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台湾泥鳅水花两种不同池塘培育方式的效果比较-精品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台湾泥鳅是台湾的特产水产品种,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滋味鲜美的特点,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而要实现泥鳅的供应,自然繁殖和鳅苗培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和鳅苗培育进行详细介绍。
一、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1. 生态环境自然繁殖是泥鳅供应的基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泥鳅自然繁殖的关键。
泥鳅生长的水域应该是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度的水深度的湖泊、水塘或河流。
而且,水域中应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以及适宜的底质,这些都是泥鳅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基础条件。
2. 繁殖行为泥鳅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雄鱼和雌鱼进行交配繁殖。
雌鱼在水草丛中产卵,雄鱼则在附近守护和协助受精。
泥鳅的繁殖期约持续20-30天,这期间雌鱼每天可产卵数次,且卵数较多。
3. 幼鱼孵化泥鳅的卵在水中孵化,需要约10-15天的时间。
孵化后的幼鱼在最初几天内并不主动觅食,直到约5天后开始准备吃小型浮游生物,然后渐渐过渡到食用底泥中寄生的微生物和底栖小动物。
二、台湾泥鳅鳅苗培育1. 选种工作在进行泥鳅鳅苗培育工作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种质资源,筛选出生长迅速、耐逆、产卵量大、疾病抗性强、美味可口的泥鳅品种。
保证选种的泥鳅质量和优良的遗传背景,是培育优质泥鳅鳅苗的关键。
2. 饲养管理泥鳅鳅苗的饲养也是培育工作中的关键步骤。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泥鳅鳅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饲养环境的温度、光照、水质等因素都需严格控制,合理的饵料配比和投喂量是保证鳅苗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3. 疾病防治泥鳅是一种耐寒、喜暗的冷水鱼类,但也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袭。
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对泥鳅鳅苗进行疾病的防治工作,保持饲养水体的清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的鱼苗,保障鳅苗的健康成长。
4. 养成阶段泥鳅鳅苗的养成期一般为1-3个月。
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促进泥鳅的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为后续的成鱼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大全农夫的野望2017-12-05 15:04台湾泥鳅是指台湾本土泥鳅与大陆泥鳅混合杂交的品种,相比于普通的泥鳅,台湾泥鳅生长速度明显要快上许多,从3至5厘米的寸鱼到可上架出售的成鱼只需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再加上泥鳅本身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养殖户热情高涨。
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及广东省东部地区的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区进行规模养殖。
由于台湾泥鳅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部分养殖户对台湾泥鳅生活习性、饲养环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导致亏损严重。
本文将通过对台湾泥鳅的生长特性、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开介绍,希望能对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参考。
一、生长特性1.底栖性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2.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3.耐低氧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
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4.善逃逸台湾泥鳅很善于逃跑。
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食性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每个打包塑料袋放水量是一定的,而虾苗个体越大,因呼吸产生的CO2就越多,引起水质恶化也就越严重。
倘若虾池偏远,运输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或遇到交通堵塞等情况,运输这种大规格虾苗发生意外的机率就大。
以上四点是造成投放大规格虾苗室外养殖成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好处是养殖户巡池时能很快看见虾苗而心安;小规格虾苗投池后趴底时间较长,养殖户因看不见、摸不着而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有时甚至是寝食难安。
投放大规格虾苗能够缩短养成时间,提早上市销售,但前提是从标粗到运输整个过程必须可控,还要时刻关注天气是否适宜投苗,否则还是选择小规格虾苗较为安全。
“栽树要小、教子要早”,投放虾苗也是这个道理。
(通联:30045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水产技术推广站电话:022-25895442)台湾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功效,享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广受消费者欢迎。
加之台湾泥鳅具有集群性高、抢食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养殖热度持续增高。
为进一步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现总结出一套独有的“3321”台湾泥鳅高效饲养技术模式。
该模式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生产出的台湾泥鳅以高品质、高价格占据市场,提高了养殖经济○张大伟孙超米晓红暴丽梅段海伦效益。
现将该技术方法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1模式简介台湾泥鳅“3321”高效养殖技术,即三处理、三调控、两防护、一关键。
三处理,是指以池塘水体环境为核心,对养殖池塘池底淤泥、入塘水源以及进水后的水体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泥鳅的健康生长。
三调控,是指对泥鳅初放苗时的天然饵料、养殖过程中的水质以及合理投喂的调控。
两防护,既要防护外来环境的天敌侵害,也要防护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
一关键,即台鳅养成阶段的捕捞,秉承有价就出的原则,错峰上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台鳅一年双茬养殖技术试验与推广应用价值
台鳅一年双茬养殖技术试验与推广应用价值摘要通过试验总结推广一年双茬池塘养殖泥鳅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试验技术推广台湾泥鳅是大陆黄板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具有苗种易得,生长快,抗逆性强,耐低氧,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适宜在全国范围内养殖。
2022年我们选择萧县佳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亩泥鳅养殖池进行了一年双茬养殖台湾泥鳅高产高效技术试验,经过精心饲养和科学管理,我们获得了池塘单产商品鳅11887.75kg的好收成,亩产值21.98万元,每亩池塘纯收入6.85万元,达到了池塘养殖泥鳅高产高效预期目标,对加快本县特种水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农民增收发挥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一、养殖模式基本概述本次台鳅养殖高产高效技术试验,采用的是小型泥鳅池高密度一年双茬养殖模式,池塘单养泥鳅,不混养其它鱼类。
全程投喂泥鳅专用颗粒饲料,5月上旬投放泥鳅寸苗,养殖周期约两个半月,第一茬于7月底养成起捕上市;第二茬于8月初投放鳅苗,养到11月中旬水温15℃左右全部起捕上市,完成一年养成两茬商品泥鳅。
二、池塘条件与苗种投放2.1台鳅高密度养殖对养殖池塘要求不高,普通池塘稍加改造即可,面积可大可小,一般要求池塘面积2-5亩,池深1.5米,水深1.0-1.2米,以粘壤土底质池塘最好,要求池塘规则整齐,水质优良无污染,PH值7.0-7.4,堤坝坚固,交通便利,电力设施齐全,增氧注排水设施完备,防逃防敌害设施齐全坚固。
我们本次试验选择的是普通泥鳅养殖池,每口塘面积2亩,总计4亩,池塘为标准南北长方形,长:宽=5:3,池塘高出地平面,不用担心汛期暴雨漫塘逃鱼,池底平坦,周围无污染源及高大树木建筑物,光照充足,水质良好,水位稳定,池塘注水采用地下水补给,塘口多余水可排入附近沟渠,池塘生产条件优越,符合高密度池塘养殖基本要求。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养殖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地方,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池塘面积为几亩~十几亩均可,池水深80cm~100cm。
清塘消毒:池塘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
清塘消毒(7天)毒性消失后注水20-30厘米深。
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
3天后投放鳅种,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放养密度根据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量。
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青、草、鲢、鳙鱼等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体重的4-8%。
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以及雷雨天应少投喂甚至停喂。
4.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发现鸟类及时驱赶或张搭防鸟网;做好养殖记录。
5.常见病害的防治(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好池塘建设非常重要。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池塘的具体 费,而密度过大则会降低溶氧量,对泥鳅的生长不利,所以
建设需要满足如下标准。
本着经济和健康的原则,科学控制放养量非常必要。
1.1 池塘的选址 就具体的分析来看,池塘要选择光照良好、 2.2 养殖管理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养殖效益与养殖管理有紧
养殖的方式比较多,比如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网箱养殖等, 泥鳅养殖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内容。
不同的养殖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对具体的养殖方式进行技 2.1 鳅苗入池 在鳅苗入池的时候强调一个池塘放置同一规
术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台湾泥鳅养殖多采用池塘养殖 方式,所以对台湾池塘养殖技术做分析与讨论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以下是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对饮食的营养、健康有了 2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更多的关注,所以泥鳅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1-3]。在这种大
对泥鳅养殖做具体分析,发现在养殖过程中,为了提升
环境下,野生泥鳅捕捞无法满足需要,所以各地积极开展泥 经济效益的和养殖安全性,必须严格控制养殖的各个环节,
鳅养殖工作。对现阶段的泥鳅养殖做具体的分析发现,泥鳅 从而才能突出养殖的实际效果。基于此,针对养殖实践分析
从而可以及时更换水质较差的水。为了保证养殖安全,在池 益有重要的影响。就泥鳅养殖实践来看,其生长的合适温度
塘处理好之后需要进行清池和消毒。
(下转第 101 页)
98
JIANGXI AGRICULTURE
农业信息
农业资讯
NONGYEZIXUN
力量的作用,事实上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外部力量的介 入对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只不过这些外部力量应定位在 服务者、促进者的角色。五龙村在治理过程中得到了阆中市 人民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 全村的清洁保护、污水处理站管护等环境治理事项实行服务 外包,即让社会服务组织参与进来,为治理环境提供服务保 障。从外源性力量的几个维度来看,政府主要发挥其在政策、 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 供给等层面的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基本保障。社会组 织应主要发挥其在专业知识、服务理念和关系网络方面的优 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只有将乡村社会的内源力量与政府、 社会组织及市场等外生力量与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 振兴内源式发展。
台湾泥鳅人工和池塘养殖技术(一)
台湾泥鳅人工和池塘养殖技术(一)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
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mu;g~10mu;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及鳅苗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及鳅苗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6期韩新荣陆静姚德强台湾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被誉为“水中人参”,市场需求量大;其生长快、食性杂、抗逆性强,养殖周期短,成本低,便于运输,养殖效益高,近年来颇受杭嘉湖地区养殖户青睐,苗种市场前景广阔。
本文主要介绍桐乡地区河山张氏家庭农场台湾泥鳅的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以及水花苗、寸片苗的培育技术。
一、种鳅的培育每年的4-7月和9-10月,为本地区台湾泥鳅的人工繁育期。
挑选体型端正,无病无伤,2-4龄的亲本,雌鳅体长20-25cm,体重80-150g,腹部膨大饱满、柔软而有弹性,将肚皮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且目视有透明感,颜色显微红;雄鳅体长15-20cm,体重40-80g,发育良好。
将挑选好的种鳅放养到室内水泥池进行强化培育。
培育池长10m,宽3m,水深0.5m,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种鳅放养密度25kg/㎡,微流水养殖,投喂种鳅专用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种鳅体重的2%,早中晚各1次。
早晚巡塘,观察养殖水质及种鳅摄食、活动情况。
催产前半月开始流水和增氧机曝气刺激,促进性腺发育。
二、人工催产水温达到20℃以上即可开始人工催产。
提前一周在种鳅饲料中添加适量中药催情素拌料投喂,增加种鳅性腺成熟度和发育统一度。
中药催情素主要成分为黄芪、淫羊藿、益母草、当归等中药提取物。
进行人工催产时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种鳅,要求雌鳅身体圆大,轻压腹部有无色透明的卵粒流出,雄鳅精液充沛,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于人工挤卵前一天的晚上8点开始打催产针。
催产针以高效催产精(100mg/支,主要成分地欧酮)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125 μg/支)各1支混合,加50mL生理盐水配成催产试剂,约为注射5kg泥鳅的量。
用连续注射器,采用背鳍肌肉斜45度角注射,雌鳅注射0.35-0.4ml,雄鳅用量减半。
催产雌雄比例20:1。
注射完成后的雌鳅暂养于水泥池网箱内,雄鳅暂养于水桶中。
台湾泥鳅成鱼养殖试验总结
台湾泥鳅成鱼养殖试验总结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21期覃栋明朱瑜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
近年台湾泥鳅鱼苗在国内已能批量人工繁殖,商品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较好,笔者根据养殖试验,现将台湾泥鳅成鱼养殖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一)池塘的环境条件养殖台湾泥鳅,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
要求池深2.5~3.0m,水深1.5~2.0m。
池塘最好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
池底要求平坦,或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干池捕鱼。
进排水方便。
土质对泥鳅质量有较大影响。
池塘的底质以壤土为好,壤土的保水力和保肥力适中,池水不致太浑,底泥不会过深,饵料生物生长好,又便于操作管理。
在壤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体色黄,肌肉厚,骨骼软,味道鲜。
塘底淤泥过多,易造成缺氧和藏污纳垢,易发生鱼病。
池塘的淤泥深度以5~10cm为宜。
养殖用水以含氧量高,水质良好,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温泉水等为好。
一些水源紧张的地区,也可使用井水作为养鱼池的水源,但要经过曝晒,以升温和增氧;一些工厂(如电厂、平板玻璃厂等)排放的无污染的废水,也可养殖台湾泥鳅。
池塘内安装1~2台叶轮式增氧机或射流式增氧机。
最好在离池塘四周池壁30~50cm处安装围网(围网一般与池堤等高),使台湾泥鳅不靠近池壁,以此来预防老鼠和蛇的残食;在池塘上方搭建聚乙烯网或尼龙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攻击。
(二)池塘清整与消毒放养鱼种前,彻底清除池塘周边的杂草和池塘内的杂物,堵塞池壁的漏洞,维修进排水口,做好防洪、防逃准备工作。
池内留水10cm,用生石灰与茶麸混合清塘。
(三)进水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用生石灰与茶麸混合清塘后第2~3天,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猪粪或鸡粪)培育饵料生物(培育枝角类等为主),每亩用量为100~150kg,同时向池塘注水80~100cm。
水温在25~32℃,在正常情况下,施肥后7天左右饵料生物就会培养起来,池塘水色以黄绿色、茶色为好,施肥后每天要注意观察水色,以确定是否需要追肥,要求在枝角类高峰期(大的枝角类肉眼可见)时放鱼种下塘。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背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四川、浙江、辽宁等地均有养殖。
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规模小。
台湾泥鳅作为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养殖优势明显。
然而台湾泥鳅的养殖效益与养殖技术息息相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
五、小结
1.开展苗种繁殖和培育。
种苗成本占养殖成本比重大,如果外购种苗往往因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等原因造成很大的伤亡。
泥鳅繁殖简单易行,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2.泥鳅是地方品种,养殖周期短,在水体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有很好的适应性,耐低溶氧能力远高于一般鱼类,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一些养殖户盲目追求产量,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病害多发,泥鳅大量死亡。
该养殖户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强化池塘水质的调节,促进了泥鳅的生长,提高了成活率,避免了养殖风险。
3.泥鳅能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池塘适当施肥,培育多种饵料生物,既能降低饲料成本,也能满足泥鳅杂食性的特点。
4.泥鳅不同阶段市场价格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选择适宜的销售季节也很重要。
以上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作者:秦佰利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7年第6期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泥鳅肉质细嫩,清香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18.43%,脂肪2.69%。
泥鳅还具有食疗价值,味甘性平,暖中益气,滋补壮阳,消渴利尿,主治皮肤瘙痒、水肿、黄疸、痔疮下坠等。
因此,近年来泥鳅不断受到市场追捧,销路好,售价高,还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
台湾泥鳅,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是普通泥鳅的改良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不钻泥、雌雄个体大小基本无差异、抗逆性强、饵料系数低等特点。
在养殖模式上,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
1.池塘条件一般能养殖常规鱼类的池塘都能养台湾泥鳅。
池塘面积以5~15亩为宜,池深2米以上即可。
池塘注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
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宜超过20厘米。
2.放养前准备(1)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药物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但碱性池塘不宜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用漂白粉或其它药物清塘消毒。
(2)注水施肥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50~60厘米深。
鱼种放养前一周,新池塘亩施腐熟发酵的粪肥300公斤,同时施生物渔肥3~4kg/亩。
老池塘不用施粪肥,只施生物渔肥,施肥量与新池塘相同。
(3)防鸟线(网)附近水鸟多的池塘一般需要设防鸟线。
在相对应的两边池埂上各打一排木桩,木桩间距2米,根据池埂长度确定打桩的数量,桩高50厘米,入土15厘米。
每排木桩顶部各固定一条与池埂等长的粗绳,再在池埂两边相对应的粗绳上,每隔30~50厘米拴一根横跨池塘的细线绳或0.2毫米的胶丝线,拴牢、绷直,在池塘上形成一排排平行线。
除防鸟线外,还可在池塘上方设置覆盖全池的防鸟网(网目30厘米),用木桩固定。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总结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总结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5期近年来,我县启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始终遵循“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开展台湾泥鳅无公害健康养殖生产。
台湾泥鳅年养殖产量达到了28500kg,年创产值131.56万元。
同时,积极总结养殖技术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辐射带动全县水产养殖户100多户以及周边市县40多户进行台湾泥鳅无公害健康养殖,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渔业养殖品种的调整步伐和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资料和我县启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经验,现将台湾泥鳅的主要养殖方法措施,综合介绍如下:一、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1.选址:要求外源水充足且周边没有污染源,进排水通畅,地势开阔,水电路三通。
2.挖塘:池塘深度应2m以上,宽度不超过60m,长度一般控制在120m以内。
鱼塘的走向为东西走向。
埂底部宽5~6m,面上宽1.5~2m。
塘埂的三个面必须用机械严格压实,防渗水和泥鳅外逃。
这样结构的池塘,方便安装养殖设施设备,有利降低日常管理、捕捞等劳动强度,有效节约成本。
二、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清塘:在台湾泥鳅寸苗放养前10天,老池塘按照蓄水10cm,用生石灰100~150kg/亩化水全池均匀泼洒。
新池塘按照蓄水10cm,用生石灰50kg/亩化水全池均匀泼洒。
2.进水:在生石灰清塘后的第五天,进水到1m水深。
3.培水:进水完成以后,老池塘按照2kg/亩的氨基酸培藻膏加两组四季爽全池泼洒。
新池塘按照100kg/亩发酵好的有机肥加两组四季爽加藻类激活素全池泼洒。
4.解毒:在台湾泥鳅寸苗放养前1天,用绿水解毒安全池泼洒。
三、台湾泥鳅寸苗的放养1.寸苗的选择:挑选规格相对均匀,体色正常,活力强无明显伤病的寸苗。
2.寸苗的放养密度:一定要按生产计划安排好,有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一亩放养台湾泥鳅寸苗6万,养殖到平均规格16尾/kg,按50%成活率计算,亩产量1850kg。
台湾泥鳅繁育技术(上)
2021.2近年来,我国台湾泥鳅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价格下跌,利润空间急剧压缩。
由于商品鳅体重小、销售规格多样,常规养殖模式寸苗采购成本占养殖成本中的比重突显。
例如,德州市养殖规格60尾/千克的商品鳅,按3000千克/亩核算,养殖成本10.4元/千克,其中寸苗成本占26%、饲料占66%、其他8%。
因此,在进一步降低饵料系数的同时,提高规模养殖户自繁自育能力、中小养殖户水花培育技术水平成为增加利润的关键环节。
德州市每年4-10月根据生产需要都可进行催产,本文总结养殖单位春季早繁技术,供参考。
该养殖模式通过规模化养殖(苗种)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带动周边中小养殖户形成集约化规模养殖。
该养殖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降低苗种成本。
按上述产量、规格,水花定塘放养寸苗,可节省苗种成本5000元/亩左右;二是有利于养殖生产。
早春繁苗,延长当年养殖时间1个月。
水花定塘直接养成,可以减少寸苗分塘、运输造成的苗种损伤、应激,稳定养殖环境;三是一次放苗,分批销售,可以充分利用养殖资源,提高产出率;四是苗种就近采购,时间、数量、质量有保障;五是有利于建设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建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机制。
但对养殖单位特别是中小养殖户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亲鱼培育、催产繁殖、寸苗培育等阶段不同技术要点。
一、亲鱼培育(一)亲鱼来源为便于规模化人工催产孵化,选用大规格2龄种鳅,要求体长25厘米左右、个体规格75克左右,发育良好、体质健壮、行为敏捷、无病无伤、黏液完好。
亲鳅来源,一是早春从江浙一带亲鳅培育场引进,强化培育后使用;二是每年选择本场养殖性状良好的商品鳅,经一年分池培育后再筛选使用;三是从野外捕捞,经隔离防疫后作为亲鳅补充。
为确保催产成功,亲鳅每年使用1次。
(二)强化培育催产前亲鱼须强化培育,生产实践中经强化培育,80克/尾雌鱼可挤卵1.5万粒左右。
10千克鱼可挤卵1千克左右,约180万粒/千克。
受精率、孵化率按80%核算,生产1亿尾水花需亲鳅700千克。
台湾泥鳅水花两种不同池塘培育方式的效果比较
台湾泥鳅水花两种不同池塘培育方式的效果比较作者:张立坤,李中科,薛建民,邵泽轩,李瑞达,王相盼,黄金义,闫保国,田洋,王钟强来源:《河北渔业》 2016年第12期张立坤1,李中科2,薛建民3,邵泽轩3,李瑞达3,王相盼3,黄金义3,闫保国4,田洋2,王钟强2(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 066200;2.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 050035;3.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 053000;4.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2015-2016年进行了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采用了肥水下塘和清水下塘两种放养方式,经30 d的养殖,苗种规格达3~7 cm,清水下塘成活率较高且稳定,为30%~35%,而肥水下塘成活率相对较低,为20%~25%。
关键词:台湾泥鳅;鱼种培育;不同方式;成活率;效果比较台湾泥鳅由于具有温顺、胆大而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而成为近年北方地区新兴的养殖品种。
但是苗种从南方调运又存在运输时间长、成本高、成活率不稳定等问题,北方地区自己培育苗种往往水花培育成活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个问题2015-2016年我们进行了肥水和清水两种不同方式的池塘苗种培育试验研究,现将我们养殖试验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加以总结,以期对苗种繁育场及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1肥水下塘1.1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是泥鳅苗种培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彻底杀灭水体中细菌、蜻蜓幼虫、昆虫、蜈蚣、杂鱼。
消毒时间在放苗前10 d左右。
池塘规格0.13~0.2 hm2,保留淤泥10~20 cm。
池塘消毒采用两种方法:(1)带水清塘:水深30~40 cm,用生石灰1 500~2 5250kg/hm2或漂白粉225 kg/hm2。
(2)干法清塘:用1 500 kg/hm2生石灰,挖坑溶化后全池泼洒。
1.2水花放养规格及密度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水花放养效果对比试验:苗种规格分别为破膜后2.5~3.0 d(水花上浮平游苗)、5 d、7 d的幼苗,经过1个月养殖后,出池总数量各有高低,成活率没有明显区别,水花放养密度在450万~600万尾/hm2左右。
大鳞副鳅池塘水花高育成率的五大关键点
大鳞副鳅池塘水花高育成率的五大关键点罗鹏;陈禧;王燕群【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2页(P10-11)【作者】罗鹏;陈禧;王燕群【作者单位】四川省天全县农业局,四川天全625599;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正文语种】中文大鳞副鳅又名台湾泥鳅,目前,许多养殖大鳞副鳅的养殖户存在高繁殖率、低成活率的养殖局面。
本文根据从清理池塘放苗、水质调控、防治敌害生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高大鳞副鳅池塘水花育成的关键点,为大鳞副鳅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由于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病死生物等会堆积在养殖池塘的底部,造成养殖池塘的底泥酸化、毒性、有机化等危害水产养殖的因素偏高。
因此,池塘清整问题直接影响到池塘养殖对象的成活率,以及养殖对象体质的强弱、养殖周期的快慢、产量的高低等。
养殖户在养殖前,对池塘进行清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清淤(旧池塘)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利用机械或人力对养殖池塘的淤泥进行挖掘底泥的清淤处理,可以有效解决底泥还原化、酸化、毒性化、有机化等问题。
2.清塘一方面先采用石灰、漂白粉等化学物质全池泼洒;另一方面采用日照晒塘的方法。
清塘的主要目的是消灭野杂鱼、螺类及敌害生物的卵粒等。
3.消毒池底带水消毒、清淤、晒塘后,池中新注入10厘米左右水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200克化水全池泼洒。
在池水消毒过程中,用刷子沾上带石灰的池水彻底清洗池壁。
放苗前将池水放干。
放苗前消毒:放苗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鳅苗10分钟。
4.设置栅网在池塘进出水口设置栅网。
进水口设置栅网,有利于减少蝌蚪、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顺着进水口而进入养殖水体;在出水口设置栅网,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泥鳅的逃逸。
1.肥水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的天然饵料。
大多数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采用光合细菌、单胞藻、轮虫、卤虫、水蚯蚓、枝角类等天然饵料喂养的大鳞副鳅鱼苗,具有单一饲喂人工配合饲料无法比拟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泥鳅水花两种不同池塘培育方式的
效果比较
台湾泥鳅由于具有温顺、胆大而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而成为近年北方地区新兴的养殖品种。
但是苗种从南方调运又存在运输时间长、成本高、成活率不稳定等问题,北方地区自己培育苗种往往水花培育成活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个问题2015-2016年我们进行了肥水和清水两种不同方式的池塘苗种培育试验研究,现将我们养殖试验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加以总结,以期对苗种繁育场及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1肥水下塘
1.1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泥鳅苗种培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彻底杀灭水体中细菌、蜻蜓幼虫、昆虫、蜈蚣、杂鱼。
消毒时间在放苗前10 d 左右。
池塘规格0.13~0.2 hm2,保留淤泥10~20 cm。
池塘消毒采用两种方法:(1)带水清塘:水深30~40 cm,用生石灰1 500~2 5250 kg/hm2或漂白粉225 kg/hm2。
(2)干法清塘:用1 500
kg/hm2生石灰,挖坑溶化后全池泼洒。
1.2水花放养规格及密度
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水花放养效果对比试验:苗种规格分别为破膜后2.5~3.0 d(水花上浮平游苗)、5 d、7 d的幼苗,经过1个月养殖后,出池总数量各有高低,成活率没有明显区别,水花放养密度在450万~600万尾/hm2左右。
1.3蓄水施肥
5月中旬,水温20 ℃以上时,在放苗前5~7 d,培苗池加水40 cm左右。
泼洒发酵腐熟后的鸡粪做基肥,用量3 000~4 500
kg/hm2。
1.3.1池水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水色为茶褐色或淡绿色,此时藻类品种多以褐藻和绿藻为主。
1.3.2轮虫密度与水花下塘时间肥水后5 d培养的轮虫繁殖接近高峰时水花下塘。
轮虫密度每毫升60个以上。
1.4微粒饲料投喂水花下塘6~7 d后,根据轮虫密度与苗种设施情况开始转投微颗粒饲料,微颗粒饲料使用甲鱼或鲤鱼破碎料。
2土池清水下塘
2.1清塘与水源
池塘底泥基本全部清除。
水源为150 m深井水,每个养殖池面积0.13~0.2 hm2,水深0 4 m,进水后曝气2~3 d。
每个池塘设增氧机1台。
2.2水花规格与放养密度
选择破膜3 d的开口苗;放苗密度525万尾/hm2。
2.3饲料投喂
2.3.1饲料与投喂量鳅苗下塘后,前期每天早、晚泼洒豆浆两次,投喂量45 kg/hm2·d,每天投喂乳酸菌软苗种开口料3次(5:00、11:00、19:00),每次投喂7.5~15 kg/hm2,池边适量多泼洒一些,每次投喂时间1小时,持续投喂8~10 d;随之改为直径0.3~0 5 mm软饲料;体长达到2~3 cm时,改为直径为0.5 mm软颗粒饲料,投喂量每次30~45 kg/hm2;当体长为3~5 cm后,投喂鲤鱼粉碎料。
2.3.2注意事项泥鳅在体长1.5~3.0 cm时是死亡高峰。
此时的泥鳅肠道发育还不健全,处于转换肠道呼吸阶段,管理不当易造成大批死亡。
为了提高苗种成活率,科学投喂至关重要。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人工饲料要事先用水浸透。
2015年在衡水站发现部分鱼苗腹部朝上,解剖肠道有积食现象,出现积食情况后,陆续出现死亡现象。
2016年采用乳酸菌软颗粒饲料,有效地避免了积食现象的发生。
泥鳅苗体长在1.5~3.0 cm阶段时,投喂人工饲料前适当投喂些枝角类,也能有效地避免抢食人工饲料过饱而造成积食现象。
3池水调控
3.1适时加注新水
主要依据水色、透明度适当换水。
每次换水不超过15 cm,避免水质变化过大,引起鱼苗应激反应。
透明度保持20~25 cm。
3.2光合细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