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实体书店_风中之烛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日报/2012年/3月/18日/第012版
读书周刊
独立实体书店:风中之烛?
南方日报记者范琛实习生巫珩
核心提示
独立书店,常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这方寸土地之间尽显芳华。
然而,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去年7月,坐拥17年历史的北京著名独立书店风入松贴出停业通知,随后上海季风园书店也传来关闭的消息。10月,光合作用厦门店歇业。不久前,厦门晓风书屋难以承受房租重负而险些关闭。中国独立书店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独立书店,你好!》一书的编者薛原在书中说:“独立书店有未来。”这些书店的经营者虽然深知夹缝中求生的艰难,但大部分仍苦苦维持至今。面对书籍电子化、运营成本上涨、网络销售等接踵而至的冲击,独立书店在未来将何去何从?
寒潮到来
“独立书店是零售书业业态的一种存在方式,不同于连锁、大型单体店、网上店、图书俱乐部等等。它往往是很专业的,这是一个要素,卖体集中在几个知识或者是学科领域,它最重要的特质是不以图书销售为单一目标,密切地参与本地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塑造本地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为独立书店下了这样的定义。
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梳理出近百年间书店的两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即上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后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他认为,大陆独立书店的历史与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处在同一个轨道上,两者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几近重叠。在后一繁荣时期,中国大陆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零售业、书店业也攀上30多年来最辉煌的顶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便吃惊地发现成都人民南路的一个广场上就有几十家独立书店,而光是北京海淀区就有上百家,甚至远至拉萨、乌鲁木齐和内蒙的赤峰,都存在独立书店的身影。
“独立书店的第一个寒冬期出现在2000到2004年,当时这类书店有70%以上转型、歇业、倒闭。”刘苏里指出,可惜这一轮的寒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刘苏里看来,真正撬动社会公众神经的倒闭潮开始于2009年,当时全国众多著名书店接连宣布歇业或倒闭。“特别是去年风入松和光合作用遭遇困境,一时间所有的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甚至很大的篇幅,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结束。”
困兽之斗
“小书店因不堪承受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中狂飙的房租,作为鼓浪屿上唯一的人文书店,即将离去。”今年年初,鼓浪屿的岛民们发现了这张贴在晓风书屋的读者告示。相关负责人解释此次搬迁的原因,主要在于房租上涨至4万元左右,是原先的10倍。
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起公营书店,民营书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在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营书店有着民营书店不敢奢望的优越的经营条件。”刘苏里无奈地说,“公营书店毋须担心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在各地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有腾出物业的可供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价格谈判的优势。”
在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看来,制度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店的生存现状。“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可能就会像大家呼吁的那样,独立书店一个个倒掉;如果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持,我们就会拨云见日。”
孙月沐认为,独立书店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因素。他认为,电子阅读器已
经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人们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模式,网络商务的空前发达也使得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大鳄们纷纷涉足图书销售,与实体书店展开恶性“价格战”。
艰难转身
“书吧、咖啡吧、茶吧”的模式让陕西万邦书城在混沌的生存环境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总经理魏红建在苦苦摸索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店不能光靠撑,还要有技术。”
2011年,魏红建在杭州、上海、苏州、香港、澳门、泰国和深圳等地来回奔波,考察商场和卖场。“跑这些地方,我想看一下其他行业是怎么做的,我们怎么来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触动,对书店转型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在广州,继联合书店、学而优、唐宁书店等独立书店之后,“方所”于去年12月入驻太古汇商城,在众多奢侈品店的包围下显得格外另类。这家独特的书店的经营范围涵盖了书籍、咖啡、手工艺品与服装等方面,将自身定位为追求生活美学的概念店,成为业界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离开当当网后,蒋磊被邀请来担任方所的图书总监。据蒋磊介绍,方所的经营者想做的是推广阅读的书店,这个书店能与社会与时俱进,对人们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生活能够起到引领和参与的作用,能够产生美好的体验。蒋磊认为,独立书店不是单纯卖书,而是一种精神的建立以及精神的分享,以及文化生活的参与。
“方所其实从头到尾不是当成书店来做,我们一直想把它做成广州的文化空间。”经过多次讨论,蒋磊和项目团队均认为,务实的广州人并不愿意花500元去为一个有美学精神的杯子买单,最终他们放弃对广州的文化思考,回到单纯对美的追求上。
何去何从
“英美独立书店的份额从1974年的84%跌到2010年的10%左右。”中国图书商报的记者渠竞帆提出,国外独立书店同样面临缩水的危局。但在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独立书店依靠独特的做法获得生存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一名想开书店的人发动当地的社区居民大家一起集资7万美元,在当地社区开了一家名为绿光的书店,所有的过程都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从布置店局到开始装修,还有家长可以把这个作为教育孩子理财的好机会。去年的7月,这家书店还扩大了店面。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国的朱莉亚书店,该店店主在书店的网站上会每个月给读者写一封信,介绍书店的新书和活动,还在地铁站张贴一些书店的全年活动日历,顾客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到书店来买书。
在独立书店遭遇寒潮之时,仍然有不少人心怀开办书店的理想。“我退休之后唯一的想法还是要办一个小书店,人与书俱老,书店永远是给你一个人生存的,永远是独特的,就像文学作品,而不是复制品。”胡洪侠说。人心能如此,书店便永远不死。
访谈
《独立书店,你好!》编者薛原
独立书店倒闭=
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
南方日报:独立书店的特质有哪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独立书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薛原:独立书店首先在于它的独立性,当然,独立是相对的,就是说独立书店的存在不依附于某个组织或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而存在,绝非国有资产,也非那些大集团公司控股的部门。就是说,是相对于新华书店这样的集团股份公司而区别的。其次,独立书店的人文品性很重要,不是一个简单的小书店。而是书店的经营体现了书店经营者的精神理念和人文素养,这样的书店,规模可能不大,但是,其存在的意义首先是有明确的读者群,其精神指向性非常明显。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样的独立书店的存在,首先体现了城市的读书人口的存在状态,也体现了城市人文素养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扇窗口,呈现了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园地。
南方日报:你曾经说过,独立书店的消失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沦丧,为什么这么说?
薛原:对于城市来说,散布其间的独立书店,体现了虽有差异但在精神生态上呈现明显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