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的形式
• 个体经济ຫໍສະໝຸດ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经济成分与阶级构成:
•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 个体经济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不代表 一种独 立的发 展方向
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 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与反限制、 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民主革命时 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 等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 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2015 年 11 月 2 日 , C919 大 型 客 机 首 架 机正式下线。其最大 载客量190人,最大 航程5555公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要的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 阶级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1953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 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 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 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 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 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 行动指南。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
视频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
采取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 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 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 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 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1955年上海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店挂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和列宁都曾经设想过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和平赎买。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采用的是没收的办法,要把资本家赶走,最终失 败了。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并取得了成功。造成 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重点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出现的失误和偏差4、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讲授学时:5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板书+多媒体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

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要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 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 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 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 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 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1956年与1952年相比,不同经济成分在国 民收入结构中的变化情况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1919 1949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1956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半殖义 社会
分析: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有社会主义因素 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介和桥梁
行 进 步 逐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大办初级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发展互助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P9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小组
由 小 到 大 、 由 低 级 到 高 级 的 发 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组织3000 人“报喜队”,他们高呼“坚 决服从领导,服从分配,不抽 逃资金,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 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和效果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不断探索 的过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和方法。只有坚 持改革创新,才能保证社会主
义改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 性事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 度和与之相关的上层建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这一时期提出的"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 和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1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 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 规划、坚持适度推进、坚持改革创新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是 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只 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 改造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实施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 改造是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参与其中,发挥人民的首创 精神。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造的主体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 行和成功
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7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重大意义
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从实践上看,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和经验。
(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资本主义也不景气。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第一,所谓“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期明显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国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从政治上看,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经济上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1.改造的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在农村传 达毛泽东 “关于合 作化问题” 的报告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 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 固地团结其他中 农,发展互助合 作,由逐步限制 到最后消灭富农 剥削的农村阶级 政策。
见p92
1955年4月17日,周恩 来到印尼万隆出席亚非 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 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 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看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 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 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华北区百货公 司等单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案。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
主要实行初 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 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 向工人阶级转”。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 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 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制定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 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 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份,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此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是可增长,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而当时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用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他们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便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列宁还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

但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他具体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明确提出了“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产生,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