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种植业现状分析报告
淮安市种植业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淮安市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此种植业在淮安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告旨在对淮安市的种植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整体情况2.1 种植业面积和产量根据统计数据,淮安市拥有大片的耕地,种植业面积居江苏省首位。
在全部农业用地中,种植业占比达到80%以上。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其中以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
近年来,淮安市的种植业产量稳步增长,重要农作物的总产量也在逐年提高。
2.2 种植业结构淮安市的种植业结构较为合理,各类作物有机协调发展。
水稻是淮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占据着较大的种植面积,同时小麦、玉米等作物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外,淮安市还注重优质蔬菜、果树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
2.3 种植技术和装备淮安市种植业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装备,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民普遍应用了新型播种机、喷药机和收获机等农机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质量。
种植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农业科技的支持,淮安市设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三、问题及挑战3.1 市场需求波动淮安市的种植业面临着市场需求波动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种植业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农产品的需求有所下降,而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
因此,淮安市的种植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对高质量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3.2 土壤质量和环境污染土壤质量的恶化和环境污染对淮安市的种植业造成了威胁。
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和施肥不当,部分土壤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情况。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也会污染环境。
因此,淮安市需要加强土壤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绿色种植业的发展。
3.3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淮安市的种植业还面临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挑战。
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种植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种植业从业人员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近40年来,淮安市土地的pH值发生了一些变化。
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度的指标,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土地的pH值变化规律对于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管理。
我们来看一下淮安市近40年来主要土属的pH值变化情况。
淮安市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城市,土壤类型多样,涵盖了河滩地、盐碱地、水稻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通过对各类土地的pH值进行观测和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整体上来看,淮安市的土地pH值变化趋势并不平稳。
在过去的40年里,部分土地的pH值发生了较大的波动,这与土地的利用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pH值变化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对土地pH值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40年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土地的酸碱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工业化对土地酸碱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土地受到了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土壤酸碱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也是影响土地pH值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地逐渐被城市用地所替代,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影响了土地的酸碱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酸碱度变化对土地的影响。
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对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植物的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效果。
酸碱度的变化也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环境都是不利的。
对土地酸碱度的调控也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关系。
合理调控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减少土地受到环境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合理调控土地的酸碱度。
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质,减少对土地酸碱度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对土地的影响。
基于淮安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对策研究阚中华
2012年第12期(总第410期)上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使城市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也是三农难题破解的有效措施。
城市化发展对土地资源具有依赖性,城市不断扩张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有限性的自然属性刚性约束着城市化进程。
淮安地区处于苏北腹地中心,为长江三角都市圈的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战略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江苏省苏北腹地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成为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必然现象,土地资源供应压力成为淮安城市化进程的瓶颈。
城市外延扩张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是淮安城市化面临的客观现实,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规划导向不吻合,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化解城市化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缓解土地供应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不可回避的课题。
1淮安城市化发展现状1.1淮安土地资源概况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河流域下游,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偏南接扬州,南邻安徽,西接宿迁。
全市土地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9万人,下辖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和清河、清浦、淮安、淮阴4区。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分布有低矮丘陵,地貌有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等主要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耕地和水域面积占比较大,2010年淮安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市人均土地面积18.69平方公理,拥有耕地总面积39.97万公顷,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他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穿境而过,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等湖泊。
表12011年淮安市土地面积状况统计表县区全市清河清浦淮安淮阴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土地面积(平方公理)人口(万人)539243211991109387736人均土地面积(平方公理/人)资料来源:淮安政府网http://www.huaian.gov.cn/,2011-11-26/2012-7-181.2淮安城市化发展水平“十一五”以来,淮安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人口总量快速增加,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从五位一体角度分析淮安的发展现状
从五位一体角度分析淮安的发展现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圆满完成。
围绕将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中心城市的性质、规模、都市区空间结构、市域城镇体系、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要指标。
二是积极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江苏省的“五个一体化”要求,相关系列规划即将完成并付诸实施。
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
按照“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做大做强淮安中心城市,打造4个市域次中心城市,着力发展8个重点中心镇,积极培育20个特色小城镇,将116个乡镇归并为53个小城镇。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对现代农业在机制、体制、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
全市各县区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了清浦、淮阴区设施蔬菜种植区域;淮安区露地蔬菜、早熟西瓜种植种植区域;涟水、洪泽、金湖水生蔬菜、水禽、水产“三水”产业发展区域;盱眙县丘陵山区开发、果品、中药材和野生蔬菜种植区域。
通过实施品牌农业带动战略,现代农业得到长足推进。
全市共获得“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13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96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农产品5个。
已制订以“淮米”、“淮菜”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29个,其中江苏省地方标准28个、淮安市地方标准52个、企业标准49个。
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斤以上,位居全省第三位;设施农业面积86.89万亩,列全省第四位。
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6户、注册资金8646万元,均位列全省第一。
到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26元,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19.8万元,乡镇公共财政平均收入在1亿元以上。
全市整体上已从温饱向全面小康跨越,预计2014年即可实现以县为单位达小康目标。
城乡客运一体化向前推进。
淮安市未来发展SWOT分析
淮安市未来20年发展SWOT分析一、淮安概况与经济发展现状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省辖市,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940毫米,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水域4万公顷。
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销、凹土储量分别达26万吨、1亿吨和0.65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江淮平原重要商埠和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投资政策优惠,是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
近年淮安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淮安南面紧邻中国新兴的,飞速发展中的,在祖国国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
并且与中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近在咫尺;东面紧邻沿海地区,本身处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域当中,是中国最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几个经济洼地中的一员;而北面接壤的则是中国除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以外第三条具有全国意义,在国土开发当中具有至关作用的大陆桥经济带。
同时淮安也处于中国五大河流当中唯一没有深度开发的淮河流域,是淮河沿岸最大城市、最大工商业中心。
二、优势分析(S-Superiority)2.1 区位交通方面淮安具有明显优势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
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水运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淮安市自然环境概况
淮安市自然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位于淮河中下游,洪泽湖南岸,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地处北纬32°43′-33°13′,东经118°11′-118°54′。
*****东和金湖县、安徽天长市相邻,南、西与安徽来安县、明光市交界,北与洪泽、泗洪县接壤。
总面积2482.7平方公里,境内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典型丘陵山区。
*****设立于2015年5月。
地处江苏省盱眙县西南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毗邻国家级森林公园——铁山寺,境内有紫金山天文台观测站、古代跑马场、*****度假村和杜梁山农业科技示范园。
248省道从境内穿过,一小时即可到达南京。
行政区域面积174.42平方公里,人口3.94万人,辖2个居委会,分别是王店居委会和古城居委会,辖14个村委会,分别是杜山村、杜山村、杨山村、北山村、陡山村,化农村、凡岗村、民建村、梁郢村、安乐村、西湖村、*****社区。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9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5580人,教师320人,初中升学率95%。
新建校舍2200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5所,新建一栋1200平方米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完善中学教学配套设施,*****中学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初中。
全镇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47人,有X光机2台,心电图机2台,胎心临护仪2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完成436户草危房和救灾房建设,13万人参加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保险,相继建成农民健身广场、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有2000人先后参加了科技文化培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项目位于淮安市**********梁郢村狮子山,地理位置图详见图4.1-1。
4.1.2地形地貌*****处在扬子淮地台——下扬子台坳——洪泽建湖隆起——盱眙穷断褶——纬桥上河郢隐伏断褶隆起带之上,基底之上堆积有下第三系渐新统三垛组的暗红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厚度约165m 左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淮安市洪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五月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项目名称:淮安市洪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编制单位: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政府技术承担单位: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编制时间:2017年5月总目录第一部分淮安市洪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文本第二部分淮安市洪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说明淮安市洪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文本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一、工作目的 (2)二、指导思想 (2)三、工作原则 (3)四、编制依据 (3)五、期限范围 (7)第二章工作背景 (8)一、区域概况 (8)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9)三、规划实施成效 (11)四、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9)一、土地利用战略 (19)二、主要指标安排 (20)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2)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2)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4)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8)一、加强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28)二、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三、协调推进“三线”划定 (34)第六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35)一、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35)二、全面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 (36)三、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36)四、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管护责任 (37)第七章农用地保护与利用 (38)一、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 (38)二、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1)一、明确生态功能区划 (41)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42)第九章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及流量指标归还 (44)一、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布局 (44)二、流量指标归还计划 (44)三、资金保障和监管措施 (45)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指标落实和清单调整 (47)一、重点建设项目指标落实 (47)二、重点建设项目清单调整 (47)第十一章对下级规划的引导和调控 (49)一、高良涧街道 (49)二、朱坝街道 (49)三、黄集街道 (50)四、蒋坝镇 (50)五、岔河镇 (50)六、西顺河镇 (50)七、老子山镇 (51)八、三河镇 (51)九、东双沟镇 (51)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52)一、健全规划实施行政机制 (52)二、完善规划实施经济机制 (53)三、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55)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6)五、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57)前言《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及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11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淮安市郊农业土壤养分评价分析
近年来 , 准安市加快了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发展 的步伐 。 但 自 18 9 0年第 2次土壤普 查以来 , 全市土壤肥 力家底 不清 ,
土壤 肥 力 演 变 规 律 和动 态 不 明 , 同 作 物施 多少 肥 、 么施 肥 不 怎
测 定 土 壤 有机 质 含 量 ( 铬 酸 钾 油 浴 法 ) 速 效 氮 含 量 ( 解 重 、 碱
土 壤 是 植 物 生长 的 载 体 , 供 给 植 物 生 命 的 大 部 分 必 需 能 元 素 。 。 土壤 养 分 是 土 壤 肥 力 的 重 要 指 标 , 农 作 物 的 生 受
态平 衡 中 。土 壤 各 种养 分 含 量 受 自然 因 素 如 温 度 、 水 等 降 影 响 , 时也 受 人 为 因 素 如 利用 方 式 、 作 方 法 、 同 耕 轮作 方 式 、 施 肥 及 灌 溉 等 措施 的 影 响 。合 理 的 土 地 利 用 可 以 改 善 土 壤 结 构 , 强 土 壤 对 外 界环 境 变 化 的 抵 抗 力 , 合 理 的 土地 利 增 不
摘 要 :以江 苏 省 淮 安 市 市郊 的农 业 土壤 为对 象 , 究 了土 壤 耕 层 的 主 要 养 分 含 量 和 酸碱 度 。结 果 表 明 : 机 质 含 研 有 量 偏低 , 有 达 到 作 物 良好 生 长 的 标 准 (> % ) 速 效 氮 平 均 含 量 为 19 6 / g 处 于低 水 平 ( 没 3 ; 1 .0mgk , 3级 ) 设 施 土壤 有 效 ; 磷 含 量 较 高 , 大 田和 蔬 菜 田含 量 偏 低 ; 菜 地 有 效 钾 含 量 平 均 为 6 .4mgk , 于 中 水 平 ( 而 蔬 0 0 / g 处 4级 ) 设 施 和 大 田 土 壤 ,
淮安市区1988-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图
解译标志序号影像类型TM影像特征1 耕地深红色或红白色,几何特征较规则,边界清楚,空间上呈格网状2 林地成片鲜红色或深灰绿色,色调较均匀,边界自然圆滑但不规则,结构较粗糙3 草地粉红色或深青色,结构均一,面状、条带状,边界清晰4 水域黑蓝或淡蓝色,片状或者带状,边界清晰5 建设用地灰蓝色或黑灰色,形状规则,呈团状或者片状,面积较大,一般有交通线穿过,居民点内部和村庄周围通常栽种树木,呈现红色阴影6 未利用地白色、灰白色,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淮安市土地利用数据1988年土地利用图2000年土地利用图1988年2000年淮安市区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类型1988年面积/2km2000年面积/2km2005年面积/2km耕地172.545 449.121 584.100林地710.904 456.518 249.991草地319.595 78.863 234.52建设用地134.306 451.156 105.771水域84.3562 99.9928 395.531未利用地245.812 131.848 97.5862000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分类名称未利用地水域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5.5011.7195.89 5.1469.0858.47耕地18.67 3.2545.32 2.1029.9373.24林地48.197.45234.3923.90232.56164.34草地39.61 5.1853.8329.1280.08111.73建设用地19.760.6118.9118.3844.2232.39水域0.0971.730.740.210.6010.95注: 表中行表示2000 年的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 列表示2005 年的第j 种土地利用类型; 表中的数值表示2000 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2005 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淮安地形地貌(打印)-推荐下载
淮安市地貌分析我叫杨峰,来自江苏省淮安市。
自我出身到现在已在淮安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淮安时总感觉淮安没有海边城市的繁华,没有西北城市的粗犷,没有南方城市的舒适宜人。
但当我真正走出淮安,才深深地觉得淮安真的很好。
学过地貌分析知识之后,经过查阅资料,我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淮安,并且对于淮安的爱变得牢不可破。
以下是我对淮安地貌的简要介绍。
一、淮安地貌概况。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32 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50 公里,面积10072 平方公里。
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
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无崇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
盱眙县仇集镇境内无名山真高231米,为全市最高点;楚州区博里地面真高仅2.3米—3.3米,为全市最低点。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沐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
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 %,是典型的“平原水乡”.二、淮安的土壤水文。
淮安市属黄淮和江淮冲积平原。
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
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在7~8之间。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87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87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查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市区乡镇规划的请示》(淮政发〔2010〕55号)、《关于报请审查涟水等6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其乡镇规划的请示》(淮政发〔2011〕154号)悉。
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和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淮安市清浦区所辖和平镇、武墩镇、盐河镇、黄码乡、城南乡、清安街道;淮安市清河区所辖钵池乡、徐杨乡、柳树湾街道、水渡口街道;淮安市淮阴区所辖王营镇、赵集镇、韩桥乡、吴城镇、南陈集镇、古寨乡、徐溜镇、五里镇、丁集镇、袁集乡、码头镇、新渡乡、王兴镇、棉花庄镇、老张集乡、刘老庄乡、凌桥乡、三树镇、渔沟镇、吴集镇、西宋集镇、江苏淮阴经济开发区;淮安市楚州区所辖平桥镇、上河镇、建淮乡、马甸镇、朱桥镇、溪河镇、施河镇、车桥镇、泾口镇、流均镇、博里镇、仇桥镇、复兴镇、苏嘴镇、茭陵乡、宋集乡、钦工镇、顺河镇、季桥镇、城东乡、席桥镇、三堡乡、林集镇、南闸镇、范集镇、淮城镇、白马湖农场、南马厂乡;涟水县所辖涟城镇、高沟镇、唐集镇、保滩镇、大东镇、五港镇、梁岔镇、石湖镇、朱码镇、岔庙镇、东胡集镇、南集镇、义兴镇、成集镇、红窑镇、陈师镇、前进镇、徐集乡、黄营乡;洪泽县所辖岔河镇、黄集镇、三河镇、共和镇、蒋坝镇、西顺河镇、老子山镇、东双沟镇、万集镇、仁和镇、高良涧镇;盱眙县所辖盱城镇、马坝镇、官滩镇、旧铺镇、桂五镇、管镇镇、河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明祖陵镇、铁佛镇、淮河镇、仇集镇、观音寺镇、维桥乡、穆店乡、王店乡、古桑乡、兴隆乡、三河农场;金湖县所辖黎城镇、戴楼镇、金南镇、闵桥镇、塔集镇、银集镇、前锋镇、吕良镇、金北镇、陈桥镇、涂沟镇、复兴圩农场(复兴管理区)、复兴圩农场(湖羊管理区)、宝应湖农场、武警农场、泗湾湖农场、运西农场、六普农场、粮棉原种场、滩涂开发公司共130个镇(乡、街道、开发区、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区域概况 (3)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问题 (3)第三章规划目标 (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7)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10)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0)第二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 (12)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3)第四节农村土地整治 (14)第五节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5)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 (17)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20)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2)第九章附则 (24)附表 (25)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编制目的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制定《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2条规划编制任务1、落实淮阴区下达的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控目标和指标,结合五里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以及镇域土地资源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五里镇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
2、确定五里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方案,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维持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
4、在全镇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措施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
5、制定五里镇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本轮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3条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7.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2009);8.《江苏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9.《淮安市淮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淮安市淮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11.《淮安市淮阴区五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2.淮阴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旅游等部门的行业规划;13.五里镇相关规划。
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效应
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效应摘要:以淮安市1988和200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从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1988-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44.87亿元,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上升了0.013。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效应;淮安市abstract:basedontheremotesensinginterpretationdataof1988and2005,thecharacteristicsofland-uselandscapeinhuai'ancitywereanalyzedusinglandscapediversityindex,landscapepredominanceindexandlandscapeevennessindex;andthevariationofecosystemserviceswereevaluated.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landscapediversityindexandlandscapeevennessindexofland-uselandscapeinhuai’ancitydecreased;whilethelandscapepredominanceindexincreased;theecosystemservicevaluesdecreasedby44.87×108yuan;andthelandecologicalriskindexincreasedby0.013from1988to2005.keywords:landuse;landscapepattern;ecologicaleffect;huai′an city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是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近40年来淮安市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土壤的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的肥力、微生物活动、植物生长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变化提供参考。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多年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产业,而这种产业的发展与土壤的酸碱程度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淮安市主要土属的pH值具体变化情况。
一、淮安市土地类型及pH值淮安市有红黄壤、杂土、沙壤、水稻土、粉土等土地类型,但其中红黄壤是淮安市最主要的土地类型,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耕地。
根据淮安市2017年土壤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淮安市主要土壤类型的pH值变化如下:红黄壤的平均pH值为7.89,较2015年下降0.02;水稻土的平均pH值为7.84,较2015年下降0.01;杂土的平均pH值为7.67,较2015年下降0.03;沙壤的平均pH值为7.78,较2015年下降0.02;粉土的平均pH值为7.53,较2015年下降0.01。
二、分析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淮安市主要土属的平均pH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多年来土地过度耕作、化肥使用过量和排水不良等因素导致的。
对于如何保护土壤酸碱平衡,减缓土壤酸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首先,合理利用肥料,避免施用过量化肥,通过均衡施肥,减少化肥浪费,保证肥料的高效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其次,加强土地改良,采取土地复种轮作措施,增强土壤的肥力,保护水源,减少土壤酸化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增加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
另外,对于农民来说,加强对土地的环境保护和科学耕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减缓土地酸化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结语综上所述,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是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酸化现象的产生,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淮安市为例
雷晓明.宝鸡 市果业发展 的思考 [ J ] .果农之 友 ,
2 0 1 0。( 0 6 ) : 4 2 .
2 0 o 5 , 2 1 ( 0 1 ) : 3 8 4 - 3 8 6 .
[ 1 6 ] 孙兆军.宝鸡 市补贴猕猴桃种植 [ J ] .中国果业信
息, 2 0 1 l , 2 8 ( o 3 ) : 3 5 - 3 6 .
制度改 革 的核心 内容 。尽管 以农 户为 单位 的家庭
或经济组织 , 即保 留承包权 、 转让使用权。土地承 包经 营权 的流转 不 得 改 变 土 地集 体所 有 性 质 , 不
得改变土地用途 , 不 得 损 害农 民 土 地 承 包 权 益 。 农地 流转 主要 包 括转 包 、 互换 、 转让、 租 赁 。返 租 倒包 、 入 股 和 拍 卖 等 形 式 … 。农 村 土 地 合 理 流 转, 有 利于 增强集 体 经济实 力 , 推动农 业规 模经 营 的发 展 , 优 化 土地 资 源 配置 和 稳 定 和 完善 土 地 承 包关 系 。笔者 以淮安 市农村 土 地流转 的新 特点 和
题 。通过针 对淮安市农村 土地 流转 出现的新特 点、 存在 的 问题和产 生原 因分析 , 并提 出相关 的对策 建议 , 探
索其未来发展 方向和路径 , 旨在促进淮安 市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更好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 词 : 农村 ; 土地流转 ; 淮 安 市
1 前 言
土地制度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 制度 , 伴随着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历程 , 一直是农村
了 。因此 , 无论是 宏观 还是 微观 上 , 无论 是从 社会
存在问题为切入点 , 对淮安市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的对策进行分析, 为政府针对如何保障和维护土
江苏淮安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江苏淮安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江苏淮安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江淮平原,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具有非常丰富的能源资源,其中浅层地温能资源是深受关注的一种。
首先,江苏淮安地下地热资源丰富,地质条件非常适合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地质调查,淮安地区构造复杂,兼有断块、溶洞、含水层等地质特征,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
地热系统具有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供能基础,是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
其次,淮安地区属于太阳辐射较为充足的地区,光照充足,具备太阳能开发条件。
可以采用太阳能温泉、太阳能干燥、太阳能浴池等多种方式,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将其与地热能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此外,淮安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通过农业生产废弃物等途径进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地下地热水具有温室栽培、养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多元化的空间。
最后,淮安地区也有较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输送、储存和利用设备等,为综合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江苏淮安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非常优越,具备丰富的地下地热资源和太阳能、生物质等多种能源。
未来,可以通过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这些优
势条件,推动浅层地温能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为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能源支撑。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区。
近40年来,淮安市的土壤pH值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于淮安市的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淮安市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淮安市土壤pH值的平均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1970年到2010年,淮安市土壤pH值从平均6.8下降到了平均6.0左右。
这种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农业活动引起的。
在这个时期,淮安市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民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些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土壤的pH值。
淮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存在差异。
根据调查数据,淮安市的耕地和林地的土壤pH值要高于湿地和水域的土壤pH值。
这是因为耕地和林地经过长期的管理和改良,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维持较高的pH值。
而湿地和水域的土壤质量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土壤pH值较低。
淮安市的土壤pH值存在季节性的变化。
根据监测数据,淮安市的土壤pH值在春季和夏季较低,在秋季和冬季较高。
这与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有关。
春季和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大量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导致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pH 值下降。
而秋季和冬季是农作物的休眠期,土壤酸碱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pH值相对较高。
淮安市土壤pH值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pH值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高或过低的土壤pH值也可能妨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淮安市应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保持土壤的适宜pH值,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近40年来,淮安市的土壤pH值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存在差异,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
土壤pH值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维护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遥感的淮安市耕地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的淮安市耕地变化分析
王月香;陈梅梅;冷燕艳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52)21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理信息,范围广、速度快、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周期短.遥感技术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正逐步成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一个高新科技手段.以淮安市为例,在ERDAS 9.2软件的支持下,以2000和2005年两个时期ETM 影像为信息源,利用监督分类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提取出两个时期的淮安市各区县的耕地状况.结合各区县的人口数量情况,分析人均耕地变化状况.
【总页数】4页(P5189-5192)
【作者】王月香;陈梅梅;冷燕艳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27;F301.24
【相关文献】
1.基于 TM 遥感影像的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孟君陶;程杨;徐晓红;桑雪珺;姚保民
2.基于遥感数据的江西赣州耕地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分析 [J], 何文莉;刘木生;郭秋忠;林联盛;蔡海生
3.基于遥感的吉林省中西部耕地数量和质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J], 欧阳玲;王宗明;
贾明明;毛德华;刘明月;任春颖;满卫东
4.基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的河南省耕地产能及其实现程度变化分析 [J], 芦艳艳; 邹金浪; 宋鹏伟
5.基于遥感数据的常熟市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J], 张定祥;李宪文;刘顺喜;史学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
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分析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造成了一系列破坏性的环境问题。
土壤的酸度变化是其中之一,对生态系统和农业产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针对淮安市主要土属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城市环境对土壤pH值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地处长江入海口和淮河中下游之间,是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本文选择淮安市中心城区、淮安经济开发区、洪泽湖区、涟水县和楚州区5个区域为研究范围。
土壤样品取自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壤质量调查数据,共计293个样点。
二、pH值的测定与分析pH值是表征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玻璃电极法测量。
实验室对土壤样品进行了分级筛选,选取粒径小于2毫米的土样进行测定,测量时加入等量蒸馏水,搅拌均匀后测定pH值。
根据土壤酸碱度的不同,将pH值分为以下五个等级:极酸性(pH<4.5)、酸性(4.5≤pH<5.5)、中性(5.5≤pH<7.5)、碱性(7.5≤pH<8.5)和强碱性(pH≥8.5)。
根据各研究区域的土壤pH值变化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中心城区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土壤pH值整体呈现酸性至中性,其中,中心城区pH 值相对稳定,变化幅度较小,而淮安经济开发区pH值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 洪泽湖区和楚州区的土壤pH值则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中性趋向于碱性,其中,楚州区土壤pH值的变化幅度较明显。
3. 涟水县的土壤pH值相对稳定,整体呈现中性。
三、土壤pH值变化的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对土壤pH值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环境给土壤pH值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废水废气,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的酸碱度。
比如,淮安经济开发区是淮安市重要的工业区,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对土壤产生了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
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前言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
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
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
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
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
如下图表所示:2005 年淮安市土地利用面积(万亩)占总面积比例(%)再分类面积(万亩)占所属地类型比例(%)农用地1024.2 68.62耕地735.44 71.81 园地32.06 3.13 林地41.84 4.09 牧草地0.024 0.01 其他214.83 20.98建设用地203.29 13.62 城乡建设用地164.95 81.14 交通运输用地8.95 4.40 水利设施用地26.25 12.91未利用地265.01 17.76自然保留地31.29 11.80水域133.73 88.203.1农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耕地: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735.4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71.81%;全市各县区耕地占农用地比例均超过65%,最高的楚州区耕地占农用地比例达到76.12%,处于省内较高水平。
园地: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32.0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3.13%,其中金湖县比例最高,达5.58%。
林地: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41.8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4.09%,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丘陵地带,其中盱眙县的林地占农用地的11.03%。
牧草地:2005年全市牧草地240.00亩,主要分布在金湖县境内。
其他农用地: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共214.83万亩,占农用地面积20.98%,主要以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以盱眙、涟水、楚州三县区面积最大。
3.2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64.95万亩,占建设用地的81.14%,以486.78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城乡建设用地226平方米。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6.65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1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7平方米。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仅8.44万亩,占建设用地比重4.15%,农村居民点用地138.33万亩,占建设用地的68.05%。
从空间布局看,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在清河区,淮阴、清浦和楚州四区。
农村居民点以盱眙和涟水面积最大,其中涟水县农村居民点占其建设用地比重高达83.98%,是全市规划期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区域。
交通运输用地。
2005年全市交通运输用地8.95万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0%;从交通用地占比来看,中心城区所在的清河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道路交通用地相对占比较高,达到10.13%,最低的金湖县交通用地比例仅为2.42%,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水利设施用地。
2005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26.25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2.91%。
各县区中金湖、盱眙两县水利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最高,分别达到23.94%和23.07%,洪泽县也相对较高,比例为13.53%。
另外,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过境的楚州区水利设施用地占比也相对较高,达到11.12%。
3.3其他土地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265.01万亩,其中自然保留地31.29万亩,占其他土地的11.80%;水域233.73万亩,占其他的88.20%,主要分布在洪泽县、金湖县和盱眙县。
4、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⑴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所占比重较大。
淮安地处江淮平原与宁镇丘陵的结合部,主要以平原水网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2005年全市耕地占土地比重高达4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98%)。
⑵土地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开发效益不高。
淮安市土地耕作条件较好,农用地和耕地占土地面积比例也要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是淮安市经济基础薄弱,土地开发效益相对较低。
2005年淮安市地均地区生产总值5.65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产业增加值32.75万元/公顷,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
⑶建设用地扩张较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后发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城镇扩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兴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拓展等都加速了淮安市农地非农化进程,土地城市化速度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
从1997年至2005年,淮安市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建设用地总量净增12.07万亩,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也是呈明显升高的态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⑷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较大,统筹协调难度大。
淮安市北部以平原为主,中部多河流湖泊,西南部为丘陵山地,明显的地貌差异导致各区县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显著。
各县区之中,靠近洪泽湖、宝应湖和高邮湖的洪泽县、金湖县和盱眙县的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其中洪泽县2005年未利用地比例达到了47.31%,而涟水县未利用地比重最小,只有2.01%。
除洪泽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偏低外,其他几个县区基本都在37%以上,其中涟水县耕地比重达62.55%。
5、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5.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淮安市即将迎来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需要保持较高的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三淮一体”全面实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将长期保持旺盛的用地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用地规模,这些都形成了对用地的刚性需求。
淮安市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和可用于开发整理的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土地资源安全的腾挪空间显著削弱,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5.2用地集约程度不够,用地结构亟需优化近些年来,淮安市城镇用地规模迅速增长,但用地集约程度不够。
各县区均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产业对用地的需求迅猛增加,导致各区工业用地面积迅速扩张。
城镇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中土地利用强度较低;闲置土地比较多。
城市居住用地中,普遍容积率较低。
农村居民点布局较为零乱,且占地较大,人均面积达到303平方米/人。
规划期内需要大力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5.3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
规划期内,淮安市不仅要完成自身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还要承担一定面积的建设占用耕地易地调剂任务和基本农田整备区任务,全市的耕地保护压力非常大。
5.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5年淮安市未利用地265.01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76%,但是其中有188.20万亩的未利用地属于不适宜开发的河流湖泊水面。
由于近年来土地生态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深入,未来土地开发整理越来越困难,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应当成为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主要方式。
6、土地利用调整严格保护耕地,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适度增加耕地补充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稳定园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和农用地整理,适度压缩其他农用地。
按照新增用地集中布局、存量用地集约挖潜、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逐步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比例,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重点项目用地。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拓展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空间。
7、结束语淮安市土地利用整体上是较为乐观的,要严格遵循规划导向,适时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1.淮安市政府网2.淮安市国土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