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荷花案例分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荷花》是清代诗人王崧舟的一首代表作,诗中描绘了荷花在清晨绽放的美景,寄托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艺术的一份情感。
一、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建议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花的花语及图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和优雅。
同时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整首诗的朗读要求学生模仿朗读诗歌,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营造和语言的准确性。
同时,在朗读的同时可以分项指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艺术特点。
3、字词解析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字词,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和诗词艺术的特点。
例如,“若夭”、“百卉”、“异香”等词语的解释及含义,以及这些字词在诗歌中的使用目的和效果等。
4、韵律分析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让学生了解韵律对于诗歌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句”“书”“露”“土”等的押韵,以及句子的长短和轻重音的运用等。
5、诗歌的鉴赏通过对诗歌的整体鉴赏,让学生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对于生命、艺术和自然的一份理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个人解读和评价。
二、评析1、情感饱满王崧舟的《荷花》虽然语言简洁,但却情感饱满。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化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仰和赞美。
诗中的荷花,以其美丽的花姿和芳香的气息,成为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传递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一份喜悦和敬畏。
这也是典型的诗歌中的“景起情托”艺术手法。
2、表现技巧出色在《荷花》中,王崧舟巧妙地运用了不少文学表现技巧,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通过对荷花的形态、花朵、昆虫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自然色彩;通过对荷花的命脉、生命和绽放的描绘,让诗歌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敬畏;而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描绘,又体现了对人类对于自然世界和艺术的尊重和感恩。
3、文学价值深厚作为王崧舟的代表作之一,《荷花》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诗歌所体现的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其次,诗中所蕴含的百花齐放、和谐共存的思想,也具有当代的启示和参考。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优秀4篇)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优秀4篇)《荷花》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准备: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上课,师生问好。
师:一曲优美的《出水莲》,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又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清风徐徐,微波粼粼,满池荷花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轻轻摇曳,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思!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
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
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师:想看看荷花吗?生:(齐答)想!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生:亭亭玉立的荷花!生:千姿百态的荷花!生:洁白无暇的荷花!生:冰清玉洁的荷花!生:含苞欲放的荷花!生:翩翩起舞的荷花!生:争奇斗妍的荷花!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欲望,就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1、自由读文,勾画美句。
王崧舟荷花教学评价建议
王崧舟荷花教学评价建议
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荷花画家,其荷花画作品精美绝伦,深受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一名荷花画教学者,王崧舟在传授荷花画的技法和艺术之道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对王崧舟荷花教学的评价建议:
一、注重基础教学
王崧舟的荷花画作品风格独特,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掌握基本的画画技巧和构图原理。
只有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表现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二、注重实践训练
荷花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训练,不断地磨练技巧,掌握表现荷花的技巧和方法。
王崧舟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三、注重创新与个性
王崧舟的荷花画作品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每一幅画作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崧舟应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四、注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荷花画是一门高度艺术化的绘画形式,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荷花画的艺术价值。
王崧舟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
解荷花画的艺术魅力。
总之,王崧舟是一名优秀的荷花画教学者,其荷花画作品和教学经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王崧舟应注重基础教学、实践训练、创新与个性、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培养,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荷花画的技法和艺术魅力。
观王崧舟老师《爱荷花说》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爱荷花说》有感
王崧舟老师的《爱荷花说》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
文章以爱荷花为主题,通过对爱荷花的描写和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文章中,王崧舟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爱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他描述了爱荷花在清晨的绽放,展示出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美好。
同时,他也提到了爱荷花在污浊的水中生长,却依然保持着纯洁和高贵的品质。
这种对爱荷花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情感,也寓意着人生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对爱荷花的思考,王崧舟老师在文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他提到了人们常常追求浮华和功名利禄,却忽略了那些真正珍贵和可贵的事物。
他用爱荷花的高尚品质来对比人们追求物质欲望的行为,呼唤人们要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贵。
文章中的思考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爱荷花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反思。
它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更在于细细品味生活中真正美好
的事物。
通过关注和欣赏身边的美景和纯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王崧舟老师的《爱荷花说》是一篇感人而有启发性的文章。
通过对爱荷花的描写和思考,作者呼唤人们要关注生活中真正美好和珍贵的事物,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篇文章让我深感触动,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
相信它也会给其他读者带来启示和思考。
王崧舟荷花教案
王崧舟荷花教案教案标题:王崧舟荷花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王崧舟的荷花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王崧舟及其荷花作品。
2. 荷花的生长环境、特点和象征意义的讲解。
3. 观赏王崧舟的荷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美和情感。
4. 绘画活动:让学生用水彩或素描工具绘制自己心目中的荷花作品,并陈述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王崧舟及其荷花作品,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荷花的生长环境、特点和象征意义,让学生对荷花有更深入的了解。
3. 观赏与欣赏(15分钟)展示王崧舟的荷花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细节、色彩和构图,让学生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美和情感。
4. 创作与表达(20分钟)提供水彩或素描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荷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独特见解。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陈述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彼此欣赏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赏王崧舟荷花作品时的专注度和反应,评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程度,以及他们对荷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王崧舟的荷花作品图片或幻灯片。
2. 荷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3. 水彩或素描工具。
4.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荷花园或植物园,让他们亲身感受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2. 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和研究其他艺术家的荷花作品,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
首先,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找到三个近义词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含有显现出来的意思。
不同点:◆冒──方向单一,向上、向外。
钻──方向多,钻出来、钻进去、钻下去(钻井、钻探)
露──没有太强的方向感。
结论:从方向的方面说,“冒”字更准确,更形象地写出荷花的蓬勃向上的方向感。
教材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色的美丽,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的。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创新。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出: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花瓣中包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3)男孩、女孩接力读。
2、检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1)提问。
叶圣陶给我们介绍的是哪里的荷花,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合上课本,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直觉天成铸语感——《荷花》教学谈
直觉天成铸语感——《荷花》教学谈语文课的紧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同学学习语言,进展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力量,简言之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全国有名特级老师王崧舟认为,阅读课堂的整体建构必需以培育同学语感为核心,否则其它任何语文素养的进展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笔者在《荷花》(浙教版6册)一文的教学中,尝试以指导同学读书活动为“经”,以语言操练为“纬”,着力培育同学语感素养,“一课一题、重锤敲打”。
现将主要操作流程剪切如下。
一、通读预览,激活语境1、创设语境。
揭题导入后,老师首先让同学自由沟通所见到过的荷花。
之后,老师以课件呈现配乐荷花图景(图景取材自杭州西湖名胜“曲院风荷”)供同学欣赏品评,以进一步入情入境。
2、充分诵读。
同学沟通品赏后,老师引入:“刚才大家看荷花时很投入,那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好好读书后说说你的感受。
”让同学边读边思,整体感知。
其中,第二段可组织发散性读,激励其以各自喜爱的方式读书品尝;第三段可组织竞赛性读,让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第四段则组织示范性读,让同学在老师引领下习得读法。
读书至此,同学已能水到渠成地理清本文思路:闻香→欣赏→赞美→想象→回来(现实)。
[课文中要求(规范)、精致、鲜活的语言,应当是同学精力、智第壹页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
课堂上要不折不扣地让同学做到读书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最终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二、潜心会文,品尝语辞1、自由感悟。
在同学对文本从“通读”到“读通”后,老师顺势切入:“眼中的荷花很美,请大家认真读后想想,哪个句子写得最美?”对同学的共性化感悟,老师不适合平均用力,只对重点词句作必要绽开。
如研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沟通片断如下——生:我认为这里的“冒”字很不一样,但究竟好在哪儿,我一时说不上来。
师:噢,那就请你先读读这句话,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此句)师:一时说不清晰没关系,你们先想“冒”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换呢?众生:露、探、钻、伸、长……师:那为什么不用这些字而独用“冒”呢?生:只有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才叫“冒”。
听课反思 观王崧舟执教《荷花》有感
寒假假期,静下心来观看了王崧舟执教的《荷花》这节课,这节课也是下学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观摩学习,我收获颇多。
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1、导入很直接了当:“今天,我们学习荷花,见过荷花吧?还想再见吗?”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似乎还能闻到暗香浮动。
2、注重表象与语言的整合,激活并积淀语感—如问题设计“你看到了什么?”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复述、修改、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白色”—“雪白雪白”;从没有美感的直白语言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托着五颜六色……托着美丽的荷花。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作答的同时,还修正了自己的用词,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谁说道理非得用“讲”的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简单传授的来得有用呢!3、主体问题设计的切入口很新颖—“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一般老师都会直接抓住荷花的美来提问: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这样提问的好处也在于渗透一种写作的方法:要想把状物类的文章写漂亮,观察可是最关键的,只有感情投入了、观察仔细了,才能写出精彩!4、重视孩子自己的读悟。
让孩子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之中,意会文章的美、体会用词的准、读出文章的美。
如,体会“冒”的生动传神的环节,孩子想出另外许多精彩的动词(露、长、窜、钻、挤),老师并没有急着分析“冒”字好在哪,而是让孩子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怎么样的长出来,可以称得上是“冒”出来。
王崧舟荷花案例分析
王崧舟荷花案例分析第一篇:王崧舟荷花案例分析《荷花》案例分析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
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
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
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
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
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
”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教学主题:王崧舟《荷花》授课时间:1学时授课对象:初中生授课目的:学生能够理解王崧舟《荷花》的主题、结构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授课重点:诗歌的主题、结构和情感表达。
授课难点:诗歌的情感表达。
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诗歌,阐述诗歌的主题、结构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认识诗歌,其次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自由谈论感受与理解,梳理自己的思路。
2. 授课流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做《荷花》,它是由清代著名的诗人王崧舟所写的。
请学生们先看一下这首古诗。
(2)分析主题诗歌主题是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通过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王崧舟对荷花的情感,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主题一:荷花的美丽。
这首诗的主旨之一是荷花的美丽。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荷叶之上旋转的蓝蝶,荷花之间飞翔的白鸽”,精美的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形象。
主题二:荷花的从容。
荷花矗立于湖水之上,悠然自得,这或许是诗人写此诗诉求至高无上的美好情感。
主题三:荷花的高雅。
荷花吸咤着清新的气息,给人高雅和清爽的感觉。
(3)解析结构神奇的诗歌结构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所在,它反映了诗人的思考和想象方式。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结构。
结构一:头尾对应。
在这首诗中,头尾对应的方式被运用,头尾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诗歌的情感。
结构二:运用修辞手法。
王崧舟在这首诗中大量使用卡通、邻近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诗歌的意境。
(4)情感表达王崧舟是一位有情有趣的诗人。
通过这首诗王崧舟表现出了他对荷花的逍遥自在、高雅、清爽和美丽的情感。
3. 经典示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我将针对荷花的美丽、荷花的从容和荷花的高雅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帮助学生又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美丽“荷叶之上旋转的蓝蝶,荷花之间飞翔的白鸽,吻合着手中无物的心迹,开在儿童天性的心扉。
”此处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它们为青蒲中的蓝蝶和白鸽提供了栖息和食物。
王崧舟《荷叶》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叶》教学实录
前言
教学时间:2021年9月,地点:中国某大学。
本教学实录旨在记录王崧舟教授关于其诗歌创作及诗歌评论的经验和见解。
王崧舟教授简介
王崧舟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其作品涵盖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方面,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教学内容
诗歌创作
王崧舟教授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入手,简要介绍了他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分享了自己如何运用诗歌的技巧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实践操作环节,王教授要求学生尝试写一首简短的自由诗,并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诗歌评论
在诗歌评论方面,王崧舟教授分享了他多年来撰写诗歌评论的经验和方法,并解读和分析了一些经典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实践操作环节,王教授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阅读和解析,并就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总结
通过此次教学实录,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王崧舟教授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的经验和思路,还从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和评论水平。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和未来。
@end。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优秀8篇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优秀8篇《荷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荷花》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设计中,我主要以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感悟文章描写的细腻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学习中开展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语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词语复习(1)(学生互读互查)荷花清香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舞蹈翩翩起舞挨挨挤挤(2)用上一两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荷花。
2、复习第一段导入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段,你知道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荷花是清香的)(板:闻、香)因此,闻到花香的作者赶紧——(往荷花池边去)去干什么?(看荷花)(板书:看荷花)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瞧瞧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过渡:“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些什么?(示图)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板:叶、花)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和荷花的?现在请你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直线划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
(一)品荷叶美1、请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
(出示句子)2、比较句子: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荷叶很大很多。
师:老师把这句子作了修改,请看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挨挨挤挤”“一个个”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茂盛。
“碧绿”写出了荷花的颜色,也说明荷叶长得茂盛。
“大、圆”写出了荷花形状又大又圆的特点。
以风趣幽默之法,析莲之高洁品质——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教学艺术
以风趣幽默之法,析莲之高洁品质——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教学艺术《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写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格。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主动引入到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王崧舟老师授课的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探索,带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使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一、从宏观角度整体感知,初探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风格(一)从花——人——诗句,引导学生认识菊花、牡丹的象征意义,引出莲花的学习。
分析: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体、直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图片展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从花的图片入手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从花到想到诗人/朝代,再到诗句,循序渐进,让课堂层次感更加清晰,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在拓展诗句的时候也非常有意思,多个同学读,集体读,老师领读等等(每句诗至少读三遍以上),不仅限于读,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领悟。
得出菊花与牡丹的象征意义——隐逸、富贵。
(二)走进文本,梳理关键信息,理解莲之君子之品。
分析:这一部分仍然是从菊花入手,逐步分析菊花、牡丹之爱,做好铺垫,最后分析得出莲之爱即君子之爱。
主问题贯穿全文,引发学生思考。
(1)《爱莲说》真正要写的是莲花,为何会用一定的笔墨写菊花和牡丹?(2)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品性,完成课堂练习一。
(3)为何周敦颐选择莲花却没有选择更加有价值的莲叶、莲蓬、莲藕等?(4)周敦颐笔下莲的特点与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
在第二个大环节中,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们找出莲花的特点、品性,通过问答讨论思考等方式,逐步使得学生感受到莲花背后所象征的君子的深层含义。
(三)走进作者故事,感悟“知行合一”的高洁人生。
《荷花》三下课堂实录及评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
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
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
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精辟的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由“白色”而“雪白”而“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的对焦和重构。
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勾摄出“雪白雪白”的时候,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如果说前一种对话只是头脑的对话,那么后一种对话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命的对话。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千姿百态”和“各种形状”的高下之别,正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境界之别。
老师的夸赞是真诚的,更是民主的。
就师生间的对话而言,倾听并体认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根本的前提。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从《荷花》教案设计看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一直是教育中重要的课题,视觉艺术作品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荷花》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荷花》教学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① 理解《荷花》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② 学习如何欣赏和解读诗。
③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学会运用多种角度和视角来解读诗歌。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互动式讨论、配合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解析、知识填空等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师也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和视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精美艺术作品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感受,帮助学生打造出一个关于诗歌的感性印象。
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在黑板上提供一些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将所感觉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给出一个与学生共同创作的感性印象。
第二步:诗歌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一段时间后,教师将会解释和分析诗歌的意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第三步:自由暗示让学生自由地暗示自己的诗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去了解诗歌,或者是自己实现何种切入点来参与到讨论中。
第四步:视觉欣赏在本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观察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展现出荷花的美丽和气息。
并且让学生更好地对荷花的特点和意义进行理解,使学生从视觉到情感上,更好地进入到荷花的世界中。
第五步:诗歌解读与分析通过语言解析、词语分析、修辞手法分析、意象分析等多种手法技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诗歌。
教师讲解同时,也会让学生参与到解析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
4.教学效果:通过以上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还能够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
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文学或手艺术品,并能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崧舟:绽放心中的荷花《荷花》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王崧舟:绽放心中的荷花《荷花》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Wang Songzhou: The Teaching Record of the Lotus in the Heart "Lotu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王崧舟:绽放心中的荷花《荷花》教学实录视频密码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
汉字是一种意象性文字,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由此折射出的思维方式是意会的。
意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整体的、非逻辑性的,重“体验”而轻“概括”,重“领悟”而轻“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
用维柯的话说叫“诗性逻辑”,用卡西尔的话说叫“隐喻思维”。
意会是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
“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慢的东西,那些要求和别人交流的东西,那些时而使我们感到满足时而又使我们感到孤独的东西,还有那些时时追踪某种模糊的思想或伟大的观念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灯光那样变幻不定、互相交叉和重迭,当它们没有互相抵消和掩盖时,便又聚集成一定的形状,但这种形态又在时时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此情此景,惯于从机械的、实证的、确定的、逻辑的方式去网罗世界的语言,无论如何也无法胜任。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活看”语言,所谓“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拈花微笑”,也就是“意会”。
《荷花》一课的教学,着眼于唤醒学生的内心视像,通过媒体介入、文字感知、移情品读、入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将作者笔下的荷花、文字描绘的荷花转化为学生心中的荷花,即所谓的内心视像。
《荷花》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荷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荷花》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现在请你把第二自然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生 1 :我认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最美!师:你的声音真优美、真好听,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生 1 :我从“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联想电视上看到的一大片绿荷叶,白荷花星星点点在微风中摇摆的样子!那景色,很美!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我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到那样一个地方去亲眼看看。
可惜新疆没有……生 3 :我还要补充一点,“白荷花冒出来”好像荷花是活的一样!“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作者采用了比喻。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事物的美。
刚才XXX读的特别好,那谁再来读一读,用语气语调读出荷花的美呢?(一学生朗读)众生:鼓掌,你真棒!师:你们俩读得真好,仿佛让老师也看到了一大片美丽的荷塘!生1:老师,我也想读一读,和他们比一比。
生2: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那同学们再看看其他段落有没有你觉得美的句子?生 3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
可好在哪里呢?生 4 :我说不清楚……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那谁来帮帮他,说说好在哪。
(学生争先恐后想要帮忙)……师:你们的小脑瓜真灵活……(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在师生互动评价过程中愉快的结束了此课的内容。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
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
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
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精辟的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由“白色”而“雪白”而“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的对焦和重构。
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勾摄出“雪白雪白”的时候,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如果说前一种对话只是头脑的对话,那么后一种对话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命的对话。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千姿百态”和“各种形状”的高下之别,正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境界之别。
老师的夸赞是真诚的,更是民主的。
就师生间的对话而言,倾听并体认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根本的前提。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
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
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
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
(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
)谁还有话想说吗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
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生:(齐答)想!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
语文教学论文:丰富课堂的评价方式――《荷花》一课案例分析
丰富课堂的评价方式――《荷花》一课案例分析丰富课堂的评价方式——《荷花》一课案例分析徐晓红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课堂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
比如《荷花》一课中,我就努力尝试让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更丰富。
片段: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学生自由准备,随后交流。
)生1:我认为“荷叶挨埃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得很美。
师:说说你的理解?生1:我从“挨挨挤挤”可以看出荷叶长得很多,很茂密,所以我感觉到很美。
生2:我也这样认为,一大片荷叶展现在我的面前,的确很美!生3:我还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荷叶的颜色、形状也很美。
师:是吗?从哪里感受到的?生3:“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
我是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师:小朋友,你们真会读书,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荷叶的美。
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荷叶的美呢?(一学生朗读)生1:老师,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些荷叶!还有谁能和他们比一比呢?(学生举手)师:谁能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他的朗读很有感情,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小朋友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哪个句子也很美呢?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也很美。
师:我和你有同感,我也体会到这句话很美。
可美在哪里呢?生1:我认为“冒”字很美。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冒”字很美。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生:长、钻、伸、露、探``````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生1:使劲地、迫切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案例分析
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
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
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
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
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
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
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
”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
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找出“雪白雪白”的时候,那么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第二、《荷花》这堂课的提问设计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
首先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王老师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
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这同样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提问注重时机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在学生都分享交流了自己认为没的句子之后,并谁没有再分享。
这时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认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再次,《荷花》问题设计非常特别、新颖。
如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看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并提问“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我想一般老师都会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
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
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
这里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
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这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
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有学生说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受。
这三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
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
“节奏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
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第三、以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
在行文至作者是如何看荷花是,王老师首先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自己边体会。
而在稍后提问时,发现学生还没有什么体会答案,马上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随后又让学生第三次自由选择朗读自己体会深的段落。
在一学生答仔仔细细看荷花,并将这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并不流利的读出来之后,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段话,接着又指名让学生读了两三次,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结束。
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训练是最为突出的,王老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的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
先后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范读以及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读中让学生的口语更流畅,在读中加深学生对这段话的体会、理解,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第四。
“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老师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他读出认为很美的话引导出“冒”字后,就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答到: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窜出来、挤出来。
师:但是,老师觉着很奇怪,它这里没有写荷花长出来,而是写荷花冒出来。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
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此时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
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磨灭不去的影像。
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有的说“激动地”,还有的说“迅速地”等。
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自己就是白荷花是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及说话交流环节。
都是学生正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
诗意语文进课堂,让语文在学生的语感体会中绽放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