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冬夜之公园

合集下载

轻轻地的意思

轻轻地的意思

轻轻地的意思
轻轻地拼音:qīngqīngde。

轻轻主要有以下几种意思:
一、形容分量小、重量小。

如:这件蚕丝的裙子拿在手上轻轻的。

二、形容轻盈、温柔的。

如:她轻轻的将宝宝搂住。

三、形容用很少的力量或压力。

如:我轻轻地碰了碰他一下。

轻是一个汉字,读音是qīng,意思是指分量小、程度浅、用力小、认为容易、随便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轻轻的近义词。

1、悄悄的。

指声音低微,不声不响。

多形容声音很轻,有寂静安静之意,另外,也表示“小声地,偷偷地”的意思。

例:俞平伯《冬夜之公园》:“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2、静静的。

指很安静的;很清净的;犹言安静一下﹐不受外界干扰。

例: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他暂时静静也好,但也未必就这样过下去。


(二)轻轻的反义词:
1、粗暴的。

指鲁莽的、暴躁的。

例:茅盾《秋收》一:“他铁青了脸,粗暴地叫骂道:‘什么希罕!光景是做强盗抢来的罢!”
2、野蛮的。

野蛮是贬义词,指一个人粗鄙、使用暴力、不讲理。

补充:有时野蛮也有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一面。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一般认为新诗的发展是两大趋向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就是大众化“非诗化”和贵族化“纯诗化”之间的相生相克,推进新诗的演化。

一开始新文学的诗歌是完全的非诗化,和古典诗歌完全割裂而想要创作独属于白话文的诗歌,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只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针对“没有诗味”这个问题,新诗的创作者继续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分发展了其抒情功能,其代表是郭沫若的《女神》——但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仍然不够成熟。

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则是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新月派诗人讲究规范化,要求探索格律等新诗的形式规律,其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纯诗的追求和象征派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晚清的诗界革命从改革派开始兴起,其代表是黄遵宪,不过因为梁启超要求以“古典的形式出之”,导致其并没有能走到新诗白话诗的路上,而是止步于对宋诗的模仿。

而五四时代的新诗运动则对晚清的诗界革命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的是求新的追求,而突破则是选择了旧诗界革命的极限之处。

在胡适的《谈新诗》中明确提出要推翻旧诗的种种束缚,也就是“作诗如作文”,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打破诗的格律,代以“自然的音节”,另一方面则要用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因此展开了对旧诗一次有组织的反叛。

胡适在倡导“诗体的解放”以外,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言之有物”,要“有我”,表现诗人本人的情感和见解,还有“有人”,表现一般大众,这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

“学衡派”对新诗多有批评,其集中于对新诗缺乏格律和形式美的缺点,这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在胡适新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新诗的尝试,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一开始的尝试还是以“以白话入诗”,尚未摆脱旧诗语音模式和结构法则,写出半文半白的诗歌。

从其翻译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的《关不住了》,并将其重命名为《在屋顶上》开始,其新诗的创作才真正开始。

虽然《尝试集》中的新诗还很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俞平伯先生的诗作文-俞平伯 人生不过如此

俞平伯先生的诗作文-俞平伯 人生不过如此

俞平伯先生的诗作文:俞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下午偷闲到书店一逛,有幸购得俞平伯先生的诗集《亿》。

编者云:“《亿》为我国第一部儿童诗集。

”写的是童年、童心,但扉页上题词曰:瓶花贴妥香炉定,觅我童心廿六年。

可见这本诗集面对的不仅仅是小读者。

诗自是明白如话,但其中的深味小孩子恐怕很难领略到。

我现在离童年也已遥远,所幸童心尚在,慢慢读来,兴味盎然。

俞平伯先生是红学大家,世所公认。

但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五四时期诗名可谓如日中天。

他的诗集《冬夜》、《西还》、《亿》可称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但他后来却突然停止了诗歌的创作,缘由何在?无人知晓。

因此,先生留下的诗就愈加珍贵了。

俞先生的诗字里行间闪耀着纯真的童心,一直为我所深爱。

但再看看当今许多大行其道的现代诗,却每每以晦涩难懂为能事,而且愈写愈长,作者之初衷实难揣测。

日久成习,诗写得短似乎就是单薄,“晓畅有深意”好像已不合时宜。

文学编辑大都以字数论稿酬,俞先生的醇美短章似乎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我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五四”时期可称是中国现代诗的童年期,为何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大师和作品?新诗一路走到今天,却让人看不明白了,甚至连评价标准都模糊不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所幸毕竟还有人记起俞平伯先生。

感谢蒋风先生主编出版了这本纯若天籁的诗集。

更难得的是其中有初版的影印本:丰子恺先生的画,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手迹,美不胜收。

从此可常与俞先生对坐,幸甚,幸甚!
感谢您的阅读!。

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

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

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有着鲜明的语体色彩,一般来说,口语和文艺作品通过运用拟声词对声音作单一的摹拟或描绘,从而捕捉客观事物的音响,给听者或读者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印象。

运用拟声词摹声,摹写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听觉上的感觉,既是“感觉”,就意味着它是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的情感体验。

拟声词以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为中介,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使人如闻其声,进而如见其形。

运用拟声词摹声可以再现审美客体的某种客观的表象,即声音,可以表现审美客体在主体心目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体验。

因而,拟声词除用于摹拟描绘事物的声音外,还可以“借对于声音所得的感觉,表现当时的气氛”,通过人们的联想,从而表情达意,把事物的种种状态或行为描绘得生动形象。

一定的语境中,拟声词运用恰切,可以传神生辉“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声词可以以声写人状物,借助摹拟声音的作用描绘事物,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可以以声达意,凭借对声音的摹拟,使人们产生某种联想,传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一、以声写人状物自然界的声响丰富多彩,文艺作品中运用拟声词对自然声响直接摹声较之用间接方法,意在突出强调所摹拟的声音,通过直接摹拟事物的音响特征,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想象,加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摹声状物,不单以形见,且伴以声闻,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显逼真、生动。

例如:⑴冬季的第一场大风把明德府的后花园变成了一个喧闹的世界:树枝在风中摇摆的呼呼声,藤条在风中扑地的噼啪声,干枯的花茎在风中断折的咔嚓声,间或掺和着一两声花盆被风摔到地上的乒乓响,使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竟有些热闹非常。

(周大新《银饰》)这一段文字对不同事物的声响进行真切细致的摹拟,使读者获得听觉上的声响美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上的形象感。

摇摆的树枝、扑地的藤条、断折的花茎、落地的花盆,极具鲜明的动感。

运用拟声词摹声再现了客观世界的声响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象。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1918年11月,由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新潮社在北京大学成立。

1919年1月1日,《新潮》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发行,1922年3月,《新潮》出完了三卷二期后终刊。

傅斯年在1919年5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一首白话诗《我们一伙儿》:“春天杏花开了/一场大风吹光/夏天荷花开了/一阵大雨打光/秋天栀子开了/十几天的连阴雨把他淋光/冬天梅花开了/显他又老又少的胜利在大雪地上/杏花、荷花、栀子、梅花――/你败了,我开/咱们的总名叫‘花’/咱们一伙儿……”这“一伙儿”包括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周作人、叶绍钧、顾颉刚等人,他们在《新潮》上共发表了60多首白话诗,共同摸索和开拓着白话新诗的道路,壮大了白话新诗的声威,也壮大了五四白话新诗的创作队伍。

《新潮》诗人和《新青年》一起,用大胆的探索和试验,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开了中国新诗创作的先河。

新潮社的顾问胡适,在《新潮》上共发表了三首诗歌,其中一首《关不住了》被胡适自己称为“新诗成立的纪元”。

这首诗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刊登,题目后标着“译Sara Teasdale’s Over the Roofs.胡适”,诗歌后面还有“Over the Roofs”的原文。

在形式上,该诗打破了旧诗格律的限制,语言上以白话入诗,采用了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音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诗歌虽以四行为一节,但全不受四行诗的限制,字数一任表达的具体需要,并以拟人的口气在诗中不断插入引语,显得活泼、生动。

即使是在一节诗内,句子也不整齐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情绪上的起伏。

在内容上,该诗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自由“关不住了”!该诗形式的自由有机地结合了思想的自由追求,用现代白话表现了现代的思想,这也许就是胡适追求的白话新诗吧。

胡适把自己看重的诗歌交给《新潮》发表,足见胡适对新潮社的重视,也可以看出胡适对新潮社年轻的白话诗人,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新诗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新诗

新诗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由“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作出了最大努力: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4.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人”,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 1922 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第六章 新诗(一).

第六章  新诗(一).
• • • • 第一,体制的追求 第二,音节的变化 第三,辞藻的繁富 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 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 的审美力。这是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
• (四)朱湘及其创作 • 1、 朱湘简介
•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 • 诗集:《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 《石门集》(1934年)
• 2、早期的白话诗创作
• • • • • (1)胡适的《尝试集》(《蝴蝶》、《老鸦》、《兰花草》) (2)沈尹默的《月夜》、《三弦》 (3)俞平伯的《冬夜之公园》 (4)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卖布谣》 (5)鲁迅的《梦》和周作人的《小河》
• 3、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 (1)明白平易,但缺乏飞腾的想象力。 胡适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 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 上的共同追求。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 (胡适的《人力车夫》);二是比喻、 象征(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 河》)。茅盾说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 “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历 史局限都在于此。 • (2)诗歌形式的散文化的倾向。
• • • •
• • • • •
3、1923年的“小诗体” (1)关于“小诗体” “小诗体”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 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霎 那间的感兴,寄托一种人生哲理和美的情思; 受日本俳句、短歌和泰戈尔的诗歌的影响产生; 代表诗人为冰心、宗白华等人。 (2)代表诗作: 冰心的《繁星》、《春水》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 • • • •
艺术特色: 第一, 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 以丑为美的写法; 第三, 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音乐美; 第四, 诗中色彩的运用——绘画美。

俞平伯生平年表

俞平伯生平年表
十二月十四日,作《诗底自由和普遍》一文,针对当时新诗的发展和社会上对于新诗的种种误解,阐述了自己对于作诗的信念。
十五日,为康白情的第二部新诗集《草儿》作序。
中旬,作无锡太湖之游;十八日,绕道到苏州平江中学母校校址重游,旧感丛绕,不堪排宕。返杭后,于二十七日作《如醉梦的踯躅》诗六节。又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作《太湖放歌》一首,记太湖之游。
八月一日,清晨在杭州湖上遇雨之游,为居杭以来未有之乐,遂作诗《孤山听雨》。
七日,致顾颉刚函,谈拟徐徐着手作《红楼梦》版本校勘的工作。以为若不办到这一步,以后的研究工作都象筑室沙上,无有是处。
八日,致顾颉刚函,谈“想办一研究《红楼梦》的月刊”,井拟出所刊的内容。
九日,《〈石头记〉底风格与作者底态度》一文在杭州写讫。想用这篇文章“祛除社会上对于《红楼梦》底谬见”。
祖父多病早逝。祖母彭夫人。
父亲俞陛云,字阶青,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探花,也是一位文学家。母亲许之仙是清朝江苏省松江府知府许祐的女儿,也精通诗文。
俞平伯有三个姐姐,即俞琎、俞玫、俞琳,都善长诗文。
三月七日,出生双满月时,曾祖父抱之剃头,并赋诗志喜。
一九○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三岁
五月一日,论文《我之道德谈》发表在《新潮》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他认为,根本推翻伪道德,“去建设自由的、活泼的、理性的、适应的真道德”,是刻不容缓
的事情。
四日,“五四”运动爆发。他参加北京大学学生会新闻组,在学生们罢课的同时,“偕友访商会会长,要求罢市”,并向群众散发传单。
本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在进步教授的思想影响下,集合同好,筹备成立新潮社。俞平伯参加了筹备工作,并于十一月加入新潮社。
十一月七日(农历十月四日),大女儿俞成出生于北京。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前十年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前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的黎明——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10级汉本三班张欣然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从1917年到1927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文学”逐渐过渡到“新文学”,作者檄文不再受统治者严厉地控制,思想空前解放,涌现出许多著名作家与新文学。

——题记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等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以及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为背景,文学革命爆发。

但作家在此时只是模仿与借鉴世界文学,并没有出现那种足以造成整个民族思想文化向现代突变的作家。

改变这一现象的是影响中国命运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尝到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为这场文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势不可挡。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重大实绩。

首先是白话文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第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一)鲁迅在第一十年里鲁迅的出现成为此时迷茫的中华民族的福音,为此时麻木的中国人进行思想鞭挞,他的精神深刻的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拥有独立而又超前的思想,他看到了当时国民的劣性,创作出一系列代表那个时代的小说,他深刻的见解与犀利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硬汉在向全中国呐喊,他的一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更是其思想的典型。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小说总是以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进行写作,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俞平伯的诗

俞平伯的诗

俞平伯的诗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出版的诗集有《冬夜》(1922)、《西还》(1924)、《忆》(1925)、《俞平伯诗全编》(1992)等。

忆(选三)冬夜之公园晚风暮春水船小劫忆(选三)一有了两个橘子,一个是我底,一个是我姊姊底。

把有麻子的给了我,把光脸的她自己有了。

弟弟,你底好,绣花的呢。

真不错!好橘子,我吃了你罢。

真正是个好橘子啊!十一爸爸有个顶大的斗蓬。

天冷了,它张着大口欢迎我们进去。

谁都不知道我们在那里,他们永找不着这样一个好地方。

斗蓬裹得漆黑的,又在爸爸底腋窝下,我们格格的好笑:爸爸真个好,怎么会有这个又暖又大的斗蓬呢?十七离家的燕子,在初夏一个薄晚上,随轻寒的风色,懒懒的飞向北方海滨来了。

双双尾底蹁跹,渐渐退去了江南绿,老向风尘间,这样的,剪啊,剪啊。

重来江南日,可怜只有脚上的尘土和它同来了,还是这样的,剪啊,剪啊。

冬夜之公园哑!哑!哑!队队的归鸦,相和相答。

淡茫茫的冷月,衬着那翠迭迭的浓林,越显得枝柯老态如画。

两行柏树,夹着蜿蜒石路,竟不见半个人影。

抬头看月色,似烟似雾朦胧的罩着。

远近几星灯火,忽黄忽白不定的闪烁:——格外觉得清冷。

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惟有一个突地里惊醒,这枝飞到那枝,不止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听它仿佛说道,归呀!归呀!晚风晚风在湖上,无端吹动灰絮的云团,又送来一缕笛声,几声弦索。

一个宛转地话到清愁,一个掩抑地诉来幽怨。

这一段的凄凉对话,暮云听了,便沉沉的去嵯峨着。

即有倚在阑干角的,也只呆呆的倚啊!暮敲罢了三声晚钟,把银的波底容,黛的山底色,都销融得黯淡了,在这冷冷的清梵音中。

暗云层叠,明霞剩有一缕;但湖光已染上金色了。

一缕的霞,可爱哪!更可爱的,只这一缕哪!太阳倦了,自有暮云遮着;山倦了,自有暮烟凝着;人倦了呢?我倦了呢?春水船太阳当顶,向午的时分,春光寻遍了海滨。

微风吹来,聒碎零乱,又清又脆的一阵,呀!原来是鸟──小鸟底歌声。

我独自闲步沿着河边,看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浪纹如织。

4.二十年代新诗

4.二十年代新诗

40年代发表的诗集《十四行 集》,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冯至(1905-1993)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片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惟有一个突地里惊醒, 这枝飞到那枝, 不知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 听它仿佛说道, “归呀!归呀!”
1918,12,15,北京


5、早期新诗共同特点: 语言平淡自然、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偏于说理, 表现了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五四”时代精神。 缺点:过于平实 ,情感张力和想象力不足,缺乏 回味和余香。
4、其他早期白话诗人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大白
诗集《冬夜》
诗集《草儿》
诗集《旧梦》
俞平伯(1900—1990)
刘大白 (1880~1932)


《冬夜之公园》 俞平伯 哑!哑!哑! 队队的归鸦,相和相答, 淡茫茫的冷月, 衬着那翠叠叠的浓林, 越显得枝柯老态如画。 两行柏树,夹着蜿蜒石路, 竟不见半个人影, 抬头看月色, 似烟似雾朦胧照着, 远近几星灯火, 忽黄忽白不定的闪烁—— 格外觉得冷清。



有感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
我现在看着这些彻底解放的少年诗人,就像一个缠过脚 后来放脚的妇人望着那些真正天足的女孩子们跳来跳去, 妒在眼里,喜在心头。(胡适《〈蕙的风〉序》)

古诗词诵读《锦瑟》(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锦瑟》(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锦瑟》教案【文本解读】“一篇《锦瑟》解人难”。

《锦瑟》这首诗历来有多样的解释。

可以这样解读:锦瑟本有五十弦却说“无端”,流露了诗人心底的嗔怨。

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回顾平生,有多少情、多少事,早已迷离惝恍,宛如“庄周梦蝶”的故事一样,真实与梦境无法分辨,唯有曾经的感受,既如月光中带泪的珍珠,带着伤感,又如蓝田美玉的温润,引人怀恋。

但究竟如何,却又难以说清。

诵读这首诗,当仔细体会诗人如何传达往事如烟的独特感受。

【素养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了解诗歌中的典故,鉴赏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3.体会本诗哀婉的基调,分析概括诗歌的主旨。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的多个典故,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及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

2.相关背景作此诗时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

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解题①锦瑟:有花纹的瑟。

《世本》:“瑟,庖牺(伏羲)作,五十弦。

20世纪20年代新诗

20世纪20年代新诗

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主张“散文化”(非诗化)、“意境要平实” 等。名篇《老鸦》《希望》《上山》等诗作,多 为即事感兴,采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 等手法,言之有物,平实淡远。
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率先发表了 《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后改题《蝴蝶》) 一诗创作于1916年8月间, 诗中写道: 这八首白话 两个黄蝴蝶, 诗虽然还没有摆 双双飞上天。 脱旧诗体式的束 不知为什么, 缚,甚至还残留 一个忽飞还。 着一些旧诗的语 剩下那一个, 句,但它们却是 现代白话诗最早 孤单怪可怜; 的一批婴儿,其 也无心上天, 地位不容忽视。 天上太孤单。
蕙 的 风
汪 静 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伊 底 眼
汪 静 之
刘大白 借鉴民间歌谣体式,写出《卖布谣》、 《邮吻》 、 《田主来》等 。 周作人 抛弃了旧诗词旧格律,追求自然的节奏。 《小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刘大白
《卖布谣》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 肚;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小弟弟裤破, 没布补裤;嫂嫂织布,哥哥卖布,是谁买 布,前村财主;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 宜,财主喜欢,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 嫂嫂。
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
1921年,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叶绍钧等组 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 诗社,出版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朱自清 1922年写的抒情长诗《毁灭》曾轰动诗坛。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雪朝》(周作人、 郑振铎等八人合集)。 1924年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朱自清的诗歌散 文合集《踪迹》。

第四部分20年代新诗

第四部分20年代新诗
“具有‘历史文件’性质”(茅盾);
“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 趋向于散文”(朱自清《诗的形式》)。
二、湖畔诗人。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 个年轻人”(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 诗集导言》)
1922年春,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 修人在杭州西湖畔成立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 《湖畔》和《春的歌集》,汪静之单独出版了 《蕙的风》和《寂寞的中国》。
确定小诗美学规范的诗周作人、朱自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感兴,自然便 有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情调的小诗之需要。”
——周作人《论小诗》
“小诗的长处诗在于能捕捉住一瞬间稍纵即逝的思 潮,表现出偶然涌现到意识城的情绪。我们读了这些, 虽然不能得到惊异,得到魁伟的印象,然能使我们的 心灵得到一时间的感通,正如在广漠无垠的大洋中忽 然见扁舟驶过一般。所以断片的诗句,在文艺鉴赏上 也正和鸿篇巨制有同样的价值。”
鲁迅:“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 凑热闹”, 象征性、现代思维。
周作人:清淡质朴、舒缓雅致。《小河》。“新 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那样细致的观察,那样 曲折的理解,决不是那旧式的新体词所能表达 得出的”(胡适),“早些日子做新诗的人如 果不是受了《尝试集》的影响,就是受了周作 人先生的启示”(冯文炳)。
“不仅没有形式,而且没有轮廓”“已经够空虚, 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再受 泰戈尔的影响,必有不可救药的一天。”(闻一 多《泰戈尔批评》)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1.生平: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 人。海棠香国(“豹子投胎”) ——创造狂飚——戎马书生 ——火中凤凰——秦淮风云
4.歌谣体。
刘半农:江阴民歌。 《扬鞭集》。“我在诗的体

论俞平伯探索新诗发展之路

论俞平伯探索新诗发展之路

论俞平伯探索新诗发展之路作者:郝栩甲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胡适的《尝试集》以革命者的姿态,宣告了与中国旧诗的诀别,“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这无疑使诗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新思想、新方法在新的诗体中得以表现,但从我们今天较成熟的诗歌创作的经验上看,胡适及早期白话诗人的新诗不免缺乏审美价值,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新诗带着尴尬的表情出现在中国新诗史上。

这种尴尬一方面是由于白话诗和古典诗词完全决裂,白话诗人失去他们文化积淀的历史源头,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巧妙的艺术”;另一方面,汉语和西方语言先天的隔阂,使得西方诗歌无力给予白话诗持续发展的能量。

一、完善不“适宜”的工具俞平伯在他的《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指出“中国现行的白话,不是做诗的绝对适宜的工具。

”口哒是对胡适的观点:即。

“我们要创造新文学,也须先预备下创造新文学的‘工具’。

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的一种理智的修正。

俞平伯的意思是“我觉得在现今这样情形下,白话实在是比较最适宜的工具,在寻不到比它更好的工具;但是一方面,我总时时感到用现今白话做诗的苦痛。

白话虽然已比文言便利得多,但是缺点也还不少呵,所以实际上虽认现行白话为很适宜的工具,在理想上却很不能满足。

”他的理想是指诗歌“确是发抒美感的文学,虽主写实,亦心力求其遣词命篇之完密优美。

因为雕琢是陈腐的,修辞是新鲜的,文辞粗俗,万不能发抒高尚的理想。

”俞平伯认识到了白话作为不适宜的工具时,他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着“修复工作”:首先他认为“做白话的诗,不是专说白话”,“用白话做诗,发挥人生的美,虽用不着雕琢,终与开口直说不同。

这个是用通俗的话做美术的诗之第一条件。

”强调了白话本身仅仅是工具,而不是诗,这也道出了初期创作白话诗歌的一个严重误区。

在弄清楚工具和诗之间的区别后,他努力完善着这种工具,逐步减小白话和诗的差距。

于是他认为要用新鲜的修辞去改造这种工具,否则就会落人粗俗的泥淖。

悄悄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悄悄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悄悄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悄悄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静静很安静很清净。

同义词:悄然反义词:无悄悄的汉语词典解释:释义(1) [quietly]∶寂静;声音低微;不声不响。

悄悄离开。

(2) [on the quiet]∶小声地,偷偷地。

他悄悄地全跟我说了。

详细解释(1).忧伤貌。

《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羣小。

” 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忧愠悄悄,形于容色。

” 唐权德舆《薄命篇》:“閒看双燕泪霏霏,静对空牀魂悄悄。

” 元张玉娘《山之高》诗之一:“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 赵朴初《河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东山。

”(2).寂静貌。

唐元稹《莺莺传》:“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

” 宋朱熹《闻蝉》诗:“悄悄山郭暗,故园应掩扉。

” 明何景明《与贾郡博宿夜话》诗:“苍苍季冬夕,悄悄昆虫闭。

” 俞平伯《冬夜之公园》:“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3).形容声音很轻。

唐韩愈《落叶送陈羽》诗:“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水浒传》第十七回:“ 张清手执长枪,引一千军兵悄悄地出战。

”《儒林外史》第十回:“一个贴身的小厮在知县耳前悄悄説了几句话。

” 梁斌《播火记》二二:“ 朱老忠正在朱老明屋里坐着,听得外面有人悄悄走进来。

”(4).料峭。

元迺贤《京城燕》诗:“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

”用悄悄造句:1. 我军趁着夜色,悄悄埋伏在敌军阵地的前沿。

2. 我军趁着漆黑的夜色,悄悄接近敌人的阵地。

3. 同学们悄悄地走进病房,看望生病的老师。

4. 我军趁着夜色悄悄逼近敌人的阵地。

5. 春天到了,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

6. 静悄悄的树林里时而传来鸟的叫声。

7. 偌大的操场静悄悄,没有一个人。

8. 我悄悄地离开了爸爸的房间,生怕妨碍到他的工作。

9. 拂晓前,我军突击队悄悄靠近了敌军阵地。

10. 喧闹了一天的城市也早已悄悄地进入梦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