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cb3909a417866fb94a8e67.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c14176d3186bceb18e8bb88.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c3ec0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f.png)
课时把关练16 六国论◆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4.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ba27d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c.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https://img.taocdn.com/s3/m/de72e9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9.png)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
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不仅如此,①,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
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452a0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2.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精品
![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c26d6d01bcd126fff6050b00.png)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D解析:A项:对;B项:到;C项:在;D项中的“于”和“其势弱于秦”的“于”都是表比较,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答案:B解析:B项的“判”应为“清清楚楚”。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颠覆,理固宜然..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可谓智力..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①③⑥答案:D解析:②古: 成例, 旧事。
今: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④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⑤古:智慧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⑦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⑧古:实际情况( 两个词, 代词, 名词);今:副词, 实际上。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答案:B解析:A项,当tǎng如果;C项,洎jì,谗,谗言;D项,暴pù冒着。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dca23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07.png)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苏洵C. 韩愈D. 欧阳修答案:B2.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指以下哪些国家?A. 齐、楚、燕、韩、赵、魏B. 齐、楚、燕、韩、赵、秦C. 齐、楚、燕、韩、赵、宋D. 齐、楚、燕、韩、赵、鲁答案:A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A. 六国自己不团结B. 秦国过于强大C. 天灾人祸D. 六国君主昏庸答案:A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个国家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A. 赵国B. 韩国C. 魏国D. 齐国答案:D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什么?A. 要重视农业发展B. 要重视军事建设C. 要团结一致D. 要重视外交策略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________。
答案:不团结2.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策略。
答案:合纵连横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________。
答案:利用了六国的矛盾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教训。
答案:唇亡齿寒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________。
答案:要团结一致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不团结,没有能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2.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策略来防止国家的灭亡?答案:作者提到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3. 《六国论》中,作者对秦国的统一六国有何评价?答案: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利用了六国之间的矛盾和不团结,通过分化瓦解的方式逐一击破。
4. 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历史教训?答案: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强敌时,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联合是防止国家灭亡的关键。
(完整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完整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21fe7b1ba1aa8114531d98d.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是()A 革殆尽( dài)暴霜露(bào)提示: A 中“暴” “pù”;C 中“ ” “wé;i”D 中“洎” “j。
ì”答案: B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A 六国互互:交互。
盖失援盖:因。
B 思厥先祖父先:已去世尊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C 故不而弱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五国迁迁:改。
D 后秦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 B 中“ ” “ 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与今相同的一是()①盖失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棘③至于覆,理固宜然④可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 秦之所得,与而得者,其百倍⑦然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网B③④⑤提示:② “祖父”古“祖父”;③ “至于”古“到了⋯⋯地步”;④ “智力”古“智慧与力量”;⑥ “其”古“那上”;⑧ “故事”古“旧事,先例”。
答案: C4.从活用的角度,出与其他三不同的一()A 小邑,大得城B 日削月割,以于亡C 不能容于近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 B 名作状,A、 C、D 三形容作名。
答案: B5.出加点的意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①六国破,非兵不利②旦日士卒,破沛公③ 于己者,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 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是()A 人勿附于秦B 至于覆,理固宜然C 吾祖死于是D 不必于弟子提示:A 中“于” “和”的意思, B 中“至于” 一固定短, C 中“于”是“在”的意思, D 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 D下面的文字,完成7—12 。
六国破,非兵不利,不善,弊在秦。
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六国论》word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六国论》word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4b29f10975f46527d3e1f9.png)
[学生用书 P 14~P 15]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这段古文,完成1~4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厥.先祖父 厥:他(他们)的 B .暴.霜露暴:暴露 C .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 .犹.抱薪救火 犹:犹如,好像 解析:选B 。
暴:通“曝”,冒着。
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 以.有尺寸之地以.地事秦 C.⎩⎪⎨⎪⎧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秦以.攻取之外举以.予人 解析:选C 。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A.代秦国/代赂秦各国。
B.表顺承,才/介词,用。
D.介词,用/介词,拿。
3.下列对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自己颠覆的下场。
C .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 .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有气势有变化。
解析:选D 。
“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不对,应是“以对偶和对比的整句为主”。
4.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0eca2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5.png)
《六国论》同步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224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f.png)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df98b35727a5e9846a6125.png)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413a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0.png)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十二郎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B.《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C.《六国论》中,第二自然段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D.《放鹤亭记》中,作者苏轼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欣羨和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二、选择类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百倍..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一句点明六国四、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
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6085f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5.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B.“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C.“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
C.第三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
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洎(j i )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
B. 弊在赂(丨U )秦
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
.
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
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
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
4. A. C.
5. )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
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
B. C.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
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
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 子活也。
我国士也,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为天下惜死;子,
愈寒甚, 不肖人也,
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 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禾
2.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 _ _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这句话岀自(),该作者是朝的请选择()
A.《史记》西汉司马迁
B.《过秦论》西汉贾谊
C.《后汉书》西汉班超
D.《阿房宫赋》唐杜牧
2. 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A.秦统治残暴
B. 农民起义结果
C. 秦苛捐杂税沉重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 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1.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
物。
可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等。
2. 谁给大王您这个计策的呢?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3. 现在项公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
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 亚父,就是范增。
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且判断作用。
5. 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事。
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 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情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
1. A
2.C
3.B
4.C
5.C
6.C
「创新能力训练」
1. 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 A
3.C
4. 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
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