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简介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当过幕僚,兼职商人。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
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很多地方。
晚年孤苦,在经历丧妻丧子之痛后毅然归隐,后不知所终。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怀着一种“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观点创作,而沈复的一生可谓是把这八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这也是他以浮生为题的意义所在吧。
《浮生六记》是一本经典的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所记,琴瑟相好,缱绻怀怀。
记住闲情雅趣,贫士心性,爱憎;记住人生的坎坷,艰难的离合,人情世态;在各地游历,熟悉了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作者以淳朴的笔致,记录了大半生的经历,对比愉快和感伤,实在令人感动。
他和妻子陈芸意气相投,夫妻关系很好,虽然吃着蔬菜过着一种布衣生活,但苦于贫困生活,最终梦想成真,最终生离死别。
六卷中存世四卷,这四卷如下所述。
卷一闺房记乐沈复是性情中人,如同清初的纳兰性德那样,是一位多情的文人。
他们所共同拥有的,只是一个“情”。
因为有情,才能够把芸芸众生皆有的夫妻之爱描摹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撩拨起人们心中的丝丝柔情,以及那一根隐藏很深的心之琴弦。
在这些如实记述的夫妻恩爱、家长里短面前,我们隐约明白了许多事理。
沈复夫妇实在是一对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模范。
说起来,沈复不是才高八斗的文豪,他只有坊间流传的这一部《浮生六记》。
自古以来,恩爱夫妻白头偕老的并不多见,沈复和陈芸也是如此。
但是,他把夫妻之间二十三年的情感,浓缩成有血有肉的文字,这文字里,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力。
能够有芸娘这样的红颜知己,虽然只有短智的欢笑,但也算是上苍的格外眷顾了。
一举一动,一哀一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眼前掠过。
因此,林语堂把芸娘看成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是有道理的。
这样的女人千古难求,世上难找。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1.宗璞(第4课《紫藤萝瀑布》)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沈复(第5课《童趣》)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工诗画、散文。
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作品有《浮生六记》。
3.流沙河(第6课《理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48年始发表作品,1950年到引JI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著名诗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
4.玛丽·居里(1867-1934)(第9课《我的信念》)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5.孔子(前551—前479)(第10课《论语》十则)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6.朱自清(1898-1948)(第11课《春》)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7.老舍(1899—1966)(第12课《济南的冬天》)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37年,发表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代表作还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8.何其芳(1912—1977)(第14课《秋天》)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浮生六记》:沈复和陈芸的唯美爱情
《浮生六记》:沈复和陈芸的唯美爱情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虽然生活在清代,作为一个文人,却一辈子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一辈子喜欢的事情大约是三件:一是画画,据说沈复穷困潦倒的时候只能靠卖画度日;二是写写文章,这自然是文人的本职工作,三呢,就是和女人谈情说爱。
不过,和历史上很多文人骚客不同的是,沈复虽然也和多个女人扯上点关系,却一辈子“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陈芸。
不能不说,像沈复这样的情种,并不多见,而像他的妻子陈芸那样的情痴,更是世间少有。
世人知晓沈复和陈芸的爱情,是因为沈复自己写的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做《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沈复应该画过很多画,因为他要靠卖画度日,但我猜想他的那些画恐怕好不到哪儿去,因为中国的绘画史上你绝对找不到沈复的一幅画。
沈复应该写过很多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几乎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浮生六记》却奇迹般地流传了下来,尽管“六记”只保存了“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不知所踪,但“残缺本”的《浮生六记》竟然使沈复的名字一下就跻升到中国文坛杰出作家的行列。
不得不说,沈复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帮助沈复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他的妻子陈芸。
或者说,是他和陈芸的爱情,让他创造了人生中的一个奇迹。
林语堂曾说:“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单是这句话,就让当今的很多男人羡慕嫉妒恨,生出无限遐想。
林语堂沈复与陈芸的爱情到底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以至于让当时和后世的人们艳羡不已?沈复和陈芸的爱情火花,应是始于十三岁那年,沈复随母亲到舅舅家,见到表姐陈芸,“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 年仅十三岁的沈复,已经认定:陈芸就是他这辈子的妻子。
而陈芸,自然也是喜欢沈复的,因为“两小无嫌”。
文学传记《浮生六记》
文学传记《浮生六记》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书中金句1、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2、情深不寿,寿则多辱。
3、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4、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5、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双鬓。
6、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7、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
8、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9、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10、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11、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绵绵此恨,曷其有极!12、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
13、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4、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15、舞衫歌扇,转眼皆非。
红粉青楼,当场即幻。
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
16、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17、冥冥中是不是有一种神秘难解的力量指引着我们,两个圆在某一点交错,我们便相遇。
或者,一切都只是偶然。
18、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19、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
20、我吓唬他要分手,他一边看足球一边哼哼哈哈地说:“分吧分吧,东西和钱都归你,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走的时候别忘了带上我就行。
语文教学: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
语文教学: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简介】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
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于全国各地。
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内容梗概】《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浮生取一生飘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有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中山记历》、《养身记道》已经失传。
作品以朴实的文笔继续自己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浮生六记》以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原文与译文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原文与译文《浮生六记》选译前言《浮生六记》是清朝一位不出名的画家沈复(字三白)的自传体散文集,共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
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疑似后人伪作。
沈复生于乾隆28年(公元1763年),江苏省苏州人,平生默默无闻。
据说到光绪年间,有一位姓杨的先生,才偶然在地摊上发现只剩下四记的《浮生六记》手稿,并且将其付印。
如果没有这一奇遇,恐怕今天就不会有人知道沈复的名字了。
但是由于残缺不全的《浮生六记》,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
尤其是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
才使《浮生六记》永远散发出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
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
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浮生半日闲的清福……”本来,中国历史上伉俪夫妻恩爱传奇故事数不胜数。
本人为什么会独钟《浮生六记》,并且决意选译为白话文?主要因为它对我的启发太深刻、太深远,也使我联想得更全面、更广阔。
我愿意费心试译,也是为了自己深入领会和品味,进一步向他们的和谐夫妻生活学习。
需要说明,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
沈复《童趣》ppt课件
通过以上互动环节,可以让同学们更好 地理解和感受沈复《童趣》中所表达的 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
人文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当代社会推广童真教育理念重要性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童真教育关注儿童身心、情感、认知 等多方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完整人格
。
培养儿童健康心态
童真教育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有助于 培养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管理能力。
激发儿童创造力
童真教育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和表达,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童真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 和创新能力等软技能培养,有助于儿 童适应未来社会变革。
反复
在描述童年趣事的过程中 ,反复使用某些关键词汇 或表达方式,强化了读者 的印象和感受。
对比
将童年趣事与成人世界的 复杂和繁琐进行对比,突 出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独特视角和个性化表达方式
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展现了儿 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如对于 自然现象的惊奇和对于游戏的热爱等 。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和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 吸引力。
引导同学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压力和快节 奏的生活,如何保持童真、童趣、童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保持好奇心、注 重游戏体验、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共度美 好时光等。
思考将童真、童趣、童心融入日常生活方式
鼓励同学们思考如何将童真、童趣、童 心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中。
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尝试新事物、保持 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
02 童趣
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将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 而奇妙,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沈复的诗词
沈复的诗词沈复(1617年—1662年),字仲伯,号芸池,别号芸庵、芸山、嘉庆子、成微翁、解元。
他的诗词作品是明、清两代的才子佳作。
沈复晚年入官,先后任奉使、顺天府推官和甘肃陇西知县。
沈复的诗词作品,安逸、怡情、流丽,语言清新、率直、简练。
他的作品多以咏物、闺情、怀古、山水等为题材,描写精致,意境深远。
同时,沈复的诗词也鲜明地反映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
首先,沈复的诗词作品大多以咏物为主题,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的《蜂》中写到:“露华滋蜜甘,功罢莫惜金钗戏,但将玉斝攒添”。
这句诗引用了“蜜甜”和“金钗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蜜蜂采蜜的情景,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蜜蜂为自己的劳动收获应有的回报,因此“功罢莫惜”。
这不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奇妙的事物的向往,也表现出了自身的价值观。
其次,沈复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怀古意味,流露出他对古人的敬重与热爱。
《夜泊牛渚怀古》一诗道出了他对庐山胜境的崇敬:“还似旧时游玩处,隔江犹听牧童笛。
”这句话写出了他欣赏古人留下的优美景色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精神和灵魂的怀念。
他对古诗文的研究和欣赏,更为其个人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沈复的诗词作品充满了闺情之美,表现了他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他的《阮郎归》一词:“阳丝娇极似行云,天宇飘零,雪舞鹅毛奏寒深。
借问梁簪事多否,香金空牓,半夜卧听疏桐声。
”写出了女子对闺蜜的思念之情。
青楼风情并不会深入诗和词的内核中,表现出了细腻温馨的痴情和细小爱情大眼泪的感情。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语言上体现了清新简练的风格,而且还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浓烈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沈复的诗词作品几乎都能从他的实际经历中体现出来。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沈复是诗人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无论从艺术性、思想性还是社会价值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诗词作品历经世代传承,充实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底蕴,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珍贵文献。
清代文学家沈复生平简介
清代文学家沈复生平简介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复生平简介清代散文家沈复生平事迹,多见于其晚年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之上。
据说沈复出生幕僚之家,家境普通,早年曾随父前往浙江绍兴求学,虽薄有才名,却一声没有参加过科举,因此与仕途无缘,辗转各地当了十数年幕僚之后,晚年回归故里,经营酒业。
然而虽为一介商贾,沈复生平却酷爱诗画、散文,他与妻子陈芸情深意重,志趣相投,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浪漫爱情婚姻的经典。
从《浮生六记》,不难看出,沈复生平除了诗词创作之外,最大的乐事莫过于和妻子红粉结伴,享受纵论古今、品月评花的浪漫生活。
在清贫的岁月里,很多时候,沈复不得不靠卖画为生,然而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也时常有苦中作乐之举。
比如他俩常常去一对种菜的老夫妇那里,醉心菜园耕种,乐此不疲。
书香门第出身的陈芸十分喜爱恬淡的田园生活,曾高兴地表示,将来老了就与丈夫在此处购买十亩耕地,栽瓜种豆,夫画妻绣,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雅趣。
黄梅戏《天仙配》有著名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指的不正是这般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夫妻生活么?一部《浮生六记》,写尽悲欢离合。
人生如梦,为欢几何?想来沈复生平之乐,皆记载于作品之中,只可惜,陈芸先去,恩爱夫妻最终未能白头偕老,这恐怕是沈复生平最大的憾事吧。
沈复和陈芸清代著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创作于嘉庆十三年,二百多年间,该作多次被改编成剧,搬上银幕,经久不衰。
作品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娓娓讲述了作者沈复和陈芸之间的爱情故事,至今读来,依旧令人生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感慨。
陈芸本为沈复的舅家之女,比沈复年长一岁,也就是说,沈复和陈芸是表姐弟关系。
古人缔结姻缘,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加之亲上加亲,自然是人间美事。
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清代
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法 ⒈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⒉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⒊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人地官名) ⒋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⒌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⒍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重点文言实词:
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 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兴正浓。兴,兴趣。 方出神。方,正。 驱之别院。驱,赶、驱逐。
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 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 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 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 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 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 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 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习惯。
庞(páng)然大物
虾蟆( há má )
呀( yā )然一惊
朗读指导:
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注意不读错音,不换 字,不漏字,更重要的是要读好句中的停 顿。划分句中的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 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划分停顿要注 意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源自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明察秋毫:视力好极了。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随雷声一样。
朗读课文,品析意趣。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 并说明“趣”在哪里?
宋代词人沈复
宋代词人沈复沈复(1617年-1662年),字石南,号芋山,又号琴隐居士,是明清时期文学家、画家、政治家。
沈复作为一位南方文化人,其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备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南方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代词人沈复,看看他的词作和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沈复的背景和经历沈复生于明朝崇祯年间,祖籍浙江余姚,自幼才华横溢,博览群书,深得学问。
后来,他进入了满洲清入侵之前的南明时期,成为一位高官,曾担任过金陵府通判、户科给事中、河南乡试主考和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务。
在政治生涯中,沈复曾多次为天下百姓争取权益,攻击那些腐朽的官僚制度,一度在文人中闻名。
此外,沈复还热衷于书法、绘画和词作,被尊称为“琴隐三绝”,即南画、南词、南音。
二、沈复的词作风格沈复的词作风格独特,以自然、深情、纯净为主,他善于抒写感情,其词作常常表达对生命、自然、艺术、人情的思索和感悟。
在写作上,他尤为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文采的表现,常常运用对比、借景、景物、形象比喻等手法,使其词作达到了意境的最高境界,成为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沈复的词作特点沈复的词作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自然色彩,表现自然风光。
沈复十分崇尚自然,他的词作往往以自然景色为起点,表现出自然的美妙和变幻。
他在词作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气质相结合,包含了对自然、对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2. 强调情感真挚、简练明了。
沈复的词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简练明了,表达真实、深情和意境,他的词作不像其他词人或者诗人那样华而不实,满口空话。
沈复词作之所以充满了伟力和力量,正是因为他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3. 思想深刻、内蕴丰富。
沈复的词作中,除了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和体会之外,还表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沈复词中包含的思想内容多样,包括批评祖宗、诉说心事、表达追求和品味自由、浪漫主义等方面,风格纷呈。
四、沈复的代表作品《浣溪沙·人生若只如初见》这首《浣溪沙》是沈复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音韵优美、意境深远,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想品味。
沈复 清代文学家
名家介绍
一、作者介绍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
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
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
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二、作者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
中年经商。
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诗善画,长于散文。
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三、作品鉴赏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画作价值
沈复画作价值摘要:1.沈复简介2.沈复画作的特点3.沈复画作的市场价值4.如何鉴赏沈复画作5.结论正文:一、沈复简介沈复(1763-1832),字三白,号垢道人,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
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擅长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尤其以山水画著称。
沈复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二、沈复画作的特点1.山水画:沈复的山水画构图严谨,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他的山水画作以江南山水为题材,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花鸟画:沈复的花鸟画细腻入微,生动传神。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态和动态,将自然的美好融入画作之中,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
3.人物画:沈复的人物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他擅长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沈复画作的市场价值沈复的画作在艺术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沈复的画作价格逐年攀升。
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备受藏家青睐。
在拍卖会上,沈复的画作屡创高价,成为收藏家争相追捧的热门藏品。
四、如何鉴赏沈复画作1.了解沈复的生平事迹和艺术风格,以便更好地欣赏他的画作。
2.关注画作的构图、笔触、色彩、寓意等方面,深入品味画作的艺术魅力。
3.对比其他画家作品,识别沈复画作的特点,如独特的签名、印章等。
4.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增加欣赏的趣味性。
五、结论沈复的画作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欣赏沈复的画作,不仅能感受到他高超的绘画技艺,还能品味到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过庭录原文及翻译
过庭录原文及翻译摘要:1.过庭录原文概述2.过庭录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过庭录的主要内容4.过庭录的翻译及现代解读5.过庭录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正文:【过庭录原文概述】《过庭录》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笔记小说,作者清代文学家、诗人和画家沈复。
该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沈复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庭录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过庭录》的作者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复斋,清代江苏苏州人。
他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画家,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交往。
沈复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期正值清朝由盛转衰,社会风气日下,而《过庭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过庭录的主要内容】《过庭录》共分为十卷,收录了沈复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
书中既有对当时官场世态的描绘,也有对百姓生活的反映,同时还记录了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悟。
书中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了解清朝中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过庭录的翻译及现代解读】《过庭录》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一些故事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过庭录》不仅可以了解清朝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例如,书中的一些故事讲述了人们在困境中如何坚守信念、克服困难,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过庭录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过庭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首先,它为后世提供了清朝中期社会风貌的珍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其次,书中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新[沈复(?—1186年),字得之,德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 闲情记趣沈复
最新[沈复(?—1186年),字得之,德清人。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 闲情记趣沈复沈复。
沈复。
字得之。
德清人。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淳熙十三年卒。
谥简肃。
著有《四益斋集》。
本名,沈复。
字号,字得之。
沈复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德清。
去世时间,1186年。
主要作品,《四益斋集》。
主要成就,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谥号,简肃。
人物生平。
沈复。
字得之。
德清人。
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乾道初年。
以太常主簿应对。
孝宗悦。
迁官宗正丞。
乾道七年。
以左朝请郎任直龙图阁。
两浙转运判官。
权工部侍郎。
兼临安府少尹。
次年正月。
除户部侍郎。
一日。
进宫应对。
孝宗问及官署财物。
所用。
方缺状况。
一一奏闻。
沈复并取出随身小册进呈。
无毫发之差。
乾道九年正月。
授端明殿学士。
签书枢密院事。
旋进左中大夫。
同知枢密院事。
同年十二月。
经多次请退。
改授资政殿大学士。
知荆南府。
淳熙二年。
先后改四川宣抚使。
同知枢密院事。
镇江知府。
淳熙五年。
任福建安抚使。
同年。
以中大夫致仕。
淳熙十三年卒。
谥简肃。
代表作品。
著有《四益斋集》。
第 1 页共 1 页。
《浮生六记》的沈复是个什么样的人
《浮生六记》的沈复是个什么样的人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沈复的《浮生六记》,说的是六记,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只有四篇。
读了这本书的人,必定会喜欢芸娘这样的一位女子。
但对于作者沈复,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看法。
那我们来说说沈复这个人。
沈复出生于一个文人士族之家。
但他却没有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作为一个文人,不参加科举,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去维持生计,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而他也没有彻底摆脱他读书人的身份的束缚,从事的还是一些文人能做的一些工作,例如画画,充当幕僚等,所以他的一生也是辗转流离。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人觉得沈复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简直是个渣男。
但在清朝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沈复也很无奈。
在那样的阶级制度下,他也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毕竟不能像现在一样,那时思想禁锢,不是他能改变的,而且他毕竟不是居于最下层的贫穷老百姓,要说也只能说:儒冠多误身。
沈复对于芸娘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他对母亲曾说过,非淑姐不取。
恩恩爱爱二十余年,大家有目共睹,只是生活有时候是残酷的。
正是由于生活的残酷,所以沈复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的书,我们也才能认识到这世间还有芸娘这样的奇女子。
所以,沈复就是一个柔弱的书生,在用自己那微弱的力量,爱着自己最爱的人。
如果从这故事中我们能借鉴到什么,那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吧,才能守护好自己爱的人。
沈复出名的诗句
沈复出名的诗句
【最新版】
目录
1.沈复其人及其作品
2.沈复的著名诗句
3.沈复诗句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正文
沈复,字归愚,号石田,明朝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生活在明朝末年,是当时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沈复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著称,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沈复的著名诗句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一腔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句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描绘,既展现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又抒发了作者的英雄情怀,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句。
沈复的诗句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富有个性为特点,给明朝诗歌带来了新的气象。
同时,沈复的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沈复的诗句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沈复作为明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其著名诗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1页共1页。
童趣
果 如 鹤 唳 云 端 , 为 之 怡 然 称 快 。 果:果真 唳:鸟鸣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为之:因此 称快:叫好
果真如同白鹤在云端鸣叫一样,(我)因此而愉快地拍手叫好。
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花 台 小 草 丛 杂 处, 常:经常 于:在 处:地方 丛杂:丛生
我经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花台和小草丛生的地方,
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 明察秋毫】 视力。 本来形容目光敏锐, 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 的东西也看得清。 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 理,不受蒙蔽。 不受蒙蔽。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 满足的样子。 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也形容表面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 不起的东西。 不起的东西。 夏蚊成雷】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 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作家作品介绍
《浮生六记》文词朴素,情感 浮生六记》文词朴素, 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 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 读之心醉”的评语, 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 颇浓。 颇浓。 大公报》曾有语云: 《大公报》曾有语云:“凡治 研究)中国文学者, (研究)中国文学者,鲜(少) 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 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 的。”
蹲 其 身 , 使 与 台 齐 ; 定 神 细 视 , 其:自己的(代) 齐:平齐、一样高 视:观察
蹲下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与台子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
以 丛 草 为 林 , 以 虫 蚁 为 兽 。 兽:野兽 以…为…:把…当作… 林:树林
把丛生的草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
以 土 砾 凸 者 为 丘 , 凹 者 为 壑 , 凹:低洼的 壑:山谷 砾:石块 丘:山丘 者:……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复简介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
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
《浮生六记》是他的—部自传体作品。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土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