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58ef3010661ed9ad51f378.png)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摘要: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一些列线条简明实用性强的材料表达。
所以贝聿铭强调建筑功能形式,建筑与实际作用的结合,关注建筑本身与适用人群的联系。
他坚持对形式、空间、建材等技术的研究,使作品本身既满足社会需求,更独具与众不同的特性。
纵观贝聿铭所有作品,自产业革命以来,他淋漓精致的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师的理念,强调设计的线条感、实用性、拒绝过度的装饰,为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引领者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Analysis on design theory of Ieoh Ming PeiAbstract: Ieoh Ming Pei works in public buildings, cultural buildings, were classified as modern architecture, using steel, concrete, glass and stone and some other column lines concise practical material expression. Ieoh Ming Pei stressed the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 form, construction and actu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itself and applicable people contact. He insisted on the form, space,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work itself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mor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out of the ordinary. Throughout all of Ieoh Ming Pei's work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 dripping delicate embodiment of modern design concept, emphasize the design lines, practicality, rejected the excessive decoration, for the modern city added a brilliant, leader of the pace of the times.Keywords: Ieoh Ming Pei; Modernism; design concept; Glass Pyramid; Zhongyin Hotel; Suzhou Museum1.引言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8b8d1f04afe04a1b171de15.png)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经典重温-贝幸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
![经典重温-贝幸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8130d13186bceb19e8bb49.png)
经典重温:贝幸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摘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
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设计思想:创作手法1 大师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在贝聿铭先生早期的作品中能找到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他主要使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但从甘乃迪纪念图书馆开始,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整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从而又不同于密斯。
到了中期,通过充分掌握混凝土的性质,作品开始有了柯布西耶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都是此风格的经典之作。
至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后期,先生开始着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例,从这些项目开发中获得对于“大建筑”概念的宝贵经验,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大师一生的作品,从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到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概无例外。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在手法上着重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大师创作思想的经典概括,“惟妙惟肖的自然之光”在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和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经典作品中照亮建筑、温暖空间。
(完整word)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完整word)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21da3900b1c59eef9c7b421.png)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摘要 0目录 (1)一、引言 (2)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2)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2)(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3)(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3)(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3)(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4)(五)布灯设计的技巧 (5)(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
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著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
贝聿铭的建筑哲学
![贝聿铭的建筑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3b5fc067cd184254b3535af.png)
器 , 其 无 有器 之用 ” 当 。
人 的 小 天 地 ” “ 要 建 筑 能 够 跟 上 社 会 的 步 伐 ,它 们 就 不 会 ,只
被 人 们遗 忘 。 ”
2 1.O 1第 1 卷 总 第 8 0I . N 0 7
创作态度 。
式, 因为 他 认 为 “ 建筑 业 不 仅 仅 是 建 造 一 幢 具 有 历史 性 或 艺 术 性 大 厦 的事 , 其范 围更 大 , 涉 及 整 个 都 市 的重 要 问题 , 是 这 绝 不仅 仅 是 有 关 建 筑 师 所 能 对 付 的 , 要很 多人 的通 力合 作 需
贝 聿铭 逃 离 与 世 隔 绝 的 学 术 界 . 到 另 一 位 导 师— — 奢 华 的 投
房 地 产 投 资 开 发 商 威 廉 . 肯 铎 夫 门下 。 的熟 人 为 此气 愤 , 泽 贝 显 然 他 们 并 不 了解 贝 选 择 的 意 义 。 肯 铎 夫 绝 非 一 般 只 用 金 泽 钱 作 生 意 的 人 , 是 进 行 观 念 性 思 考 , 用 想 象 力对 城 市 土 而 运 地 再 开 发 , 使 土 地 价 值 翻 三 番 的 人 物 。他 见 到 贝 聿 铭 如 鱼 能 得 水 . 古 代 希 腊 美 狄 奇 家 族 那 样 , 贝幸 铭 当作 “ 像 把 现代 的 米 开 朗 基 罗 和达 ・ 奇 ” 雇 用 的 芬 来 通过 泽 肯铎 夫 的房 地 产 速 成 课 . 很 快 成 为一 名 极 为难 他 得 的 可 以就 价 值 位 置 和 资 金 等 实 际 细 节 发 表 权 威 意 见 的 建 筑 师 。贝 聿铭 的事 业 由 此 起 飞 了。泽 肯 铎夫 的 判 断和 预 料 是 正 确 的 , 于 优 秀 的设 计 并 不 比 低 劣 设 计 多 花 钱 . 筑 师和 由 建 开 发者 只 要 素 质 相 当 , 全 可 以 由相 互 不 信 任 而 转 变 为愉 快 完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https://img.taocdn.com/s3/m/61381f9602d276a200292e27.png)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现代建筑大师 贝嵂铭
![现代建筑大师 贝嵂铭](https://img.taocdn.com/s3/m/3a917f15f18583d0496459af.png)
现代建筑大师——贝嵂铭以前的选修课都是本着拿学分的心态去上的,根本谈不上兴趣什么的。
但是上了现代建筑艺术这门课我感觉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对我在某些方面会有用。
让我了解了世界建筑的神奇,以前总是好奇那么高的建筑是怎么建筑起来的。
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上了这门课我才有了大致的了解。
虽然我的专业跟建筑设计没什么关系,但是我却真正的对建筑设计有了兴趣。
那么多的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设计了那么多的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我真的感到震撼。
他们身上有那么多的迷需要我去探索,这是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影响。
这门课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嵂铭,我就写点他的东西吧。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b9c9d476a20029bd642d3b.png)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研究
![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40ad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2.png)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0…引言贝聿铭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善于设计高层办公楼、高层公寓等建筑,在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法上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贝聿铭首先入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上学的那段时间里,贝聿铭在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1]。
后来,他的艺术风格倾向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2]。
毕业后,贝聿铭带着他从学校学到的学术理论进入了社会行业开展实际工作。
1…设计思想来源在学校的那段时间,他多从Architectural…Review(《建筑评论》)杂志里吸收建筑知识,其中柯布西耶所设计的建筑对他最具吸引力。
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推崇工业生产过程的科学理性,希望采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房屋[3]。
在追求建筑给人舒适感的基础上,拒绝过分装饰,讲究建筑功能上的设计[4]。
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作品多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成品多像雕塑一样具有几何美感[5]。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坚持发展建筑,反对复古,倾向于简单直接的几何形和物美价廉的材料,即以功能和经济为主由内而外地对建筑进行设计。
这种打破桎梏的建筑设计理念对贝聿铭充满了吸引力,但是他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保留了自己的见解,寻求了一条既坚持传统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的道路,即在精简成为国际风格的基础上,也应保留各地的历史、传统、气候和风格特色[6]。
受到两位前辈的影响,贝聿铭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设计思想。
马塞尔·布劳耶对贝聿铭也有影响。
他支持工业化大生产,他的作品严谨、简明、完整,巧妙地利用木、石材料在自然中的关系,使建筑在保有鲜明特征的基础上又拥有整体的一贯性[7]。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坚持流动空间和“少就是多”(Less…is…more)的理念。
“少”是简单处理建筑的形体,去除与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无关的装饰,使结构更清晰明显;“多”是精确地表现现代结构体系的艺术美,使艺术形式更精炼,使空间达到丰富流动的效果[1]。
解读优秀建筑大师——贝聿铭
![解读优秀建筑大师——贝聿铭](https://img.taocdn.com/s3/m/7a1041f3fab069dc50220182.png)
解 读 优 秀
(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河南 新 乡 43 0 ) 5O 7
摘要 : 美籍华人 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世界级建筑大师 , 与法 他 国华 人 画 家 赵 无 极 、 籍 华 人 作 曲 家 周 丈 中 , 誉 为 海 外 华 人 美 被 的” 艺术三宝” 。也许有的人会说 , 建筑是科学 , 为什 么会 与艺术 并列?但是世界上建 筑界 的人 士都知道 , 贝聿铭 不仅仅 是一位
他强调建筑具有 的社会性 , 而不仅仅 是建 筑家个人 的表现 。这
个思想体现在他提 出的“ 筑是 一种社会 艺术的形式” 很 多人 建 ,
把这句话的认识集中在 艺术上 , 而忽视 了“ 会 艺术 ” 社 这个不可
分割 的观念 , 艺术具有个人的的表现 特征 , 而社会 因素却不以个 人意志为转移 , 因此 , 建筑艺术 的表现必须是 以社 会需求为前提
更是极其理 想化 的建筑 艺术 家, 他善 于把古代传 统的 建筑 艺术
与 现代 最新 技 术 融 于 一体 , 而创 造 出 自 己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 从 贝
聿铭 自己说 : 建筑和艺术 虽然有所不 同, 实质上是 一致的 , ” 但 我 的 目标是寻求二 者的和谐统一. 事 实证 明他事业成功 的一 个重 ”
作 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 9 贝聿铭 的建筑物 四十余 年来 币,
始终坚持现代建筑的传统 , 贝聿铭 坚信 建筑不是时 尚潮流, 不可 能时刻变花招取宠 , 建筑是千秋大业 , 要对社 会历史负责 。他持
续地对形式 , 空间 , 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 , 使作品更 多样性 , 更优
石” 。来 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更是纷纷 前来 参观 , 对它的兴趣甚至 超过了埃菲尔铁塔。 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 中 , 贝聿 铭先后设计 规划 了法 国卢 浮宫博物馆 、 美国国家艺 术馆东楼 、 肯尼迪 图书 馆等建 筑 , 大部 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 关。而他 的封 刀之作 , 则是拙政 园身边 的苏州博物馆。它们 完全符合 了 贝氏对 文化艺 术的追 求 , 怕 哪 这种执着的追 求把他推 向文化争议 的风 口浪尖。祖籍在 苏州 、 1 成功于纽约 、 扬名于巴黎 , 贝聿铭 的艺术修 养横贯欧美亚三 个世 界 。他从不循规蹈矩 , 以独特 的雕塑性 视角一心 致力 于他 的文
[VIP专享]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VIP专享]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5edd6a3102de2bd9705882d.png)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贝聿铭及他的作品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
“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
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
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
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
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
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20952a8312b3169a551a4d3.png)
聯聽石文化史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侯建华I晏辉2(1中国石材协会,北京100831;2深圳裕荣原石石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处处可见石材的影子,贝聿铭对石材情有独钟,他所设计的建筑处处可见到天然石材闪烁的夺目光芒,可以说石材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
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银行大楼、图书馆、酒店等。
在中国设计的著名的建筑物有香港的中银大厦、北京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
这些建筑物在中国已经成为建筑的典范工程,装饰着中国的大地。
贝聿铭设计理念中终生只使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等坚硬挺拔、长于表现几何形体的建材。
石材排在第一位的,足见石材在贝聿铭心中的份量之重。
有的工程项目为了选择理想的石材,他甚至会跋山涉水,翻越重山峻岭,不顾险阻到世界各地石材产地精挑细选石材。
他设计的建筑中的石材有来自美国本土田纳西州的粉红色的大理石;有来自石材王国意大利的石灰石洞石;有来自法国石灰石;有来自中国彩云之南的云南石林。
他对石材产地和石材品种、特性的熟悉、运用和了解是我们这些专门从事石材的人只能望其项背。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找石材的同行了解Magny Dor6石灰石,竟然鲜有人知。
可见贝聿铭大师对石材了如指掌了。
最近研读美国作者菲利普•朱迪狄欧主编的《贝聿铭全集》一书,收集了贝聿铭设计的一些建筑里有石材的建筑物.谈谈贝聿铭的石头情节,让石材人为石材装饰的建筑物感到自豪和骄傲。
1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1978年完成。
造型新颖独特、别致,平面为三角形。
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
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示效果很好,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在该书中有段关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所用石材的描述: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贝聿铭
![贝聿铭](https://img.taocdn.com/s3/m/c7b33ec228ea81c758f5784b.png)
《贝聿铭》读后感有人说,世界之美来自于人与自然共同的努力,而设计是其中的灵魂。
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认为这过于夸大了设计的作用和地位。
在求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曾接触过设计,但总认为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已,与音乐、美术等并无本质之差。
然而,近期读到的《贝聿铭》这本书,让我领略了贝聿铭的成长之路和设计理念,特别是看着他出神入化的设计作品,观赏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让我真切感受到他真是建筑界的天才,也直接颠覆了我对设计的认识。
我深深感受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说起这本书,其实早在1990年已经出版,作者是王天锡。
王天锡是我国知名的建筑师,曾在纽约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学习,也许正是这个经历,让他写的这本书读起来更有层次感和吸引力。
从内容上来说,本书主要分为评论、作品、言语摘录等三大部分,后还有附录,重点联系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展示了其所取得的成就、分析阐述了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中作品部分又分为大型城市开发项目及城市规划、住宅及社区开发项目、公共建筑和总部建筑四个板块,集中呈现了贝聿铭的46个经典杰作,遍布美国纽约、华盛顿、丹佛、费城、芝加哥等和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香港及中国大陆等重要城市。
无论研读那一部分,我都为设计内容所吸引,为设计手法所感染,为设计作品所征服,并不断触动我的神经,引发我的深思。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的一个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1935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55年创建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通过自身不屑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索,他的建筑设计广及许多国家和地区。
本书一开始就围绕他的这些成就入手,首先介绍了他的成长之路和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包括曾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建筑金奖,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以及普利茨克奖等等,充分表明了他在业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贝聿铭分析
![贝聿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ecd51ab52acfc789ebc943.png)
建筑13104 李怡倩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 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 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 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 扩建工程。
他从小生活于中国在美国留学并定居,所以他了解东方和西方,处以东方 和西方之间的世界他也愿意用最大热情去了解。他的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 各地,每个地方都有文化传统和历史,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为他 提供灵感。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 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提升 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 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 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 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 使内庭成为光庭,如北京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 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他认为所有建筑设计的共同点是太阳,光 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 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 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 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不失为一个 整体。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 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 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 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 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 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 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f1704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c.png)
《贝聿铭传》读后感第一篇:《贝聿铭传》读后感伟大的建筑匠人——《贝聿铭传》读后感这两天一直在看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内尔所著的《贝聿铭传——现代主义大师》,这几天我已经试着去搜寻了一些有关这位建筑大师的相关资料,作为对这本传记的一种背景支持。
这本传记在我看来,尽管存在着某一些方面缺陷,比如更多的关注的是贝聿铭的个人成长、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历程,而不像一般个人传记那样注重从生活、学习、感情、事业等各方面联系起来考察。
尽管如此,这本传记还是极为成功地向不熟悉贝聿铭的读者描绘了一位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持续性地在建筑领域奋斗并成长为一位顶尖人物的著名建筑大师的形象和历程。
关于这本书“对于贝聿铭独到的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非凡的个人魅力和社交艺术都有准确和有分寸的描写”这样的评价(《一个东方人的商业世界观》),我认为还是比较准确的。
由于作者出色的描写和传记对象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成长历程,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几乎手不释卷。
在本书的描绘中,贝聿铭作为一位中国旧式贵族出身而成长于美国的精英,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既温文尔雅,又不乏独立思考的个性。
在贯穿始终的阅读印象里,贝聿铭始终是一位富有灵感、充满贵族高雅脾性、善于社交与说服的有点神秘莫测而又讨人喜欢的人物。
即便他本人的建筑作品有可能遭受各种不同的非议,但作为他本人,则始终给人以讨人喜欢的印象。
在贝聿铭的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总的印象来说,他的事业是比较顺利的,除了遭受过一两次比较重大的挫折,尤其典型的是汉考克保险公司大楼的案例,是贝聿铭事务所的一次几乎致命的劫难。
但即便是这,也依然难以动摇贝聿铭强大的自信心。
他依然平静、从容地面对挑战,并终于化险为夷,重新攀上更高的高峰。
还有一个印象是,贝氏的建筑作品似乎总是以昂贵著称,而他本人的理念也是“优秀的设计足以抵得上任何成本”。
在每次作品的形成过程中,他总是在一个个额外的需要上向他的委托人要求追加,并且总是能够成功地说服别人相信这样会更好、更值得。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_何光华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_何光华](https://img.taocdn.com/s3/m/be386d6ecaaedd3383c4d3ce.png)
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师。他那些走立于
美国.新加坡,中国等地的建筑作品,
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风采。贝
幸铭不嗜谈理论.从不用文字阐释他
的建筑,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他建筑
思想及手法的最佳说明。本文将通过
对贝氏若干建筑作品的分析,试图探
究指导其建筑创作的思想理论与手法
种形式应建立在当前的技术、材料与
审美观的背景之上.反映出我们这个
时代的整体风貌,让这个时代在历史
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纵观历史上
具有艺术成就的建筑,均是大胆创新
的作品、贝丰铭先生曾这么说过:‘只
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
就永远不会被遗忘。”贝氏的这两项美
术馆扩建工程就是他对这句话的最佳
连释。贝幸铭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审视
历史,他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的建筑忠
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因而
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贝幸铭先生的建筑审美观带有浓
郁的理性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形象清
晰,简练,看得出他创作时的稳健思
路,没有“神来之笔”的惊奇。贝氏的
理性与密斯的方盒子不尽相同。密斯
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形式.而贝幸铭却
时代的特征。贝幸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注重于混
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在建筑设计
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从而
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贝幸铭的作品
中,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做出富
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埃佛森美术馆
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
建筑自身的言说——解读贝聿铭
![建筑自身的言说——解读贝聿铭](https://img.taocdn.com/s3/m/8b6ada076c85ec3a87c2c563.png)
续 “ 风 格 ”而 忽略 具 体 问题 ,而是 依 照具 体 问题 将 限 制 转 化 为创 造 的 动 力 。诸 如 此 种 , 在 不 同的 时 间 、地 域 和 目标 条 件 下 ,建 造 了 完全 不 同的 建 筑形 态 ,就 如 同 那 个地 域 里 生
长 出 的一 般 。顾 盼左 右 而 又 别 出心 裁 。如 果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A
u I
建 筑 设 计
博物馆隐匿于 山颠 ,有一种含蓄而宁静的美。
德 国历 史 博 物 馆 则 座 落 在 柏 林 的文 化 街 区 , 透 明的 建 筑 表 面打 破 了那 里 历 史 的 沉寂 。有
水画 《 深山藏古寺》 的意境 ,建
筑 仿 佛 在 自然 中 生 长 ( 图 1 ) 。
在建筑形体 上还考虑了现代与传 统融合的问题,建筑形体借鉴了 日本江户时代的木结构农舍 ,屋
顶 采 用钢 结 构 四 面体 的几 何 形 , 有高低 起 伏 的效 果 ,其 上 以玻璃 覆盖 。屋 顶 内结 构错 综 复杂 ,利 用三 角形 的 并列 和组 合 构成 ,就 像 巴赫 的 音 乐 以一 个 主 题 变 换 ( 图2 ) 。入 口处 非 常简 洁 ,有 种 庙 宇 的 感 觉 ,庄 重 而 神 圣 ( 图
说 美 秀 博物 馆 将 世 人 从 都 市 的 烦 嚣 中 引入 静 谧 ,那 么 德 国历 史 博 物 馆 就 是 把 人 从历 史 的
重负 中 引出 。走 向生 活 的欢娱 。
德 国历 史 博 物 馆 的外 部 看 上 去 就 像 是 一 个 透 明的 蜗 牛 壳 。螺 旋 式 楼 梯 的 玻璃 中心 柱 具 有 动 感与 力 量 ( 图4 ) 。透 明与 光 线使 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
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
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
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
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
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五、立面分析
由于大部分埋于地下,金字塔的立面相对简单,每面都是一样的玻璃三角形,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透过这个立面所看到的卢浮宫的立面,以及简单的菱形玻璃拼接起来以后形成的独特韵律。
六、材料与建筑构造
玻璃通透的魅力、框架细致的美感,在金字塔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在夜空之下,材料与构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与星辰交相辉映,如同稀世宝石一样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尤足动人。
另外,它在建造技术上也有突破——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现在人们愿意承认,只有进入其中才会消失的埃菲尔铁塔和只有进入其中方可显现的玻璃金字塔,使“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缩到了最小距离”,前者以强制姿态改写历史进程,而后者则隐匿地把历史拽到现代中来。
我们从现实中看贝老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50多件独特的建筑作品。
不过,在它们成为城市地标前,他总会遭到唾沫的“枪林弹雨”——批评、非议不断。
可他总是乐呵呵地眯着眼:“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
所以说,建筑师面皮要厚一点……”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来具有艺术成就的建筑均是大胆创新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这方面更是远超常人。
其中极具代表的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这一座玻璃金字塔的建筑方案一公布,就在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法国民众群情激愤,他们抨击贝聿铭成了热烈的运动,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法国文化部长米奇·盖说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他们形容这比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英国人占领巴黎,企图从卢浮宫拿走拿破仑征服欧洲的掠夺艺术品的暴行,更令法国人愤怒。
面对着令人崩溃的舆论压力,贝聿铭先生一直信心十足,始终坚持自我。
最终这个金字塔建筑落成之后,与卢浮宫交相辉映,形成了古与今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先生成功的用他的建筑证明了他自己。
使他大胆的创意最终取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褒奖。
与此同时,贝聿铭擅长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建筑的中庸之道。
作为华人,他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主义阵营里的建筑师,师承密斯的贝聿铭,在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并没有采用密斯的极端形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中庸之道。
他同时认同了理性及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两种思想,而在建筑设计手法上,他还借鉴另外一位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雕塑性创作手法。
成功的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贴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表情丰富,体量形式组合富有变化的独特建筑风格。
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
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
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
结语:
贝聿铭先生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使得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重获新生,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篇,他的作品和观点给继续进行与现代主义道路上的建筑师多方面的启迪。
班级:13城规2班
姓名:方峰
学号:201100916
课程名称: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指导老师:姚尚远
日期: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