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讲座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汉滩病毒和汉 城病毒。目前认为汉滩病毒感染者病情 重于汉城病毒感染者,可能与病毒毒力 较强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
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 鼠、褐家鼠等,其他动物包括猫、猪、 狗、家兔等。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 林姬鼠。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主 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
质补充不够,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出血
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尿毒症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加重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休克
原发性休克 :早期的3-7日出现低 血压休克。主要 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 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 于血浆外渗而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 升高和DIC的发生,使血液循环淤滞, 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等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二)病理解剖
1.血管病变 主要发生于小血管(小动脉、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 性和坏死。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由于 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 水肿和出血。
3. 人群分布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 人发病较多。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发病率% 家鼠为传播者
林区姬鼠
黑线姬鼠传播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各种传染源所致出血热的发病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四)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
疫,再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
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自然疫
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
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
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并发症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及预后 九、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在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情况 下,感染EHFV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害。 说明细胞损害是EHFV直接作用的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Ⅱ型变态反应— EHF患者血小板中存在免疫 复合物。提示临床上血小板的减少和肾小管 的损害与有关;
Ⅳ型变态反应—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攻 击肾小管上皮细胞,认为病毒可以通过细胞 毒T细胞的介导损伤机体细胞。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EHFV能诱发机体的巨嗜细胞和T细胞等 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等引起临床症状 和组织损害。
(一)发病机制 2. 免疫作用
Ⅲ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 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是本 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
Ⅰ型变态反应—本病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 高,其上升水平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呈 正相关;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2. 免疫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二)病理解剖 2.肾脏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脏器中肾脏病变最明显。肾脏肿
大,肾脂肪囊水肿、可见出血点和瘀斑。
3.心脏病变 最常见为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 以右心耳最重,可深达肌层或心外膜下。
最重,目前我国的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
逐渐减少,新疫区病例不断增加。
2. 季节性和周期性 黑线姬鼠传播者流 行季节为11至次年1月份为高峰,5~7月 为小高峰。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三)流行特征
2. 季节性和周期性 家鼠传播者流行 季节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为传染源 者流行高峰在夏季。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3.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 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 胎盘感染胎儿。
5. 虫媒传播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 螨有传播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三)流行特征 1. 地区性 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疫情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 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黑线姬鼠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褐家鼠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大林姬鼠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棕背平鼠
红背平鼠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1. 呼吸道传播 携带病毒的鼠类的排泄 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 而感染人体。
2. 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 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及胃肠 粘膜而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 中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轻重也不同;
EHF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中,均能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