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特种设备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危害程度大、作业环境复杂、容易引发事故的设备。
特种设备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如电梯、压力容器、高空作业车等。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风险分级1. 初步风险评估初步风险评估是指对特种设备进行初步识别和评估,以了解特种设备的基本情况、使用范围和安全风险。
初步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特种设备的类型和用途:根据特种设备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分类,如起重设备、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
(2)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分布:统计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便对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3)特种设备的技术状况:了解特种设备的技术参数、维护情况和历史故障情况,评估其安全风险。
2. 风险辨识和风险等级划分在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等级划分。
风险辨识是指对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将风险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1)低风险:对人员生命和财产造成轻微威胁的风险,如几率较小、影响范围有限的故障。
二、管控措施1. 风险管控措施(1)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对特种设备进行全面登记和管理,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制造商、安装位置、检验记录等信息。
(2)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对特种设备进行详细的技术资料记录和备案,及时更新信息。
(3)强化特种设备维护和保养管理,制定特种设备维护计划和保养方案,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4)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和演练计划,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1)定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加强特种设备培训和考核,提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3)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和巡查制度,对设备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特种设备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需要按照特定规定保障安全生产的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特种设备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而在使用特种设备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各种风险。
为了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风险分级的概念风险分级是指根据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大小和危害等级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的过程。
通过对特种设备相关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分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2. 提高工作效率:采取科学的风险分级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特种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1. 风险评估:根据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风险分级。
2. 风险分类:根据不同特种设备的特性和使用条件,将风险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
3. 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人员培训等方面,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4. 风险监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对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事故发生。
5. 风险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人,保障事故处理的及时有效。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特种设备是指用于特定场所或特定工作任务的设备,如压力容器、电梯、锅炉等。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包括风险分级标准、相关责任和措施等。
1. 背景特种设备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防止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被制定出台。
该制度目的在于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程度,设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措施,以最小化事故的发生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风险分级标准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标准是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基础,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2.1 设备类型特种设备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压力容器、电梯、锅炉等。
不同类型的设备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同。
2.2 设备参数特种设备的参数包括设备的容量、压力、温度等。
参数越高,设备的风险也越大。
2.3 使用场所特种设备的使用场所也会影响其风险程度。
一些特殊场所,如化工厂、核电站等,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设备的风险更高。
2.4 使用频率特种设备的使用频率也会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使用频率越高,设备的故障可能性也越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对特种设备进行风险分级,通常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3. 相关责任和措施在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中,涉及到不同责任和相应的措施,以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3.1 设备生产商责任设备生产商对于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负有责任。
他们需要确保生产出的设备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和要求,并提供使用说明书和维护手册等相关资料。
此外,设备生产商还需要进行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 使用单位责任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的主体,负责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养。
他们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维护计划,并保证人员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持证上岗。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本管控制度旨在规范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特种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确保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过程中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特制定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以此为依据,对特种设备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控制。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特制定本管控制度。
第二条本管控制度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容器、锅炉、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
第三条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合规、科学评估、风险控制、持续改进。
第四条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实施负责单位为特种设备管理部门。
第二章风险分级管理第五条对特种设备安全应当采取风险分级管理,根据设备的特性和运行环境等因素,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
第六条高风险特种设备应当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第七条中风险特种设备应当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八条低风险特种设备应当定期进行例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九条对高风险设备的维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确保维护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第十条风险分级管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三章风险评估与控制第十一条风险评估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检查、技术评估、事故分析等。
第十二条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合理有效,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十三条高风险特种设备应当配备应急救援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第十四条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得到设备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执行,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第四章风险监督和改进第十五条风险监督应当定期进行,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第十六条风险改进应当及时进行,针对风险的隐患和问题进行整改和改进。
第十七条风险监督和改进工作应当形成书面记录,以备查考。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解释权归特种设备管理部门。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
第三条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预防为主、风险可控、分类管理、全程监控的原则,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和管控措施,确保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和监控等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公司应设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第六条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
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
第七条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设立相应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第八条各部门的职责如下:(一)安全环保部:负责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负责风险评价、控制和监控等工作的指导;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制定和修订。
(二)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负责风险辨识和评价;负责管控措施的实施和监控。
(三)使用部门:负责特种设备的操作和运行;负责风险辨识和评价;负责管控措施的实施和监控。
第三章风险分级管控第九条风险分级管控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环节。
第十条风险识别(一)各部门应定期进行风险辨识,识别出特种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和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
(二)风险辨识应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
第十一条风险评价(一)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识别结果,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是特种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确定特种设备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保障人员安全和设备运行稳定。
本文将介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点和实施步骤,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效果。
一、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风险评估:通过对特种设备的关键部位、工艺流程、操作环境等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设备的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应该综合考虑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和使用等方面的因素,全面客观地评估设备的风险。
2.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特种设备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
通常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分。
不同等级的设备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3. 管控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特种设备,应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高风险设备应采取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措施,中风险设备应加强日常巡检和维护,低风险设备应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4. 人员资质要求:特种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知识,因此,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中应明确人员资质的要求。
对于高风险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特种设备操作证书,且需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5. 文件记录和管理: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记录相关的文件和数据。
包括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等级划分结果、管控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记录等。
这些文件和数据对于设备的长期管理和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二、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设备调查和评估:首先要对特种设备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型号、安装位置、使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设备的风险等级。
2.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设备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特种设备的广泛应用,其风险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保护员工和公众的生命资产安全,减少事故风险,本制度旨在规范特种设备的管理,明确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管控职责与流程,最终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司全部涉及特种设备的部门、员工,包含特种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维护、使用以及特种设备事故的处理等。
三、管理标准1.特种设备风险分级:–依据特种设备的性质、用途、运行环境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将特种设备分为以下四个风险级别:高风险级、中风险级、低风险级和可疏忽风险级。
–高风险级特种设备是指那些在城市公共区域或人员密集场合使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重点伤亡或重点经济损失的设备,应当实施最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
–中风险级特种设备是指具有肯定风险但风险程度较低的设备,应当订立相应的管理方法,加强风险管控。
–低风险级特种设备是指存在一些安全风险但风险程度较低,应当实施基本的风险管控措施。
–可疏忽风险级特种设备是指风险程度极低或将近没有风险的特种设备。
2.风险评估与分级:–每个特种设备在购置、设置或安装前,应由相关责任人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级,并填写《特种设备风险评估表》。
–风险评估需要考虑设备的特性,使用环境,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维护和修理人员的本领等方面的因素。
3.风险管控措施:–高风险级特种设备:必需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全面检测,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需配备安全保护装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标准。
–中风险级特种设备:必需由负责人或专业人员定期检测,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需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标准。
–低风险级特种设备: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需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标准,定期进行简单的检查和维护。
–可疏忽风险级特种设备: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需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标准,定期进行检查。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目的与适用范围1. 目的:为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预防和控制潜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特种设备的管理与风险控制。
二、特种设备定义特种设备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梯、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
三、风险分级1. 风险评估: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设备的技术状况、使用环境、操作复杂度等因素。
2. 分级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特种设备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四、风险控制措施1. 低风险设备:实施常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中风险设备:除常规检查外,还需加强监控,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安全培训。
3. 高风险设备:采取严格监控措施,限制使用条件,增加检查频次,并制定应急预案。
五、管理职责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度的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
2. 设备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和操作,确保设备安全使用。
3. 维护保养部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
六、监督检查1. 定期检查: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和管控措施进行检查。
2. 异常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并报告安全管理部门。
七、培训与教育1. 对操作特种设备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
2.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八、记录与档案1. 建立特种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风险评估结果、维护保养记录等。
2. 所有检查、测试和培训记录应归档保存,以备查阅。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内容,确保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预防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检验检测等环节的风险分级管控。
三、风险分级原则1. 风险分级应遵循科学、合理、全面、实用的原则。
2. 风险分级应充分考虑特种设备的类型、使用环境、使用频率、事故后果等因素。
3. 风险分级应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特性,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风险分级程序1. 风险识别(1)收集特种设备的相关资料,包括设计文件、使用说明书、检验报告等。
(2)了解特种设备的使用环境、使用频率、事故后果等情况。
(3)分析特种设备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故障、电气故障、化学腐蚀、操作失误等。
2. 风险评估(1)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对特种设备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2)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3. 风险管控(1)对高风险特种设备,应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包括定期检验、加强维护保养、限制使用频率等。
(2)对中风险特种设备,应采取一般的管控措施,包括定期检验、加强维护保养等。
(3)对低风险特种设备,应采取基本的管控措施,包括定期检验、正常维护保养等。
4. 风险监控(1)对特种设备的风险等级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管控措施。
(2)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对特种设备的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改进管控措施。
五、责任与义务1.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检验、维护保养,确保其安全运行。
3.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加强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管理制度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财产安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设备,如高压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
为了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防范事故风险,制定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和隐患排查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特种设备管理的基础,通过对设备运行、使用环境、操作人员等方面的评估,确定设备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风险设备应加强管理监控,中风险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低风险设备应建立常规检查制度。
2. 管理责任特种设备的管理责任应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责任明确、定期考核,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相关文件,指导和规范设备的安全运行。
3. 日常检查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设备管理部门应按照规定的频次和标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存在的问题。
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运行状况、润滑情况等方面,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事故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可能给人员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提高应对事故的能力和效率。
5. 人员培训设备管理部门应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隐患排查管理制度1. 定期检查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检查内容涵盖设备的机械结构、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方面,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2. 隐患记录对于发现的隐患,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记录,并按照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3. 隐患排查制度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制度,明确隐患的排查频次和方法,细化排查内容和责任人,确保排查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特种设备的使用与管理,防范特种设备风险,减轻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职工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检验、维修和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特种设备应属于法定机构审批许可范围内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容器、大型起重机械、电梯、压力管道等。
第四条: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包括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风险管控措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第二章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第五条:特种设备风险分级应根据设备的特性、用途、压力等级等因素进行评估,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风险等级评估可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六条:高风险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1. 设备运行风险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2. 设备操作要求高,操作人员需要持相关证书;3. 设备维护难度大,维修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第七条:中风险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1. 设备运行风险适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可控;2. 设备操作要求一般,操作人员需要接受培训并持证上岗;3. 设备维护难度适中,维修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知识和经验。
第八条:低风险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1. 设备运行风险较低,一旦发生事故后果较小;2. 设备操作要求较低,操作人员需要了解基本操作流程;3. 设备维护难度较低,维修人员需要能熟练操作设备。
第三章特种设备风险管控措施第九条:对于高风险设备,应采取以下风险管控措施:1. 设备操作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设备正常工作;2. 设备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培训,持证上岗;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完好性;4. 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相关安全要求,避免设备重心不稳造成倾倒;5. 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控,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第十条:对于中风险设备,应采取以下风险管控措施:1. 设备操作前应进行简要检查,确保设备没有明显故障;2. 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安全培训,持证上岗;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可靠性;4. 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控,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为确保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高效开展,管控特种设备及其作业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生产经营过程中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特种设备风险是指因特种设备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本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提出了要求,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特种设备使用场所,包括设备设施本身、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特种设备管理部门结合单位实际,实现本制度的转化、对接和落实。
三、各相关部门依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对本单位特种设备潜在的涉及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每年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辨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
四、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可使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五、特种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安全绩效奖惩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特种设备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六、各相关部门对辨识出的安全生产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七、各相关部门将特种设备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1级\(极其危险)、2级\(高度危险)、3级\(显著危险)、4级\(轻度危险)和5级\(稍有危险),对应风险等级对照表,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八、根据风险评价,针对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
分“单位、部门(车间)、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岗位员工身上,确保每个风险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特种设备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分级管控制度一、目的为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特种设备的分级管理与控制。
三、特种设备分类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特种设备分为以下几类:1. 锅炉;2. 压力容器;3. 压力管道;4. 电梯;5. 起重机械;6. 客运索道;7. 大型游乐设施;8. 场(厂)内机动车辆。
四、分级标准特种设备根据风险等级分为三个管控级别:A级:高风险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等;B级:中等风险特种设备,如电梯、起重机械等;C级:低风险特种设备,如场(厂)内机动车辆等。
五、管理职责1. 企业应成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特种设备的全面管理工作。
2.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操作资格证书。
3. 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六、分级管控措施1. A级设备:- 实施最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的安全性能检测、操作人员资质审查、应急预案制定等。
- 建立详细的设备档案,记录每一次的检查、维护和故障处理情况。
2. B级设备:-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 操作人员需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3. C级设备:- 实施常规的安全监管措施,包括年度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
-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规程,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七、监督检查1. 企业应定期组织内部安全检查,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 配合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的外部安全检查,确保特种设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八、事故处理与报告1. 一旦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2.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国家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事故调查。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2. 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应经过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审议,并报企业高层批准后实施。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特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通过对特种设备的风险分级管控,有效防范特种设备相关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涉及特种设备的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特种设备的购买、安装、维护、保养、使用、检测等环节。
三、管理标准1. 风险分级根据特种设备的性质和潜在风险程度,将特种设备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分别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风险等级划分如下:•高风险等级: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潜在风险的特种设备,如高压锅炉、起重机等;•中风险等级: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一定潜在风险的特种设备,如电梯、压力容器等;•低风险等级: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较低潜在风险的特种设备,如电焊机、喷涂设备等。
2. 管理责任2.1 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责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各部门按照规定执行。
2.2 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并负责日常的风险管控。
2.3 各部门应按照特种设备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风险管控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
3. 风险评估和管控3.1 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将特种设备分级为高、中、低风险等级。
3.2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安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等。
3.3 高风险特种设备的风险管控应加强,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4. 文件管理4.1 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对特种设备的购买、维护、检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记录和管理。
4.2 特种设备档案应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出厂日期、生产厂商等基本信息,以及维护记录、检测报告、事故处理记录等相关文件,确保可追溯和查阅。
5. 培训与考核5.1 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针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操作和风险防范的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意识。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特种设备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安全风险的设备,例如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等。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从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基本概念、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立与实施具体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环境破坏或财产损失的潜在风险。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
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特种设备本身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使用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则是指特种设备使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事故、人为因素等带来的风险。
二、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效管控,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保障人身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一旦引发事故,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严重影响生产和社会稳定。
通过分级管理制度,能够及时识别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保障环境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一旦引发事故,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分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评估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环境损害。
3. 保障财产安全。
特种设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一旦发生损坏可能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评估设备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
三、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下基本原则:1. 风险评估与分级。
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明确不同风险等级对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要求。
根据风险等级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优先处理高风险设备。
2. 风险管控与监测。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查。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风险辨识为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本单位应按照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四川省特种设备风险辨识清单》设定的辨识标准、程序和方法,按特种设备台(套)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二、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根据风险辨识结果,按照风险高低和需关注程度进行排序的过程。
风险分级参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附录1-1)进行分级,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三、建档管理本单位对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结果均需建档,做到“一企(单位)一册”、“一台(套)全一档”。
四、信息上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采集、审核和上报机制。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将本单位风险辨识清单汇总表向县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上报。
五、动态监测鉴于风险点的动态变化性,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各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每年定期参考以下情况对特种设备风险进行动态复查、监测、评估、分级:1、风险点自身发生变化;2、风险点周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3、同类型风险点或者相关行业发生事故灾害;4、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发生变化;5、其他实际情况。
六、风险管控1、建立管控责任和措施清单,每个风险点的管控责任落实到相应岗位。
1)人员因素风险点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管控;2)管理因素风险点由安全管理负责人或安全管理员负责管控;3)设备因素风险点由安全管理员负责管控;4)环境因素风险点由本单位负责人负责管控。
2、风险等级应采取的管控措施实施期限:重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前,立即停止使用和任何作业,制定控制措施并进入一级(红色)行评估,实施控制措施,并严密监控风险点状态,若有危险上升趋势则进一步采取措施或停用;较大风险: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根据情况立即或限期整改,定期检查,定期评估;一般风险:立即或限期采取措施限期整改;低风险:限期采取措施限期整改。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简介特种设备是指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使用的具有特定危险性和技术要求,操作不当可能对人员、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设备。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被引入。
设备风险分级特种设备风险分级是指依据设备本身的技术特性和安全性质,按照一定标准分为不同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
不同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进行管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维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共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高风险设备高风险设备是指那些操作不正确可能导致严重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特种设备。
如:高压锅炉、压力容器等。
中风险设备中风险设备是指那些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人员受到一定伤害或者造成一定程度财产损失的特种设备。
如:电梯、起重机等。
低风险设备低风险设备是指那些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轻微伤害或者单纯的财产损失的特种设备。
如:厨房油烟机、地堆式氧气制备设备等。
管控制度在特种设备风险分级基础上建立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可以更加细致地管理特种设备的风险。
高风险设备的管控高风险设备要求严格的管理控制,主要措施如下:1.高风险设备必须按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检查结果必须记录。
2.高风险设备操作必须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操作,并实行双人确认制度。
3.高风险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无故障。
4.高风险设备使用时必须实行现场监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5.高风险设备必须与周边环境隔离,严格控制使用人员的范围,减小使用风险。
中风险设备的管控中风险设备风险较高,但管控相对灵活,主要措施如下:1.中风险设备也必须按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检查结果必须记录。
2.中风险设备的操作必须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操作,但不必实行双人确认制度。
3.中风险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简单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中风险设备使用时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保障使用人员的安全。
5.中风险设备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提示标志,以提醒使用人员需要谨慎操作。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范文5份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范文5份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压力容器定义:1.1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 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或移动式容器。
2.压力容器的操作2.1各压力容器使用车间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与压力容器的技术性能制订出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2.2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
操作人员应定时、定点、定线进行巡回检查,并保持安全附件齐全、灵敏可靠。
在运行中,发现操作条件不正常时应及时进行调整,要做到*稳操作和防止过载。
3.压力容器的维护保养3.1工作介质有腐蚀性的容器,应根据容器内部工作介质对容壁材料的腐蚀作用,采取适当的防腐措施,保持完好的防腐层;消除产生腐蚀因素;消灭容器的“跑、冒、滴、漏”。
3.2靠*喷淋装置的压力容器,应采用加盖防护板等防护措施,以免因局部腐蚀严重而缩短容器使用寿命。
3.3加强对安全附件的维护,压力表应保持清洁,发现有故障时要及时处理,安全泄压装置要经常保持洁净。
防止阀体或弹簧及其排放管被污垢堵塞或锈蚀。
3.4停用压力容器将其内部介质排除干净,保持干燥和洁净,外壁涂刷油漆,防止大气腐蚀。
4.压力容器的使用4.1《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改造公司,“应当经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因此各单位不得私自制造或组焊压力容器,不得私自进行压力容器的安装、改造(包括在用压力容器的搬迁移址),如需进行安装、改造,应提前书面告知公司主管领导及设备部,并由取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4.2《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压力容器的维修,“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
”各单位严禁私自对压力容器进行更换受压元件、焊补、挖补、贴补等维修工作,如需维修,应提前书面告知主管领导及设备处,并由取得许可的公司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019年-12-01发布2019-12-1实施×××××××××目录1目的 (2)2范围 (2)3、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 (2)3.1 总经理 (2)3.2 安全管理负责人 (2)3.3安全管理人员 (3)3.4 操作人员职责 (3)4工作程序和内容 (4)4.1主要的特种设备及现状 (4)4.2风险点排查 (4)4.3危险源辨识分析 (4)4.3.1危险源辨识内容 (4)4.3.2危险源引发的事故特征及后果 (5)4.3.3危险源辨识的程序 (5)4.3.4危险源辨识方法 (5)4.4风险控制措施 (6)4.4.1工程技术措施 (6)4.4.2管理措施包括: (6)4.4.3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7)4.4.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7)4.4.5应急处置措施包括: (7)4.4.6其他要求 (8)4.5风险评价 (8)4.5.1风险评价方法 (8)4.5.2风险评价与分级 (8)4.5.2.1风险点级别确定 (8)4.5.2.2确定重大风险 (8)4.6风险分级管控 (9)4.6.1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9)4.6.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9)4.6.3风险告知 (9)4.6.4文件管理 (10)4.6.5分级管控的效果 (10)5持续改进 (10)5.1评审 (10)5.2更新 (11)5.3沟通 (11)1目的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特种设备以及特种设备作业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3、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3.1 总经理——对本单位所使用的压力容器使用安全负总责;——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确保全员参与压力容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并履行其职责;——确保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相关资源的投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定期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考核;——督促落实应急专项预案的制定、演练;——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组织事故抢救。
3.2 安全管理负责人——协助最高管理者承担本单位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的领导职责;——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文件;——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组织对压力容器风险辨识结果的评审,对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批准发布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压力容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压力容器事故救援;——组织开展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对双重预防体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3.3安全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实施文件;——开展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压力容器应急专项预案并实施演练;——按照规定报告压力容器事故,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发现压力容器事故隐患,立即进行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压力容器,并且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对操作人员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制止违章行为。
3.4 操作人员职责——全程参与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掌握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隐患;——按照隐患排查计划开展压力容器隐患排查工作;——严格执行压力容器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并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照规定填写运行、交接班等记录;——参加压力容器双重预防体系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且记录;——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且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向单位有关部门报告;——参加应急专项演练,掌握相应的基本救援技能,参加压力容器事故救援。
4工作程序和内容4.1主要的特种设备及现状我公司特种设备主要为加氢反应釜,设计压力3.5MPa,设计温度200℃,材质为不锈钢,罐体配备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等安全附件。
4.2风险点排查我公司以在用的单台特种设备及作业活动为辨识单元进行风险点划分,按照全面排查、参照目录、分类明确、范围清晰、易于识别、便于管理的原则。
4.3危险源辨识分析4.3.1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辨识时,使用单位应当贯彻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和操作、维护保养的要求,按照TSG 03列出的事故特征,对该台套压力容器及其作业过程中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辨识范围应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其中:——人的因素应包括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安全培训、人员配置、操作技能、作业行为等;——物的因素应包括压力容器本质安全状况(采购、制造、验收、腐蚀等情况)、安全附件或安全保护装置、设备附带装置及工具、检验检测、使用标志、防护装置、振动风险、工作介质(低温、高温、有毒、有害、易腐蚀)等;——环境因素应包括压力容器所在装置情况、场地基础、给排水情况、工作环境、自然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管理因素应包括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使用登记、变更管理、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异常情况处理、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档案、应急救援预案等。
4.3.2危险源引发的事故特征及后果危险源引发的事故特征是指与导致事故最严重后果对应的压力容器设备失效形式或者致害方式。
通常表现为爆炸、爆燃、泄漏、变形、断裂、损伤、坠落失控或者故障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人员被困、财产损失、停工、、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4.3.3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使用单位可参考以下流程进行危险源辨识: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以及专业人员等人员组成辨识小组;收集有关压力容器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制度等相关资料;分析压力容器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对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分类辨识。
4.3.4危险源辨识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应按照压力容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应将压力容器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检查项目,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管理经验,确定每个检查项目完好状态下的检查标准,识别每个检查项目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对于压力容器,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使用单位也可根据单位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其他方法。
4.4风险控制措施4.4.1工程技术措施——设置压力容器安全附件;——设置压力容器安全连锁装置;——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压力容器安全泄放口采取密闭回收装置;——设置现场监测监控设施和报警设施(易燃、易爆、有毒介质);——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压力容器场所进行密闭;——通过隔离方式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检查发现的缺陷维修;——其他控制措施。
4.4.2管理措施包括:——配备相应的特种设备管理和作业人员;——制定压力容器管理制度;——制定压力容器操作规程;——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压力容器定期检查、巡检;——按照定期检验周期和要求定期检验;——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校验、检测;——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资质管理;——设置警示告知牌;——其他控制措施。
4.4.3培训教育措施包括:——压力容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教育;——压力容器操作规程的培训教育;——压力容器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教育;——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为取证而接受的培训教育等;——压力容器应急救援措施的培训;——其他控制措施。
4.4.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其他控制措施。
4.4.5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编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应急救援物资配备(包括消防用品、救援器具、应急药品);——其他控制措施。
4.4.6其他要求使用单位根据风险评价与风险分级结果,应从上述措施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采取一种或多种消除或者降低风险的相应管控措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4.5风险评价4.5.1风险评价方法×××××××××有限公司选用LS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评价。
4.5.2风险评价与分级4.5.2.1风险点级别确定单台套压力容器风险等级是以该台套压力容器的全部危险源中辨识结果最高的等级确定。
风险等级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2、3、4、5,其中,1级为最高风险,5级为最低风险。
4.5.2.2确定重大风险企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为重大风险的情况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评价结果未达到1级,但属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风险度最高的压力容器应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进行提级管控;——根据GB 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的压力容器,如液化烃球罐等。
4.6风险分级管控4.6.1风险分级管控要求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如:根据机构设置可为公司(厂)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岗位级。
4.6.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的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重大风险管控清单,并及时更新。
4.6.3风险告知企业可分部门、分区域将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控制措施等辨识结果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
员工应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信息,相关方应了解风险点位置、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等。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1、安环办公室组织各层级、各岗位进行风险评价结果的告知培训,培训可借助PPT课件、电脑网上课程等手段帮助员工学习双重预防体系知识;2、制作宣传栏张贴双重预防体系相关知识,使员工随时能够接触到双重预防体系相关知识;3、在重点设备设施显著位置处设置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公示牌,公布设备设施管控情况;4、在重大安全和重大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5、制作便于员工携带的应急处置卡,将常见风险管控措施附于应急处置卡处;6、制作双重预防体系相关宣传条幅,营造公司双重预防体系危化氛围;7、风险告知情况应保证与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更新制度高度契合,及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