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0. ( 16.0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

融谓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被收:被逮捕。

②中外:朝廷内外。

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

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⑤冀:希望。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意.与日去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C. 时.融儿大者九岁学而时.习之D. 二儿故.琢钉戏温故.而知新(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B. 相委而.去博学而.笃志C. 冀罪止于.身非得一人于.井中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覆巢之.下(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B.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C.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D.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5)上述两文中的元方与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10.(1)B(2)C(3)A(4)①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离开)了。

②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5)元方: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节选《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5分)解释下列画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俭以养德( )(4)非学无以广才( )(5)险躁则不能治性( )2.(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分)甲文谈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乙文主要论述与治学的问题。

4.(4分)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中学生要想学有所成需要做到哪些?(至少答出四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文集》卷一)5.(2分)解释加点的字词。

(1)无以广.才(2)非宁静无以致.远(3)不能治性.6.(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列女传·孟母断机》)【注释】①诵:背诵。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 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 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重点篇目文言文对比阅读《咏雪》对比阅读【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①俄而雪骤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九岁,甚聪惠④孔指以示儿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

(3分)《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九:文言文阅读(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即/公大兄无奕/女C.与儿女讲/论文义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B.相委而去C.元方时年七岁 D.元方入门不顾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甲文中“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B.甲文中“公大笑乐”中的“大笑”,太傅有意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他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

C.乙文中友人迟到在先,责备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D.乙文中元方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正直的孩子。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二)【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惠:通“慧”。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答】文末“即公兄无子,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④⑤①②③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走了以后,连(只)走,走了(所以,就)..c.方圆的参赛作品不顾(照顾)太阳、喝酒和下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上册(原卷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上册(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35组)一、咏雪(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眼神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

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

”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

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

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

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③,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

②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③瞳子:瞳孔。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③尝月下戏戏:④人语之曰之:2.翻译文中下列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无此必不明。

3.对《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巧妙回答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他回答这种看起来不可能回答的问题,用了人的眼睛来做类比,一下子就使回答既贴切合情合理又新鲜动人,新颖有趣。

B.他的这个回答,妙在“无中生有”,他从问者“月中无物”的问题纰漏中,抓到月中有物这个问题关键,在无中生有中解决问题。

C.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间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D.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借用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类比对方的“月中有物”,运用了辩论常用技巧。

4.《咏雪》这个故事中,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人,谁是故事主角?请做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字细侯,茂陵人。

为并州牧,素结恩德。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③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班级:姓名:《<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复习《练习册》P26-27二、比较阅读文言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柳絮因.风起(趁,乘)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太丘舍.去(舍弃) (6)去后乃.至(才)(7)相委.而去(舍弃) (8)下车引.之(拉,牵拉)(9)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未若柳絮因.风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B元方入门不顾./将军宜枉驾顾.之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相委.而去/委.而去之3.翻译句子(1)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和子侄辈们讲谈论议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像什么?(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午,(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两篇短文塑造了几个聪敏儿童的形象,但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赞赏人物的才气,乙文侧重写人物懂得为人的道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诫子书》对比阅读三、【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四、(甲)孙权劝学初,权①谓吕蒙曰:“卿②今当涂掌事③,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④。

权曰:“孤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权:指孙权。

②卿:你。

③涂:通“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④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⑤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及鲁肃过寻阳过非学无以广才广年与时驰驰2.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读了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2分)寓言二则对比阅读五、【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乐正夔一足,信.乎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有闻.而传之者家无井而出溉汲.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六、【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

”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注】①绐(dài):哄骗。

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

嘿,同“默”。

③赍(j):携带。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若.屈伸呼吸因往晓.之乃厌倦不堪.吏遂缚.诣县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况下“绐云: ‘不见。

’”。

(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七、【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只使中伤..大喜()治国如.治病()唯惧.不终()..()舍然2.翻译下列句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答案(一)1.约定才下雨这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分)(2)现在虽然很快乐,难道就可以不去完成约定吗?(2分)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2分) 谈感受(2分。

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1.到来您父亲担任学习,效法2.(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三)答案:1.(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2.(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3.静躁(每空1分).4.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4分,言之有理即可)(四)1.用,凭借经过增长逝去2(1)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3.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