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324d3548d7c1c708a145af.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38677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9.png)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1 】一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类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前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阎(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写.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起源基础因是:( )3分 A.欧阳修愚蠢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阎士人家大方借书D.欧阳修耐劳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多诵前人篇章.(2)唯念书是务.二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缺少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4.扼要剖析魏王是个如何的人.(3分)5.“捉刀”传播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拟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推敲]传奇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迟疑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解释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方推敲字句,重复揣摩.例:重复推敲/推敲词句.[捉刀]6.用“人不成貌相,海水不成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适当?为什么?(3分)7.用匈奴使的眼力,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述.(4分)只见那床头捉刀人,三浏览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6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4分)11.探讨: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随意率性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化.(只许可答复三个)(6分)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浏览下面文段,答复12——14题(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来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成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成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分离举“贫者”“富者”的例,采取的是一种________办法,如许写,是为了解释人之为学,症结在____________.(4分)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斯,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狂暴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5.联合辞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斯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16.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有名的画家.诗人,其根起源基础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六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1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吾欲之楚.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19.(6分)①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答:七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边,席上食菱,并壳进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2强不知认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20.懂得文中加点词语,完成标题.(6分)(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强不知认为知也.22.浏览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认为知”的意见. (3分)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参考答案1.C 2.D 3.多读前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念书.4.他狡猾,怕本身形陋,叫人扮本身招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新闻;他残暴,怕匈奴使对本身晦气,派人追杀.5.曹操叫崔琰代替本身接见匈奴青鸟使,本身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青鸟使:“魏王何如?”答复说:“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他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6.不适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边幅上看出“此乃豪杰也”的;而“人不成貌相”经常应用在外表上看不出,现实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蔼势,就是佳作.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本身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本身的座位上.10.这则寓言讥讽了那些处事过于逝世板,只信教条,讲情势,不信任现实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克不及过火拘泥情势,要重视现实.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①边疆.②到.③反而.④所以.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比较,立志.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不雅:不雅看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离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同伙了.”17.略.言之成理即可.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①背道而驰或各走各路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认清尽力偏向.假如行为与目的完整相反,即使有很多长处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1)吃(2)除失落.去失落21.菱角发展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发展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症结词:曰,本地货,强,知)22.略.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b00ce5b307e87100f69637.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5c00a30740be1e650e9afb.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下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
可长有者。
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剐称。
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生病D.王数封我矣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2)C(3)A(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ff7ad91711cc7930b7168c.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3c2e44cc7931b765ce159f.png)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51053b45ef7ba0d4a733bdb.png)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篇一: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txt>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620e0a6bec0975f465e2c5.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793abc856a561252d36fb1.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c9eeabf705cc1755270969.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②天雨 ________③公将焉之 ________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3)文候与虞人期猎【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的意思;“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故答案为:⑴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⑵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⑶文候与虞人期猎。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⑶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参考译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
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3fdd8458fb770bf68a5514.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
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e7db80b7360b4c2e3f64b4.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眼神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
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
”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
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
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
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a931585fbfc77da269b1e2.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7913baaea998fcc220ea1.png)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4ff93a6294dd88d1d26b68.png)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完整word版)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word版)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5b54c3cf84b9d528ea7ac9.png)
(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097b10b307e87101f6967b.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参
考答案
本试卷共七段文言文 ,满分 100分,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多诵古人篇章。
( 2)唯读书是务。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
[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反复推敲 /推敲词句。
[ 捉刀 ]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
什么?( 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
三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
()先自度其足()(1.
()吾忘持度
2.()(()宁信度
3.()()))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
......
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 12—— 14题( 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
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
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是故聪与敏
.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4分)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15至 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15、给加点字解释( 8分)
①华捉()而掷(
..)去之②歆废(
.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
( 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18至 19题(10分)
(季梁 )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
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
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 !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注释:①大行 (h 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
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20至 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 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2坐:因为。
[注释 ]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6分)
(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22.阅读本文 ,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3分)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C
2、 D
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
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
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
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 úo 量( 长短 ) (2)dù尺寸尺码( 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17.略。
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 1)吃( 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