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课“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学设计[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重难点二: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设想:利用图表、实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重难点三:运用地理观测和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宇宙和地球的相关数据。这一部分涉及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较高。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5.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地球观,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播放宇宙探索的短片,让学生领略宇宙的壮丽景象,引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以外的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组成,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成和特点。
2.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形状、大小、自转与公转等,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学会运用地理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数据,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4.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结合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的壮丽景象,如星空、银河系、太阳系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在哪里?地球在宇宙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宇宙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可持续发展。
2.通过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科学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时,能够全面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运动规律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宇宙、地球等宏观概念充满好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讲授新知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讲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b.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异同,强调地球的生命特性。
2.地球的基本结构
a.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b.讲解板块构造学说,阐述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a.讲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本案例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案例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地球、关爱家园的情感。总之,本案例旨在为高一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有趣的地理学习体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撰写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
3.开展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4.定期进行阶段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宇宙星空、地球仪等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地球的结构、自转公转等知识。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2)掌握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以及它们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地球仪和其他教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运用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地球的宇宙环境2. 太阳系的结构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第2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结构3. 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第3课时: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1. 纬线2. 经线3. 经纬网的应用第4课时: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2. 地球公转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第5课时: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1. 地球仪的种类及特点2.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3.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三、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结构、纬线、经线等;2. 地球运动模型: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地图和图表:展示地球上的重要纬线、经线及地理现象;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地球相关知识;5. 作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作业练习: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4. 课程报告:考察学生对地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知识;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地球仪、课件等,提高教学效果;3. 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结合生活实际,关注地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5. 开展课外活动,如观测星空、制作地球模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

3. 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的行星,又是一颗特别的行星。

2. 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天体和九大行星的特征。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天体系统的层次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其中从数据中比拟三大类行星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从繁星到天体,展示图片,商量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想教材展示主要天体系统图片让学生推断天体系统的名称和不同的级别。

学生活动同桌商量,完成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1〕太阳系的成员有哪些?〔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卫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有哪几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你能够描述地球的位置吗?〔日地距离、地球的邻居〕〔2〕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相同,自西向东,图中为逆时针方向〕它们的轨道倾角相差大吗?〔水星稍大一些,其余的相差不大〕是不是近乎在同一个平面上?〔根本上在同一平面上〕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偏心率接近0,轨道是近似于圆的椭圆〕与其他行星比拟,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别的地方?〔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别的地方〕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商量。

〔1〕八大行星按其特征分为哪几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各包含哪几颗大行星?〔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2〕各类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拟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 . 6% ,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5% ;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1 316 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318 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拟大。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构成。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与银河系1.1 宇宙的概念与结构1.2 银河系与太阳系1.3 恒星、行星及其特征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1 地球的宇宙环境2.2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2.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3. 地球的运动3.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3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1.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1.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 教学难点:2.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手段: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图像和视频资料。

2.2 模型:使用地球仪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

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1.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1.2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导入:2.1 讲解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

2.2 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3. 案例分析:3.1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2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课堂讨论:4.1 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分享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掌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宇宙中的地球。

2、讲授新课(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概念和组成,包括各种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讲解天体系统的层次,从地月系到太阳系、银河系,再到总星系,让学生明确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位置。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图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比较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公转方向、公转周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即地球与其他行星在结构和运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3)存在生命的行星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温度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其具备了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3、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天体、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分析某行星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等,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1.宇宙的组成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特点。

三、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宇宙、地球模型,地球仪,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地球仪,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展示宇宙、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宇宙中的地球。

(2)提问:宇宙中有哪些天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2.学习宇宙的组成(1)讲解宇宙的概念。

(2)介绍宇宙中的主要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

(3)展示宇宙图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

3.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介绍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

(3)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图,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4.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讲解地球的形状:椭圆体。

(2)介绍地球的大小:半径、表面积、体积等。

(3)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课时1.学习地球的运动(1)讲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

(2)讲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轨道等。

(3)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钟、农业布局等。

(2)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列举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模型、图片、地球仪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特点。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教案主题: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形状、尺寸和结构;3.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初步了解。

2. 展示(1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其他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尺寸和结构,并讲解相关知识点,例如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直径约为12742公里,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3. 探究(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a. 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实验,用皮球和尺子模拟地球的形状,并测量地球的直径;b. 学生观察地球的卫星图片,讨论地球的云层、大陆、海洋等特征;c. 学生了解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例如地震波的传播。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b. 地球的直径有多大?c.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d. 为什么地球上有季节的变化?5. 拓展(10分钟)教师分享一些与地球有关的拓展知识,例如:a.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规律,包括公转和自转;b. 地球的季节变化与轨道倾斜度的关系;c. 地球的气候区划与自然资源分布的相关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小组活动任务的情况;2. 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的质量;3. 学生对地球的位置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活动的开展方式和控制时间,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气候和资源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2.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点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4.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5. 地球的气候和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结构和形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宇宙和地球的图片、视频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和地理特征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太阳系的形成和特点。

3.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

4.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

5. 讲解地球的气候和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地球结构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宇宙知识。

八、教学反馈与反思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优质教学设计(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优质教学设计(5页)

1.1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导入新课: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对地理都有所接触,也许你对地理很感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是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感受到地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回给你很多帮助。

(学生举例说明)现在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有很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而是要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今天我们就先去浩瀚的宇宙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来看看我们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宇宙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宇宙图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

2.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a.太阳系中的地球b.银河系中的地球c.总星系中的地球2.地球运动的特点a.自转:方向、周期、速度b.公转:方向、周期、速度、轨道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自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b.公转:季节变化、五带划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分析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解1.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a.地球自转与地理环境b.地球公转与地理环境2.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地球运动对农业的影响b.地球运动对交通的影响c.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解1.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a.农业生产b.交通出行c.建筑设计2.地球运动与可持续发展a.地球运动对资源的影响b.地球运动对环境的影响c.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课堂活动1.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及章节]《宇宙中的地球》这局部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不仅包括地球在天体系统的位置,还包括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同时还需要“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对本局部内容教学的方法限定。

其中需要学生从体积、质量和运动等方面说明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更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地球适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宇宙观的的形成,也是从宏观层面了解地球环境的开始。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局部内容:一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三是存在生命的行星。

第一局部内容属于事实性内容,主要是了解和记忆,可通过利用星空软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天体,同时通过地理图片讲解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第二局部内容是在第一局部内容的根底上,在太阳系的范围内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该局部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资料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第三局部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学生在前两局部内容的根底上从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和自身情况分析地球生命存在与繁衍的条件。

[学情分析]该局部内容主要针对高一新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而此局部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少,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充分利用图片和相关教学软件将该局部内容具体化。

同时通过将问题分解或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降低分析理解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 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条件。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来分析地球运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

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周期、方向和速度。

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五带现象等。

2.3 地球运动的观测与模拟介绍地球运动的观测方法,如日晷、恒星观测等。

指导学生进行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日晷、模拟昼夜变化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宇宙探索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讲解与讨论系统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3 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日晷、模拟昼夜变化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4 案例分析选取地球运动影响地理现象的典型案例,如极地的极昼极夜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分析案例,探究地球运动的影响。

3.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疑问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讨论发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

4.2 教学过程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五、教学反思5.1 成功经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成功经验,如有效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案例等。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其地理意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4. 纬线和经线5. 地球地图的绘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具体计算,地球形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运动和形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纬线和经线的划分及特点。

3. 结合地图实例,讲解地球地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讲解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探讨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分析地球的扁球体形状,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4. 学习纬线和经线:介绍纬线和经线的定义、特点及划分,讲解纬度度和经度度的计算方法。

5. 地球地图的绘制:讲解地图的投影方法,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教授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基本技巧。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探讨地球的特殊性。

2. 介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运动的特点,判断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2. 绘制一幅地球经纬网图,标出重要纬线和经线。

3. 根据地图投影方法,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绘制一幅地图。

八、课堂小结2. 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绘制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恒星、行星的概念,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地轴、黄道、赤道的概念,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仪和地图: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地图的种类、绘制原理和阅读方法。

4.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板块构造学说。

5. 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的起源,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构造,地球上的生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仪和地图等基本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运动轨迹、地球仪和地图的绘制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的运动轨迹、地球仪和地图的绘制过程等。

2. 准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图的绘制。

3.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地球上的生命分布。

4.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新课导入:讲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

3.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展示地球运动轨迹的动画。

4. 地球仪和地图: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讲解地图的种类和绘制原理。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2地理必修1人教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2地理必修1人教版

“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力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力、综合、概括的过程。

三、教学方针(一)事实性知识: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2、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级别3、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二)方式、技能:1、运用图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力、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力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三)感情、价值观:1、体会、欣赏星空无限、变化又具有秩序、和谐之美。

2、领略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而且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有其内在和谐秩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五、教学策略:(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2、补充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片。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力、归纳理性结论、概念,再用结论、概念去组织、把握、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1/ 3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2/ 33 / 3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含义:一、天体 类型:系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普通的行星 二、地 球八、教学反思:旧教材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新教材没有给结论,而是较详细地给出支持结论的图、表、数据等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课“宇宙中的地球”优秀
教学设计
文科资料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宋安辉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
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
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

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

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
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描述层次要清晰。

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

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

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