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起源于秦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皇帝”,并建立了贵族制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奠定了基础。
皇帝制度随后经历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其权力范围和制度安排都有所不同。
二、制度特点1. 皇帝的权力统一: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掌握军事、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最高决策权。
2. 皇帝的世袭制:在古代中国,皇帝的继承一般都是通过世袭制来实现的。
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皇位,确保了权力的延续和传承。
3.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强调中央集权,各地的统治者必须效忠于皇帝。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三、影响1. 统一和稳定: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能够统一各个地区,避免了分裂和内乱的情况。
同时,中央集权的制度也有利于各地资源的调度和开发。
2. 封建等级制度:皇帝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下设王侯、卿大夫、士庶等不同级别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3.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王的仁德和治国理政的道德规范,影响了皇帝的行为准则和治国方略。
同时,皇帝也会维护和推广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其具有权力统一、世袭制、中央集权等特点,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
此外,皇帝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理政观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决策机制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皇帝决策机制的利与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四十五古代中央管理体制的积极与消极功能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公九卿制”,另一种是“三省六部制”,而其他的体制都是由这两种形式的修正或改变,其基本管理体制没有质的变化。
而这两种管理体制也是比较适合于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体制的。
当然,中国古代管理体制的具体设置各朝代有所不同,所以,其专制管理方式也不太一样,相应的,帝王专权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区别。
相对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三省六部制”管理体制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对于专制体制来说,他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公九卿制”产生比较早,而在各个时期有些不同,周代开始有“三公”的称呼,但所指不一样,今文经学家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认为“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而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认为“三公”指的是太傅、太师、太保。
秦变周法,设左右丞相,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大事皆决于丞相府,同时,设太尉管理军事,设御史大夫掌管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而“九卿”指的是: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到了西汉初期,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治国理政,再设有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但太尉并不常置。
从汉武帝开始,汉沿袭了“三公”的说法,而此时的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当然,“三公”所指官员的名称是有变化的,比如,汉武帝将“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而汉哀帝时将“丞相”改为“大司徒”等。
“九卿”的名称也有不断有变化,比如,汉景帝把“奉常”改为“太常”;把“卫尉”改为“中大夫令”;把“廷尉”改为“大理”;把“典客”改为“大行令”;把“治粟内史”改为“太农令”。
汉武帝时,“大农令”又改为“大司农”;“大行令”改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等。
各代“九卿”不一样,有时“九卿”只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商人、 封建地主与地方势力 , 自 农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 给 耕 使得 自 耕农经济得以存在和 发展。 在这 种政治体制下, 中国封建经济 曾达到
然而,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皇帝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缺 陷性。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 不统 的属性 , 使得 全体臣民都是皇 权统治 和奴役的对象 , 没有平等可言。在皇 帝制度创 立后的历史中, 皇权意 识不断的膨胀 却缺乏对其应有 的制约 与限制 。 正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 才 会 出 现 不 少 皇 帝滥 用 权 力 的现 象 , 社 会 造 成 了 巨 大 的伤 害 。 创 给 如 立了皇帝制度的秦始皇, 在统一六 国后, 仍然满足不 了他的政治野心。
有 实力来救助 。于是 , 他们分封子弟们为诸王 , 手握重兵 散落在全 国
各 地 , 样 就 可 以保 证 王 朝 的 稳 定 。 而 , 是 这 些 藩 王 们 , 这 然 正 当他 们 有 了 实力 时 , 想 着 得 到 更 大 的 权 力 。汉 文 帝 时 的 “ 国之 乱 ” 燕 王 朱 就 七 ,
一
、
“ 帝”最 早出现 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 的 神 。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 自己的统治, 着力塑造了“ 上帝” 。上帝和地 上 的殷王 一样 , 自己的朝廷、 吏、 有 官 使节( 云 、 雪诸神) 风、 雨、 。它支 配 着 形 形 色色 的 自然现 象 , 以 令 风 、 雨 。 它 又 通 过 先 公 先王 对 人 可 令 世 发号施令 , 从而 给商王 朝的统 治加上 了神圣的灵光 。“ 皇帝” 则始 , 见 于 西周 金文 , 是 指 天 上 的 神 , 皇 帝 与 现 实 的 社 会 政 治 联系 更 加 也 但 紧 密, 周王可 以直接 向上 帝祈求 祷告而 勿须通过先 公先王转达 。 及至 春 秋, 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与此相对 的是, 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 为 种 摆 设 。这 时 候 , 祭祀 的对 象 都 是有 利 于 民 的 自然 界 的东 西 , 者 或
皇帝专权的弊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
皇帝专权的弊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手中一张张翻过的书页,一寸寸灰飞的历史,不仅让我想起了古代皇帝龙袍加身、发号施令、饮酒作乐、宫庭内讧和烽火连天、民怨沸腾的景象。
中国的皇帝制,正式是在秦朝开始的。
所有的权力都在集中在皇帝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最高法官、军队最高统帅,国家大事的运转,完全建立在皇帝的个人意志之上。
所以,一旦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常常易引起外戚或者宦官专权、农民暴动。
更何况,即使皇帝想做个好皇帝,治理好国家,但他首先要以维护他的利益为基础,这样不免对百姓有所不公。
况且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思维十分有限,皇帝用人又多疑,对好的建议往往置之而不理;下层官员可能又徇私枉法,对皇帝不忠,谎报实情。
所以,下层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秦朝奠定了皇帝制的基础。
秦始皇就因为个人集权而做出了轰动一时的“焚书坑儒”事件,这象征着皇帝专权的时代正式开始,象征着皇帝的权威不可侵犯。
秦始皇死后,由于秦二世不理朝政,政法苛刻,引起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更将其弊端暴露无遗。
西汉的皇帝也算得上是精明能干了,却也因个人精力、思维不够,而引起了一连串的宫廷内讧,外戚专权。
东汉王朝更是混乱。
除开国皇帝刘秀及其儿子以外,其余皇帝最大不过十八岁,最小才三个月。
儿童皇帝成为皇帝政治的一大特色。
于是乎,造就了一大批外戚专权的故事。
皇帝长大后,又在宦官与士大夫之间左右徘徊,使东汉王朝政权一度落入外戚、宦官、士大夫手中。
人民生活也因宫廷内讧而苦不堪言,以至最后连年战火,天下三分,人们只求苟活于乱世之中。
晋朝更是将皇帝制弊端暴露无遗,其开国皇帝司马炎不力图求精,一心游山玩水,不顾朝政。
官官勾心斗角,争强比富,其中以石崇、王凯比富为最。
晋武帝死后,其子孙多为白痴,白痴皇帝成为皇帝政治的一大特色。
宫廷政变天天上演,今天你死,明日我亡……瞬间,天下分为南北朝。
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
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摘要回溯我们过去从秦代到清代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种复杂的感受。
秦的统一、唐的强盛以及清末挨了打的半殖民与半封建。
河的一岸悬挂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之彩灯,与另一岸灰色的近代史的倒影相映成趣地投射在河水中,形成一幅淡淡的说不清感觉的水墨!提到君主专制,不少人会咬牙切齿;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出于对优秀传统的维护而为其辩护和申诉,排除其中的利益因素,我仍然相信这里面有不少学者是诚实的、基于信念的去维护它。
从客观上来说,任何存在着的事物都能找到它存在的一定理由与其背后流长的渊源,更何况是一种曾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制度。
然而,人们也会不禁要问,“难道存在就意味着合理吗?存在与合理之间有没有其一定的必然联系?”关键词君主专制奴隶制农耕文明一、君主专制之消极面君主专制,其不可否认的是,如黄宗羲所言,“挟天下之公为其一家之私”,在家天下的国家制度之下,帝王对全国上下实施了一切社会资源的大垄断,其表现为繁重的徭役与沉重的赋税以及一整套自下而上的纳贡制度。
而家国不分、公私无界的浑然成一的政体,往往又滋生出了腐败的温床,而这种源于制度深层与观念深层的腐败一般来说又是严刑峻法所不能解决的,这同样也解释着为何明代的重典治吏其结果仍是“始赴者众、善终者无”的诡异局面,刑法再怎么重,奔赴仕途的学子们到头来依然冒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以身试法!其次,在君主专制的国家里,君主的出发点无非两个:一是将国内体制外要素的增长扼杀在摇篮里,以维持自己统治;二是抗拒外敌入侵,防止外来力量夺取政权。
君主们能够如此行的原因,有学者主要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周边国家较弱,能在即使不改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就能稳固政权,因此,君主们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人民与体制外因素的控制上。
有所不同的是,我个人认为,君主之所以不断地对民众实施专制,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君主自认为对内施行专制的手段是防范外来“假想敌”的最佳方式,君主们往往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即一旦我放松专制的程度,便会内奸四起、里外勾结、让各种奇思妙想来公然撼动我儒家的正统思想本位。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皇帝”称号的由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精编版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皇帝”称号的由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
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在古代中国,皇帝与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威和权力。
他们承担着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
然而,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着优点和缺点,给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由于皇帝的绝对权威,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转。
他们组织各级官员,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皇帝还能通过封建制度来统治各地领主,保持地方的稳定。
其次,皇帝与君主统治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支持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学术活动,鼓励人才的涌现和文化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文化如诗词、书画、音乐等在皇帝的庇护下得以迅速发展。
他们通过自己的审美成就来塑造国家的文化风貌,并借此提高国家的声望和威望。
然而,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一旦皇帝自私自利,统治者腐化,就容易落入独裁和专制的陷阱,给国家带来灾难。
其次,继位问题也成为皇帝与君主统治中的一大困扰。
皇帝的子女继承权利的问题,常常引发内乱和权力争夺,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和动荡。
此外,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统治能力差异和个人素质问题。
有些皇帝能够英明睿智,善于治国理政,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有些皇帝则相对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国家的衰落和动荡。
这些不同的统治者行为和决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也面临权力滥用、继位问题以及统治能力差异等挑战。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了解和研究皇帝与君主统治的历史,可以促进我们对权力、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启示与参考。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治理体系。
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正式确立了皇帝制度。
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开启了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篇章。
二、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特点1. 神权化:在古代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命之子,代表天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他们被认为是上天赐予人民的统治者,拥有神圣的地位和权力。
2. 绝对权力:皇帝在政治和决策上享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并能决定一切重要的事务,包括国家政策、法律和军事行动等。
3. 世袭制:古代中国皇帝的位子通常是世袭的。
皇位一般由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确保了皇权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
4. 官僚体系:皇帝下辖大量的官员,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征收税收、制订政策等,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5. 策问制度:皇帝通过策问制度来听取臣子的建议和意见。
策问制度使君主能够了解国家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也保证了皇帝掌握决策的权力。
三、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影响:皇帝制度确立了中国历史中的中央集权政府体系,强调了统一和稳定。
皇帝作为权力的最高者,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决策和管理,以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2. 经济影响: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通过统一的政治体系,皇帝能够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3. 社会影响:皇帝制度使中国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皇帝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尊奉他们为国家的根本。
这种尊崇和崇高感觉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明清时期的皇帝权力及其弊端
明清时期的皇帝权力及其弊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皇帝权力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权力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第一、皇帝权力的增强随着明清时期的进程,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
在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表现为朱元璋颁布的“皇帝三宝”:天命、玉璽和龍袍。
这是明代皇帝权力的具体表现。
而在清朝时期,皇帝权力更加突出。
例如,康熙帝在位期间,用尽各种政治手段掌握国家大权。
他流利的汉语和清晰的思路使他成为清朝皇帝中最有权威的一位。
同时在康熙帝时期,皇帝也最多地使用地方官员为他服务。
这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下达的政令可以立即到达各地,确保了皇帝的权力得到及时执行。
第二、皇帝权力的弊端虽然皇帝在明清时期的权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是政治腐败的问题。
由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大量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这为大量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就是法律过于严苛,而对于贫民来说则是过于苛刻。
在明清时期,由于皇帝权力的强大,法律也相应过于严苛。
一个例子就是下令严禁私藏草案,但与此同时,法律禁止私藏药材的盖章制度也存在着捆绑买卖、毛遂自荐等一系列毒瘤问题,这使得许多无辜的人们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无法获得应有的补偿和救济。
此外,还有许多的文化威权问题。
由于皇帝权力的集中,皇帝对于文化的掌控也非常强大。
因此,皇帝会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文化的流向和发展,为自己的政治权力增加更多的合法性。
第三、应对皇帝权力弊端的措施明清时期,由于皇帝权力的集中使得大量的弊端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加强对权力机关的监督,避免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同时,强化法制建设,制定符合民众实际需求的法律,保障公民的人权;此外,在文化控制方面,独立的文化审查机构可以帮助保持文化的繁荣和自由,并减少皇帝集中权力的影响。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解决皇帝权力的弊端,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与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起源于夏朝,经过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体系。
皇帝制度的核心是天命思想,即皇帝是天命所在,是天地之间的连接者。
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心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制度的特点1. 皇权至上: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天命,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皇帝的权力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对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官僚体系:为了有效管理国家事务,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按照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一体系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治理的连续性,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3. 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封建等级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皇帝通过封爵和赏赐来控制贵族和地方官员,维护统治秩序。
这一制度使得社会分层明确,各个阶级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责任。
三、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对于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君主应以仁德来治理国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这一思想为皇帝制度提供了道德的支撑,使得统治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国家和处理政治事务。
此外,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产生了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谐的原则。
在皇帝制度中,这一思想体现为皇帝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事务,让百姓自由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进步,皇帝制度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
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与政策
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与政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相对于世袭王朝制度,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与政策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帝王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帝王的统治制度1. 世袭制度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主要是基于世袭制度。
帝王的子嗣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下一代的帝王。
这种制度保持了政权的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同时,世袭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继承人的能力和德行不足可能导致政治动荡。
2. 父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视为天下之父,帝王的统治制度中存在着强调父权的特点。
帝王是全国人民的父亲,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决策和规划。
父权制度使得帝王具有广泛的权力,同时也要求帝王为人民负责,保护人民的福祉。
3.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和君臣之间的互惠关系。
在统治制度中,帝王被要求以仁义为核心,与臣下保持良好的关系,分享权力和资源,确保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二、帝王的统治政策1. 德政为本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政策注重德政,强调以民为本。
帝王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身作则,让人民效仿。
德政包括对人民的慈爱和关怀,通过减轻税赋、发展农业、推行公平法律等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
2.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帝王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政策。
帝王拥有最高的权威和权力,掌握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决策权。
这种中央集权的政策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的问题。
3. 均田制度为了平衡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国古代帝王实行了均田制度。
均田制度通过重新划分土地,使土地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农民。
这一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社会的稳定。
4. 选拔人才帝王统治时期,为了确保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帝王实行了选拔人才的政策。
帝王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国家的重要事务。
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制度与政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德政、父权和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引言: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历代皇帝拥有绝对权力,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之久。
本文将探讨皇帝制度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影响皇帝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演变和政府的运作。
首先,皇帝制度确保了统一和稳定。
通过强大的权威和权力,皇帝能够统一国家,减少地方势力的干扰,确保国家的长时间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皇帝制度加强了行政能力。
皇帝利用内阁、尚书等官员体系来辅助自己的统治。
这些官员是经过严格选拔和考试选拔,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经验,能够有效管理国家事务,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此外,皇帝制度还限制了民众的参与和民主发展。
由于皇帝拥有绝对权威,民众对政治决策的参与和自由发言受到限制,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和高级官员手中。
二、经济影响皇帝制度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皇帝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首先,皇帝制度鼓励了国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皇帝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土地改革来改善农业生产,提高国家的农业产出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皇帝制度推动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皇帝颁布了一系列贸易政策,鼓励商人和商业机构的发展,推动了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此外,皇帝还制定了稳定的税收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皇帝制度提供了政府保护和法律支持,促进了商业合作和经济发展。
三、社会影响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首先,皇帝制度强调家族地位和血统的重要性。
皇帝通过家族关系和血统传承权力,这种观念非常重要。
这种观念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并影响了家庭结构和社会地位的安排。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与统治观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与统治观念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统治体系。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个制度在不同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统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和统治观念的发展。
首先,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标志性的政治制度之一。
皇帝作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被认为是上天派来的圣人,代表着天理和正义。
这种观念使得皇帝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作为君主,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且还被视为人民的父亲和保护者。
其次,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注重传承和血脉延续。
皇位通常由父亲传给长子,维护着一个家族或家族的继承权。
这种传承观念使得皇帝的地位更加稳固,也加强了皇权体系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传承方式也有其弊端,因为也经常出现无能或昏庸的皇帝导致国家衰退和不稳定的情况。
此外,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还注重儒家思想的融合和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而这些观念被皇帝们用来巩固其统治和维护社会和谐。
例如,皇帝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律、道德榜样和谦虚的行为来赢得人民的尊敬和忠诚。
同时,皇帝也要根据儒家思想的教导来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然而,与皇帝制度和统治观念一样,古代皇帝的功过也是相对而言的。
有些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明智和稳健的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
例如汉武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皇帝因为腐败、专制或虐待人民而臭名昭著。
特别是在晚清时期,清朝皇帝的统治深受批评,被认为是导致国家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统治体系,其发展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到儒家思想的渗透,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和统治观念。
虽然这个制度在一些方面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
通过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和统治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君主专制制度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评价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独揽大权并具有绝对统治权的国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通常能够决定国家的政策、任命官员和管理经济。
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存在过许多典型的代表,如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欧洲的绝对君主制度等。
君主专制制度有着一些优点。
首先,君主专制制度能够实现统一的决策,加快政府行动的决策速度。
相对于民主政体中需要通过多轮参与、辩论和表决的程序来制定政策,君主专制制度的决策过程相对高效,使国家能够更快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协调问题。
民主制度中不同政治派系的协商和妥协常常会导致政府政策的停滞或减缓,而君主专制制度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便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可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往往具有强大的军权和执法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内外的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君主独揽大权,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缺乏制衡和监督机制,君主的个人意志往往能够左右国家的政策,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权贵主义的问题。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表达自由。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常常受到限制,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个人主义的弊端。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问题也存在困扰。
君主专制制度常常会面临继承问题,接班人的选择和能力成为制度的关键因素,一旦继承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政治动荡和国家危机。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制度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行动迟缓和政治腐败等问题,实现较为高效的决策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但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人民权益受限等问题,对于个人权力的依赖和继承问题也存在困扰。
因此,在评价君主专制制度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并根据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进行具体评估。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中国古代的帝王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体制,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制度的特点、起源、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特点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血缘优先:在世袭制度下,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
帝位通常由君主的儿子或近亲继承,强调血脉传承。
2. 男性优先:中国古代世袭制度中,通常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帝位。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被排除在王位继承之外。
3. 长幼顺序:在具体继承过程中,一般按照长幼顺序进行继承。
长子通常有较大可能继承皇位,次子以此类推。
4. 皇帝指定:在一些情况下,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继承人。
这种情况下,血缘关系和长幼顺序可能被忽视,人选通常是皇帝身边的亲信。
二、起源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王权通常是通过血缘传承的,君王的儿子通常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三、影响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世袭制度对于政权的稳定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继承制度,政权能够相对平稳地传承下去,避免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内乱。
2. 社会秩序: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民众对于皇权的认同和继承的合法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传统文化:世袭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血脉传承、家族观念和尊重长幼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4. 帝制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度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些皇帝不称职、无法有效统治,以及争夺继承权引发的内乱等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帝制的最终崩溃。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在于血缘优先、男性优先、长幼顺序以及皇帝的指定。
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形成、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帝制的崩溃。
皇帝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影响
皇帝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影响封建帝制是由王权发展而来的形成于秦始皇,皇帝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皇权、皇位、和皇族,朝会、宗庙、祭祀、陵寝等等。
中央封建集权体制持续了2000多年而且是唯一的政体形式,这不能不说是皇帝制度的一大功劳。
可见皇帝制度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深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封建帝制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政治根源:是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由于内在矛盾和环境变化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皇帝制度主要是指整个封建时期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之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权力。
从整个历史时期看皇帝制度对我国整个封建时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来看。
(一)、政治上1、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皇帝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
皇帝可以调动全国一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人民财产人身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皇帝为了保证个人专制独裁,利用宗亲力量来巩固统治,从而自秦开始形成郡县制,汉朝又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我国行政区域形成的雏形,但是,分封制在后期由于割据导致社会动荡。
但是总体上,郡县制和分封制有利于在中央集权下维护祖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保证了全国有序的治理,减少了治理难度,这也是帝制下,个人集权的优点,保证了领土的统一完整。
3、在皇帝专制下制定的法律,一切都是以帝王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历代皇帝重视法治建设,但是皇帝始终高高在上,不受法律约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滥用权力,朝令夕改,皇权专制,易成暴政(秦、隋)。
七年级部编版历史小作文皇帝专权的利弊
七年级部编版历史小作文皇帝专权的利弊皇帝专权能够有效地防止和镇压任何企图反抗、颠覆或者威胁皇帝专权的异己势力。
而皇帝专权的效能,是指皇帝能够毫无阻隔地贯彻自己的意旨。
中国的皇帝制,正式是在秦朝开始的。
所有的权力都在集中在皇帝手中,“普天之下,莫井王土,率土之滨,莫井王臣”。
皇帝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最高法官、军队最高统帅,国家大事的运转,完全建立在皇帝的个人意志之上。
所以,一旦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常常易引起外戚或者宦官专权、农民暴动。
更何况,即使皇帝想做个好皇帝,治理好国家,但他首先要以维护他的利益为基础,这样不免对百姓有所不公。
况且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思维十分有限,皇帝用人又多疑,对好的建议往往置之而不理;下层官员可能又狗私枉法,对皇帝不忠,谎报实情。
所以,下层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从古代皇帝专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利与弊。
比如利:发生诸如战乱叛变时候可以迅速调集人力物力,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先进的政体;君主专制可以杜绝权利分散所带来的弊端,可以稳民心社会安定,不会因政治斗争而动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反抗外来侵略。
比如弊:容易大权旁落造成宦官、外戚、权臣的独断专权,政治陷于衰败;君主的权力越大容易造成骄傲奢侈、刚腹自用之心滋长,容易出昏君暴君;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禁锢,不利于社会思想的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并且作为最高权力载体,有能力指导和推动整个国家机器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本身的政治功能。
追求稳定和效能,而不是盲目扩张个人权力恣意妄为,这就是秦朝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
因此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除去少数暴君(如隋炀帝)的统治时期外,像秦朝那样纯粹或理想的专制统治没有再出现过。
官僚机构、儒家思想、贵族政治残余和士大夫群体等制约力量大多数时候能够发挥出程度不等的制约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反思权力集中的弊端
秦始皇统一中国反思权力集中的弊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统治者。
他通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统一。
然而,这种权力集中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所带来的权力集中弊端进行反思,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启示。
一、国家权力过于集中秦始皇通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大量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首先,国家决策的效率低下。
由于所有决策都由皇帝单独决定,庞大的决策系统难以高效运转,迟滞了国家事务的处理。
其次,各地行政区域的管理不善。
中央的过度干预导致地方政府无法自主决策,使得地方发展受到了限制。
权力过于集中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致使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
二、权力滥用导致专断统治秦始皇对权力的过度追求和滥用,使得他成为一个专断的统治者。
一方面,他通过集权制度使自己成为无可限制的国家最高领导者,自上而下地统治整个国家,这限制了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通过严密的暴力政策和惩罚手段来压制反对声音,削弱了言论自由和人民的意见表达权,导致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三、缺少有效的制衡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方式没有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
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得滥用权力变得容易。
这种情况下,权力往往被滥用于个人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权力极度集中也使得权力的转移和交接变得困难,容易导致国家出现动荡和不稳定的局面。
四、启示与反思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反思权力集中的弊端,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和反思。
首先,权力分散和制衡机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应该具备合理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以确保各个权力部门的互相制约和监督。
其次,领导者应当注重民主和参与的原则,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最后,对于权力的追求应该有所节制,权力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皇帝”称号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
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
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
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
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
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
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
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皇帝制”的进步性
政治上有助于政权的稳定。
中国在秦朝统一全国后有着广大的疆域以及在刚刚结束的七国之战以后社会相对稳定仍然有诸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秦朝要能够稳定天下局势,采取集权体制就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皇帝制”使皇帝一个人处于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在高度集权下达到对全国的统治,天下各项事务最终也都必须经皇帝同意方可施行,这样也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而造成的国家混乱。
同时加强对皇权的神话,宣扬皇帝的意志是上天意志的体现,违背皇帝就是违背上天,就应该受到惩罚,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皇权在父子之间的传承也避免了因权利争夺而削弱中央的权威,使得政权能够在平稳中过度。
这些都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权保障。
农业经济在古代是国家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的生存问题,然而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经济又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的特点,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集中发展农业,使得各地间能够相互补足,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就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力量来战胜困难。
在战乱时期往往就是农业凋敝,民不聊生,只有有了相对统一的领导农业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才能使自耕农在国家的帮助下顺利实现农业的正常发展,也为国家进一步的强大来抵御外侵提供保障,也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中国古代创造出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在文化上形成了以法家为主流的社会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各种学说相互激荡,各个学派也纷纷著书,“各家”都希望能够探索出统治国家最合理的方案,国家的统一就必然需要一种正统的思想来统领全国,并且在国家建立之初更需要一种实用性的理念来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发动全国之力修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的长城工程,修建了宏伟壮丽的阿旁宫,更是为自己修筑了浩大的陵墓,此外还疏通水道,修筑“直道”等快速的路上交通道路,这些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法家思想所提倡的那种高压政策下才实现了短时间的完成,在短时间内确实为国家的快速建设提供了最具有成效的理念。
“皇帝制”的落后性
国家命运系与皇帝个人能力。
“皇帝制”使皇帝一个至于国家的最高地位,他自然也成为国家发展的“总舵手”,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大部分都取决于皇帝个人的选择和素质水平。
秦朝能够在嬴政的领导下“扫六合,定天下”必然是与嬴政个人的政治抱负和自己的政治素质密不可分,而秦二世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君主,即使最终他成功的成为一国之君,但还是因为他自身不顾朝政、政治素养低下,对于国家的发展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草草的断送了大好江山。
可见,在“皇帝制”下皇帝在整个国家中占据着核心的作用,但是一人之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使遇到明君之时也无暇处理好每一件重要的国事,如果遇到昏庸无能的君主不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有亡国的危机。
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皇权而造成矛盾激化。
“皇帝”在一个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人来当皇帝,但是皇帝的儿子往往不止一个这就必然会引起皇子间的明争暗斗,如果他们能够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共同为国家的社稷出谋划策那固然是对一个国家发展最有利的方面,但是事实却是残酷无情的,他们之间为了能够争夺到皇位不惜骨肉相残,甚至置国家发展于不顾,哪怕牺牲国家的安危也要实现自己的野心,胡亥本来在各个方面是不如自己哥哥那样合适来治理国家,但是他为了能够自己成为“皇帝”不惜与宦官勾结来谋害自己的兄弟,铲除一切能够阻挡自己继承皇位的皇亲贵族,这些措施也毫无疑问的激化了他们内部的矛盾,削弱了皇室的力量,也为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和政权的覆灭埋下祸根。
皇权滥用以及皇帝个人意愿凌驾于正常的法制。
《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古代社会也都是有一定的法律根据,但是在“皇帝制”下,皇帝又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皇帝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皇帝可以“以言代法”,皇帝的命令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法律,对于一些违法王法的皇亲贵族皇帝也可以采取“法外开恩”或者特殊对待的方式,对于某些有
功之臣是可以区别于一般的大臣,这些措施对皇帝拉拢“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总的看来是破坏了法制的公正性,不公正的待遇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矛盾,也会使那些有特殊权力的皇亲贵族对法律有恃无恐,随意的侵害普通百姓的正当利益,而百姓在遭受侵害的时候惧于对方势力只能忍气吞声,但是这种正常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引发更加剧烈的反应,秦末爆发的农民起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民诉求遭到强烈压制下而发生的剧烈反弹。
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皇帝制”的体制下,尤其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我们会发现除了个别部门是政府部门,大多数都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帮助安排皇帝的日常起居出行工作,在中央就形成了以皇帝位首的行政制度,国家大小事务最终都必须由皇帝确定才能实施,这种体制下就更容易造成决策的不科学性,秦朝本身就是信奉法家思想,提倡君主用“法”“术”“势”来驱动大臣和管理国家,在这种缺乏合理监督的体制下就很容易出现君主根据个人的意志来规划一下巨大的社会工程,而君主的个人认识如果超出了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就容易加重人民的负担,甚至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在秦朝修长城、建陵墓、对匈奴用兵、沟通南方水道,修筑“直道”等社会工程从发展角度来看是积极的,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事情,但是由于秦朝你把这些浩大的工程几乎的相继或者同时进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必然也是要举全国的劳动力才能来完成,这就破坏了农民正常的农业活动,不合理的劳役又缺乏有效的发声途径,最终在人民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就只能被迫“起义”,通过推翻这个政权来获得自己的自由。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赵斌 2009年5 月《法治与社会》
《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黄栋法 2013年5月《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