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讲解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1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一、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病原是汉坦病毒,黑线姬鼠是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即气溶胶进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及螨媒叮咬)而受感染。
三、临床表现
出血热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重症患者则表现高热、中毒症状重,往往有前2期或3期重叠,来势迅猛,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
轻型病例或非典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中毒症状轻,无低血压及明显的少尿期,可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或仅有发热期,热退后症状消失,需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应当注意与特殊临床类型病例,如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脑膜脑炎型、肺炎型、大出血型,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鉴别。
四、如何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1 / 1。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内科-流行性出血热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包 括针对病毒复制、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治疗策略。
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加强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 诊。
完善诊疗规范
制定更加完善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 地进行治疗。
加强患者管理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社区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早期诊断困难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诊断 延误。
疫情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和预警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缺乏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以降低感染 风险。
心理评估与干预措施
焦虑与恐惧情绪的评估
01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恐惧程度,以及对治疗和预后的期望。
心理干预措施
02
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
等,以缓解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
03
向患者传授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确定诊断。具体包括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等症 状,以及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指标。
诊断流程
首先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信息,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和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 诊断。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疫苗接种政策及推广
疫苗接种计划
制定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接种计划,明确接种对象、接种时间 和接种地点。
流行性出血热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流感、伤寒、疟疾等,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与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无明显的三痛(头 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症状, 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如登革热、黄热病等,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 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
特异性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
从患者血液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 汉坦病毒,可用于确诊。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IFA等方法检测患者 血清中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汉坦病 毒R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的优点。
鉴别诊断思路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疫苗接种
通过广泛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疫苗接种率需达到足够水平以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鼠类等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 ,减少感染机会。
早期识别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期识别和 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率和死 亡率因年龄、性别、免疫状态等因素 而异。一般来说,青壮年男性发病率 较高,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
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传染源
加强鼠类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降低环境中病毒载量。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避免食用被污 染的食物和水源;加强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和分泌 物。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为特征。
(一)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但不会引起全国大流行。
2.传播途径: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也常见。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采取防鼠、灭鼠等措施,减少鼠类携带病毒的机会。
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01
疫情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疫情,确保疫情得到及时处理。
疫情管理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防止疫情蔓延。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和管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社会影响和公共卫生意义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防控等。
回顾总结
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课件的学习,我们对该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同时也了解了该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措施等。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疫情报告不及时、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等。
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期后,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充血出血期:患者皮肤出现充血、水肿、瘀点和瘀斑,以腋下、腋前、眼结膜等处最为常见。
肾损害期:肾损害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和尿毒症综合征。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4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会出现突发的高热,体温常超过39度,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头痛、眼痛等症状。
发热
毛细血管损伤
出血
全身中毒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会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紫癜等出血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呕血、便血、血尿等内脏出血。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 SPA 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 IgM 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递增 4 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 1000 ~2000ml静脉滴注。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课件
中期症状
低血压休克期
由于血管内血浆大量外渗至皮下、脾、肝等内脏器官,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全身微 循环障碍。此时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病人出现口渴、尿少、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端 青紫等表现。
充血出血期
由于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管壁通透性增强,表现为全身皮肤、孔窍多处 小片出血,并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由于该病的传染性,可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 续时间不等,一般1~2周,少数可达 数月。
头痛
全头痛或前额痛,少数为枕、顶、颞 部疼痛。
眼眶痛
眼球胀痛、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醉酒样面容和全身不适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有酒醉样貌。
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全球威 胁。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可以共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 控水平,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实验室诊断
通过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或病毒抗原进行确诊。常用方法包 括ELISA、间接免疫荧光和胶体金法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 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出血和肾脏损 害等症状进行治疗。如使 用退热药、止血药和利尿 剂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但需在发病 早期使用。
流行性出血热与流感、登革热等疾病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
流行性出血热的历史与现状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全球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流行 性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流行。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 重也不同;
EHF 患 者 几 乎 所 有 的 脏 器 组 织 中 , 均 能 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20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3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 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 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51
流行性出血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 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
15 ~ 30×109/L , 少 数 重 症 患 者 可 达 50 ~
100×109/L 。 发 病 初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
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
异型淋巴细胞。
34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发热 — 起病急,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 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等
35
流行性出血热
(一)发热期
临床表现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
毛细血管损害— 渗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肾损害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讲座第8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念: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肋椎角有叩痛。
束臂试验阳性。
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
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
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
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
脉搏细速,可出现奔马律或心力衰竭。
本期一般持续1~3天。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
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
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
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
肋椎角叩痛显著。
尿量明显减少。
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
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四)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
由于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修复,但再吸收功能仍差;加上少尿期在体内储留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排泄,构成渗透性利尿的物质基础,故出现多尿和夜尿症。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THANK YOU.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损伤。
肾脏损害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伤最严重的器官之一,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衰竭。
其他器官损伤
流行性出血热还会导致心脏、肺、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的损伤。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展望
未来,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将继续深入,特别是在疫苗研制和应用方面 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行性 出血热的传播和变异也将更加复杂,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
05
常见问题与解答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见问题与解答
• 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 •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动物的排泄物
传播。 •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腰痛、眼痛、口腔出血、尿少等,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 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医护人员常见问题与解答
如何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防鼠灭鼠
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鼠类污染食物和 水源,减少鼠密度,降低感及其排泄 物,不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疫苗接种
针对高风险人群,推荐接种流行性出血热 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情报告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接种方案
美国2012年爆发
2012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爆发了流行性出血热,累计报告病例 数超过1千例,其中死亡病例有数十例。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完善血培养、尿培养,2.乌司他丁、血必净抑制炎 症反应,异甘草酸镁保肝,卡文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 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3.检测血压、血糖等变化。
结局:患者家属联系转往西安治疗,在西安诊断流 行性出血热。
传播途径
病毒性出血热分类
病名
临床类型
分布地区
蜱媒
1.鄂木斯克出血热(OHF) 2.奇萨那森林病(KFD) 3.克里米亚出血热(CHF) 4.新疆出血热(SHF)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
黑线姬鼠
褐家鼠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呼吸道气溶胶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革螨、恙螨 垂直传播:母婴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具有地区性、自然疫源性和季节性,呈高度 散发。全年均可发病,但北方10~12月份,南方11月 至次年1月份为发病高峰,5~7月为流行小高峰。不同 人群发病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以男 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 。男性青壮年农民多见 男:女为2:1,16~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 占发病的80%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出血 “粘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腰和咽部。
高热面红醉酒貌 头痛腰痛象感冒 皮肤黏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 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出血:口腔粘膜 出血
病例简介
体格检查: 营养良好,急性面容,皮肤色泽正常,无肝掌, 心肺查体阴性,腹膨隆,软,肝区、双肾区叩痛 阴性,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弱。
病例简介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6.36*109/L,NEUT 50.8%,LYM 37.6%,
PLT 50*109/L
尿常规 : PRO 3+,RBCH 150.5/高倍镜
EHF患者死亡后尸检脑图像大脑 脑回血管普遍扩张,充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
• 发热渐退,但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 多发生在第4~6d •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降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
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有66种脊椎动物,我国50多种,鼠猫狗兔
黑线姬鼠——农村野鼠型出血热 褐家鼠——家鼠型出血热 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HF RS 的 世 界 分 布 图
中国的HFRS疫情分布
陕 西
安 湖北 徽
江 西
• 疫情概况
– 1994年在泾源、隆德两县暴发疫情 – 1991~2006年宁夏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人555例,年
平均发病率为1.87/10万,死亡66人,病死率为11.8%。 – 近年我区发病主要以散发为主。
• 2006年2例、2007年2例、2008年1例、2009年无病 例报告、2010年1例、2011年无病例报告、2012年2 例、2013年2例。
生化常规:K 3.29mmol/L, Na 127.7mmol/L,CREA
794.9umol/L,ALB 25.9g/L,AST127.5U/L
,
ALT 129.5U/L,LDH 1930U/L
胸部CT:右侧少量胸水,全腹CT:右肾小结石
病例简介
诊断:
1.严重脓毒症,2.多脏器功能不全(肾脏、肝脏、血 液)3.急性肾功能衰竭,4泌尿系感染?5.不全性肠梗 阻,6.右肾结石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更快
更高
更强
让生命在我们手中延续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 马磊
病例简介
现病史:
患者,蒲某某,主因:“发热6天加重伴腹胀腹痛2天” 于2014年11月19日就诊。就诊前6天患者受凉后出现全身 酸痛,并伴发热,最高体温39.5度,无特殊伴随症状,就 诊当地诊所,予以退热处理后症状缓解,2天前出现腹胀 腹痛,就诊当地诊所,查血常规异常,随即就诊固原市人 民医院,查血常规异常,并出现尿量逐渐减少,每日 400ml—500ml。
蚊媒
5.登革出血热(DHF) 6.基孔肯亚出血热(CHIK) 7.黄热病(YH)
动物源 性
8.阿根廷出血热(AHF) 9.玻利维亚出血热(BHF) 10.拉沙热(LF) 11.流行性出血热(EHF)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有肾综合征 有肾综合征 有肾综合征 有肾综合征
(一)发热期
一般表现: 1、起病急骤 2、发热在39~40℃之间,热程多数为3~ 7日,亦有达10日以上者。 3、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4、少数患者以低热、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 前驱症状开始。 5、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加重。
(一)发热期
其他重要表现: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水肿和渗出所致。 “酒醉”
– 2014年截至10月,无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 依次出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 可越期而不具备五期经过 本病的潜伏期为7~14d(5~46d)
发热期: 典型的病毒血症 低血压休克期:血管损伤、血容量减少 少尿期: 肾脏损伤严重、肾脏功能衰竭 多尿期: 肾小管损伤开始新生 恢复期: 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
苏联鄂木斯克 印度 苏联、保加利亚、巴基斯坦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东南亚、太平洋群岛 泰国、印度 非洲、南美
阿根廷 玻利维亚 非洲 中国、苏联、朝鲜、日本、北欧
传播途 12.马尔堡病(MVD) 径未明 13.埃波拉出血热(EbHF)
无肾综合征 无肾综合征
东非乌干达、肯尼亚 北非扎伊尔、苏丹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