从宽原则;4有学者认为包括合法原则、平等原则、协调原则和谦抑原则。
5有学者认为包括前述前三项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6也有学者认为包括依法定罪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7还有学者认为定罪的原则包括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罪的法定原则、平等公正原则和审判独立原则。
8笔者认为,确定定罪原则的标准有三:一是定罪原则必须贯彻、体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二者中派生出来,是二者的具体体现。
这是因为,定罪活动是司法机关融程序法与实体法于一体的司法活动,无其一则无定罪活动,必须坚持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
二是定罪原则必须贯彻于定罪活动全过程,具有普遍指导力和约束力,而非阶段性、局部性。
三是定罪原则必须围绕定罪目的来设定,应该能够保证定罪目的的实现。
这是因为,过程中的全部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目的的实现,目的制约活动所遵守的原则,原则应围绕目的设定,背离目的的原则毫无意义。
基于这三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定罪原则应包括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合法原则、平等原则和谦抑原则。
一、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主客观相统一的理论,在我国,最初是作为犯罪构成理论的核心所提出。
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结构本质,也即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
当然,该理论的提出旨在反对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归罪和主观归罪,是应实践需要而提出的,但却是刑法理论,尤其是犯罪论研究的质的飞跃。
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重要性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所谓主客观相统一,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即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在其故意或者过失危害社会的心理支配下,客观上实施了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严重威胁或已经造成现实的侵害。
如果缺少其中主观或客观任何一个方面的条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该人承担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相统一,缺一不少。
缺少其一犯罪就不能成立。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便于法官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
犯罪主体在意识意志的控制之下实施一定危害社会行为,侵害了犯罪客体,造成了危害结果。
若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无刑事责任能力,则法官就不能认定他有罪。
刑事责任能力定义在上文以提到,此处不在赘述。
我国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主要是从年龄大小和精神状态发面来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在意识意志控制之下实施的危害行为,即要阐述的是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之时是否有罪过(故意和过失)。
根据其罪过来看犯罪嫌疑人是过失犯还是故意犯。
犯罪客体决定着犯罪性质即犯了什么罪。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这三个概念的定义范围越来越精确。
从犯不犯罪(一般客体)到犯何类罪(同类客体)到最终的犯什么罪(直接客体)。
由此,法官可以逐渐的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和犯何种罪。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使法官量刑更加的科学。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法官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故意犯还是过失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而且应注意的是犯同一罪,过失犯比故意犯的量刑要轻。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必要要件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要件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当危害行为造成相同的危害社会结果。
由于具体的危害行为的不同,方法不同,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能导致量刑可能不同,如加重处罚。
定罪应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

定罪应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定罪是指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司法审判后,依照法律规定量刑、判决等处罚手段的过程。
在定罪过程中,法庭审理主要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进行综合判断。
该原则是指,认定犯罪事实要结合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统一,实事求是进行客观证据研究,结合犯罪主观故意作出合理犯罪认定。
下面就来阐述一下定罪应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的意义以及实践操作。
首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定罪中的重要意义在于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犯罪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人类行为却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特点。
犯罪主观因素受诸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多重解释。
因此,如果仅仅根据某种主观远见,进行犯罪认定,则有可能判错冤枉无辜的人,丧失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其次,在定罪应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的实践操作中,必须存在严格审慎的态度和完备的证据体系。
主观因素往往是难以直觉的,主观意识的表现常常利用人类语言系统、文化传统、艺术审美表现等形式进行表现。
这就需要在犯罪案件审讯过程中,将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人品性格、心理学素质和动机感情作为判断依据之一,进行替代推理和设想分析,确保案件真相和决策正确。
而客观证据则是定罪的基础,它贯穿审判的全过程,应当真实、客观、完备、可信,而且必须符合法律的证明规则和证据标准。
客观证据包括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对证人的询问、对物证、书证、电子证据等的鉴定等。
通过对客观证据的合理使用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才能最终确定犯罪的事实及其犯罪程度,进而实现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
再次,在定罪应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判断的实践操作中,强调了犯罪认定标准的灵活度和整合性。
这是因为,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其逃避方法、心理动机、标准要素的侧重点和实际影响等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的划分应该是具有灵活性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分析和情感态度也应该角色分析,进行刻画,才能很好地平衡主观和客观元素。
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容动摇

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容动摇刑法主客观相统1原则不容动摇——最高法院有关“奸淫幼女犯罪”司法解释专题研讨会纪要阴建峰 1、专题研讨会概况 1位貌似成人的幼女通过网上交友,先后与九个青少年发生性关系。
在此案中,是否应以行为人明知性行为的对象为幼女作为认定奸淫幼女犯罪的必要要件呢?2003年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所请示的这1案件,发布了《关于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的司法解释,其主要内容为:“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2百3十6条第2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本是1个甚为寻常的司法解释,但由于有关方面的关注以及学者的评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竟致批判之风日盛,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综观对该司法解释的诸多责难,已不仅仅局限于个罪的认定问题,甚而牵涉到1系列刑法基本理论问题,亟待澄清。
有鉴于此,2003年9月1日下午,由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奸淫幼女罪’司法解释专题研讨会”(本中心刑法专题论坛总第八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
此次研讨会深受各方的关注,共有80余人与会。
其中,既有高铭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暨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王作富(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曹子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丁慕英(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樊凤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张泗汉(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原研究室主任)、梁华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李文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教授)、张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礼华(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教授)等我国刑法学界的资深教授,也有赵秉志(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振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卢建平(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暨常务副秘书长)、黄京平(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方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游伟(华东政法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梁根林(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等中青年刑法学者,还有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在京新闻媒体的记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
论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犯罪构成主客观相统一

论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作者:鲁宏立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素来被称为是刑法理论中的基石条款,对于刑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对于司法实践中的定罪、量刑、行刑等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对于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刑法理论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其次介绍了刑法理论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地位,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刑法;定罪;原则一、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在我国刑法体系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基本原则,也是刑法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我国刑法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刑法理论精髓后,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形下形成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精神内涵。
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具有历史继承性、包容性、科学性的特点,除此之外,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四要件理论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于主观要件、主观方面、客观要件、客观方面的认定和结合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于刑罚的确定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在定罪量刑时除了考虑刑法规定的主客观要件以外,还需要对于未纳入刑法的主客观要见进行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也会对犯罪分子的定罪量刑具有影响。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也有重要体现,犯罪分子服刑期间具有悔过、认罪表现,无犯罪危险的认定需要结合犯罪分子在服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判断,需要从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的具体表现和思想表现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判断犯罪分子的再犯危险和人身危险性,从而判断犯罪分子是否可以缓刑、假释、减刑等。
简而言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定罪、量刑、服刑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定罪期间,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犯罪嫌疑人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认定。
刑事案件定罪金额认定原则是什么

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原则是什么很多涉及到刑事案件的犯罪都是和⾦钱相关的,所以在判刑的时候会考虑到⾦额的⼤⼩来认定,常见的案件类型就是诈骗和偷窃,那么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是怎样的,店铺⼩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原则是什么犯罪数额的认定应遵循主客观相⼀致原则。
主客观相⼀致的原则,是指犯罪的成⽴不仅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为,⽽且要求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还要求主客观内容具有⼀致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条的规定,不具有罪过的⾏为所造成的客观损害,如同⾃然灾害、⾃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害⼀样,不具有刑法意义。
因此,具有主观罪过是犯罪数额认定的基础。
从犯罪⼈的⾓度,犯罪数额可以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实际数额。
前者是指⾏为⼈实施犯罪时主观指向的犯罪数额,⽐如,保险诈骗中虚报的损失数额、合同诈骗中的标的数额、受贿中意图收取对⽅财物的数额等。
后者是指⾏为⼈通过实施犯罪客观涉及的犯罪数额。
⽐如,各类诈骗犯罪中实际骗取的财物数额、各类渎职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受贿中实际索取和收受的财物数额等。
可见,犯罪指向数额主要表现⾏为⼈的主观恶性或者说⼈⾝危险性,犯罪实际数额主要表现为⾏为的客观危害或者说社会危害性。
⼀般认为,犯罪的本质是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的统⼀,客观危害较之主观恶性处于更为核⼼的地位。
因此,犯罪实际数额才是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对于你提出的“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问题,店铺⼩编已经整理出来了,刑事案件定罪⾦额认定在于具有主观罪过是犯罪数额认定的基础,犯罪数额可以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实际数额,所以⼀般都会进⾏多⽅⾯的考虑,有问题欢迎咨询店铺律师。
刑法基本原则

案例:被告人宋某(系农行营业所会计)2001年5月,使用 两份已经作废的共计240万元的贷款契约,骗取了营业所 主任的签字,将其存入营业所,后30次将款取走,据为己 有。另外还查出宋某曾1999年2月挪用公款60万元给他做 生意。2001年一审法院以贪污罪判处宋某无期徒刑,以挪 用公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两罪合并执行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宋某未上诉。但检察机关认为,宋某 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职务之便贪污国家公款240余万元以及挪用公款60万元的 犯罪事实,且在侦查、起诉环节拒绝不认罪,截至一审判 决前,仍不供述赃款去向,造成近163万元国家财产下落 不明。法院以贪污罪判处宋某无期徒刑量刑不当。2002年 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宋某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讨论:检察院的抗诉是否正确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 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对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 指导和制约意义,并体现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 二、内容 1979年刑法没有明确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第3条)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第4条)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5条) 罪责自负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 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刑。
分析:褚某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 突出贡献,但决定刑罚主要根据犯罪的事实、 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一个人不 能因为过去有功就可以犯罪,或是享受犯罪 认定和处罚上的特权,应遵循适用刑法人人 平等原则。因此,其过去的成绩不能对量刑 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功绩可作为酌定情节予 以考量。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平等与区别对待:
刑法平等是在刑法领域中对相同情况相同对待,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平等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差别, 允许合理差别:如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从宽处理、对 累犯从重处罚等。而在这里,对于所有的未成年人、 累犯均应平等对待。
刑法案例的法律原则(3篇)

第1篇一、引言刑法案例的法律原则是指导我国刑法案例审理和判决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刑法案例的整个诉讼过程,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刑法案例的法律原则。
二、刑法案例的法律原则概述刑法案例的法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 依法治国原则3. 法律适用原则4. 证据裁判原则5. 罪刑法定原则6. 刑法适用从轻、从宽原则7. 刑法适用时效原则8. 刑法适用法律解释原则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意味着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益,不论其社会地位、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
在刑法案例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2. 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审判,应当依法进行,不受任何外部干预;3. 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判决,应当公正、公平、公开。
四、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原则是我国刑法案例审理和判决的核心原则,要求各级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执法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依法治国原则在刑法案例中的体现如下:1. 严格依照刑法规定定罪量刑;2. 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3. 依法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4. 依法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五、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法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适用原则在刑法案例中的体现如下:1. 严格依照刑法规定定罪;2. 依法确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刑事责任;3. 依法确定刑罚的轻重;4. 依法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等制度。
六、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以证据为依据,依法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确保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公正性。
证据裁判原则在刑法案例中的体现如下:1. 依法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2. 依法排除非法证据;3. 依法认定犯罪事实;4. 依法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罪中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在刑法上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在我认为是行为人主观上有实施这个犯罪行为的意图,而他客观上也采取了相关的行为以实现这个意图。
而定罪,即是法官根据查清的案件事实对案例进行定性的活动。
当然这只是刑法上对定罪的狭义解释。
而为了实现司法上的公平公正,实现法律武器的真正作用,我认为在法官在定罪活动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的定罪过程中,却经常出现主观归罪与客观归罪的错误行为。
内心有恶,而遵循自己内心的恶而产生相关行为。
这才是在我看来真正的法律应该惩罚的恶。
人非圣贤,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恶念,都有过那么一瞬间有犯罪的想法。
如果仅仅因为这心中有过的罪恶想法就将其定罪,那么我觉得,这个世界将无人幸免,都会面临牢狱之灾。
然而在定罪活动中,客观归罪却是常客。
精神病人发病,在意识混乱时犯了罪,是否为罪?意外事件的发生又是否为罪?出于善意的行为却导致了危害结果,而这又是否为罪?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应该为罪。
法律真正存在的意义是惩罚人们内心的恶,重不在惩罚,而在于规范。
这些行为背后,并没有一个罪恶之源在支配着他们,而将他们定罪,那么就违背了法律存在的初衷。
近来著名的赵宇案中,听到女子呼喊救命,赵宇挺身而出与意图强奸女子的李某搏斗,在斗争的期间,赵宇一脚之力踹破了李某的腹部致其破裂。
而因此,晋安市公安局竟以过失致人重伤罪将其
定罪。
这不是一件看起来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吗?本是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结果却是犯了罪。
仅仅凭借赵宇将其踢致重伤这一客观结果,而将其定罪,却忽略了其主观意愿中是以救人为目的。
而非是对李某怀有恶念。
这样的定论,完全违背了法律维护正义的这一理念。
还给社会灌输了错误的理念,即伸张正义也犯法。
有学者指出:“定罪活动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案件事实即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司法人员首先需认识这种客观存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与案件事实本身符合。
这是首要的、极为关键的一步,它关系到定罪目的能否实现。
所以在定罪中,遵循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主观罪过是一定客观行为得以发生的原因,而一定的客观行为又是这一主观罪过发展的结果。
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赵宇主观上并没有想法犯罪,虽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
但该行为并非是主观罪过发展的结果,缺乏主观要件。
不符合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而应该是一个善意的行为。
在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中,一致一词包含了多种含义。
在我看来,首先表示为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要共存,其二者缺一不可,其次表示为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要有关联,即因果关系。
有因才有果,有恶念才会有恶行,最后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要有一致性,不管在内容还是性质上都应具有危险性。
而只有符合了这些条件,才算是贯彻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司法人员才方可据此定罪。
综上,人的犯罪行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产物。
所以,人的犯罪行为是一定的客观危害行为加一定的主观危害行为的统一。
而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在定罪过程中,遵循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