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好太王时期的扩张活动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高句丽出生于394年,死于491年。
他名名高巨连或高琏,也是在413年,也就是长寿王1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不要看他年纪轻轻,但是在朝政上还是有很大的作为的。
据了解,他在即位初期,就设立了自己的政治目标,首先就是要巩固和稳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扩张后的国家。
力王,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还为他的父亲修建了相当宏大的陵墓并立了有6.39米高的好太王碑,在碑上面就记录了他父亲的一生功绩。
后来长寿王又命令了330名来自不同地区和部落的人来负责看护好太王的陵墓,以此来象征高句丽的内部团结,以及君主的至高权力。
在427年,长寿我那个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于是才将都城从东北的国内城迁至平壤城,在迁都工作的顺利结束后,他又加强了对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区域的控制,并继续实行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从而使国家达到了一个全盛的局面。
作为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的国王,他在位的期间里,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这位国王就是著名的人物长寿王。
那么关于长寿王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图片来源于网络通过对于人物的得一个了解,关于长寿王的故事一共有两件事情,分别是: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
第一件:西北战役。
当时后起的北燕还不是北魏的对手。
于是北燕寻求能与北魏抗衡的高句丽结盟。
到后来北燕灭亡时,有长寿王带领的高句丽军队则乘机进占北燕据有的辽西。
那时候冯弘在高句丽的所在所为引起了长寿王的嫌恶,于是长寿王命人将他身边的侍卫全部撤走,又将其太子冯王仁押回兴京,扣作人质。
然而冯弘复则有归南朝宋之意,甚至在背地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当长寿王知道后,在438年派人暗杀了冯弘及其妻子,并且还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从而稳固了高句丽在辽东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件:南北扩张。
当时为了扩上国家的领土,长寿王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的攻打百济,由于百济国王的毫无防备,使得长寿王轻松的拿下百济都城,并且还获得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后来长寿王又将目标放在了新罗。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本文在参考总结国内外学者论文专著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关系。
以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为转折点,将三国关系分为长寿王迁都前期和迁都后期,并以高句丽这个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最强盛的国家为切入点,分别论述高句丽与新罗关系;高句丽与百济关系;新罗与百济的关系。
标签: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一、前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三足鼎立,三国为了各自的生存利益和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朝鲜半岛局势也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变化之中。
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三国关系的发展深受一些大事影响,例如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改变对外政策、罗济建立同盟关系等。
对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纷争问题,中国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朴真奭等人编著的《朝鲜简史》、姜孟山主编的《朝鲜通史》(第一卷),在其通史中都有涉及三国关系的内容。
熊义民所写的《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他将三国纷争放到整个东北亚视域下进行考察;金锦子所写的《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以朝鲜半岛三国的角逐为主线,对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政局进行了细致分析,她的《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罗济关系的发展始末;王臻的《高句丽同新罗、百济的战和关系》,专门以高句丽为中心论述了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另有曾宪姝、李爽、孙炜冉、孙玉良、孙文范等多位学者的文章,都在论述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同时涉及到三国关系。
韩国学界对三国关系问题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并且成果丰硕。
郑云龙的《五至六世纪新罗对外关系史研究——以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加耶的关系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五到六世纪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及原因;孔锡龟所著的《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研究》和李仁哲所著的《高句丽对外征服史研究》在论述高句丽对外发展历史时,涉及到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关系。
卢重国所写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力量关系变化考察》,以及金秉柱、梁起锡、郑载润等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对罗济同盟时期的三国关系进行了多侧面的研究。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鉴别、综合史料来回顾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旨在纠正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使高句丽被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的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关键词:中原;高句丽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
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原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先秦时期,朝鲜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鲜。
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
史料记载,商朝末年,商王纣残暴无道,拒谏饰非,剖比干,逐微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而为奴,纣又囚之”5000余人东走朝鲜(古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起箕氏朝鲜,都于王险城(今平壤东北)。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
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
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高句丽地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极盛时期疆域东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跨辽水,北达第二松花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从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高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开始,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为止,高句丽政权共存在705年,历经28位国君。
那么某些国家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为祖先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高句丽公元前37年,扶余人高朱蒙,在西汉玄菟(tu)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朱蒙也成为高句丽的开国君主。
公元前8年,东明圣王高朱蒙被立为高句丽侯,直到西汉灭亡时,高句丽政权依旧比较弱小。
公元3年,高句丽将都城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的400多年里,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
公元12年,王莽篡位后,派兵攻打高句丽,东明圣王被新朝将领严尤诛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的第三任国君,大武神王高无恤不断以武力开拓四方,在南方与东汉争权夺利,在北方避开汉与扶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朝鲜半岛北部的丘岭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击杀东扶余王带素,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汉军围困丸都山城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在高句丽人即将弹尽粮绝之时,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给汉军送来酒和鲤鱼,辽东太守以为丸都山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占据鸭绿江南部的乐浪郡,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乐浪,阻止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的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地区属高句丽统领,此后大武神王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也为日后高句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的一个重要政权,其疆域繁荣,并与周边各国有着复杂的外交关系。
在北方外交方面,高句丽曾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困境,尤其是与邻近的中国和蒙古地区的关系。
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并不十分顺利。
自公元四世纪起,高句丽就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展开了多次交战,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而到了六至七世纪,中国的隋唐王朝开始崛起,对高句丽展开了一系列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被迫进行边境防御,并继续与中原王朝进行外交博弈。
由于高句丽势力的不断扩张,加上中国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频繁战争,导致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高句丽还面临着来自蒙古地区的外交困境。
在六至七世纪,蒙古地区的各个部落和政权开始崛起,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高句丽与这些蒙古地区的政权之间,存在着疆界争端、领土纠纷等问题,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外交紧张关系。
尤其是在蒙古地区的各个政权对高句丽进行了多次的进攻和侵略,使高句丽在北方面临严峻的外交挑战。
虽然高句丽在一些时期曾联合蒙古地区的一些政权对抗中国的侵略,但这也使高句丽和蒙古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
在六至七世纪,高句丽的北方外交困境主要体现在与中国和蒙古地区政权的关系上。
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处于战争和对抗状态,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共处。
而与蒙古地区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边界争端和领土纠纷等问题,使得高句丽在北方地区的外交形势十分严峻。
尽管面临着外交困境,高句丽政权在北方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仍然能够维持自己的疆域和政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周边的政权进行外交博弈和对抗。
这也充分显示了高句丽政权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战略智慧,虽然面临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范恩实【摘要】好太王时代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因此地方统治制度也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
其制度安排包括:在相对稳定的征服地区,基本上以一座中心城邑为镇城,派出“守事”加以统辖。
至于城邑以外的广大地区,应该主要是当地的被征服土著民户,往往以“谷民”称之。
只有新“略来韩秽”地区,由于百济时代的经营,而形成“城-村”体制。
在旧辽东、玄菟、乐浪地区,修建山城,并沿用了部分汉魏旧城,基本形成重要军镇对附近平地城、小城的统辖格局。
在旧五部核心区,曾一度试图恢复五部体制,但是,随着兴起于征服地区、军事对峙地区的“城-谷”制的发展,王权对城的直接支配日益成为主流;而五部之民被派往各地城邑戍守,则进一步加剧了部落民的离散。
因此,五部体制走向衰落。
当然,在城、谷的基层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小兄)-百(百头)-十”的半部落半行政的民户管理体制。
%Since the age in which Gwanggaeto-king reigned was a turning period in Gaogouli history, his local ruling system had accordingly showed an abrupt tur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uling system of Gaogouli. The local ruling system was like this: In those relatively stable conquered regions, there was a central city as a ruling center, whose governor was called"Shoushi". And the large-scale area surrounding the central city, there lived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 named "Gumin". Only in the areas newly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Hanhui, it formed "Cheng-cun" pattern due to the Baekje's ruling. In those areas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such as Liaodong, Lelang and Xuantu, through building mountain cities and keeping some old cities built by Hanand Wei Dynasty, it had basically shaped the pattern of governance that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dominated the nearby plain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former core land of five tribes of Gwanggaeto, once tried to restore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the five tribe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gu" system in those con-quered or military confronting regions, the direct governance of the king to the cities had been gradu-ally becoming the dominating pattern. Meanwhile, the tribal organizations were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 people of the five tribes being garrisoned to those newly conquered area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basic "Cheng-gu" organization, still was the reside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Qian(Xi-aoxiong)-Bai(Baitou)-Shi", which was semi-tribe and semi-administrative.【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高句丽;好太王;地方统治体制【作者】范恩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目前学界普遍把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发展分作早晚两个阶段研究,其转折正在好太王时代①好太王,《三国史记》记作“广开土王”,本文除引文外,并作“好太王”。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作者:吕文秀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4期高句丽作为两汉边境地区的封国,一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政权,其生活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决定了高句丽民族“性凶急,喜寇钞”。
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央政权的认可,地方政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则要发展实力,实行兼并和扩张政策。
特别是在军事力量强大时,对汉王朝和玄菟郡守表现出骄恣不驯的姿态,并对玄菟、辽东一些地方进行掠夺和骚扰。
西汉时期,高句丽邹牟王建国后,只是对都城纥升骨城周边的沸流、荇人、北沃沮等国进行征伐,新莽时代,因征高句丽兵伐匈奴,导致双方将领在冲突中被杀,儒留王和大朱留王初期,高句丽一方面解决与夫余的矛盾,一方面向西、向东南方向发展,武力征服鲜卑一支、梁貊、盖马、句荼等国。
对于玄菟郡、辽东郡等西部邻近汉属郡县并无侵扰和掳掠发生。
高句丽与辽东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发生在公元28年。
公元27年(东汉光武三年),渔阳太守彭宠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控制辽东。
此时东汉光武政权刚刚建立,无暇北顾。
因此,公元28年(光武四年)秋七月,彭宠为扩张领土派辽东太守率兵征伐高句丽。
大朱留王召集群臣商讨战守之计。
右辅松屋认为,东汉建国不久,正忙于在中原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现在来侵者必是边将贪功,并非东汉中央所派遣,左辅乙智豆说:“如今汉兵强大,我国只能以计谋应对,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大朱留王问计于乙智豆,乙智豆上奏说:“如今汉军劳师远征,我国应避其锋芒,闭城自守,等汉军气势衰竭,再出兵攻击。
”大朱留王听从乙智豆之计,率众进入尉那岩城(丸都山城),固守城池。
几个月后汉兵仍旧围城,大朱留王认为高句丽固守数月已经兵力疲乏,无力再战,又问计于乙智豆。
乙智豆献策说:“汉兵认为我军城中无水,企图长期围困,使我们不战而降。
现在我们应该取池中的鲤鱼,并包上水草,再备美酒,出城犒劳汉军。
”大朱留王采纳乙智豆之计,派使臣奉表犒军。
汉军见城中有水源,久围无益,只好退兵。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高句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2]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古代韩国三国时期的争霸
古代韩国三国时期的争霸古代韩国三国时期是韩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战争和争霸的时代。
这个时期,三个主要的王国——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和争夺,目的是为了争夺领土、资源和影响力。
本文将以三国时期争夺为主题,深入探讨这段历史。
一、高句丽的崛起和争夺高句丽是三国时期最早崛起的王国之一。
它位于韩国东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与邻近的新罗和百济展开战争。
高句丽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张发生在公元4世纪,他们成功攻占当时百济的首都,并将其迁往今天的平壤。
这一胜利使高句丽成为北方霸主,他们开始对新罗和百济构成威胁。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导致了领土的频繁更迭,各个王国势力的消长,形成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局势。
二、新罗的崛起与争夺与高句丽相比,新罗是三国时期的后起之秀,但在争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罗位于韩国的东南海岸,它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
新罗的崛起始于公元7世纪,当时他们成功统一了东南部的王国,并从高句丽手中夺得了一些领土。
之后,他们与高句丽和百济之间保持了持续的争夺。
三、百济的崛起与争夺百济是三国时期的第三个王国,位于现代韩国的西南部。
百济的崛起较为晚一些,但它在三国时期的争夺中也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百济与新罗和高句丽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百济力图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与其他两个王国一争高下。
四、三国时期的中国影响除了三个王国之间的争夺,中国对于古代韩国三国时期的争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国时期,中国的隋朝和唐朝相继对韩国进行了援助和干预,使得韩国的争夺更加复杂和激烈。
中国的援助和干预使得各个王国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对立阵营。
高句丽与隋朝结盟,百济与唐朝结盟,新罗则在两个大国之间保持中立。
五、结语在古代韩国三国时期的争夺中,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王国不断进行战争和争夺,其中领土的更迭频繁,王国的势力消长。
高句丽
高句丽高句丽民族并不属于我们北方民族体系中的。
濊貊族系(东北亚地区的民族)。
之所以给大家在最后介绍这个民族,我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前面讲到的鲜卑、渤海、契丹等民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及到高句丽这个民族。
2、大家对高句丽这个民族很陌生。
有可能存在很多误解,比如朝鲜、韩国人认为高句丽、渤海是他们的祖先,尤其是高句丽这个民族,很容易就和高丽混淆,所以,在我国有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民族发展演进历史的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看似无关紧要的民族归属问题,却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如果高句丽是今天朝鲜或韩国的祖先,那么今天遗留在中国境内的遗存是他们祖先的遗存,进而认为在古代这些地区曾经是属于他们祖先,再往上就可以认为这些地区是后来被中国侵略的。
所以,高句丽民族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朝鲜、韩国关注的焦点,也是比较敏感的研究课题。
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清楚的认识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3、私心。
2004年巴黎遗产大会,中国高句丽遗存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那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传说中的高句丽的始祖朱蒙,在我国《魏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夫余:属于濊貊族系。
这个民族分布的中心地区,或是说他的王城所在,称在今农安或吉林市。
总之,皆在吉林省中部一带。
豕(shi3)朱蒙实际是夫亲王室庶出的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个婢女。
他被迫远走他乡,很可能是夫余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朱蒙建国前辽宁新宾境内已经存在一个被称为句骊胡、句丽蛮夷的高句丽部族。
因此,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的时候,在这个部族所在地设了高句丽县。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呢?如果向前追溯的话,还要从武王伐纣说起。
《史记朝鲜列传》,周武王伐纣后,传说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着五千殷民逃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将耕织、养蚕等生产技术传到那里。
秦末汉初时候,箕子朝鲜已经传到第40世,准。
由于战乱中原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其中有一个燕国人卫满,箕子朝鲜封他为国师,并封地于西部,作为和中原地区间的缓冲,随着卫满势力的强大,卫满在中原逃亡人的支持下,取代了箕子朝鲜,将箕子朝鲜赶到了南部。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晚两 个 阶段研 究 , 其转 折正 在好 太 王时代∞ 。就 地方
统 治制 度而 言 ,早 晚两个 阶段 的基 本 面貌都 已经得
到 了一定 的揭示 ,然 而对 于转 折期 的好太 王 时 代 的
情况 却 较少讨 论 。 武 田幸 男先 生在 所著 《 高 句丽 史与 东亚— — “ 广 开 土王碑 ” 研 究序 说—— 》 一书 中, 专章
广开土王十八年409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当然这些城的规模还无从判断因此是否存在类似栅城这样的设守事的镇城也无由得知其他有信息可以讨论的旧民之地还有碑利城碑利城武田幸男先生根据昌宁巡守碑的记载认为该城本为新罗北部重镇后为高句丽占据成为若然则碑利城是高句丽镇戍东南部新罗旧地的军镇与新城栅城等性质相同就以上讨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从卖这些征服地区征召的守墓烟户是熟悉法则的旧民这一点恐怕不能用卖一种可能就是征召的是派去戍守上述地区的旧五部民户应即梁字的异体武田幸男先生已指出其与梁水今辽宁太子河有关96从地理位置看梁水为梁貊故地梁貊为高句丽征服部族史载高句丽琉璃王三十三年1高句丽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西川王十一年8拜达买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肃慎诸部落可见梁貊长期作为一个被征服部族为高句丽羁縻统治是则梁城很可能是梁貊地区的镇城然到了好太王时代同为貊系的梁貊是否仍被看作异族是有些疑问的特别是其民户是作为旧民而被征召但是无论如何相关的统治方式还是延续下来了至于新民好太王碑记述的守墓烟户主要百济手中夺取的汉江地区韩秽百济长期在这里经营多筑城防特别是辰斯王二年386春发国内人年十五已上设关防自青木岭北据八坤城西至16可以说形成了连片的城防区相对的高句丽也在这一地区建设军事城防如广开土王三年39八月筑国南七城以备百济之寇这种备寇的城邑体量一般有限如故国壤王七年39秋九月百济遣达率真嘉谟攻破都押城虏二百人而据好太王碑记述好太王在汉江以北共得百济五十八城村七百可见建城之密集根据其中非城民由于城的密集整片地域被分割成更小的地理单元因此非城民单位被称作村而不是地理范围更大的谷当然从中原高句丽碑碑文古牟娄城守事下部大兄的记述看高句丽任命了大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金吾卫大将军赠幽州都督上柱国柳城郡开国公高公质墓志铭并序转引自拜根兴著唐代高丽百济移民研究以西安洛阳出土墓志为中心第69一位下部大兄在被征服的韩秽地区的重要城邑古牟娄城担任守事与前述高奴子以北部大兄担任新城守恰相一致可见以重要军镇统辖征服地区的模式仍然被延续
趁中原混乱之际,高句丽人开疆拓土,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趁中原混乱之际,高句丽人开疆拓土,成为东北亚的霸主一、高句丽的由来二、高句丽的国名变更三、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以上均已叙述四、高句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1.高句丽新大王与公孙度。
《三国志》记载:汉顺帝、汉桓帝时,高句丽新大王高伯固(145~190年在位)发动战争,侵犯辽东、玄菟郡、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太守的妻子儿女。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汉朝玄菟太守耿临、佐使公孙度出兵讨伐高句丽,击败高伯固,将其领地收归辽东郡。
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年),高伯固归附玄菟郡。
次年,故国川王高伊夷模统领高句丽余部。
东汉末年,董卓得到吕布的辅佐,横行朝野,他任命玄菟郡人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联合高伯固势力,控制辽东郡。
汉末魏初时期的高句丽董卓之乱时,中原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开疆扩土,东伐高伊夷模,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又越过黄海、渤海夺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
一时间,公孙度家族声名鹊起,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其中就有三国名将太史慈。
2.曹魏毌(guan)丘俭摧毁丸都城。
公孙度家族的扩张行为激怒了邻居,于是魏明帝曹叡(ruì)与高句丽东川王高优位居联盟,派遣司马懿攻打辽东郡,将公孙渊斩杀。
高伊夷模无子,高优位居是他的侄儿。
曹芳时期,魏国内政不稳,曹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优位居出尔反尔,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
东吴孙权时期,242年,也就是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生,孙皓的父亲孙和被册立为太子的那一年,高优位居打算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便趁火打劫,发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今丹东九连城)等地。
后来,孙和也没有当上皇帝。
魏蜀吴三国时期的高句丽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大将毌丘俭两次征伐高句丽,“束马悬车”攻入丸都山城,焚毁城郭,摧毁了丸都城。
高优位居逃到沃沮。
高句丽元气大伤,以至数十年时间,无力向辽东扩张,东北由此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局面。
高句丽的疆域及其变化
的。
一
脉 以东地 区正是一块狭长的沿海平原 ,与
东 沃 沮 的地理 情 况 契合 ,盖 马 大山 当 即今
、
高句丽早期疆域
成镜山脉和赴 战岭山脉 。西盖马县的得名
应 来 自于 其位 于 盖 马大 山西 面 的地 理位 置 ,
由于高句丽是 由第二玄菟郡境内减貊 系土著建立的 ,其最初 的疆域 与第二玄菟
因此这里的溅貊人指的应是东减。由此可
《 三国志 ・ 东夷传 》 : “ 正始三年 , ( 高 句丽王位 ) 官寇西安平 ,其五年 ,为幽州
王官奔沃沮 ,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
可能将一定数量的马韩人收入其军队当中, 刺吏毋丘俭所破 ……毋丘俭讨句丽 ,句丽 见 ,至迟至建光元年 ( 1 2 1 年) ,高句丽占
互有 胜 负 ,其 疆 域也 因此伸 缩 不 定 ,变化 较 大。总 体 来看 , 高句丽 前期 以 浑 江 、鸭 绿 江 流域 为 中心 ,后 期 以 大 同江 流域 为 中
郡下辖的高句骊县县治位于辽宁省新宾县
境 内,上殷 台县县治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赤 柏松汉代古城。对于西盖马县县治所在 ,
心 ,建立 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 国。 关键词 :高句丽 百济 新 罗 疆域
学界有不同意见 ,多认为在今朝鲜慈江道
DOI : 1 0 . 1 3 3 6 8 / j . c n k i . mu r e . 2 0 1 7 . 0 3 . 0 1 3
境内 , 但也有学者认为西盖马县县治位于 朝鲜两江道惠山附近 ,产生分歧的原因主
博物馆研究
2 0 1 7 年第 3 期 ( 总第 1 3 9 期)
・ 历史研究 ・
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
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朝鲜半岛朝鲜语:조선반도,韩国称其为韩半岛한반도,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
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朝鲜半岛是由朝鲜半岛和周围3300个大小岛屿组成,半岛占全境总面积的97%。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
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苏联势力范围的"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韩国大韩民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南韩。
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
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
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
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
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
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
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联合下统一三国,史称“统一新罗时代”。
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高丽”。
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
高丽王朝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
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
1896年,清朝承认朝鲜自主。
1910年不愿被日本统治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4月13日在中国上海成立,并于1940年到达中国重庆,并与国民政府协商同意正式确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办公。
集安高句丽好太王碑、将军坟导游词
集安高句丽好太王碑、将军坟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祖国的东北边陲小城——集安。
集安概况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是中国对朝重要口岸之一。
全市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人口23.6万,有汉、朝、满、回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8.4%,朝鲜族占7.5%。
集安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5℃,无霜期为165天。
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使集安林木茂盛,物产丰富。
集安有林地27万公顷,植物1300余种、动物300多种。
这里有驰名中外的新开河人参等名贵药材,有出口到海外的蕨菜、薇菜等山野菜,还有名扬省内外的板栗、大枣和葡萄。
集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现有“世界遗产高句丽”、“长白山下小江南”、“中朝界河鸭绿江”三张品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文古迹游、生态风光游、边境风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
集安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建立了高句丽国;四十年后,即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位国王琉璃明王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并在其城北2.5公里修建了守备城——尉那岩城,后称丸都山城。
从此,集安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之久。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迁都平壤,国内城作为其别都,仍不失其重要地位。
高句丽共存续705年(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传28位王。
高句丽建都集安400多年,在这一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这里有典型的高句丽王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遗址,有多达万余座古墓的洞沟古墓群,有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有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的好太王碑,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墓壁画。
所有这些,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廷在此设辑安县。
通过好太王碑看朱蒙建立高句丽国的年代
通过好太王碑看朱蒙建立高句丽国的年代
朴真奭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朴真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龙与高句丽早期历史——以《好太王碑》所载邹牟、儒留王事迹为中心
2.关于好太王碑拓本的几个问题——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3.黄龙与高句丽早期历史——以《好太王碑》所载邹牟、儒留王事迹为中心
4.从冉牟墓志和好太王碑看高句丽书法
5.高句丽申遗10年暨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