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_李国华

合集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新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新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新进展近年来,在我国消化病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已经和国际接轨。

随着一些重要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期待向这一领域的国际同道贡献中国的数据。

”这是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光教授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FD研究做出的评价。

他认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时应重视综合性、个体化策略。

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人群患病率高刘教授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就诊率大大增加。

我国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8.9%。

据推测,消化不良年发病率约为1%,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

2009年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动力学组进行的一项涉及全国17个省市、700家医院、共35 834例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问卷调查显示,63.14%患者的主要症状与进餐有关,其中器质性消化不良占15.56%,多数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病率相当高。

”刘教授说。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受脑-肠轴调控影响刘教授表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功能障碍。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2007年版)指出,运动功能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主要发病基础,约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

(2)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感性是指引起内脏疼痛或不适刺激的阈值降低、内脏对生理性刺激产生不适感或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的现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

(3)脑-肠轴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肠神经系统(ENS)及脑神经系统(CNS)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医方案在功能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方案在功能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方案在功能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西药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的对症治疗,疗效较好,但存在着易复发的缺陷。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因其疗效持久,安全性高,是传统中药治疗的优势病种。

在此,笔者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种涉及胃、十二指肠区域,且不能通过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进行解释的复杂症候群,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疼痛或烧灼感、早饱感、餐后饱胀、嗳气、反酸等。

罗马委员会2016年根据FD的症状特点颁布了最新的Rome-Ⅳ诊断标准,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两个亚型。

F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微炎症反应、胃肠道感染、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脑-肠轴紊乱、心理因素等方面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临床对照试验、基础研究均验证了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治疗FD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医历史古籍、文献中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记载,近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多将其归于“胃脘痛”“胃痞”“胀满”“吐酸”等范畴,并提出其中医病机主要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FD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1中医内治法目前,中医内治法多采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治疗。

中草药治疗又包括基础经验方治疗和自拟经方治疗。

经方作为中国古代医药著作中的经典方剂,在数千年的传承和临床应用中,不断经过推进和改良,其疗效已经得到充足且完备的临床验证,是中医内治法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刘俊将68例F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采用不同药物治疗以观察临床效果,其中治疗组口服越鞠方,同时根据患者出现腹胀、纳差、口干口苦等不同伴随症状,在原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调药,对照组患者口服气滞胃痛颗粒,结果证实采用经方治疗的患者,其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医药 20 02年第 1 3卷第 3 ̄ l
A r pc dc e20 , o.3N e saeMein 02 V 11 o o i 3
1 85

功能 性 消 化 不 良研 究进 展
王 玉梅
【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 诊 断
查F D的心理 障碍 结果 显示 : D患 者 常有 神 经质 、 格 内 F 性 向、 易于 焦虑等 个人特 点 , 在性格 出现 缺陷 的基 础上 , 性 负 生活事件可诱导 消化 不 良症状和抑郁 、 虑情绪 , 焦 心理 因素
和 消 化 不 良互 为 影 响 、 为 因 果 形 成 恶 性 循 环 。 互 2 诊 断
中图分类 号 : 5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5 34 20 )3 15—0 R7 A 10 —93 (02 0 —0 8 2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 uc oa dppi.D 系指持续 或问 Fntnl yes F ) i a
潘春 生
有研究指 出 _ s, 抑郁 等 心理 因素 可通 过 脑 一肠 轴 使 胃 肠运 动及 分泌功能紊乱 , 或使 内脏感 觉过 敏。Wiu d k n 等调 l
异 常。
无过多或 不当的进 食 、 胃消化 负荷 加重 或不 符合 胃消 化 致
生理 的情 况。如无食 物 的因素 , 可视 为 胃动力 障碍 相关 性
消化不 良。应 进 一 步检 查 , 除 器 质 性 病 变 后 可 考 虑 为 排 F 。建议将 F D D的诊 断标 准纯化 为 “ 除外 一切 胃粘 膜 器 质 性病变 ( 轻微充血 、 水肿可不排外 )n 。 【]
许多研 究表 明H , 胃运 动功 能 障碍 是 F J D的 主要发 病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nels
R.Classification of calcium chan-
and the sites of action of drugs modifying channel
function[J].Pharmacol Rev.1992,44:363-376.
【7】Morris
nffedipine GITS study:intervention
sion treatment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or
its
monocomponentsdoes it really matter[J].Int J Clin Pract,
2006,60(3):265-Z『4.
[13】高润霖,胡大一.心血管病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
・314-
心汤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和益胃汤加减治 疗。钱氏…1将本病分为“肝胃郁热、寒热中阻、胃虚痰阻、 肝胃虚寒4个证型,并应用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 代赭汤、吴茱萸汤等方辨证施治,取得良效。综合上述观 点可以看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是FD的三 大主要证型。 3验方治疗 在治疗FD的临床实践中,除对传统名方的应用与 研究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人手,创制了许多有效的 经验方剂。王氏等【12l自拟“疏肝悦脾汤”(柴胡、枳实、绿萼 梅、川朴花、元胡、白术、茯苓、姜半夏、黄芩、藿香、神曲、 陈皮)治疗肝郁脾虚型FD患者,治疗组有效率94.26%, 对照组有效率91.66%(P<0.05)。白氏等【13】研究“和胃 汤”(党参、白术、炒莱菔子、川朴、姜半夏等)对功能性消 化不良脾虚气滞型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验证 其补泻兼施、辛散消痞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 有效率分别为88.12%、81.32%(P<0.05),治疗组优于对 照组。严氏等…】研究“通降胃灵I号片”对运动障碍样消 化不良的治疗作用,以“金不换”为主药,活血化瘀、通降 胃气,用于FD病程久长,致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 常而出现血瘀的表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 分别为88.9%和69.8%(P<0.05)。董氏等【15】以行气止痛、 降气消胀、清热祛湿、健脾活血立法,拟方“康尔胃2号” (厚朴、枳实、法夏、蒲公英、党参、黑老虎等),治疗以脾虚 不运为本,气滞、湿热、血瘀为标的FD患者,结果:治疗 组治愈率29.8%,总有效率84.3%,优于对照组(8.8%, 78.0%,P<0.05),且对气滞型疗效优于脾虚型。何氏等【161 拟方“理气复胃口服液”,以木香、枳实、陈皮、莱菔子等为 主药,行气导滞、除湿运脾,主治FD之肝胃不和、气滞食积 之证,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与莫沙比利具有相当的疗 效,鉴于后者可能有副作用,该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4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巳取 得了显著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FD以肝气郁结、脾 虚失运、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 胃虚弱是其主要证型。治疗上以疏肝、和胃、健脾为核 心,辅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 的疗效,拓展了传统名方的应用范围,同时创立了许多 经验良方。但目前中医药对于治疗FD也存在许多亟待解 决的问题。首先是中医治疗FD的文献及理论整理工作尚 不系统全面。中医药相关的理论及文献多散在于古代医 家的专著中,近现代的研究报道多散见于各种杂志,未 经汇集,缺乏全面系统整体性的评价,这就给实验研究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设计、测 量、评价多不符合临床流行病学,尤其是随机双盲对照 临床实验的要求,致使研究得出的结论得不到承认。这 些问题均有待于后续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l】李军祥,吴凯.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63-64. [2】刘沈林.对痞满辨证论治的几点认识[J】.南京中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12-30T14:32:22.4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赵益银[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约占胃肠道疾病患者中的四分之一,属于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使得内科常规治疗效果并不太理想[1]。

(广西横县横州镇卫生院,广西南宁,530300)【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反复发作等特点,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现今发现可能与患者心理精神状态、胃肠道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本文对近几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两方面对近几年所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约占胃肠道疾病患者中的四分之一,属于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使得内科常规治疗效果并不太理想[1]。

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现今发现可能与患者心理精神状态、胃肠道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笔者对近几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两方面对近几年所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1发病机制1.1心理精神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受到精神和心理因素影响的情况较为常见,有研究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高于健康体检人员的评分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抑郁、焦虑、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状态,或生活多发应激事件和负性事件,心态较为负面[2]。

疾病于心理之间相互影响,不及时调整状态,舒缓心理,会加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作频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1.2胃肠道因素1.2.1胃肠道动力障碍胃肠道动力障碍现已认定为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因素,内容包括胃排空异常、胃肠运动协调异常、胃窦低动力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功能性 消化 不良; 研 究; 进展
最近 ,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 已经逐 渐走 人人 们 的视线 并 为人们 所 熟 的 发 病 。 悉, 但是其具体 的发病机 制仍 然处 于尚未 明确 的阶段 , 这 就严 重影 响 3 、 有关功能性消化不 良治疗方法的研究 了该疾病治疗 与研究 发展的进程。所以 , 我们 应该 对功能 消化不 良的 功能性消化不 良的治疗方法在现阶段还没有 得到明确 , 并 且有些 诊断标准 、 发病机制 、 病 因以及 治疗 等各个方 面进 行细化 、 精化 的研究 患者的症状可 以进行 自行缓 解 , 因此 , 进行完 全的药 物治疗 是没 有必 与探索 , 以提 高其确 诊率 , 促 进其治疗效果 。 要的。 目前针对该疾病进行 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 : 1 、 有关功能性消 化不良诊 断标准的介绍 3 . 1 注意饮食 功能性消化不 良主要是 指上腹部的疼痛或 不适 , 根据 病因将 与下 严禁食用高脂肪食物 、 酒精 、 咖啡 等 , 避 免出现 过饱现 象 , 禁 止吸 述两种情况 中的任 意一 种相 符合 , 并无器质性 以及生化 异常的患 者均 烟等都可能对改善该疾病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 但是 其治疗效果 还 尚未 归到功能性消化不 良范 围内 , 两种情况包括具 有明显 的缺乏与 临床症 得到明确。吸烟会使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率增加 , 状 明确相关性 的病理 生理或是微生物异常现象 , 以及没有 明确病 因可 进而加重该疾病患者 的症状 。 以进行解释 的症状 。 3 . 2使用促动力药物 以R o m e 1 1 标准为根据 , 可 以将符合 诊断 功 能性 消化不 良的标 准 很多资源均显示 , 在治疗作 用方 面 , 促动 力药 物要 明显优 于安慰 分为 四个方面 , 主要包括 : 第一 , 具有持续性或 是反复性 的上腹 中部出 剂 , 而且其在运动障碍样型的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的治疗 中属于首选 现 的疼痛或是不适现 象 ; 第二, 不具有器质性疾 病 , 并 能够得到解 释的 药物。 胃复安 、 红霉素 以及吗丁啉等都属于促动力药物。 症状 ; 第三 , 与排便 没有关 系 的症状 ; 第四, 以上 三种 症状 在最 近 的 1 3 . 3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年 内至少要 出现过 1 2 周 。另外 ,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还可 以分 为三种 类 有研究认为对幽 门螺杆菌 进行根 除治疗 对功能 性消 化不 良症状 型: 溃疡样型 、 运 动障碍样型以及非特异型 。 并无改善作用 。但是 , 近几年 , 有些专 家学者 则认 为针对症 状较 为严 2 、 有 关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的 发 病 机 制 及 其 病 因 的研 究 重的属于幽 门螺杆菌 阳性 的患者可 以进 行根 除治疗 L 2 J 。可 以采用质 2 . 1胃酸 因素 子泵抑制剂复合两种抗 生素药 物进行 三联一周 的治疗 。这里 所说 的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患者所分 泌的 胃酸在某 些情 况下会 出现增 多的 抗生素药物一般包括克拉霉素 、 阿莫西林 以及 四环素等 。 现象 , 例如 出现应激 反应 的时候 , 其患者 的 胃酸会 出现 间歇性 的上升 , 3 . 4进行心理以及抗抑郁方面的治疗 这是受呈 上升状 态的应激反应产生 的 C R F的影 响。据有关资料显示 ,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进行心理 治疗 的效果较好 , 可以对患者 与一般治疗相 比, 其疗效要更好 _ ] 』 。但是 , 进 出现幽 门螺杆 菌感 染同时合并 胃窦炎的功能性 消化不 良患者 , 也会出 的症状进行有效 的减轻 , 现 胃酸分 泌量增 多现象。这些 都说 明 胃酸 与一些 功能 性消 化不 良患 行心理治疗需要对治疗技 巧有一 定的 了解和掌 握 , 治疗 时 间较长 , 不 者 的发病有关 。 适合普及应用 。另外 , 现 阶段使用抗抑郁药 物治疗功能性 消化不 良的 2 . 2 消化道运 动及神 经功能因素 现象增 多, 其可 以对患者 的内脏感 觉 阈值 等机制 进行 治疗 , 其 对某些 大多数 的功能性 消化不 良患者会出现 消化道运 动异常 的现 象 , 例 无抑郁现象 的患者症状也有一定 的改善作用 。 结 语: 如 胃排空速度减 慢 、 小肠 MMC变少 以及胆囊运动 出现异常 等。不过 , 出现运动异常 现象 是否与临床症状有关仍 然存有 很大的争议 。同时 , 综上所述 。 形成功能性 消化不 良的发 病机制 及其 病因有 很多 种 , 在 胃肠运动异 常方 面 , 有 可能 与功 能性 消 化不 良患 者 的神 经系 统有 其治疗方法也是多种 多样 的, 这就需要对患 者的实 际情 况进行综合 的 关, 这是 以部 分患 有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 出现 自主神 经以及肠 神经系 考虑 , 进而选择最 为合理 、 有效 的方法对患 者进行治疗 , 以便缩短其 治 统异常现象 为根据的。 疗时 间, 加 快恢复 速度 , 进 而提高 患者的生 活质 量。 2 . 3内脏感觉 因素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患者通常会伴有 内脏感 觉过敏 的症状 , 使 胃十二 参 考 文 献 指肠 的机 械性 扩张敏感性能变强 , 导致机 械感受 阅值降低 。据 相关资 [ 1 ] 雷良蓉 , 朱海豫 , 沈 瑞芳等. 疏肝健 脾和 胃法治疗功 能性 消化不 良 料表明 ,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患者对于躯体疼痛 以及刺激感 觉具有 过敏反 ( 肝 胃不和 证 ) 的临 床研 究[ J ] . 中 国实验 方 剂 学杂 志, 2 0 1 3 , 1 9 应, 说 明其发病有 可能与 内脏 感觉 的过 敏特 性有关 。但是 , 内脏 感觉 ( 1 1 ) : 3 0 2—3 0 5 . 过敏是否 与消化道运动以及临床症状有关 系还 尚未得 到明确。 [ 2 ] 郭凡 , 刘诚 明, 黄艳 春等. 幽 门螺杆 菌根 除治疗对 幽门螺杆 菌阳性 2 . 4精神 因素 的功 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疗 效的 M e t a 分析[ J ] . 中国循证 医学杂志 , 经多方调查 与研 究 , 大多数 的功 能性 消化不 良患 者均 伴有 焦虑 、 2 0 1 3, 1 3 ( 2) : 2 1 8— 2 2 3 . 紧张 、 抑郁等不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凌奇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关键词 消化不良 病因学 消化不良 诊断消化不良 治疗作者单位 长沙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广泛存在 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 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对正常生活影响的程度不同 人群中约有 的人有过消化不良症状 西方国家资料统计 约占消化系疾病的 消化不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器质性消化不良 具有反复或持续的上腹痛或不适 早饱 腹胀 呃气 反酸 烧心 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上述症状无确切的器质性疾病可解释者 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或称特发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根据消化不良症状可分为三个亚型一 溃疡样消化不良型 它是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为特征 而又无溃疡的存在 可因进食或服用 受体拮抗剂而好转二 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型 它以 胃潴留 症状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为主 病人存在难以定位的上腹痛或不适 常由进食引起或餐后加重 餐后上腹发胀 早饱恶心或呕吐 食欲不佳与正常人紧接着吃二餐后的感觉类似 感到食物停留在胃中三 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型 包括不适合上述二组特征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上述亚型之间可能有症状的重叠 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小组意见不考虑反流样消化不良 反流症状被认为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之一 并非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的发病机理迄今对 发生症状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现将下面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一 有关胃酸分泌的问题一 间歇性胃酸排出量升高 尽管许多研究认为患者胃酸分泌正常 但新近研究发现常常面临应激的病人可出现应激反应有胃酸排出的间歇性升高加之动力障碍使胃酸对粘膜损害的作用延长和增强二 有研究表明 十二指肠炎和溃疡样消化不良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等发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人 球部粘膜活检发现 有球部炎症表现 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近 而健康人仅为 异差有显著性 作者认为 可能是产生球部溃疡的早期症状 胃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溃疡患者较正常人的泌酸时间延长 而高酸抑制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周期 使胃酸接触十二指肠粘膜的时间延长而导致损害 采用 观察溃疡样消化不良患者对 的周期的变化 发现治疗前高酸分泌对有特征性抑制 包括频率和持续的时间 而治疗后有所恢复笔者本人也曾观察到一例 患者二年后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值得进一步观察二 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一 胃对固体食物加工的功能障碍 主要为胃窦的动力障碍 采用放射性核素技术已证实在健康人的迟滞期 即有一个区分近端及远端胃的横向收缩带 它能调节固体食物从胃底向胃窦的运送 胃主要靠压力的不同就能将食物中的液体成分排出 而胃中的固体成份逐步从胃底推向胃窦 并经胃窦的收缩 使食物成为 的微粒 以利于从幽门排出 即通过产生于胃窦和幽门区的一种特殊收缩 终末的胃窦收缩 在幽门关闭或开启的不同时间内研磨或排空胃内容物 在各种消化不良的病人中约 的病人胃窦收缩的幅度和频率似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亦可见到一个孤立的幽门压力波 同时存在的餐后胃窦幽门 十二指肠压力波异常的缺如和暂时的协调 胃窦运动异常也表现在消化间期三期活动的消失或改变 同时合并血清胃动素释放的障碍二 超检查可确定胃窦收缩活动的紊乱 国内临床内科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谷成明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胃的蠕动周期排空周期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及幽门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名正常人餐后胃收缩频率与病人餐后各时间段平均胃排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正常组秒的胃排空周期百分率为而组仅为餐后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百分率为组例病人中有例表现有幽门关闭不全占而正常人无一例出现幽门关闭不全故认为幽门功能损害和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障碍可能是发病的重要机制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的关系尚有争论但仍有不少作者认为感染是产生的替在性病因及致病机制由于感染后导致胃泌素及酸分泌的增加以及本身对胃粘膜屏障的损害增加了对酸损害的敏感性等因素可导致慢性胃炎球炎国内窦艳玲等对例患者的感染状态及症状学超胃内液体排空胆囊收缩功能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组感染率为感染阳性组腹胀明显阴性者腹痛相对多见组织学上阳性组胃窦粘膜慢性炎症及活动度更高而阴性者无例有活动的炎症超阳性组和胃窦面积增加值显著大于阴性组胆囊排空无显著性差异阴性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疑病抑郁和癔病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认为阳性组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常见胃排空异常及腹胀症状重而阴性组倾向有更多的心理障碍认为感染与否可能代表中两种不同的亚型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四心理因素内脏敏感及环境因素等文献中亦有报道但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于的定义仍是基于症状学得出的因此必须强调首先应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详细询问病史必须注意有意义的阴性病史内镜检查必要时进行胃镜肠镜检查以排除消化道的器质性疾病包括溃疡肿瘤等实验室生化检查及超和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等无腹部手术史应追踪观察年次以上胃镜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疾病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的诊断是一种耗资较多病人负担较重的疾病所以有的临床医师根据症状给予对症治疗作为诊断的初步处理但仍需重视对器质性疾病的鉴别特别在具有警告症状的病人如体重减轻超过等更需进一步检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一促胃肠动力药仍为首选一胃复安是中枢和外周抗多巴胺能药物并从肠肌丛释放乙酰胆碱对胃酸无影响口服次次能促进胃排空但的病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亦可引起高催乳血症表现为乳房压痛溢乳和月经不规则二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拮抗剂但不具胆碱能活性由于其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很弱故神经系统副反应少见其耐受性优于胃复安口服次次偶可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副反应三西沙必利选择性地作用于肠肌丛刺激乙酰胆碱释放且对胃酸分泌无影响口服剂量次次次有时可有腹泻或痉挛性腹痛减量或停药后消失无严重副反应国内丁元伟对例患者服用本药后胃窦胃体基础压胃窦蠕动压及血中胃动素浓度均较服药前有所提高说明采用西沙必利治疗是有效而合理的四红霉素为一种胃肠肽即胃动素的激动剂可刺激胃肠动力单次静脉用药可使糖尿病胃轻瘫固体餐的排空快于正常人动物实验证实红霉素对胃肠动力作用有剂量的依赖性有关红霉素口服的最佳剂量或延长给药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五尚在研究中的药物胆囊收缩素拮抗剂已知外源性在胃排空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鸦片制剂拮抗剂已知其有调节胃动力的作用如纳洛酮能使某些特发性胃轻瘫病人胃排空增强但上述两种药物尚待进一步研究二抑酸剂对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促胃肠动力药可能取得的意外的疗效三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对某些有心理应激抑郁失眠等患者使用多虑平安定类及氟西汀类可能对缓解上述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帮助四抗治疗新近在海南召开的全国感染研究组专家共识会议及香港国际研究的专题会议上对并感染的抗治疗问题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家共同认为对年龄超过岁的患者有慢性活动性胃炎肠化糜烂等均可考虑抗的根除治疗患者本人要求治疗者亦应给予治疗香港会议中个别学者提出根除治疗后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后果临床内科杂志年月第卷第期临床内科杂志年月第卷第期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谷成明柯美云张淑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窦艳玲萧建中董恩钰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日友好医院学报丁元伟西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动素胃泌素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收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作者:凌奇荷, LIN Qihe作者单位:410011,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刊名:临床内科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年,卷(期):2000,17(2)被引用次数:46次1.Tygat GNJ;Noach LA;Rauws EAJ DefiniTion of Dyspepsis 1991(82)2.Talley NJ;Piper D W Major life event stress and dyspepsia of unknown cause, a case control study[外文期刊] 19863.Kreuning J;Wal A M vd;Kuiper G;Lindeman J Chronic nonspecific duodenitis, A multiple biopsy study of duodenal bulb in health and disease 1989(167)4.Bortolotti M Interdigestive gastroduodenal motility in duodenal ulcer,role of gastric acid hypersecretion 19895.Bortolotti M;Cucchiaria S;Sarti P Interdigestive gastroduodenal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ulcer-like dyspepsia:effect of ranitidine 1989bo G;Bortolotti P r;Bonora G Interdigestive gastroduodenal motility and serum motil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idopathic delay in gastric emptying 19867.Camilleri M;Brown ML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ired gastric emptying and abnormal gastrointerstinal motility 19868.Meger JH;Elashoff J;Forter-Fink V Human postprandial gastric emtying of 1-3 millimeter spheres 19889.谷成明;柯美云;张淑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1998(08)10.Jalley NJ;Phillips SF Non-ulcer dyspepsia:Potential causes and pathophysiology 1988(06)11.窦艳玲;萧建中;董恩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1998(03)12.丁元伟西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动素、胃泌素影响的研究 1998(05)1.王星.张宽学.罗金燕.门伯媛.田娟消化不良的病因构成与诊治流程[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2.梁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5,26(9)3.我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和指南[期刊论文]-中华消化杂志2000,20(4)4.张忠兵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期刊论文]-人民军医2006,49(6)5.周福生.祝淑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5)6.刘文忠.李晓波消化不良的处理[期刊论文]-中华消化杂志2005,25(9)7.苗其云.赵清喜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医药2006,46(8)8.彭仲杰.宁亚功.陈艳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9.杨杰.侯晓华.YANG Jie.HOU Xiaohua消化不良的诊断[期刊论文]-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10.刘文忠.LIU Wenzhong消化不良处理的当代观点[期刊论文]-胃肠病学2010,15(1)1.刘辉.肖跃红健胃消胀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胃排空及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国医论坛 2011(6)2.梁莉莉.宫爱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中胆囊收缩素和P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4)3.陈新爱缓中胶囊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0(1)4.邵艳艳.范光杰.矫秀红.郑彦彦.齐国娟.田国利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讨[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1)5.刘建平.赵红伟.代叶红.陈建权.郎晓猛胃康平煎剂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08(3)6.张洪霞.杨淑平.张凤娇抗抑郁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08(18)7.林洁.邱绪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8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8(28)8.华志民.马晓萍乌灵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8(10)9.彭海鹰.王合金伊托必利与氟西汀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4)10.江家赞.程宏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SP和VIP水平的变化[期刊论文]-淮海医药 2006(4)11.陈垦.梁坚.麦海妍.王婉梅.祝斌胃力康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2)12.李兆申.许国铭.杜奕奇.刘文忠.程能能.萧树东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期刊论文]-胃肠病学2003(6)13.陈培杰.汤卫红脾舒宁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海峡药学 2011(5)14.蓝利东.吴炳莲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09(7)15.徐静涛.徐健伊托必利与米氮平片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9)16.戚世伟加味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0例[期刊论文]-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4)17.从肝郁脾虚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18.江家赞.程宏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6(8)19.江家赞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6(7)20.李剑.陈平湖.叶伟智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05(6)21.冯常炜.赵影影.李振峰.赵治国.崔静.程香普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双盲对照研究[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6)22.曾玲.江永苏胃消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4(4)23.耿直.张正安.刘秋葵胆维他和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开放性临床对照观察[期刊论文]-中原医刊 2004(10)24.陈垦.梁坚.麦海妍.王婉梅.祝斌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2例[期刊论文]-医药导报 2003(6)25.黄培.韩玉山.孙曼怡龙黄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2)26.陈垦.梁坚.麦海妍.王婉梅.祝斌胃力康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2(6)27.李红霞.钟英琦.苌新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4)28.张清.郭雅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期刊论文]-中国校医 2001(2)29.代三红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期刊论文]-湖南中医杂志 2011(4)30.吴强.叶蕊.贾守钦.王荣琪依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医学 2010(7)31.王卫红.陈萍.王强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23)32.张洪霞.杨淑平.张凤娇中西医结合治疗2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09(19)33.薛莉萍.张合俊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2)34.张洪霞.郑惠梅.杨淑平综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8(13)35.孙爱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疾病及胃外疾病的关系[期刊论文]-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1)36.王卫红.陈萍.王强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23)37.韩涛.杨少军.兰咏梅.王佳蕾疏肝健胃散治疗气郁食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期刊论文]-中医研究 2009(2)38.刘春江1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刊 2008(12)39.潘庆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 2006(11)40.黄穗平.李叶.罗云坚.尚文皤.余绍源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4)41.鲍清华浅析功能性消化不良58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13)42.张存彦复方藏茴香肠溶液体硬胶囊的研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3.杨思为.刘红婴.詹俊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认识[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03(9)44.刘颖功能性消化不良79例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 2007(10)45.马文强姜树民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经验[学位论文]硕士 200546.李叶.罗云坚.黄穗平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3(2)47.武志娟疏肝理气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nkzz200002001.aspx。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据报道,FD的全球发病率为7%~45%。

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环境因素(食物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生物因素(十二指肠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因子)、生理因素(胃酸、胃排空和胃适应性舒张)和心理因素(内脏超敏反应、脑疼痛调节回路和焦虑抑郁)在内的多个因素参与了FD的病理生理。

研究表明,除胃肠道症状和心理症状外,FD患者还会伴有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FD虽不是致死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反复发作就诊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2009年FD导致美国社会经济负担增加,造成近184亿美元的损失。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上腹部烧灼感。

基于主要症状可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及重叠型,其中PDS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而EPS主要包括上腹痛及上腹部烧灼感。

FD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低度炎症(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免疫功能等相关。

虽无特异性治疗,但近年来研究者们从饮食疗法、药物、中医针灸、心理疗法等多个方面对FD的疗效进行评估,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FD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显示,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总患病率约为20.8%,因地域、种族及诊断标准不同患病率有所差异。

女性、吸烟者、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的患病率更高。

2018年,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进行的大型横断面调查发现,约10%的成人符合罗马IV型FD的诊断标准。

不同地区及年龄段消化不良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但亚型分布相似,约61%的患者为PDS,18%的患者为EPS,21%的患者既存在PDS又存在EPS亚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发病率甚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占消化不良患者30%~50%,占消化专科门诊30%~40%[1]。

;并且部分患者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FD己经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2004年的罗马会议上再次修订FD的诊断标准,即罗马III标准[2],其内容为:符合下列1项或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无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这种症状的发生;在诊断前至少存在6个月,诊断前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对FD的研究虽多,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也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辩证治疗FD有一定的优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FD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范畴。

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祖国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杨少军[3]等人认为,在FD的病因中多有饮食不节及伤食积滞情况,食积、痰饮、湿浊阻滞中焦胃院,痞滞不通是其中医基本病机之一,并且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张介眉[4]教授认为FD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误下伤中或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在胃,与肝、脾、肺关系密切;并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

胡珂[5]等人认为FD是又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苏仁意[6]等人认为FD多因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为标;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于家军[7]等认为脾胃中虚是FD的病理基础,而气机不畅、壅滞不行则是病机关键,壅滞形成之因,不外乎气滞、湿阻、食积、火郁、血瘀。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今医院常见的脾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及疼痛感、餐后腹胀感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本病不仅在医院常见,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可见本病发患者数众多,且经常未被重视。

本文就笔者在临床用药的效果做一简单阐述,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做一简要概括。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研究进展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现今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1],其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2]。

本文就本病的诊治情况略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1.1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①病程≥6个月,且最近3个月至少出现一项以下症状:上腹烧灼以及疼痛的感觉、餐后觉胃胀以及早饱感;②经胃镜等实验室检查后显示:可排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及肝胆胰相关疾病等。

1.2鉴别诊断①FD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通过钡餐透视可发现消化性溃疡可见突出到胃壁内的影像,胃镜检查可更直接的诊断疾病,并且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②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非慢性上腹部绞痛病史。

通过腹部B超以及胆囊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病情及发病症状常能作出诊断。

③胃癌: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可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因此常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但由于病情的不断加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其症状可能与本病相似,但胃癌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可同时伴见体重减轻、疲乏、贫血等消耗性症状,可以通过胃镜、PET-CT等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月第1期Medical Diet And Health 2019 Jan. No. 1 237静注去氧肾上腺素50-100mg;心率过慢者,静注阿托品0.25-0.5mg。

若患者麻醉前血压>180/110mmHg,静注咪达唑仑1-2mg[12-13]。

4.2 硬膜外全麻联合麻醉术中全麻可有效控制患者呼吸,维持通畅呼吸,充分给氧,肌松良好,抑制大脑高级中枢,维持术中无痛感,利于术中各种处理[14]。

但全麻过程中,术中操作会引起较大血压波动,使麻醉管理难度增加。

对胸科、中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可选择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

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选择小剂量、低浓度局麻药物[15]。

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机体循环功能及各脏器负荷,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快,清醒程度高。

而在术中应严格掌握硬膜外局麻药物的浓度、容量及给药时机,加强术中输液的量及速度的控制。

4.3 全身麻醉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前,尽量分次缓慢给药,保证麻醉诱导的稳定性,维持术中血压、心率的稳定。

麻醉诱导时间充足,氧供充分,确保麻醉深度达到一定深度,避免气管插管。

插管前使用降压药或β受体阻滞剂,以免气管插管带来心血管反应。

当麻醉药达到最佳效果,且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实施气管插管。

若气管插管出现血压过高或心率加快情况,可选择短效降压药或β受体阻滞剂,便于麻醉中血压、心率的控制。

5 麻醉维持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通常麻醉效果较好,术中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术中持续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尿量,维持血压、心率变化。

采取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时,术中应控制麻醉深度,维持良好氧供,加强血容量的管理,维持稳定的血压及心率。

若手术操作出现重大刺激,适当加深麻醉,术中刺激减轻,无需深入麻醉或及时减浅麻醉。

麻醉中维持血压及心率的稳定性,既要预防高血压的出现,也应避免低血压出现。

一般血压上下波动在基础值的20%左右,术中不强求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控制性降压。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同时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制约。

有文献认为,西方国家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在10-41%左右,而我国则在18-45%之间,,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水平。

目前,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认识尚无统一标准,在治疗上也缺乏相应的特效药物,因此患者复发率比较高。

本研究结合实践工作经验,综合文献报道内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言根据罗马三Ⅲ标准,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上腹痛综合征,二是餐后不适综合征。

三是混合型综合征。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理病理关系为主,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分型标准,能够实现科学诊治,一般认为西医主要采用促胃动力、抑酸、根治幽门螺杆菌等对应治疗方法。

而中医则从整体角度入手,开展多靶向、多途径的胃肠功能调节。

根据实践经验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对照试验及随机研究力度,并加大双盲试验力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诊治进行集中分析,并重视远期随访,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依据。

1分型诊断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罗马Ⅲ标准,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种,上文已经加以介绍。

但是,上述分析方法很难对不同病理及生理机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准确划分,因此存在较大争议。

有文献认为,应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情程度,结合分型标准加以评价。

由于三种分型标准下患者胃内压及心理评定对比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性,提示临床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提供治疗时,要以不同症状及病理生理关系作为出发点,寻找更加完善的分型方法,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诊治。

2病因病理虽然很多学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病理开展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对发病机制仍无完全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与胃肠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基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

有文献认为[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相关性,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证据加以证实,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增加样本量
长期随访观察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将与现代医学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与现代医学结合
结论与讨论
06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疗效
不同证型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以更准确地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调节肠道敏感性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表达,降低肠道敏感性,缓解腹痛和腹胀等不适症状。
中医药对胃肠道动力和敏感性的调控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凋亡,缓解免疫和炎症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缓解炎症反应和改善组织损伤。
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受限于传统医学理论,对于一些现代医学认识尚不够深入。
受限于传统医学理论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局限性和挑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前景展望
未来将会有更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应当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随访观察,评估中医药治疗的远期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建议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进行比较,以确定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地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同时也可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原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作者:李西明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2期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今医院常见的脾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及疼痛感、餐后腹胀感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本病不仅在医院常见,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可见本病发患者数众多,且经常未被重视。

本文就笔者在临床用药的效果做一简单阐述,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做一简要概括。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研究进展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现今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1],其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2]。

本文就本病的诊治情况略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1.1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①病程≥6个月,且最近3个月至少出现一项以下症状:上腹烧灼以及疼痛的感觉、餐后觉胃胀以及早饱感;②经胃镜等实验室检查后显示:可排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及肝胆胰相关疾病等。

1.2鉴别诊断①FD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通过钡餐透视可发现消化性溃疡可见突出到胃壁内的影像,胃镜检查可更直接的诊断疾病,并且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②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非慢性上腹部绞痛病史。

通过腹部B超以及胆囊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病情及发病症状常能作出诊断。

③胃癌: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可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因此常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但由于病情的不断加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其症状可能与本病相似,但胃癌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可同时伴见体重减轻、疲乏、贫血等消耗性症状,可以通过胃镜、PET-CT等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放松情绪、 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 良症状。
3
心理干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并结 合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多方面措施进行综合 治疗。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饮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饮食不规律
不规律的饮食可导致胃黏膜损伤 、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引起消化 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根据症状和病理生理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四个亚型 :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早饱综合征和嗳气症 。
流行病学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
根据不同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在10%-20%之间,且有较高的重 叠率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合并存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均可影响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
基因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因此基因研究也是一个重要 方向,未来可能会有基因治疗。
临床研究
目前正在进行一些临床研究,如针对不同症状类型进行分类治疗 、长期随访研究等。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 和神经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 展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进展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控制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 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 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包括餐后饱胀、早饱、嗳气、恶 心、呕吐、腹部烧灼感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新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新进展
与心理疾病鉴别
如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可通过心理评估进行鉴别。
特殊人群的诊断
1 2
儿童和青少年
需考虑生长发育因素,观察生长曲线和生长指 标。
老年人群
需考虑衰老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评估是否存 在营养不良和衰弱综合征。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需考虑妊娠和哺乳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慎重 对待药物治疗。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酸药
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可中和 胃酸,减轻症状。
抑酸药
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抑制 胃酸分泌,减轻症状。
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 胃肠蠕动,缓解腹胀、反酸等症状 。
抗抑郁药
如舍曲林、氟西汀等,可改善患者 焦虑、抑郁状态,促进消化道症状 缓解。
心理治疗
预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可自愈或经过治疗后缓解。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和抑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情 绪问题可能加重病情或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应激与压力
应激和压力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诱因,长期的工作压 力、生活事件或社会心理压力等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或加重 。
环境因素
如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心理 因素等。
感染和炎症
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 胃炎等。
神经内分泌因素
如胃运动调节激素、神经递质等。
新诊断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胃镜技术
如高清胃镜、放大胃镜等,提高 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实验室技术
如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等,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 支持。

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黄旻;李国华;李会灵;聂玲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10(31)10
【摘要】目的观察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114例患者分为达立通颗粒组(治疗组)和莫沙必利组(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1.92%,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显效率为71.92%,总有效率为87.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好,与莫沙必利相当.
【总页数】2页(P1484-1485)
【作者】黄旻;李国华;李会灵;聂玲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朱卉莉;李天望
2.达立通颗粒治疗1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J], 孙晓秀
3.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李睿
4.达立通颗粒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蔡清红; 马松炎
5.达立通颗粒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吴永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 第4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Vol .11 No .42002年 12月CHINESE J OURNAL OF GASTR OENTER OL OGY A ND HEPA TOL OGYDecember 2002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李国华侯晓华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已为人们所熟知。

近3年来国际上仍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报道,进一步增进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及进展。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多定义,在1999年的罗马国际会议上达成Rome Ⅱ标准之共识[1],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为上腹正中的疼痛或不适。

症状必须在上腹正中,左或右上腹,症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确相关性,不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

不适症状包括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可为持续性或复发性,与进餐有关或无关。

根据病因,把符合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且无器质性和生化异常的患者,都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二种情况是:1.有较明确的病理生理或微生物异常,但与临床症状无明确的相关性,如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组织学的十二指肠炎、胆石症、内脏感觉高敏状态、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等;2.无明确病因解释的症状。

过去,多把烧心、打嗝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在Rome Ⅱ标准中,将它们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因为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少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偶有轻微的烧心症状,但常被患者忽视,若烧心症状明显,多可证实是胃食管反流病。

打嗝与吞气症相关,亦被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分型[1] 消化不良的症状不能区分器质性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排它性诊断,必须通过消化内镜、B 超等临床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

按Rome Ⅱ的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持续或反复性上腹中部疼痛或不适;(2)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症状(包括消化内镜检查);(3)症状与排便无关;(4)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需连续。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的典型症状,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型:(1)溃疡样型:以上腹中部疼痛为主要症状;(2)运动障碍样型:以上腹中部非疼痛性不适伴腹胀、早饱与恶心等症状为主;(3)非特异型:症状无上述特点的消化不良患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消化不良非常常见,每个人一生中几乎都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其症状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

欧美国家人群消化不良发病率21%~4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40%~70%,以溃疡样型最多,非特异型最少;日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与之相仿,但以运动障碍样型最多,且此型多伴发(达30%)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62%为女性;而溃疡样型者60%为男性[2]。

一项对257例美国5岁~18岁消化不良患者的调查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占62%,其中溃疡样型多于运动障碍样型,经半年至二年的观察,70%的消化不良患者症状自发缓解[3]。

约26%~35%消化不良患者前来就诊,而且,就诊与未来就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在年龄、社会地位、精神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

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不同,很难确定人群中消化不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其发病可能与胃酸、消化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胃酸 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在正常范围内。

但在一些状态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酸分泌可增高,如应激反应时,胃酸有间歇性升高,这与应激时CRF 升高有关。

最近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有胃窦炎的消化不良患者,基础及最大胃酸分泌量增加,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显著[4]。

另外,约3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对胃酸的敏感性增加[5],十二指肠酸灌注可诱发临床症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40%~6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动力障碍,对胃酸的清除减慢,增加了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

可见,胃酸参与了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

2、消化道运动和神经功能 40%~66%功能性消·370·第4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371·化不良患者有消化道运动的异常,如胃排空减慢、胃移行性运动综合波(MMC)减少或缺如、胃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减弱、小肠MMC减少、小肠消化间期爆发性(burst)无传导的收缩活动、胆囊运动异常等。

但运动的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仍有争议。

澳大利亚学者对6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调查发现,26%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无关[6]。

而另一项研究表明,约40%胃底适应性舒张功能减弱,且与患者的早饱及体重减轻有关,增强胃底适应性舒张功能的5HT1-p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sumatriptan)能改善早饱症状,抑制胃底适应性舒张功能的药物可诱导正常人产生早饱的症状[7]。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运动异常可能与神经系统、胃酸、激素水平、内脏感觉过敏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自主神经、肠神经系统异常的证据。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反射功能发现,30.4%的运动障碍样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异常,27%伴有迷走神经心血管反射减弱[8],提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壁含乙酰胆碱、P物质的神经纤维减少,而含血管活性肠肽能、一氧化氮合酶的神经纤维增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纤维虽然数量没有明显改变,但刺激或扩张时,此纤维释放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增多;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减弱、十二指肠胃抑制性反射减弱,这些均提示有局部肠神经系统的异常。

大多数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排空无相关性,但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虽不影响液体胃排空,但减慢固体胃排空[9],因此,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运动异常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运动障碍样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2%为女性,可能与雌激素协同其它因素减慢胃排空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泌素、生长抑素等增加,而催乳素、胃动素等降低,这些激素的改变均可使胃肠的运动受抑制;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液体排空减慢与胃泌素下降、生长抑素升高有关。

内脏感觉过敏是否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十二指肠运动尚不清楚,有一研究发现内脏感觉过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延缓无关[10],对其它胃十二指肠运动的影响鲜见报道。

3、内脏感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内脏感觉过敏,胃十二指肠对机械性扩张的敏感性增加,机械感受阈值减低。

Holtmann等[11]发现,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初始机械感觉阈值降低,经阶梯式增压扩张后,健康组初始机械感觉阈值明显升高,而消化不良患者无明显改变。

B ouin等[12]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躯体疼痛刺激感觉过敏,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躯体及内脏感觉过敏并存。

内脏感觉过敏与消化道的运动、临床症状的关系存在争议。

Rhee等[20]对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组36%内脏机械感觉阈值降低,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患者临床症状(腹胀、早饱、胀气、恶心、上中腹痛等)不能预示内脏感觉过敏的存在,即二者无关,3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延迟,但与内脏机械感觉阈值降低无相关性。

而Tack[13]对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内脏感觉过敏与患者的餐后疼痛、打嗝及体重减轻相关。

内脏感觉过敏的机制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的异常(乙酰胆碱、血管活性肠肽、5-羟色胺、一氧化氮能神经纤维的异常)、胃酸的刺激、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中枢的感觉整合功能[14]等有关。

目前的报道未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内脏感觉过敏。

4、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仍有争议。

多数报道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胃排空减慢、MMCⅢ相缺如、内脏感觉过敏、临床症状无相关性。

但也有人认为,幽门螺杆菌仍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潜在病因及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使胃泌素分泌增加、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新西兰40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55%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夜间疼痛、上腹不适症状严重(甚至影响工作及生活)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症状轻微患者,如果同时伴有胸骨后痛、体重减轻、饮食耐量下降且无口臭者,65%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15]。

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十二指肠的炎症减轻、使溃疡样型患者后来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比率下降[16]。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通过局部炎症、炎症介质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感觉及运动功能[17]。

临床上多通过幽门螺杆菌分泌尿素酶的特性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此方法检测不到不分泌尿素酶的幽门螺杆菌,但后者也可诱导肌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胃十二指肠的炎症变化[18]。

此型幽门螺杆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感染率尚无报道。

5、精神与应激 多项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应激事件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健康人,特别是家族成·371··372·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第11卷员患病、伤亡等负性事件对患者影响大,而正性事件影响不大,应激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与消化不良的症状无直接关系。

说明心理因素及应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有关。

应激使中枢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orti-cotr opin releasing factor,CRF)分泌增加,后者作用于中枢CRF受体2(CRFR2),引起胃排空延缓,而作用于CRFR1受体促进结肠运动,CRF可使内脏感觉呈高敏状态。

另外,5-HT及肥大细胞也参与了应激对胃肠运动的影响[19]。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是单一因素,可能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种族、地域,其发病机制也可能不同。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案,而且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可自行缓解。

所以,药物治疗并非完全必要。

安慰剂可使20%~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Rearin等[20]用安慰剂治疗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周后,80%的病人症状及精神状况改善,甚至MMCⅢ相数量增多、餐后胃窦运动指数增加,因此药物疗效也难以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