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
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
辽东或称辽左、辽海,泛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自战国燕置辽东郡始,辽东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成为其领土重要组成部分。5世纪初,前汉末年兴起于浑江中下游一带的高句丽逐渐强大,趁中原王朝衰弱之机,逐渐占有辽东地区。在汉代郡县区域内发展起来的高句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和南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政治上,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为其藩附;在经济上,向中原王朝纳贡。隋朝建立后,用兵东北,意在收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下的辽东。隋朝灭亡后,唐朝初年继续用兵辽东。这是隋唐统一全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然而,有些中外历史著作对隋唐收复辽东的行动多有非难,他们或因人废事,或因事非人,或抱有某种目的,借史地研究为其现实目的服务。为此,全面论述隋唐时期用兵辽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隋文帝收复辽东
隋王朝建立后,文帝晋授隋句丽王汤为大将军,改封高
丽王,朝贡使节年年不断,继续保持着臣附关系。文帝开皇九年(598年),隋灭南朝的陈,在结束自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实现全国的统一,结束近400年来的割据局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收复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势
在必行。这种统一的趋势,高句丽王汤也有所认识。为了阻挡隋对全国的统一,在陈灭亡以后,高句丽也积极备战,“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①。对藩属隋朝的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加以“驱逼”、“固禁”,并以财货收买弩手,整修兵器,阻挡隋朝使者到东北地区行使使命,破坏东北与中原地区的正常往来,“又数遣马骑.杀害边人”,破坏生产。隋文帝警告高句丽王:不须“遣人密觇消息”,要“守藩臣之节,奉朝正之典,自化尔藩,勿忤他国”;并以陈朝的下场告诫高句丽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衍,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②。高旬丽不但不听从文帝玺书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主动向隋朝进攻。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句丽王高元“帅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挑起了隋朝收复辽东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高句丽王高元进犯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垮。文帝闻知此事大怒,派汉王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30万人讨伐高句丽。598年6月,隋师到达辽水,高句丽元“惶
懼,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③文帝于是罢兵。
隋朝虽然暂停讨伐高句丽,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高句丽“每遣使人,岁常朝贡,虽称藩附”,但常常“动作邪说,心在不宾”④。这种状况使隋“朝野皆以辽东为意”⑤。
——————————————
①《资治通鉴》卷178。
②③④《隋书·高丽传》。
⑤《隋书·刘炫传》。
二、隋炀帝对辽东的三次用兵
炀帝用兵收复辽东,共计3次。第一次在大业七年(611年)二月。在发兵之前,炀帝进行了积极的准备。是时,隋朝国力日益强大,北方的突厥等族已降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和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有识之士献计炀帝,指出“高丽之地,……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①于是,炀帝继承父业,决意收复辽东。
大业四年(608年)初,诏发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以使转运饷械;在涿郡
建临朔宫作为出兵指挥之所。大业六年(6lO年),令“天下富人,量其资产”,出钱买马,“于是马匹至十万”,又“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②。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下诏讨高句丽。令征天下兵往涿郡集中。征兵有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手3万人;令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河南、江南、淮南造戎车5万辆送高阳,供军士挽载衣甲帐幕;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又征调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派征鹿车(人力小车)夫60余万人运米于泸河(今大凌河)、怀远(今辽中县附近)2镇。大业八年初,四方军队皆集中于涿郡,炀帝下令大举进军。陆路出24道左右各口军。每军设大将、亚将各1人,统帅骑兵40队,步卒80队。骑兵每队百人,十队为一团,共40队;步兵2队为1团,设偏将1人。又有辎重、散兵等4团,由步兵护送而行。又在每军置受降使者1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炀帝又令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帅水军,由东莱出发,浮海先进隋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③。炀帝收复辽东,决心很大。但他所命诸将各率1军出24道,是以壮军威。查诸实际,隋共有9军30.5万人。
612年3月,炀帝亲征,引军进至辽水,被阻于辽东城(今辽阳市)下。炀帝令水陆两军并进攻占平壤。结果,水军战败,陆路中高句丽诈降之计,也大败而归,30万人仅剩2700人,
“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④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炀帝专权,使诸将难以机动行事。炀帝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句丽如乞请投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当隋兵将要攻破辽东城时,“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弛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⑤炀帝虽有收复辽东的雄心,但他不是一个懂军事的指挥者,因之使隋军多次失去良好的战机,导致失败。第二,诸军未有全权主帅,事权不一,也贻误了取胜良机。例如,当隋军大将于仲文率军进攻时,高句丽遗大臣乙支文德到其军营诈降,以观虚实。于仲文已奉炀帝密旨擒拿乙支文德,但不受大将节制的慰抚使刘士龙坚持不允,听其逃去。于仲文感叹地说:“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⑥第三,粮饷安排不妥。宇文述、于仲文从泸河、怀远率大军30万渡鸭绿江攻平壤,这样的长途远征没有专门运送粮饷之人,而是“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棆矟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以上,重莫能胜至”。这种状况本应及时改变,但炀帝一意孤行,反而
——————————————
①《隋书·裴炬传》;《资治通鉴》卷181。
②《隋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