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保护城市》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为谁保护城市》读书笔记

姓名:韦聪聪

班级:2012级师范四班

学号:222012318011145

成绩:

《为谁保护城市》读书笔记

韦聪聪

(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四班222012318011145 )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日益迅猛推进的今天,我们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日益长高长大,凸显国际化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乡村的日益衰落、凋敝,城市的个性的磨灭、品格的丧失。在迅猛的城市化面前,我们的城市盲目追求高度,盲目贪大求洋,盲目定位国际化、欧陆风,这对于我们自身的城市化进程其实是不利的。我们要重新认识城市,认真保护城市,让城市真正因为发展而日新月异,而不是千城一面,丧失个性,变成一个个冰冷的水泥森林。

关键词:城市化;保护城市;读书笔记

城市需要保护吗?在我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很十分疑惑。据我了解,在中国日益从城市到乡村“推土机”式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绝对是一个强势的存在,我们应该保护的是乡村。可是为什么说“城市需要保护”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同济大学张松教授的《为谁保护城市》这本书的阅读过程。阅读完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城市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需要保护。我不禁为我那故乡脆弱的老城而祈祷,可是在政府的强力之下,却又无能为力看着她消亡、异化。人生真是残酷,最怕的是知道了一些道理之后,却无力改变。但是我想,假如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城市是需要认真对待、悉心保护的,慢慢的这些破坏城市面貌的情况就会消失,我们的城市也会慢慢被保护、逐渐被珍藏。下面就随我的脚步,来进入《为谁保护城市》的阅读过程。

1.作者简介

张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方向博士。主要著述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城市风景规划》、《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等。从简介来看,作者是一个专注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学者,从而也就决定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城市旧城保护的,《为谁保护城市》中所讨论的是保护城市旧城以及随之而来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若干问题。

2.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可分为“城市失落”、“城市解读”、“城市保护”三个部分,《城市失落》部分主要论证城市的快速不良发展对城市的破坏作用,《城市解读》部分主要解读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发展现状,其实也是为了论证城市失落部分主要观点。《城市保护》方面主要讲我们面对现状应该怎么去做。本读书笔记着重讲述城市失落与城市保护部分,城市解读部分不再展开。

2.1 城市失落

2.1.1 旧城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争

作者在一开始序言中,就提到了其实作为富有理想与责任感的城市规划师,并不是自由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旧城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城市规划师们其实是没有主动性的,只能是看着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损坏旧城的规划而无能为力。其实这也说明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更好得促进城市发展。

“富有理想与责任感的规划师们面对旧城,面对旧街区里的每栋建筑,每个房间,每个阳台甚至每块窗子都力争在城市规划中将他们保存下来,不要改造掉。当然这需要花费很多钱。这钱花下去也,也看不到什么政绩,因为没有起高楼,没有公共雕塑,也没用玻璃幕墙,只是将那些破旧不堪,梅雨季低低飞舞着白蚂蚁的房了弄得干净和结实了,将民国时代在美国运回来的玻璃窗留下来了。

而官员们考虑的是本区的收入。即使是先期投入,也要考虑将来的回报。将这个街区从改造变为保护,将原先的居民动迁走要用钱,修整这些老房子所花的钱,比造新房子可要贵得多,要是政府用了这么多钱,却不知道它经济上的回报在哪里,有多少,将来怎么向人大交代,还不如推到了重建开发房地产来的实际。”

这就构成了旧城保护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边是理想主义——保护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另一面是实际主义——一分钱要有一分钱的收获,从而城市不再作为一个活生生有生命力的个体而存在,反而成了各路官员、商人的逐利场,从这一步讲,这恰恰是城市的失落,城市不再属于人民,不再具有个性。

2.1.2 城市旧城改造中的消费型空间对城市文化的不良影响

现在一些地方大肆推倒旧城,营建新城的同时,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或者是打着旧城改造的旗号,开发房地产、门面房,营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老街”,而这种老街其实是对城市文化的破坏。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影视化的建成环境,充满虚伪的氛围和功利的意图。作者特地提到了上海“新天地”,通过对新天地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对这种消费型空间有了更彻底的认识。他说:

“上海“新天地”开发的成功,让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和房地产投资者都看到了“历史”的经济效益,但是“新天地”更像是欧洲小城里某个温馨的广场,与老石库门其实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新天地”不过是由老石库门改造成的供外国人观光和自领阶层休闲的酒吧区。走在其中,我们无法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传统的脉搏。近年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

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一个个破落而个性尚存的城市仿佛不约而同地涌进同一家美容院,出来的时候已是清一色的珠光宝气、油头粉面”。普通老百姓感觉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越来越陌生,作为家园的感觉越来越淡薄。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超级欲望场。不仅如此,在旧城改造中,经历了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开发,多少历史街区几乎是在转眼之间就在城市中永远消失了,大批大批的老居民带着留恋带着无奈,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家园,

取而代之的则是贵族化的空间环境和镀金的文化饰物。”;“一个城市没有了人,没有了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地域文化或社区文化的存在。”

作者的这个分析很精准的批判了城市旧城改造中的消费型空间开发对城市的损坏作用,这个我们也可以从自身游览经验得出结论。我在游览重庆磁器口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感到过古镇的宁静之感,相反,只是感到了熙熙攘攘的逐利之感。古镇已经异化为一个靠着老旧建筑,买着现代大规模生产的所谓“特产”的名利场。你可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特色“宁静”“小清新”的小店,其实它们已经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宁静的“古镇生活”,而只是一个个商店。从而我们游览过之后,感受到的只能是深深的陌生之感与落寞之情。在没有了普通原住民的“古镇”,算是彻底“作古”了,精神已死,只剩躯壳,苟延残喘,诉说过往。在这里,作者没有提出解决方案,可能这也是我们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困惑所在。

2.1.3 城市快速不良发展对我国城市的破坏作用

作者在阐述了推倒旧城与旧城异化改造的种种弊端之后,综合上述两种作为,总结了城市的不良发展对我国城市的破坏作用,尤其重点的说明了对人们的生活、城市的面貌、城市归属感与城市精神的形成所造成的极大的副作用。

首先,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开发建设、工厂选址除了考虑其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要考虑对城市整体布局的影响。“由于建成区的扩展,新的规划没有认真研究城市在过去已形成的结构体系的特性,宽阔的大马路毫不留情地打乱了原有的城市形态,中断了城市历史的文脉,使新老区之间人为地制造了断裂带。”,“由于没有相对完整性、闭锁性的城市结构概念,使得市区总是一张未完成的“规划图”,一个旷日持久的工地。”建成区与郊区、农村地区无明显“界线”,

难以做到节约土地、节省建设投资、改善保护环境。加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网点跟不上无控制蔓延发展的步伐,给城市生产、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次,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成长的过程,而成长的过程,往往又是一个丧失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一方面,不重视城市特色的维持与保护,大肆破旧立新;另一方面,又热心于大马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