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 土地面积有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却拥有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8亿公顷,占总面积比例仅为18%左右。

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土地利用不均衡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城市建设所需土地增多,导致农村耕地减少;同时,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和水源枯竭等问题。

3. 土壤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统计,我国土壤受到污染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面积达到了2.5万公顷。

这些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4.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肥料施用方法。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也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三、提升对策1.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提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2. 推行可持续农业推行可持续农业是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采用有机耕作方式、合理施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重点区域和企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力量,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

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

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

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

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

调查统计表如下: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对比分析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对比分析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对比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过度利用、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土地规划政策。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进行对比分析。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农田扩张过快的现象,导致农田面积过大,而且大面积的耕地呈现着高度单一化特征。

其次,一些农村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将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市场,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此外,农村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田地质污染和化学污染的现象更加明显。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着利用不均衡、浪费和污染等问题。

三、农村土地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农村土地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在实施农村土地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土地类型和用途,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农村土地规划的策略农村土地规划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加强对农田扩张的管理,严格控制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农村经济。

另外,应加大对农地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五、农村土地规划的成效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将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田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通过农村土地规划,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减少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此外,农村土地规划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六、农村土地规划的挑战尽管农村土地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缺乏全面支持的情况下,规划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农村土地规划需要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协调,往往涉及到土地流转和补偿等问题,需要解决各方的利益纷争。

七、农村土地规划的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规划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地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但是土地利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农地占比过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以2017年为例,我国永久农田土地面积为1.53亿公顷,占用了全国土地面积的17.89%。

而这一比例还不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其他用地。

由此可见,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农地占比过高,其它用地比例不足。

2.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比如农业用地耕作强度不足、林地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此外,开发利用存在着以浪费方式占用土地的不良情况,许多土地被用于住宅楼盘的开发,但是这些楼盘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成为了土地浪费的例证。

3.土地过度开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地区为了容纳人口增长,大量开发新区、新城。

但开发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导致大量土地的过度开发,许多土地各种资源都严重不足。

二、我国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1. 鼓励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好农地和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范围和密度,改变城市化规模扩张的现状。

2.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和管理国土资源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国土面积已经不能再继续扩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等方式。

3.促进土地的多种使用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土地利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利用土地资源的多样化。

应该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强工业用地的建设,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划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4.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初步设想可以通过推进高效、农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加以实现。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总结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总结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总结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现状分析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不断占用,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2.5亿亩减少到目前的2.1亿亩,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2. 耕地质量下降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质量下降。

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农药残留和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优化措施1. 加强耕地保护政府应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强耕地立法,严禁将耕地用于非农业用途。

同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及时发布耕地面积和质量的监测结果,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保护的关注度。

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3. 实施耕地轮作制度建立健全耕地轮作制度,遵循不同地区和不同耕地类型的轮作规律。

通过轮作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减少土壤的退化。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和耕地特点,推动多种农业方式的融合发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4.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度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

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村的土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评价程序流程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人地关系条件(8)土地利用程度(11)土地利用效益(6)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3.影响评价 任何产业部门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由于部门用地的增减直接影响其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对另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规划的影响评价包括对本部门的影响和对相关部门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1.676、4.210和4.911,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尤其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最大。外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对GDP和人均GDP总量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4.710和18.500,说明耕地面积减少换取了GDP和人均GDP大幅度增长。
第18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第20页/共33页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第21页/共33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2、土地生产率分析: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原因何在?比较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

如何发挥潜力?(2)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利用率、生产率状况,原因何在?如何改进?(3)农业土地利用与自然适宜性是否相匹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是否加剧,原因、措施(4)土壤、水体是否受到工业污染,程度、来源、措施;(5)交通用地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节实例——广西田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概况(插入行政图、或利用现状图为背景)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色地区的中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

地处东经106°22′17”-107°08,32”,北纬23°29‘08“-24°07'06”。

东接田东县,西靠百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百色市,南临德保县,北与巴马瑶族自治县接壤。

全境东西最大距离4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17公里。

县城与自治区首府----------- 南宁市陆路相距228 公里,水路相距330公里。

县内主要居住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以壮族最多,汉族次之。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38730.8公顷,辖6个镇9个乡,152个村民委,2261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329463 人。

南昆铁路及邕(南宁)色(百色)二级公路(即国道324 线)横穿田阳中部,国道323线和省道20312 线纵贯南北,构成田阳县对外交通的大动脉。

东可达自治区首府南宁,西经百色可抵云、贵等省,北可通巴马、东兰、河池等县市,南可至德保、那坡、靖西等县,是大西南出口的必经之地,也是德保、那坡、靖西、巴马、东兰、河池等通抵百色的要道。

右江自西向东横穿田阳县中部,四季可通航。

可上溯百色、下至南宁,直至广州。

县城位于田州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的中心。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田阳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主要有石山、土山、丘陵和平原台地。

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5.6% ,台地、平原占9.2% 。

地势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

全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沿右江两岸是狭长的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5-200米,河谷南北两边为截然不同的地貌:南部主要为石灰岩石山区,北部为砂页岩土山区。

南、北部为500-800 米,其中南部巴别乡的丁浓山最高,达1250.8 米。

田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热冬暖,无霜期长,蒸发量大,雨量略显不足,且分布不均等特点。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8-22℃,南北山区气温比中部河谷平原约低2-3℃。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9.6℃,日极端最高气温39℃,最冷月(1月)气温为9.6℃,日极端最低温-1.2 ℃。

年平均≥ 0 ℃的积温6600-8029 ℃,日均≥ 10℃的活动积温6024—7835℃,热量可满足作物一年三熟的需要。

年均太阳辐射量115.7697 千卡/ cm2,年均日照时数1191.9 小时,无霜期平均在340 天以上,南北山区比中部平原少5-10 天。

年均降雨量1100.8-1350mm,降雨分布不均,中部平原少,仅1100.8mm ,南部石山区稍多,1249.2mm,北部土山区最多,1349.9 mm 。

每年5-9 月多雨,10 月至次年4月少雨。

年蒸发量大,平均为1930.2mm, 最大蒸发量达2189.2mm,除6-8 月份之外,其余各月蒸发量均大大超过降雨量。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寒害、洪涝、大风、冰雹等,以干旱最为严重,春旱出现频率高达95%,秋旱出现频率达59%。

田阳县有右江、百东河、磺桑河、田州河、那音河、驮里河、古美河、扁村河、活旺河、惠洞河、玉凤河等大小11条河流。

县内河长272 公里。

除玉凤河流入红水河外,其余均流入右江。

全县地表年径流量约为99874万立方米,人均3025.0 立方米,按耕地每公顷地表径流量为 3.362 万立方米。

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5600 立方米和耕地每公顷7.259 万立方米的水平。

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北、中部较为丰富,南部山区则较贫乏。

全县地下水总量为52550万立方米,枯季径流总量为9720万立方米,其中有陇田阳、扁村、谷布、那音、指挥等五条地下河,其汇水面积达1298.7 平方公里,长115.4 公里,年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48 升/秒。

地下河多分布于南部岩溶地区,水位埋藏较深,一般难于开发利用。

全县有水能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河流河段总长为163.8 公里,总落差1241.7米,规划可利用落差680.5 米,年平均来水量为每秒33.47立方米,蕴藏发电能量为46269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有15018 千瓦,占总蕴藏量的32.45%。

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红土、砂页岩、河流冲积物、洪积物、石灰岩母质等。

土壤分为 6 个土类,20 个亚类,40 个土属,85 个土种。

6 大土类分别为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沼泽土、石灰土和水稻土。

从土壤分布来看,玉凤乡中部以北地区主要为红壤、黄红壤,南部石灰岩地区为石灰土类,河流两岸、冲积扇及河谷地区主要为冲积土。

本县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区。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和山林火灾,原生植被保存极少,主要为人工林、次生林和草本植物。

北部土山区是全县的林业基地,有用材林、经济林和水源林。

主要树种有栎类、杉类、荷木、桦木等;中部河谷是人工防护林、薪炭林、果木林较为集中区,主要树种有松、桉、芒果、荔枝、龙眼、扁桃等;南部石山区现有天然植被以旱生性和中生性植被占优势,常见林木有牛尾树、香椿、荷木等,人工林不多,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竹子等。

田阳县有动物约260 余种,动物种类主要为各种哺乳类、蛇类、鸟类、鱼类、介类、虫类以及两栖类。

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猫、野猪、黄京、山龟、穿山甲、鸠鸪、山鸡等。

其中被列入国家珍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和山瑞;三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灵猫。

经地质部门勘探已查明和开采的矿产有:白煤、铝土矿、铁矿、石油、石灰岩、花岗岩、高岭土、重晶石及少量的辉锑矿、氧化锑、砂金。

其中褐煤储量最多,约16190.63 万吨。

主要分布于右江河谷,以那坡镇、百峰乡为多,年开采量为6-8 万吨。

石油分布于右江河谷一带,含油面积14 平方公里,储油量为1700 万吨,年产原油 3.5-4 万吨。

上述分析表明,田阳县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都十分有利。

1996年全县总人口329463 人,约90%为壮族。

其中农业人口289592 人,占总人口的87.90%;非农人口39871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12.10%。

全县总户数77229户,其中农业户数66161户。

农业劳动力158330 人,占农业人口的54.67%。

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 人,人均土地面积为0.72公顷(10.8 亩)。

人均耕地面积为0.09 公顷(1.35 亩)。

1990年以来田阳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按1990 年可比价计算,1996 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7.8802 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91.83 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