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临床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染色、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实验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2)实验试剂:革兰染色液、结晶紫染液、碘液、酒精、无菌生理盐水、营养琼脂、血琼脂、沙堡培养基等。

(3)实验仪器:显微镜、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皿、酒精灯、无菌棉拭子、滴管、镊子等。

2. 实验方法(1)形态学观察①革兰染色: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分别涂片,进行革兰染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②念珠菌形态观察:将白色念珠菌涂片,进行染色,观察菌体形态。

(2)培养与鉴定①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②大肠杆菌培养:将大肠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③肺炎链球菌培养:将肺炎链球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④白色念珠菌培养: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堡培养基,25℃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3)生化试验①氧化酶试验: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氧化酶试剂管,观察结果。

②葡萄糖发酵试验: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接种于葡萄糖发酵管,37℃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果1. 形态学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球形,成对或呈葡萄串状排列。

大肠杆菌: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排列成链状。

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球形,成对排列。

白色念珠菌:革兰阳性酵母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见芽孢。

2. 培养与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金黄色菌落。

大肠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粉红色菌落。

肺炎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β溶血环。

白色念珠菌:在沙堡培养基上形成白色、绒毛状菌落。

3. 生化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氧化酶试验阴性,葡萄糖发酵试验阳性。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培养与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并通过鉴定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材料与设备:- 需要培养的微生物样本- 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培养皿- 移液器- 培养箱- 显微镜- 染色剂(如甲基蓝、格拉姆染色等)- 鉴定手册或相关资料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 检查培养箱的温度设定,保证培养环境的恒温。

2.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分别配置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二、微生物培养1. 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用移液器从微生物样本中取得少量细菌液滴于培养基表面。

2. 用棉签均匀地将细菌液在培养基表面涂抹,以形成单个菌斑或菌落。

3. 将盖子盖好,将培养皿放入预先恒温的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进行培养。

三、液体培养1. 将充足的液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瓶中,按照实验要求加入适量的微生物样本。

2. 盖好培养瓶盖,轻轻摇晃,使微生物均匀悬浮于培养基中。

3. 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

四、微生物鉴定1. 取出培养好的微生物样本,观察其培养特性,如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2. 可根据需要,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荧光反应、氧需求等特定实验,以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 对需要深入鉴定的微生物样本,可进行微生物染色,如甲基蓝染色、格拉姆染色等常用染色方法,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形态,并与鉴定手册或相关资料进行对照。

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微生物样本,并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和染色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微生物鉴定。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属于哪个种类或属。

然而,本实验只是初步鉴定,对于微生物种类的确切鉴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验或分析。

对于未能明确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可以继续进行相应的实验或请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结论: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础内容。

病菌纯化培养实验报告(3篇)

病菌纯化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菌纯化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无菌操作技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病菌生长、繁殖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病菌纯化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株。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适当的培养条件,可以使目标病菌生长繁殖,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获得纯培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病菌培养皿(平板)- 病菌接种环- 病菌培养箱- 显微镜- 病菌分离培养基- 生理盐水- 75%酒精- 灭菌棉签- 紫外线消毒灯2. 实验仪器:- 灭菌锅- 灭菌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 从土壤中采集适量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 将样品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10^-2、10^-3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2. 平板划线法分离:- 将稀释液分别涂布在平板分离培养基上。

- 使用无菌接种环,按照平板划线法进行划线操作。

- 将划线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3. 单菌落挑取:- 观察平板上的菌落,选择单个、形态一致、生长良好的菌落。

- 使用无菌接种环,将单个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分离培养基上。

-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获得纯培养。

4. 纯培养鉴定:- 将纯培养的病菌进行显微观察,记录其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对纯培养的病菌进行生化实验,鉴定其种类。

5. 结果记录与分析:- 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菌落特征、显微观察结果、生化实验结果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特征:- 观察到纯培养的病菌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菌落大小约为1-2mm。

2. 显微观察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到纯培养的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呈杆状,长度约为1-2μm。

3. 生化实验结果:- 纯培养的病菌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产酸产气。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长、繁殖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关于微生物学实验的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菌培养与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形态和结构来研究细菌的特征。

1. 细菌培养基的选择:细菌培养基通常包括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和适当的缓冲液。

常用的培养基有LB (Luria-Bertani)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于细菌的生长和观察非常重要。

2. 细菌培养条件: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

通常,细菌培养在37摄氏度下进行,因为这是大多数人体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温度。

此外,培养皿需要保持湿润,以确保细菌的生长。

对于厌氧菌的培养,需要使用厌氧培养箱。

3. 细菌形态和结构观察:在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时,可以使用显微镜。

细菌的形态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此外,细菌还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如菌落形态、荚膜和鞭毛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实验二:细菌的致病性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细菌的致病性,了解细菌在人体内引起疾病的机制。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为了研究细菌的致病性,我们通常使用动物模型。

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细菌的致病性非常重要。

2. 细菌接种和观察: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将细菌接种到动物体内,观察细菌是否引起疾病。

观察的指标可以包括动物的行为改变、体温升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等。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评估细菌的致病性。

3. 细菌致病性机制的研究:细菌引起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组织和抑制免疫系统等。

通过研究细菌的致病性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三: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评估抗生素的疗效。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生态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微生物的繁殖规律和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细菌和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

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等。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将培养皿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涂抹不同的微生物样本。

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以了解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

实验结果在琼脂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细菌和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生长。

细菌呈现出白色或黄色的菌落,而酵母菌则呈现出乳白色的菌落。

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细菌只能在含有特定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其他培养基上则无法繁殖。

讨论与分析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温度和湿度,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这与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有关。

不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需求差异导致它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

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适应性使其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

例如,利用细菌进行基因工程,可以生产出许多重要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某些微生物会引起传染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微生物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影响因素。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

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

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

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式中:R-----分辨距离;λ------作用光的波长;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介质折射率空气水玻璃香柏油1 13 55 1.56三、实验内容(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

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

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

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YU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YU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题目: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姓名:喻曙光学号:年级班级:生命学院2010级生命基地组别:4同组者:一、实验器材1.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2.溶液和试剂无菌水,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氢氧化钠溶液等。

3.仪器和其他用品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试管,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接种环,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pH5.5~9.0),棉花,牛皮纸,麻绳,纱布,平皿、剪刀等。

二、目的要求1、证实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存在微生物。

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观察不同菌落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比较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及类型。

5、熟练掌握从固体培养物中转接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

6、学习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7、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基本原理如何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看不见的微生物呢?也就是说任何使看不见的变得看得见呢?第三部分介绍的显微技术是一种方法,这是通过发的微生物个体,使我们能过看到他们。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放大成子细胞群体(菌落),使我们看到他们的存在,即通过培养的方法是肉眼看不见的单个个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长期的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的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本实验将采用后一种方法检查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从而使我们牢记无菌概念。

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在微生物的转接过程中,一般在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但一定要保证其冷却后方可进行转接,以免烫死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儿产生蒸汽。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儿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C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方法,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实验室培养基
2. 微生物培养物
3. 显微镜
4. 微生物培养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
5.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
6. 高温灭菌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物: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器具中,加入微生物培养物。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 培养微生物:将培养器具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让微生物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3. 观察微生物:取适量的培养物涂抹在显微镜玻片上,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和运动等特征。

4. 记录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性状,如形态、大小、颜色、数量等。

5. 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清洁培养器具,将已使用过的玻片进行消毒处理,彻底清洁实验室设备和环境。

实验结果:
根据实际观察,记录下微生物的形态、大小、运动等特征。

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培养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微生物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操作时的误伤和化学品的误食等意外情况。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内。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是疾病的致病因子,也可以是药物的生产者。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探索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鉴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一些样本,包括空气、水、土壤和人体表面的皮肤。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结果显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

而水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人体表面的皮肤样本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这些细菌通常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通过鉴定这些细菌,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在人体中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益的细菌,如乳酸菌和酵母菌。

这些细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中。

实验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用的抗生素,并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中。

然后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有些细菌对某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另一种抗生素则不敏感。

这表明了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不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例,以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三: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细菌分别暴露在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有些细菌对高温和低温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对酸性和碱性环境则较为敏感。

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

了解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传播。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
1、紫外线杀菌试验:描述实验结果,包括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和
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生长的情况;分析并解释其原因。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基本不生长,而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与死亡所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死亡。

但是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可被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汽等阻挡,且紫外线只能沿直线传播,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细菌,因此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2、药敏试验结果:测试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单位是mm。

0mm
对大肠杆菌最敏感的是(卡那霉素);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的是(青霉素)。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

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了解微生物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4. 掌握微生物纯化技术,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微小体积的生物,其形态和结构各异。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染色技术可以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纯化技术则是获得纯种菌株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试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革兰氏染液、无菌水、酒精、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培养- 将微生物接种于营养肉汤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 将培养好的菌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显微镜观察- 取培养好的菌落,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3. 微生物染色- 取培养好的菌液,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 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的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4. 微生物纯化- 将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上,重复数次,直至获得单菌落。

- 将单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培养过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培养-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菌落,表明微生物已成功培养。

2. 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肠杆菌为杆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枯草芽孢杆菌为棒状。

-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 微生物染色- 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具有鞭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荚膜。

4. 微生物纯化- 通过纯化技术,成功获得纯种菌株。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培养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技术,成功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为LB培养基。

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均匀。

2. 灭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用塞子盖紧试管口,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选择。

3. 填充试管:将灭菌好的试管取出,用火焰燃烧灭菌的酒精灯瓶口;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约填充1/3试管高度。

4. 接种菌液:将待测菌种培养物挑捞一部分,移入培养基中,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5. 标记试管:在试管上标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温度和摇床的摇动速率,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

7.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大小、菌液的浑浊度等。

8. 绘制生长曲线:根据实际观察记录,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际测定,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

在潜伏期,微生物适应环境,准备生长,菌落数量和菌液浑浊度变化不大。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菌种类型。

在指数期,微生物开始快速增长,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菌液浑浊度明显上升。

在平稳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逐渐减缓,菌液浑浊度趋于稳定。

在衰退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菌落数量开始减少,菌液逐渐变清。

通过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这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

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酵母菌为单细胞球形,青霉菌则形成了长丝状结构。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使用了琼脂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别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在琼脂平板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的菌落。

菌落的形状和颜色不同,说明了它们在生长环境以及营养需求上的差异。

实验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分别接种到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其产生气体、酸碱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其他物质。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到了产气现象,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大肠杆菌通过代谢葡萄糖产生了气体和酸性物质。

而在酵母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代谢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而在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液体呈现碱性,说明了青霉菌通过代谢过程产生了碱性物质。

实验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我们选取了酵母菌来进行面包制作实验。

将酵母菌接种到面团中,观察到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体积膨胀了许多。

面包烘烤后,得到了松软、蓬松的面包。

这说明了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重要性,其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面包具有松软的口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土壤的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的关键微生物,还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以及环境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代谢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微生物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

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

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

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式中:R-----分辨距离;λ------作用光的波长;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介质折射率空气水玻璃香柏油1 13 55 1.56三、实验内容(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

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

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

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

如镜头已离开油面还未看到物像,则再重新操作。

3、更换标本时应先提高油镜头,再更换玻片,切勿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4、油镜观察完毕后,按“显微镜保护”中(6)项处理。

5、最后将油镜各部分还原,聚光器下降,反光镜垂直于镜座,镜头转成八字形,以免与聚光器发生碰撞。

四、思考题1、使用显微镜时为何调节下列构造?反光镜,光圈,聚光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头回转器。

答:聚光器的位置之升降可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上升则视野明亮,下降则光线减弱。

光圈的放大或缩小也可控制视野明亮程度。

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均是调节焦距的装置。

镜头回转器为装置物镜和转换物镜之用。

2、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工作距离与光圈的关系。

如何利用这一原理用好显微镜?答: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

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

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为何要选用与玻璃折射率相似的香柏油作为油镜的介质?油镜的原理是什么?答:香柏油只在使用油镜头时(100倍物镜)使用,因为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

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

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油镜时,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则为0.22μm。

选用香柏油是因为它的折射率是1.5154、显微镜有哪几种?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光学显微镜中除明视野显微镜外,还有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除光学显微镜外,还有电子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物台下安装一个暗视野聚光器即成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一样,所不同的是相差显微镜包括有环状光阑、装有相板的相差物镜和全轴调整望远镜三个特殊部分。

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主要特征是以紫外线为光源,当照射到用荧光素标记的细菌时,荧光素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后,再发射出可见的橙、黄、浅绿色荧光。

由于用荧光素标记的菌体各种结构中的溶解、吸附或化合情况不一,于是发出不同色调和亮度的荧光,从而可以观察细菌的不同结构。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普通光学显微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用电子流代替光线,用电磁圈代替透镜聚焦。

第二部分: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不染色标本检查法,用悬滴法观察活细菌及其动力。

2、熟悉染色标本的制备过程,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及其结果判断,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3、了解其它常用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检查细菌形态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可根据不同目的将细菌染色或不染色进行镜检。

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结晶紫、美蓝、碱性复红等。

染色法又分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大类。

单染色法即仅用一种染料着色,所有的细菌均被染成一种颜色,无鉴别细菌的作用。

复染色法又称鉴别染色法,通常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染料着色,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组成结构对染料有不同的反应性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2、最常用的细菌复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操作,可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凡能使第一种染料结晶紫保留蓝色的细菌叫革兰氏阳性细菌,凡被洒精脱色后染上对比颜料沙黄或稀释复红而呈红色的细菌叫做革兰氏阴性细菌。

三、实验内容(一)染色标本的制备及观察1、复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材料:葡萄球菌琼脂培养物 1支大肠杆菌琼脂培养物 1支革兰氏染液一套:结晶紫、95%酒精、路哥氏碘液、稀释复红各1瓶。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吸水纸等。

方法:(1)涂片用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涂片。

①取玻片一块,拭净。

②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放在玻片中央(如被检材料是液体,可不加生理盐水)。

③左手斜持菌种试管,右手将菌种试管棉塞稍加转动,以便拔下。

④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用右手小拇指拔开菌种试管棉塞,试管口通过火焰,将接种环插入试管中取菌少许(切不可多,更不可将培养基刮下)。

⑤试管口再通过火焰,塞好棉塞。

⑥将接种环上的细菌加入玻片上之水滴内,磨匀,涂成直径为1cm大小的薄菌膜。

⑦接种环经火焰灭菌。

.(2)干燥涂片置于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3)固定干燥后将涂片在火焰上缓缓通过三次,此为“固定”。

目的是使细菌粘于玻片上,染色和水冲时不易脱落;且细菌为蛋白质,被热凝固可保持完整形态。

(4)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①加结晶紫染液于标本上,使其覆满标本,染1~2分钟。

②细水冲洗。

③加路哥氏碘溶液经1分钟。

④水洗。

⑤加95%酒精于玻片上来回流动,倾去酒精。

如此重复2~3次(约30秒钟)。

⑥水洗。

⑦加稀释复红染液,染约1分钟。

⑧水洗,用吸水纸吸干。

(5)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在结晶紫着色后不易被酒精脱色,故仍为深蓝色或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结晶紫着色后易被酒精脱色,故经稀释复红复染后成红色。

三、实验记录革兰氏染色过程:取玻片一块,在玻片上滴三小滴水(有一定的距离),分别用接种环取EC(大肠杆菌)和BS(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两边的水滴上,并混匀,灼烧接种环后再分别取EC和BS于中间的水滴上混匀(即中间水滴是两种菌的混合物),并在酒精灯下灼烧至干(小心不要将玻片炸裂),用结晶紫进行初染,细水冲洗后,加路哥氏碘液进行媒染,水洗后加酒精脱色2~3次,水冲洗后加稀释复红染液复染一分钟,水洗,并用吸水纸吸干。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呈紫红色。

普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现蓝紫色。

以下为实验观测图:四、思考题1.染色法在微生物学上有何实际意义?染色法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细菌的具体形态,更方便观察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有更重要的意义,可以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实验方面,可以通过杀死阳性或阴性菌而得到目的菌。

2.比较复染色法与单染色法的优缺点。

答:单染色法:优点:仅用一种染料着色,所有的细菌均被染成一种颜色,简单方便,可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缺点:但无鉴别细菌的作用。

复染色法:优点: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染料着色,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组成结构对染料有不同的反应性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缺点:使用试剂较多,过程较单染色法更复杂繁琐。

3.以革兰氏染色法为例,说明它至少要涉及几种试剂?各起何作用?答:至少用到4种试剂。

结晶紫溶液进行初染,路哥氏碘液进行媒染,95%酒精进行脱色,稀释复红染液进行复染。

4.要确证一个未知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你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你的结果是可靠的?答:通过在显微镜下的菌体被染的颜色可以判断,凡能使第一种染料结晶紫保留蓝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凡被洒精脱色后染上对比颜料沙黄或稀释复红而呈红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二培养基的的制备灭菌及接种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一、目的要求掌握基础培养基应具备的条件及其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微生物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对基本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的要求却有共同性。

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是:提供合成菌体和代谢产物的原料;提供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调节代谢环境。

作为培养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含有适当的水分和一定配比的适宜的营养物质。

②具有合适的酸碱度(pH值)。

③有适当的物理状态: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④培养基必须经灭菌成为无菌状态后方能使用。

利用培养基对细菌等进行人工培养,在微生物学上有重要意义。

例如,细菌纯培养物的分离、培养,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类鉴定,菌种保藏等都需要利用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

同时在传染病的诊断、生物制品的研制、发酵生产,以及利用细菌等作为工具进行的其它学科的研究中(如遗传学、基因工程等),都离不开培养基的应用和细菌的人工培养。

基础培养基一般指的是营养肉汤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它通常由蛋白胨(主要作为氮源)、牛肉浸膏(作为碳源、氮源、维生素和无机盐)、氯化钠(无机盐并具有维持一定的渗透压的作用)和水所组成。

基础培养基含有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另外,根据培养基的组成和使用目的菌不同,还有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