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1年日本军队曾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中,约 有万人患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有文献记载,在黑龙 江流域东北支流一带,在一百万日本军队中发生了1.2万例流行 性出血热病人 。
1942年虎林发生102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5人,当时称 “ 虎林热”。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 ,统称为流 行性出血热( EHF)。1950年黑龙江省发生18例病人后,我国年年 都有EHF疫情。
加热56 ℃30min, 60℃10min,100℃1min, 60Co照射及紫外线 照射(10~15min)可使汉坦病毒灭活。在PH 7~9、-20℃ 低温和-70℃超低温或-196℃液氮中汉坦病毒活性良好。
EHFV的抵抗力可归纳为“三怕”,即怕消毒剂,怕热, 怕紫外线。
2020/8/21
7
三、病原学
2020/8/21
3
一、概 述
198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被世 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 征出血热(HFRS),不同的国家有 自己的命名: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 炎(HNN),韩国称韩国出血热 (KHF),瑞典称地方性良性肾病 (NDN),芬兰和南斯拉夫称流行 性肾炎( EN)等。
该病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 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细胞免疫:出血热患者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高, 各病期高于正常人24~36倍,病程早期升高,少尿期达高 峰,至多尿期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2020/8/21
8
三、病原学
2020/8/21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9
三、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2020/8/21
10
四、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我国已经发现10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其 中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野栖的黑线姬鼠和家 栖的褐家鼠。此外,还有家栖的小家鼠、黄胸鼠、 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林区的大林 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
2020/8/21
11
褐家鼠和 黑线姬鼠
2020/8/21
12
Deer Mouse and Cotton Mouse
2020/8/21
13
四、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1.动物源性传播
⑴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
(唾液)接触,病毒污染破损皮肤或黏
膜而被感染
⑵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病毒宿主动物的排泄物及分
2020/8/21
6
三、病原学
1、基本特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属于布尼 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genus), 统称汉坦病毒(Hantaviruses, HV),血清/基因分型至少 20多个。汉坦病毒对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如:氯仿、 乙醚、丙酮、甲醛、戊二醛、乙醇、碘酒、次氯酸钠、过 氧乙酸、碘氟等,在酸性(pH<5.0)环境中可灭活汉坦病 毒。
2020/8/21
4
二、简 史
1931~1932年在黑龙江下游中、苏边境盆地的入侵中国的日本军队和 苏联军队中发生流行性出血热,以后在苏联与满洲里交界处和黑龙江 流域每年都有暴发流行。
1935年日本士兵在我国东北森林草原地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曾误诊 为“出血性紫斑”、“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和“出血性斑疹 伤寒”等 。
1938年7月在绥芬河流域的二道岗,有20名日本士兵患流行性出血热, 当时称“二道岗热”。
1939年9~12月日本骑兵在孙吴演习,20人患HFRS,6人死亡,当时 称“孙吴热”。
2020/8/21
5
二、简 史
1940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236人患HFRS,死亡26人,当时称 “黑河病”。同时期在日本驻军所在地,如永安、三江、北安、 横道河子和延边等,均有HFRS发生,延边当时称间岛,当地称 HFRS为“ 间岛热”。
16
四、流行病学
➢ 隐性感染
2020/Leabharlann Baidu/21
15
四、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 业和不同种族人群对汉坦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 感染病毒后只有少部份人发病,大部份人群处 于隐性感染状态。据调查,自然隐性感染人群 比显性感染者多数倍乃至数十倍以上,发病人 群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
2020/8/21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主任医师 郭少林
2020/8/21
1
一、概 述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 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 和主要传染源。
病理特征: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广泛损伤。
2、免疫学性状 体液免疫:病后1~3天即可检出IgM抗体,5~6日抗体
滴度达高峰,10~14日后开始逐渐下降,半年后多数转阴。 IgG抗体病后2~3天可出现,其滴度高峰在病后10~14天, 以后仍继续升高, 1年之内多数患者的抗体滴度皆能维持 在较高水平,以后缓慢下降。病后抗体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短者不到一年,长者36年以上。一般看来,姬鼠型比家鼠 型HV IgG抗体持续的时间长,重型病例比轻型病例抗体 持续的时间长。
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休克、 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
2020/8/21
2
一、概 述
根据我国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种 类不同,本病可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 两种主要类型,其中黑线姬鼠为姬鼠 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 物和传染源。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基 本明确了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 家鼠姬鼠混合型 3 种疫区。
泌物污染环境形成气溶胶而被感染
⑶消化道传播 食入带病毒宿主动物排泄物、分泌
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螨媒传播 通过革螨或恙螨幼虫叮咬感染
3.垂直传播 ⑴患病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⑵带病毒鼠通过孕鼠传给胎鼠
⑶带病毒革螨或恙螨经卵传递
2020/8/21
14
四、流行病学
➢ 经伤口传播 无论鼠间还是人间,HV很容易通过伤口传播。 尤其在秋收季节,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并下田取食, 其排泄物污染土壤和农作物的机会增加;而且这 时正值农忙,参加秋收人员接触土壤和农作物以 及劳动中皮肤破损的机会较多。由此看来,姬鼠 型出血热秋后发病增加与伤口传播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