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高考题
2011~2018全国卷魏晋隋唐高考题
2011~2018魏晋高考题汇编2011,25.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014-2,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7-2,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014-1,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2014-2,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二牛一人、犁)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某某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X国渠D.灵渠4.(2016·某某会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6.(2018·某某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7.(2017·学考)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8.(2018·某某学考)“雩祀(yu 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
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渔业9.(2018·学考)南宋诗人X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几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一、单选题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3.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
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4.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5.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
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 江南比北方更稳定B. 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C. 江南经济日渐发达D. 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 含答案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后练习(1)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存在②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④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贾谊谏曰:“……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汉书·食货志下》【材料二】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好滑,威聚吴国。
【材料三】吴王叛乱起兵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
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汉书·荆燕吴传》【材料四】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钦(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回答:(l)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归纳这种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3)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目的何在?(4)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四两种不同措施和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5.《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宋明理学)
• 1.(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 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
释( )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2016·上海高考·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 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 【答案】B
• 3.(2013·福建高考·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 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 业”。在此,朱熹( )
•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 【考点】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 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 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 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 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 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 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 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 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 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018年高考历史海南卷(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 .隶书B .金文C .小篆D .草书【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汉字字体(金文)【解析】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 项错误;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故B 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 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 项错误。
【答案】B 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 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 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0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Word版含解析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江苏考试说明 主要经济政策:(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1)积极⎩⎨⎧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考向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最新-2018高考历史 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第一部分模块二专题六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精选考题年是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60周年。
淮河流域的治理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历史上位于淮河流域的重大水利工程有( )①通济渠②芍陂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④解析:解答本题利用排除法。
江南河在江浙地区,所以首先排除包含④的组合;而②芍陂是春秋时期修建的淮河流域的重大水利工程,由此断定正确组合是C。
邗沟是连接江淮的运河,通济渠横贯淮河流域。
答案:C2.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面不.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识忆的能力。
A是犁;B是播种工具耧车;C是翻车,灌溉工具;D是水排,是鼓风冶铁的。
答案:D3. (精选考题·都江堰模拟)精选考题年4月5日,“精选考题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举行,这是“5·12”大地震后都江堰市举行的首次清明放水节。
四川都江堰举行清明放水节是以纪念李冰为主要内容的“祀水”活动,历史记载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李冰和都江堰被长久纪念主要是因为( )A.引领了兴修水利的潮流B.为减震救灾做出了贡献C.浇灌土地促进生产发展D.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解析:本题考查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都江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并且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这种浇灌土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才使得人们长久怀念和纪念。
而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有郑国渠等,所以A项说法不准确,D项所说应该是郑国渠,B项说法也不准确。
答案:C4.(精选考题·梧州模拟)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解析: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体现了“重农”,但没有体现出“抑商”。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
17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
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据一定的标准,安排自然及社会的命运。
2014-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综25题
9.(2016·全国卷Ⅲ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
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 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解析】
再小的努力,乘以365都很明显;再大的困难,除 以365都变得微不C
11.(2015·全国卷Ⅱ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
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 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西汉郡国并行制 易错点: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理解与分析能力,不能对表 格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同时也不知道汉朝这一时期面临的问题导致 错选。
5.(2017·全国卷Ⅱ文综·25)《史记》《汉书》 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 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 “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狼的原 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 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B项正确。汉初实行 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 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 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C.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2015·福建·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 D【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项;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项;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2.(2014·邢台二中)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答案】 D【解析】A项是近现代的炼铁方法,所以排除A项。
淬火工艺至迟出现在春秋晚期,所以排除B项。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是在汉代,不是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选择D项。
3.(2014·济南一中期中)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
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
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A.青铜业、冶铁业B.制瓷业、棉织业C.丝织业、制瓷业D.造纸业、制瓷业【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Seres(希腊语)、赛里斯(指中国人)、丝国(中国),指向丝织业;China(拉丁语)中国、瓷器,指向制瓷业。
故选C。
4.(2014·鱼台期中)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2018年全国三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图7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2018暑期网测试卷3:郑志成 古代中国经济A卷精品公开课
试卷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检测(A卷)命题柴桥中学郑志成说明:1.本试卷命题范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卷整体要求为“A层次”,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适用于学考生使用;2.试卷作答时间为60分钟(综合试卷为90分钟):3.在每卷后面附有自主评价栏目,请根据预设的分数自主测评,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强化矫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是某史书对中国古代一灌溉工具的记载。
这一灌溉工具指的是()2.农业史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的改进”包括()①出现曲柄锄和楼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B.①③C.③④D. ®@®3.《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B.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C.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D.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4.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
古人有诗云: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
至今舟楫不∣J,楚粤径万里。
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坎儿井D.灵渠5.水利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下列选项中属于黄河流域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有①郑国渠②“井渠”③都江堰④灵渠A.①③B.①④C.②③D. ©@6.《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的重视B. 中央集权的作用C. 工匠积极性高D. 市场需求2.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 先问房亲, 房亲不要, 次问四邻, 四邻不要, 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 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3.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小农经济, 抑制土地兼并B. 实行土地国有, 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 促进生产发展D. 改革基层行政, 加强中央集权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 该局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 收入归皇室B. 全部供皇室使用, 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 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 部分投放市场5.《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 “其永业田, 亲王百顷, 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 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 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B. 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C.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D. 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6.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 “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
”B.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
”C.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2习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含答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春秋战国时期(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发展(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易混易错]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思维点拨]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政策严格控制放松控制商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2。
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表现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每日一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018年某某名校联考模拟试题)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 29 ——————西汉238 54 13 47 ——东汉467 95 14 138 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北方南宋时期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隋唐时期,政府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分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完善“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据此表可以得出()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③4.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5.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加剧了土地兼并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 刺激了人口南迁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A. 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 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 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8.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A. 农本思想被否定B. 重商主义盛行C. 传统义利观废弛D. 抑商观念削弱9.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10.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 战国B. 西汉C. 南北朝D. 北宋11.“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A. 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 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 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 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12.如图所示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1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14.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B. 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 自耕农的比例增加D. 农村土地兼并严重15.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 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 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 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 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16.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图1)材料二生活与观念(图2)(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
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可以看出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需要掌握古代商业发展演变。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本题考查对古代商业发展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以看出农户收入多赖桑蚕等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地主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可知,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呈增长态势,说明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故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促进了市镇增多,故③正确。
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较低,因此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无法从表格得出,故①错误。
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而且从表格信息也无法得出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