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1.2.2城市聚落、往来区域之间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第2课时城市聚落、往来在区域之间教学设计课题城市聚落、往来在区域之间单元一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2. 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3.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重点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难点影响城市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北京城市景观》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我知道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的吗?总结: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商业是城市出现的重要因素。
欣赏:城市聚落景观学生讨论,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讨城市聚落景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力,养成细心观总结:城市建筑高楼大厦林立,分布密集,道路密集,各种设施齐备。
读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景观各有什么特点?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总结:城市与乡村的建筑景观有何差别?城市建筑高楼大厦林立,分布密集,乡村房屋低矮,散落分布。
城市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生产活动有何不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金融、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非农业)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造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追问:城市聚落的功能都一样吗?的特点。
学生合作探究:城市和乡村的建筑景观各有什么特点?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察的习惯。
并学会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通过欣赏分析,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聚落的功能:中国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法国巴黎是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上海以商业为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关晓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聚落的形成条件,教材活动中丽江古城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读书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教材名称
2012年教育部审定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者
关晓岩
时间
2014.12.
地点
公正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含义、类型、形状等,分析聚落的形成条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个聚落。
根据图片,分析聚落的形状。教师给出特定称谓。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活动,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与家乡的聚落进行比较,同时增添几个聚落图片作进一步的分析。
介绍聚落与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关系,从而引出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欣赏水城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学生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欣赏皖南古村落、北京四合院等图片。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知识竞赛
回答相关问题
人人参与,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
置
作
业
搜集巴黎塞纳河沿岸和澳门古城区的图片。
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初中历史城市聚落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历史课程中的城市聚落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城市的特点、发展过程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古代城市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城市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古代城市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难点:掌握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古代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城市是在古代就已经存在的?
二、讲授(25分钟)
1. 讲解古代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2. 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3. 分析几个古代重要城市的发展过程,例如长安、洛阳等。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古代城市的发展如何影响了人
们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城市发展的文章,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材料。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城市聚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
《城市聚落》导学案一、导语城市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化经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修城市聚落的形成、发展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化经过,并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了解城市聚落的类型和特征;4. 分析城市聚落对城市化经过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城市聚落的类型和特征;4. 城市聚落对城市化经过的影响。
四、进修重点1. 城市聚落的观点和特点;2. 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五、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室讲解、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城市聚落的相关知识;2. 实地考察:到城市中不同的聚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体验城市聚落的特点和特色。
六、进修过程1. 了解城市聚落的观点和特点:城市聚落是指在城市中形成的人口聚集地,通常由居民、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组成。
城市聚落的特点包括密集的人口、多样的功能、发达的交通等。
2. 掌握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原始聚落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摩登化建设阶段。
在不同阶段,城市聚落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
3. 了解城市聚落的类型和特征:城市聚落可以分为传统聚落和摩登聚落两种类型。
传统聚落通常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区域,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奇特的建筑风格;摩登聚落则是在城市化经过中新兴的发展区域,以商业、住宅和文化设施为主要特征。
4. 分析城市聚落对城市化经过的影响:城市聚落在城市化经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增进城市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同时,城市聚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撰写一篇关于城市聚落的观察报告;2. 尝试设计一个城市聚落改造方案,思考如何提升城市聚落的功能和品质;3. 就城市聚落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探讨未来城市聚落的可能发展方向。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教学设计
色 聚落 的保 护 ,就 是对 人 类传 统文 化 的延 续 ,不仅 是聚
落的外在物质形态的价值 ,更在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 值。从而达到对 中心的深化和教学的拓展 ,树立正确的
展 、保护 ,其实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了解 、继承 、发扬 ,
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
落 聚落的含 义和分类 1 聚 落 的含 . 义及分 类 ★ 示城 市与 乡村 图片 展
和 乡村之 间有 差异 ,不 同地 方的村落也有 间,也分别体现在城市 内部和 乡村 内 部 必然结 果 ( 为分析聚 落与环境关 系 不同的景观特征 读 图41 ,完成7 页活动2 . 8 9 ,辨 析不 同地方的 埋下伏笔 ) 。
教 学流 程
教 学 活 动 教 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意图
播放 《 成都 地域文化 宣传片 》
做 好课 前 准备 ,欣 赏成都 宣 传 片 ,进 一步 地理 学 习的 内容 来源 于生活 ,从 成 了解我们居住地 的景观和文化特 色 都 出发 ,便 于 打 开 学 习研 讨 的 大 门。从 人们 生存发展 环境 ,激发 学 生学 习本 堂课 的热情 。
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对传统文化 的发掘 、保护 、继
承 、发扬 。
学情 分析
生经过近一学期 的地理学 习 ,具 备了一定 的地理 常识 ,掌握了从 自然与人文要素角度分析我们居住地环 境的方法 ,为本节课的学习储备了必要的知识 。但学生 具有的知识体系属浅层理论框架 ,学生理论水平的不深 入 ,思考问题的不全面决定了学 习这部分内容以生活实 际为依据 ,借助学生现阶段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身心 特点为推力,以探索 、发现 问题为线 ,以分析聚落成因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能够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3.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第二课时:乡村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对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乡村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三课时: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城市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四课时:可持续发展与乡村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五课时: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2. 地图:提供中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分布图。
3.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案例资料,供学生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建议。
聚落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第一篇:聚落教学设计《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性教学设计王黎明孝昌县小河中学一、教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正可谓“自然造人,自然造就聚落”。
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世界的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
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探究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乡村与城市第2课时城市聚落教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并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城市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对城市聚落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结合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城市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例题六:请描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答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例题七:请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并举例说明。
答案: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例如,城市聚落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多样化,服务设施完善;而乡村聚落人口稀疏,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
初中地理_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聚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知道影响聚落分布、房屋状况的自然要素,并能解释不同聚落分布状况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在“堂堂正正一辈子”乐曲声中,欣赏我们居住的聚落——临淄,从乡村到城市,都是学生熟悉的家乡风景。
学生愉悦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优美的歌曲、美丽的风景这是我们的家乡。
像这样,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小到几十户人的小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都是聚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从目标一中我们了解到聚落有两种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下面我们欣赏几幅景观图,并请同学们判断它们属于哪种聚落?(学生):一三景观是乡村聚落,二四五景观是城市聚落。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种景观图片,进行小组合作: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存在哪些差异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这些差异。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同学们,这么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哪些职业?在城市的人们从事哪些职业?请你谈谈。
(学生):生活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于种植业、放牧、捕鱼、伐木这样的职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从事于工业、服务业、商业、教育等职业。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差异显著。
在乡村聚落中,有的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人们集中居住,形成了农村;有的地方草场光布,牧草发达,人们集中居住,形成牧村;在河湖密布,水源充足的沿海形成渔村;在山区人们伐木为生,形成林场。
第二课第一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案.docx
第二课第一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利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木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及有关景观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新上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大家仔细看屏幕上两幅图片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城市和乡村地点不同,但都是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来表示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课件展示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讲授新课:一、聚落与环境教师引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聚落的种类,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讲述: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來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举深圳事例。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引导学生根据人们从事的不同生产活动,结合书78页回答乡村聚落分为哪几个种类?课件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这四种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按生产方式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然而居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课件演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结合“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等图片,学生自由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填表格。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
2. 通过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3. 聚落的发展和变化4. 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聚落的定义、特点、发展变化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聚落实例,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聚落?”2. 讲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析聚落的特点,如集中居住、共同利用资源等。
3.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分析两种聚落形式的差异和特点。
4. 探究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聚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5. 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聚落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文化?”9.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聚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区别。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特点:乡村聚落多位于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房屋一般较为简单,以木头、土墙等自然材料为主。
居民生活较为朴素,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2. 城市聚落的特点:城市聚落多位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房屋一般较为高大、繁华,以混凝土、钢铁等人工材料为主。
居民职业多样,生活节奏快,文化活动丰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区别。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聚落形式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聚落的特点。
2. 对比法:通过对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聚落形式。
2. 讲解乡村聚落的特点:讲解乡村聚落的位置、房屋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等。
3. 讲解城市聚落的特点:讲解城市聚落的地理位置、房屋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等。
4. 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特点,总结两者的区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并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聚落,并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发展趋势。
2. 探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3. 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环境。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乡村或城市聚落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聚落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乡村或城市聚落的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举办乡村或城市聚落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发现和记录不同聚落的美丽瞬间。
城市聚落·往来区域之间教学设计
8月 23日
教学课题
城市聚落·往来区域之间
课时安排
第 1课时
共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理景观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
重点: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
难点:影响城市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pt;
学生:预习教材,完成一些基础知识测评,找到自己的难点和疑问点。
学生积极回答
师总结:一般说来,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城市聚落出现了。
结合生活,从自己生活入手,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教学环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活动
导学组织与要点
二、走近城市
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学与乐同步。
教学环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活动
导学组织与要点
一、讲授新课:
看图和视频分析城市和乡村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来看一下王境泽的变形路相关内容,仔细观察一下,和我们的日常有哪些不同?
再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形态,还是先有了城市后有了乡村?还是先有了乡村后有了城市?
小组讨论
感受城市的景观美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2)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2.展示材料二。
以前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
而如今,神木县和府谷县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3.展示材料三,阅读图片。
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与金融中心。
聚落 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
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聚落 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索聚落学科: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年级:初中时长: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掌握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及过程;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课时一:什么是聚落1.同学们回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聚落是不是其中的一种形态?2.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征:人口密集、居民互相之间具有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等。
3.学生小组合作,以自己所熟悉的聚落为例子,讲解并描述该聚落的特征及功能。
课时二: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1.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及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分类方法;2.聚落分类方法的介绍:按照规模、功能和特点等进行分类;3.学生小组合作,以所在地区或其他地方为例,寻找不同类型的聚落并整理相关资料,展示给全班。
课时三:聚落的形成和演变1.以中国古代和现代聚落的发展过程为例,讲解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原因;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熟悉的一个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3.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选择一个离学校较近的聚落,观察其特征和功能,并收集相关资料;4.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互动交流;2.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任务分配、合作沟通和成果展示;3.观察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资料收集是否详细和准确;4.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对于聚落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法: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3.观察实践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教科书: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互联网:提供各类聚落的图片、文章和视频等资料;3.地图:用于学生寻找不同类型的聚落的位置和分布规律。
《城市聚落作业设计方案》
《城市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城市聚落》是一门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类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本课程适合高中生进修,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聚落的观点和特点,掌握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城市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增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城市聚落的观点和特点2.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4. 城市环境珍爱与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选择1. 教师讲授:介绍城市聚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案例。
3. 实地考察:指挥学生到城市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4. 教室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作品。
五、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城市聚落调研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城市聚落进行调研,包括城市的历史、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2. 作业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设计一个虚拟城市的规划方案,包括城市布局、交通规划、绿化设计等内容,并撰写一份规划方案报告。
3. 作业三:城市建筑设计作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包括建筑风格、功能定位、材料选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制作一个建筑模型或设计图纸进行展示。
六、评判方式设定1. 作业一:调研报告评分标准包括调研深度、内容完备性、结构合理性等方面。
2. 作业二:规划设计方案评分标准包括创意性、可行性、综合性等方面。
3. 作业三:建筑设计作品评分标准包括设计理念、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城市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平湖市东湖中学主笔刘莉参与:刘华忠、朱明华、金凤、韩秋雅2012.9.14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2-2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解读:
选择的区域:乡村与城市
学习内容:说出聚落的含义和类型,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结果性目标:说出、比较、说出
过程和方法: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聚落景观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是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区域类型以及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观点。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但这仅仅是关于社区知识的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社区知识的面,而且对于社区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获曾经去过的区域。
所以由于要完成社区类型、社区差异、社区联系这三大知识板块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所以安排三课时。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2.教材结构体系:
产生
城市聚落景观
功能
生产、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2.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3.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明的城市生活体验,观察比较来区别不同聚落的特征,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理景观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
难点:影响城市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判读不同的景观图,获取知识信息,形成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更有助于在教学中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理念。
利用地理景观图以导教,又可以指导学生用地理景观图以导学,它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选择合适的地理景观图
2.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观察要抓住图中所呈现的主要地理要素。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出当地的什么区域地理特征。
4. 在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的区域地理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断景观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在哪儿?
5.将几幅景观图互相对照,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形成景观的原因,即为什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增加学习的兴趣)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
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来自乡村的小明和来自城市的小强进行了互换。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从身边生活入手,拉近教材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一、了解城市的起源--用景观图解读地理知识,感悟新知。
(出示两组组图片,结合书本相关文字,进行阐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
(补充材料: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设计意图:观图具有直观性,通过景观图还原地理知识。
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二、走近城市---感受城市的美。
用景观图,建构新知。
(情景一)来到城市,他看到了很多景观,你猜猜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景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出示一组反映城市不同主题的景观图)
设计意图:景观图具有美观性,置学生于景内,“身”临其境,把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地理景观图片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思考。
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
(情景二)小明对城市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城市,看看下列城市体现怎样的特色呢?
(出示一组不同城市的景观图)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多数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没有到过的地方多,生活经验较少,所以有许多地理事物听说过没见过,还有许多地理事物没听说过也没见过,造成教材中提及的很多事物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借助不同主题的景观图,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繁华街市;西安—陕西博物馆等,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借助地理景观图很快迎刃而解。
(情景三)小明了解了一下城里父母的情况——爸爸在中关村工作,妈妈在王府井工作,他们的家在方庄小区。
这些区域体现出怎样的功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出示书上图片
设计意图:以示意图图为呈现信息的主要载体,反映了具体事物,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标志性的主题,理解新知。
三、感悟城市---用景观图突破重难点,内化新知
(情景四看着这些景观,和自己家乡比,小强感受到不同了……
(出示一组城乡图片)
(活动)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景观图更生活化。
用景观图启迪思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情景五)看着这些不同,小明感触很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中提升思维广度。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感受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思想共鸣,从城乡差异中体会城乡不同的特色,引发学生的思考,置疑引出下文,进一步为下节课做铺垫。
(作业)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平湖,正在崛起的中等城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知识延伸到身边的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产生:村落—商业—市---城市
城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为主
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交通、科研等
生产、生活:工商业、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