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窥-论文

合集下载

王柏的《诗经》观与拟删诗

王柏的《诗经》观与拟删诗

王柏的《诗经》观与拟删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作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人王柏。

在《诗经》中,王柏共收录了295首古诗。

根据古诗文学的特点,王柏的《诗经》在诗歌的结构和风格上都反映出王柏的诗歌创作的高超的技艺。

与此同时,他也在《诗经》中收录了一些内容有争议的诗歌,如「大雅」、「礼』、「小雅」等诗篇。

时至今日,人们对王柏收集的诗篇有认同和不认同之见。

有些人认为,王柏应该尊重历史记载和古人风采,保留《诗经》原貌;有些人则认为,王柏应该及时更新诗歌,并删除部分历史内容。

针对这种意见,有很多专家同意删除一部分内容有争议的诗歌,以使《诗经》更加符合今日的审美观念。

在说到应该删除的诗篇时,我们不得不说到《大雅》这一部分。

此次《大雅》的拟删议题,也在专家学者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大雅》由二十八位古代诗人编撰的,旨在描述了国家的衰微,是王柏编辑《诗经》时加入的一部分,此部分篇名中包含了权力、封建政治思想,所以也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争议。

针对《大雅》,有认为《大雅》是九句诗被联合编撰而成的,可以象征着伟大的古代文化,应该保留至少部分诗句内容,以充实《诗经》内容;另外一种观点就是,这部分诗歌部分内容受封建思想支配,且有许多内容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和现代文化的观念背道而驰,所以应该拟删除这些部分内容。

若要拟删《大雅》中的部分篇章,首先应该从篇章结构入手,将结构混乱、内容过于零碎的篇章拟删掉,同时结合当前古诗学术研究成果,将封建思想、性别歧视、宗教迷信、催化政权腐败的情绪表达等过于强烈的篇章拟删,使其与现代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形成更加积极的对话。

此外,在拟删时可以通过修订、填补、编辑等方式,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更加合乎当今的文化审美,并且保留“破除封建思想并受现代文明影响”这种主题,以及“将文学与历史有机结合,达到表达神性魅力,创造情趣及抒发情感”这种态度。

总结起来,王柏的《诗经》为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部分内容有争议,所以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拟删掉一部分内容有争议的诗歌,以保持《诗经》的历史维护及保护,同时使《诗经》符合新的审美要求和标准,以求整个诗歌集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浅谈王夫之从文学角度对《诗经》的研究

浅谈王夫之从文学角度对《诗经》的研究
文 史哲
浅谈王夫之从文学角度对 《 诗经》的研究
魏菊英 (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 5 0 ) 10 0
摘要 :王 夫之是清代从 文 学角度研 究 《 经 》的第一人 , 《 诗 诗 译 》则是从 文学 角度研 究 《 诗经 》的第一部 专著 。其 主要成就表 现 在 : 《 经》当作 文学作品来读 ;对 于 《 把 诗 诗经 》的功 用,提 出了新 的见解;注重讨论 《 诗经 》的创作艺术,提 出了大量精辟的见解。 关键词 :王夫之 ;文学角度 ; 《 诗译 》;主要成就 美 的 高度 。而 且打 破传 统观 念 ,将读 者 置于 重要 的地 位 ,认 为读
解。
王 夫之 是清 代从 文 学角 度研 究 《 诗经 》 的第 一人 , 《 译 》 诗 则是 从文 学角度 研 究 《 诗经 》 的第 一部 专著 ,也 是诗 话 史上 第~ 部专 论 《 诗经 》 的诗话 著作 。 《 夕堂 永 日绪 论 》 内、外篇 及 《 南 窗漫 记 》 也 问涉 《 经 》 , 近 人 丁福 保 辑 《 绎 》 和 《 诗 诗 夕堂 永 曰绪 论》合 编 而成 《 斋诗 话 》 ,收入 《 诗话 》丛 书之 中。人 葺 清 民文学 出版 社于 18 年 出版 由戴 鸿 生笺注 的 《 斋诗 话笺 注 》 , 91 善 这也 正是本 文所 依据 的版 本 。 《 诗译 》共 十 六则 短论 ,每 则 都 以
1 言 ”与 “ ”。王 夫之 全面 地继 承 了前人 关 于 “ ”与 .“ 意 言 “ ”关系 的观 点 ,提 出 “ 以意为 主 ” “ 意 文 意藏篇 中” ,主 张 诗 歌创 作 贵含 蓄 ,表情 达 意应 不直 不露 。认 为诗 要有 情 韵 ,以 “ 字
外含 远 神 ” “ 中有 余 韵 ”为诗 歌艺 术 的最 高境 界 。他 认 为诗要 句 有情 韵 , 以 “ 外含 远神 ” “ 中有 余韵 ”为 诗歌 艺术 的最 高境 字 句 界 。所 以他 赞赏 “ ‘ 子之 不淑 ,云如 之何 ’ ‘ 胡然 我念 之 ,亦可 通 诗 《 诗经 》 为其论 说对 象 ,在 对 《 诗经 》进 行 赏析 的 同时 ,注 重讨 怀 也 ’ , 皆意 藏 篇 中 。” “烈颐 过 总 结 《 经 》 中 的一些 篇 论 《 诗经 》 的创作 艺术 ,并推 广到 其他 诗歌创 作 中 。 章 ,他认 为 “ 藏篇 中 ”才 是诗之 圣 , “ 意 无论 诗歌 与长 行文 字 , 王夫 之对 《 诗经 》研 究最 重 要的 贡献 , 在于 能将 《 经 》作 俱 以 意为 主 。意 犹 帅 也 ,无 帅 之 兵 ,谓之 乌合 。李 、杜所 以称 诗 坝 ;反 之 , “ 笔 必于 俗 为文学 作 品来进 行艺 术研 究 ,而 且确 有真 知灼 见 。 以 《 译 》为 大家 者 ,无 意之 诗 十 不 得 一二 也 ” 诗 篇终 结 锁 ,不然 则 迎头 侄 唱 。 ” 烈啦 盛 赞 《 南・ 他 周 苯苜 》 , 例 ,其主 要成 就有 : 第 一 ,关 于诗 经 的 研 究 方 法 , 王 夫之 坚 持 把 《 经 》 当 作 说 : “ 采 茉 莒 , 意在 言 先 ,亦在 言 后 ,从 容 涵 泳 , 自然 生 其 诗 采 玄 葛覃 》两 诗 ,: “ 绝而语 不 句 文 学作 品来 读 ,反对 经学 家 用训 诂 、考据 的方 法 论 《 诗经 》 。他 气象 。 ” 鄹 他 认为 《 鸟 》 《 明确 指 出 “ 元韵 之机 ,兆 在人 心 ,流连 ( )宕 ,一 出一入 ,均 绝 , 韵变而 意不变 ,此 诗家 必不 容昧之 几也 。 ” 引顺 佚 2 情 ”与 “ ” .“ 景 此 情 之哀 乐 ,必 永 于 言 者也 。 ” “ 冶 性情 ,别 有 风 旨 ,不 可 陶 引情 景 说 入 诗 经 学 是 王 夫 之 的独 创 。他 认 为 诗歌 创 作 中景 以典册 、简 犊 、训 诂之 学 与焉 也 。 ” (《 斋 诗话 笺注 》,第 1 蔷 页 。 以下 引文 均 出 自此 书 ,故仅 标 页数 ) 这 就 从文 学 审美 的角 度 出发 ,肯 定 《 诗经 》作 为文 学 作品 的特 性在 于抒 发情 感 ,陶 冶 性情 ,而 非经 生俗 孺所 说 的政 治伦 理教 化功 用 。再 如他 分析 《 小 雅・ 出车 》 的末段 “ 日迟 迟 ,卉 木萋 萋 : 庚 喈喈 ,采 繁祁 祁 。 春 仓 与 情 的关 系十 分密 切 , “ 景名 为 二 ,而实 不可 离 。神 于诗者 , 情 妙 合无 垠 。 巧者则 有情 中景 ,景 中情 。 ” “ 夫景 以情 合 ,情 以景 生 ,初 不相 离 ,惟 意所 适 。 ” 蹦 里 说 的 “ 合无 垠 ”即 这 妙

关于《诗经》的探讨

关于《诗经》的探讨

浅谈《诗经》的诗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邶风.击鼓我想从出自《诗经》的这样一首诗歌开始。

因为那样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太深入人心了,仿佛那代表着最美好的誓言和寄托。

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那样,至少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国内在励兵秣马,我却随军向南,去联合陈和宋。

战事已停却把我们留了下来。

没有栖身之处,战马也离我而去。

面对生死的两情相悦,至今仍记得你的誓言:一辈子握住你的手,陪你到老。

可是这样的阔别真的不如死了的好。

可恨啊,一切都成了空谈。

”这大略就是这首诗歌的意思。

可见,我们往往传诵的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古今三千年来,应该有无数人从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而流泪。

这哪是什么美好的爱情呢!男人上了战场,在王的旗帜下。

女人就只能孤苦地在家等着,为了一个几乎不能实现的梦想。

终于,她如飞蛾扑火一般,在等待无果后和他一样死在距离彼此遥远的角落里。

我猜想,这该是一个无名的战士,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想念这家乡的她,不自禁地唱出的反战诗吧?由此,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和故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和那些很少留下姓名的人的心情。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们也看出,其实《诗经》是这样一部抒不平之怨,达教化之用的典籍。

善良的人可以感发认得善念,恶毒的人会惩创人的意志,而《诗经》的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端正人的性情吧。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诗经》绝对是一部高贵的歌集,一部典雅的诗集。

先秦时期,贵族主要的歌咏都收集于此,也是士大夫所好。

我们千万不可肤浅地将其理解为贩夫走卒在市井的歌谣或者男女在勾栏的风花雪月之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诗经》的年代是在两千年前,纵贯五百年。

两千多年以前,文字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教育业局限在少数贵族家庭。

论王夫之以《诗》论诗

论王夫之以《诗》论诗

论王夫之以《诗》论诗作者:靳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5期摘要: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别名船山老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学者。

他关于《诗经》的著述有:《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诗经叶韵辨》等,此外还有评点具体诗歌的著作如:《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后人丁福保编著《薑斋诗话》等。

本文主要从王夫之讨论后世诗歌运用《诗经》创作手法达到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夫之;《诗经》;诗歌作者简介:靳英(1992.4-),女,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人,汉族,辽宁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所谓“以《诗》论诗”指的是根据儒家经典《诗经》来讨论诗歌理论,这是王夫之的诗歌理论的特点。

王夫之“以《诗》论诗”主要体现在用《诗经》讨论后世诗人创作手法及其达到的艺术成就。

王夫之用《诗经》中的诗歌来与后世诗歌比较讨论诗歌的各种创作技巧,涉及面广泛,如讨论言意关系、情景关系、篇章结构等。

一、言意关系诗歌中的言意关系讨论历久弥新,王夫之联系《诗经》再结合具体诗歌,在《诗译》中有如下见解:“采采芣苡”,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

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

陶令差能仿佛,下此绝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非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所得而问津也。

他认为《诗经·周南·芣苡》一篇“意”从始自终贯穿全文,文章有一种从容和缓,能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对它的解读:“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而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王夫之认为在后世五言诗中《古诗十九首》还有这种从容涵泳的自在感,陶渊明差不多能有这种感觉,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闲适悠然。

“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窥

“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窥

“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

纳秀艳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

《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

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

“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166-170)
【作者】纳秀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l222.2
【相关文献】
1.以诗解诗情契理合——钱钟书解读《诗经》的教学启示 [J], 宁登国;尹海燕
2.王夫之《诗经》学"诗以道情"观的诗学贡献 [J], 纳秀艳
3.王夫之《诗经稗疏》训诂管窥 [J], 林海云;赵振兴
4.从《诗经稗疏》看王夫之的《诗》学阐释学方法——兼与雷庆翼先生商榷 [J], 魏春春
5.从"止乎礼仪"到"诗不匿情"——王夫之《诗经》学中的诗情观初探 [J], 郑晶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王夫之的诗学理论建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

对于这一点,学术界很早就有所认识。

20世纪30年代方孝岳所著的《中国文学批评》论及王夫之《诗译》《诗广传》等著作时就指出:“自来我国的文学,大家都认为源于《诗》三百篇,推《诗》三百篇为极则。

但究竟‘三百篇’所以为万万不可及的道理,批评家都不过言其大概,而不曾有切实的指示。

王船山的书,就是专为切实指示此点而作。

”①方孝岳所说的“切实指示此点”非常重要,它说明王夫之的诗学理论是自觉地以《诗经》批评实践为基础的。

方孝岳还以王夫之的“兴观群怨”理论具体说明了这一点,认为“他论诗,一切拿‘兴观群怨’那四个字为主眼”,一切皆是以《诗经》批评为准则,从“孔门的‘诗教’中阐发出来”②。

方孝岳的这一阐释思路亦为后人所继承,如朱东润、郭绍虞等人论及王夫之诗学,都非常重视其对《诗经》批评特别是“兴观群怨”说的解读,甚至认为“此为其立论一大关键”③。

20世纪末,宇文所安论及王夫之的诗学时亦紧紧抓住它与《诗经》阐释的关联,认为王夫之关于诗学的最犀利的批评和理论文字大多见于《诗广传》《古诗评选》等著作,这些著作“深深地植根于悠久而复杂的《诗经》学术传统,脱离了这个传统,它所讨论的问题就无法理解”④。

王夫之的诗学大体可以从哲学、政教、审美三个方面展开。

以“气”为本和“天人相通”的哲学观念构成了王夫之诗学的哲学基础,对《诗大序》以来政教传统的高度重视构成了王夫之诗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同时,王夫之诗学又是中国古代审美诗学传统的发扬光大者,其提出的一系列诗学命题,如“《诗》者,幽明之际”、诗道性情、诗乐为一、兴观群怨、情景、比兴、现量等,都有效地整合了传统诗学的政教与审美的理论资源,在政教与审美的张力中凸显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价值。

我们重点选择王夫之诗学中三个核心命题“《诗》者,幽明之际”、“诗道性情”、“兴观群怨”,对本源于《诗经》批评实践的王夫之诗学理论做具体阐释。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广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诗广传》以《诗经》为中心,系统地介绍了《诗经》以及附录中的其他诗歌作品,并且对于这些作品的体裁、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

在《诗广传》中,王夫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夫之强调诗歌要具有“情”和“意”。

他认为,诗歌是通过情感和意义的表达来打动读者的。

情感是指人类的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等,诗歌应该表达出这些情感;意义则是指诗歌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理念,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因此,王夫之注重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形式美感。

其次,王夫之强调诗歌的“意境”。

他认为,诗歌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意义,还应该追求一种“意境”,即在意义和情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种意境是通过诗歌所表现的意中寓情和情中含意,以及诗歌的艺术表达和形式美感等方面共同构成的。

王夫之认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三,王夫之注重诗歌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动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

因此,诗歌的艺术表现和形式美感至关重要。

同时,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审美效果不仅是由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决定的,还受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的影响。

因此,诗歌创作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以便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

第四,王夫之重视诗歌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

因此,诗歌应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思想氛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精神。

同时,诗歌的创作也应该考虑到将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以便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字:《诗经》艺术一、诗经艺术介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

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从《诗经稗疏》看王夫之的《诗》学阐释学方法——兼与雷庆翼先生商榷

从《诗经稗疏》看王夫之的《诗》学阐释学方法——兼与雷庆翼先生商榷
响堤防”其次, ; 雷文认为“ 水流之上何有条枚可伐” 。这就
有些拘窒于文本。《 言“ 诗》 遵彼汝坟” “ 循也”就是顺 ,遵, ,
雷文认为《 诗经稗疏》 受到王夫之思想方法的局限, 在某 着“ 汝坟” 方向的意思, 水流上没有条枚可伐, 可是, 这不是说
些诗的诗意解释上, 曲意求深而有悖事理。雷文所举的例子 汝坟两边没有条枚。故雷文所举“ 汝坟” 之例, 不能证明王夫
有,周南 ・ 《 汝坟》 之坟,卫风 ・ 之布,大雅 ・ 之堇 《 氓》 《 绵》 之解《 “ 诗》有背事理” 。但若依朱熹之解说, 也可对《 汝坟》 荼。下面分以述之。 诗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朱、 王两家解诗各有千秋, 无有 《 周南 ・ 汝坟》 遵彼汝坟, 言“ 伐其条枚” 遵彼汝坟, “ 伐 高下之分。
经》 名物训诂的著作, 后收入《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 目 。《 勃发, 引发主人公的感兴“ 未见君子, 怒如调饥”以万物沐浴 ,
此即王夫之论诗所说“ 以乐 提要》 赞此作“ 辨正名物训诂, 以补传笺诸说之遗”《 ,四库全 无限春光映衬自己内心的忧思,
书简明目录》 称此作“ 考证名物训诂, 以补先儒之所遗。率参 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与“ , 夕我往矣, 杨柳依
的成就” 。对于《 诗经稗疏》 的缺失, 后人也颇多议论。雷庆 响堤防, 只是不能连根拔除。而 ‘ 汝水旁出之支流 ’ 乃为水
翼曾撰文指出王夫之“ 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 在思想 内容的 流, 水流之上何有条枚可伐? 首先, ” 雷文承认“ 堤防所以固土
阐释上, 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 比朱熹保守、 落后, 影响了他 滞水, 历禁樵苏” 之说, 且加以变通, 即便砍伐, 前提是“ 不影 对《 诗经》 研究的总体成就” 。

汪梧凤《诗经》主题研究成果初探

汪梧凤《诗经》主题研究成果初探

汪梧凤《诗经》主题研究成果初探摘要:清乾嘉学人汪梧凤以徽派朴学的重要代表而闻名于世,但对他对《诗经》探讨和发明阐述的学术成果却少有理会。

汪氏治《诗》,精通于历史考订,深入浅出,立论修身,反对功利。

又严格区分赋、比、兴,剔除兼类,独倡狭义的诗兴观,重视诗旨考辨,本文试着对汪氏《诗经》主题研究进行探讨,阐发其研究成果的意义。

关键词:汪梧凤《诗经》主题研究Wang Wuf eng’s "The Book of Songs" thematic Study Abstract:Wang Wufeng, Qing jia School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Anhui Park is famous for, but he explored and elaborated on the "Book of Songs"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few care about.Wang's "The Book of Songs" proficient in historical research, using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 profound truth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training for the purpose of opposing the quick success. Strict distinction between Fu, Xing, removed the chief class, independent advocate a narrow concept of poetic inspiration, attention to the Purport Dynasty,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thematic studies of Wang's "The Book of Songs",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Keywords: Wang Wu feng "Book of Songs" Thematic Study绪论汪梧凤( 1725—1773) ,安徽歙县人,字在湘,号松溪,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朴学家。

王夫之《诗经》学的情感诉求

王夫之《诗经》学的情感诉求

王夫之《诗经》学的情感诉求纳秀艳【摘要】自古学者以学术为使命,蕴思于学,涵术于问,以生命浸润学术。

故而,学术便有了生命意义和情感诉求,这是学术研究的至高境界,非才高者、博雅者、情深者难至。

王夫之融鲜明的个性思想和突出的人格精神于经典研究中,以自由的学术追求,忧怀家国的情感指向;以孤心书家国之忧,借经典释遗民之恨,形成了深沉厚重的学术风貌,使其《诗经》学卓尔不群,粲溢古今。

%From time immemorial ,the scholars take the academy for missions ,and spend their w hole life on it .So ,there is life meaning and emotional appeal in the academy w hich view s as the supreme realm to gifted and learned scholars .Wang Fuzhi merged his individuality and spirit into classics .With the aca‐demic pursue an d emotional orientation ,he wrote his worri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adherents’ hatred .He formed his ow n academic style w hich made h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parti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lars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王夫之;《诗经》学;情感诉求【作者】纳秀艳【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1.4古代文人士大夫多以诗词文赋抒穷达之情,托不遇之悲,寄家国之恨,哭生命之痛,诚如清代刘鹗所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裕情与舒气--论王夫之对《诗经》的诠释

裕情与舒气--论王夫之对《诗经》的诠释

刺” 二字来概括 。在《 诗序》 作者看来 , 美善固然
是正 , 刺恶也是正 ; 所谓 的正 、 不正只是《 诗》 所指 向的对象 , 而非诗歌和作者本身 。
船 山则 引入 了 另 一 种 关 注 的视 角 。他 跳 出 了探 讨每 首诗 旨意 的 圈子 , 而 站 在外 部 去 审视 这
关键词 :王夫之 ; 诗 广传 ;气论 ;性情 ;经学
中图分类号 :B 2 4 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7 3 8 7 ( 2 0 1 3 ) 0 2— 0 0 3 2— 0 8
近来 有关 船 山诗 学 的研 究 , 以文 学 方 向 的居
秋》 作” 的观点。他在《 四书训义》 中解 释孟子这
时代一 步步 的变化 , 这种结 构分 析 自然来 自于 《 诗序》 , 但是船山对《 诗》 的看法仍有根本不同于 《 诗序》 的地方 : 《 诗序》 所提到的治世与乱世 、 明
的意义体系, 而《 易》 是其 中的根本 : “ 《 诗》 之比兴 , 《 书》 之政 事, 《 春秋》 之名分,
《 礼》 之仪 , 《 乐》 之 律, 莫非 象也, 而《 易》 统会其
理 。 ’ ’ [ 。 ]
君与昏君 , 是《 诗》 所褒扬或讥贬的世界 ; 船 山则
认为 , 《 诗》 本身 的气象 、 诗人本 身的素质便反应
了时代 的盛 衰 。
船山对于《 诗经》 的定位 , 秉承 了《 孟子 ・ 离
3 2
裕情 与舒 气— —论王夫之对《 诗经》 的诠 释
“ 治世之 音 , 安 以 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 , 怨 以怒 , 其政 乖 。亡 国之 音 , 哀 以思 , 其 民 困。 ” _ 4

从“灶乎礼仪”到“诗不匿情”——王夫之《诗经》学中的诗情观初探

从“灶乎礼仪”到“诗不匿情”——王夫之《诗经》学中的诗情观初探

d r tn i g e a dn . s
Ke r s y wo d :W a g F z i ’ o t o sn tHi eL v ”;” l e c f lMa n r”;t ik e so u n r l t n ;US id c r n u h ;’ e r d o d o e P y e On y P a e u n e s h c n s fh ma e ai s o n o t — i
e .T e” o k o o g ” a tr n on S a d e s d i h o t fHa 1 h B o f n s sas t gp it S ai Wa d r s e n te p r o n,We n i y a t s a d t e T n n o g e y ia d S x D n si n h a g a d S n e

行经典 化 的影 响 , 后世 对 “ ” 诗 的篇 章 艺 术特 点 、 创 作手 法 、 审美 特征等 方面 的探 讨和研究 都较少 。 其 实 “ ” 生 时本 是 诗 歌 , 于 文 学 , 中 国诗 诗 产 属 是
歌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 。所 以 从 文 学 的 角 度 对
n to a in:A e s ft ng ts s n e o h s Exa e i
《 诗经 》 是我 国最早 的诗 歌总集 , 是记录 先秦 社 会 方方 面 面的百 科 全 书 , 具有 文 学 、 言 学 、 语 社 会学、 历史 和 文化 等 多重 研究 价 值 。两千 多 年来
— —
T eP ei o cp f a gF z i h o t C n e t n u h c oW
Z NG Jn —a HE igy n

宋代诗经学对《诗经》爱情诗的诗学蝉释研究-诗经怨刺诗爱情诗

宋代诗经学对《诗经》爱情诗的诗学蝉释研究-诗经怨刺诗爱情诗

宋代诗经学对《诗经》爱情诗的诗学蝉释研究|诗经怨刺诗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引发了后世诗经学家的种种解释。

孔子以“思无邪”一言以蔽之,《诗大序》解为“正得失”,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

于是《诗经》中的民间情歌便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意味,变成了寓含美刺的政治诗,而其描写爱情的本事却被绝对否定了。

正如刘毓庆在《从经学到文学》一书中说:“自从汉代经师将《诗经》经典化之后,魏晋以降的大批《诗》学研究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诗经》文字背后所隐匿的圣人之意的考证上。

”在他们看来,爱情诗一经圣人的删定,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它的一字一句中,都深藏着圣人匡复世道人心的苦衷。

这种对爱情诗的误读一直左右着汉唐以来的经学界,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宋代诗经学,秉着宋人强烈的怀疑精神,掀起了一股疑古惑今思潮,使《诗经》学研究出现了第二个繁荣时期,从欧阳修至朱熹完成了与汉学相对的宋学体系。

诗经学之所以在宋代成为一代之学,与对爱情诗新的解读与关怀点息息相关,其提出的“淫诗”说,赋予了宋代诗经学独特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体现出强烈的文学色彩,推动了《诗经》研究从经学转向文学的进程。

宋代代表性诗经学家对爱情诗的诗学阐释宋代诗经学自欧阳修的《诗本义》至朱熹的《诗集传》,开创了宋代学术解放、文化革新的局面,呈现出与汉代诗经学不同的特征。

体现在对《诗经》爱情诗的阐释上,就是建构了具有宋代诗经学特点的“淫诗说”。

作为宋代诗经学开山之作,欧阳修的《诗本义》对宋代诗经学影响巨大。

《诗本义》首创“淫奔之诗”说,在诗经学史上首次用文学家的眼光打量已被经学家歪曲得面目全非的爱情诗,指出了诗歌的言情特质。

如欧阳修释《静女》一诗本义为:“彼姝然静女,约我而俟我于城隅,与我相失而不相见,则踌躇而不能去;又曰:彼安然静女,赠我以彤管。

此管之色炜然甚盛,如女之美可悦怿也;其卒章日:我自牧田而归,取彼茅之秀者,信美且异矣,然未足以比女之为美,聊贻美人以为报尔。

汉代《诗经》解释学中的哲学机制管窥

汉代《诗经》解释学中的哲学机制管窥

汉代《诗经》解释学中的哲学机制管窥单剩平【摘要】汉代《诗经》解释学与阴阳气论哲学、感应哲学密不可分.以汉儒解释《旱麓》《灵台》二诗诗句时所言君王\"德及鸟兽鱼鳖\"为例,其意义与《吕氏春秋》中言商汤\"德及禽兽\"而\"网开一面\"不同,非指君王某一具体行为惠及鸟兽,而是指在天地人同具阴阳之气的基础上,君王之德与自然之气同类相感,在此意义上泽及鸟兽鱼鳖.【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8)002【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汉代:《诗经》解释学;气论哲学;感应哲学;阴阳【作者】单剩平【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汉代是《诗经》解释学的第一个高峰,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奠基性的地位。

汉代儒家学者对《诗经》的解释,带有那个时代独特的特色,必须从当时的哲学思想观念中寻求理解的源头。

本文以汉代儒家学者对《诗经》中《旱麓》《灵台》两首诗中相关诗句的解释为例,窥探汉代《诗经》解释学的哲学机制。

一、汉代学者对《旱麓》和《灵台》二诗的解释《诗经·大雅·旱麓》诗云: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清酒既载,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岂弟君子,求福不回[1]846-848。

对其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四句,毛《传》曰:“言上下察也。

”郑《笺》解释为:“鸢,鸱之类,鸟之贪恶者也,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

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

遐,远也,言大王王季之德近于变化,使如新作人。

”把鱼鸟看作人的比喻,鸢比喻“贪恶者”,鱼比喻人民,将“遐”释为“远”。

但郑玄在注《礼记·中庸》引“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二句时又作了另一种不同的解释: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明著于天地也[1]847。

论王夫之对古典诗文大家的批评毕业论文

论王夫之对古典诗文大家的批评毕业论文

论王夫之对古典诗文大家的批评学术界对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典诗文大家的严格批评有所关注。

如船山将贴近历史、同情人民的杜诗讥为?愁贫怯死?;把元、白写爱情的诗歌斥为?迨元白起,而后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绸中丑态?;把白居易写歌行的才能贬低为?如决池水,旋踵而涸?;对题材和风格多样的苏轼诗文说成为?萎花败叶,随流而漾?(均见《明诗评选〃评刘基〈感春〉》及《姜斋诗话》等);对曹植、陶渊明、陈子昂、王昌龄、李白、孟郊、韩愈、曹邺、陆游等数十位作家,也多所指谪。

这与我们的文学史常识大相径庭,不免使人困惑。

一、文化整合,苛求难免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整合如孔子之刀笔,汉人之罢黜百家,各代正史?文苑传?等中的褒贬,《四库全书》之以?偏?概?全?,王船山之严格批评,等等。

历史上,我们的文化经过历次体系的、载体的、代表人物身价的种种整合,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在朝在野的、强权式或内省式的。

体系的:如孔子的删定《诗三百》(姑从旧说)、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等。

身价的(也涉及体系):如钟嵘《诗品》对作家作品的品评、《文心雕龙》的精细梳理。

载体的:如《四库全书》对典籍的收存或排斥不录(如《清代禁书总目》、《违碍书目》等所反映的)。

其中?强权?式的,是体现在朝者意志的行为,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纂修。

?内省?式的,是在野的、无权的,然而相对?自由?的个人行为,如李贽的《藏书》、《焚书》和王夫之的《诗广传》、《古诗评选》、《姜斋诗话》等,可以无顾忌地进行褒贬、批判(虽然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会成为禁书,所以李贽预见式地以《焚书》命名,王夫之的著作在《四库》中也仅收几种)。

说是?内省?,但却是他们倾注全部心力,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对华夏文化—文学所作的全面审视。

所以,应把船山对文人的严格批评,放臵在历次文化整合的背景和语境中加以看待。

二、船山的严格批评,建立在前人基础上船山批评陶渊明:?门庭之外,更有数种恶诗:有似妇人者,有似衲子者……。

《曲径通幽 寻诗经之美》探究报告

《曲径通幽 寻诗经之美》探究报告

曲径通幽,寻《诗经》之美
亲爱的同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曾生发出许多灵动的情思,并用他们真挚深刻的情思,创作出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它像是一条河,一条文字之河,我们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它不仅教给我们赋诗言志的能力,还能培养我们温柔敦厚的修养。

翻开《诗经》,首卷便是那流传千年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放在第一首,这一定有什么特殊意义。

这节课我们窥一斑而识全豹,通过赏读《关雎》去完成“遇见《诗经》”的探究报告,一探《诗经》的魅力。

本次学习分“初遇《诗经》”“朗读《诗经》”“赏读《诗经》”“联读《诗经》”四个读书活动,请你一起参加,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0 卷第 1 期 2014 年 2 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Vol.20 No.1 Feb. 2014
“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
——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窥
纳秀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一、 “以诗解诗”方法的提出
诗经学发展到明代,汉学式微而宋学方兴未艾。 而以文学阐释《诗经》似一股潜流涌动,悄然改变着 诗经学的发展轨迹。明万时华在《<诗经>偶笺·序》 中“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以敝 也”的慨叹,则是这股潮流的代表。其意义在于“诸 家虽囿于学识,利钝杂陈,而足破迂儒解经窠 臼”1(79−81)。这是将“ 《诗》作诗读”1(2)、是“以诗 解《诗》 ”的先声。 王夫之既不满宋学家“滞于文句而伤于理”的说 诗法
摘要: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 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 《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 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 ,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 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 ,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 “以诗解诗” ,不仅 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诗经》 ;王夫之;诗经学;以诗解诗;祛魅; 中图分类号:l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66−05
5(847)
自成一气,首尾顺成,谓之成章”
。明代何景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诗文“有不可易之法 者,辞断而意属,连类而比物也。上考古圣立言,中 徵秦、汉绪论,下采魏、晋声诗,莫之有易也” 。追求 诗歌意脉贯通,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如何整体领 会诗意,也是诗歌欣赏的审美维度。 然而, “俗目”之人,既不识诗法,亦不知诗妙。
11(2) 沈德潜阐释朱子“涵泳”说: “诗 求而得于此矣。 ”
诗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地精心创作,但语 言表达思想的能量却微乎其微。而在读者那里,语言 却显示出非凡的魔力和张力, “往往不获尽解” ,或多 曲解, 且孳生出许多误读来。 钱先生之所以叹息弥襟, 正是“未意识到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在达意方面的能 动性和积极意义,即创作时的‘语贵含蓄’和阐释时 的‘玄解’ 、 ‘探微’或‘悉妙义之闳深’ ”
之语,辄妄臆其有国君危、贤人隐、奸邪盛之意” 的 附会3(1019)。 他认为,诗是《诗经》的根本属性。 “陶冶性情, “ 《诗》 ” 别有风旨” 是 “诗” 与 “非诗” 的本质区别4(807)。 《诗》 “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4(807)。 是陶冶性情之作,故不可为实用文体;亦不可与学术 齐观。他在《诗绎》中提出了“以诗解《诗》 ”的阐释 方法: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变,此诗家必不容昧 之几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降者,玄鸟降也, 句可绝而语未终也。 “薄污我私, 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 归宁父母。 ”意相承而韵移也。尽古今作者,未有不率 繇乎此;不然,气绝神散,如断蛇剖瓜矣。近有吴中 顾梦麟者,以帖括塾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 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令古人雅度 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4(811−812) 船山诗经学之“以诗解诗”包括狭义的《诗》和 广义的“诗” 。此外, “以诗解诗”是分属于不同范畴 的诗学命题,即诗论和方法论。它是王夫之阐释《诗 经》所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王夫之诗经学的一大诗学 原则。本文旨在探讨作为方法论的“以诗解诗” 。 “以诗解诗” , 既汲取了明代文学说 《诗》 的成果, 也有创新。对诗经学的发展,具有指示门径、开辟新 路的意义。
文学艺术
纳秀艳: “以诗解诗”与《诗经》的祛魅——王夫之《诗经》研究方法管窥
167
他们以学究之陋解诗,或犹“以帖括塾师之识说诗,
二、 “以诗解诗”方法的运用
王夫之“以诗解诗”的运用,即以诗歌的眼光阐 释 《诗经》 , 其命意在于突出 《诗经》 诗歌的本体意义。 经学视域下,对《诗经》文学性的研究,总是徘 徊两端。或望《诗》兴叹,力不从心;或恣意阐释, 过犹不及。 这些未若王夫之目光之透辟与见解之深刻, 他对《诗经》的文学阐释,着眼于对诗意的整体体会 与通过“涵泳”法而会意,具体如下。 (一) 句绝而语联,韵转而意通——对诗意的整体 理解 “意”居文学的主位,诗以意为主。王夫之就诗 歌之“意”有着卓越的见解: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 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 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 人论诗,句句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 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5(823)
因此,韵移而意相承,这是诗家不
可昏昧之关键所在,也是解诗者必须掌握的锁钥,更 是评判诗歌艺术水准高下的标准。 反之, 意若随韵转, 则使诗歌“气绝神散,如断蛇剖瓜矣” 。诗之佳构,外 “皆不待钩锁” ,一气呵成;内气韵浑成, “自然蝉连 不绝”
5(823)
。完美的诗章即是“一篇载一意,一意则
2(131)
, 也反对汉学经生 “兴观群怨” 的牵强附会。
他厌恶朱熹不惜“割裂古文”的做法2(167),痛诋妄加 臆断的 “俗目”之人“见其叶落、日沉、独鹤、昏鸦
收稿日期:2013−10−05;修回日期:2013−12−16 作者简介:纳秀艳(1968−),女,土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文学.
“意”是文学的主脑, “意”是统摄诗歌的灵魂。 有“意”之诗,灵动活泼,诗情饱满。否则,求绮丽 之辞,摘古人之句,虽华美却不关情,如此浅陋狭窄 的作诗套路,最终因困于死板的诗法,小气逼仄,鲜 有好诗。 讲究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质,古典诗 歌,除近体诗(绝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严格对仗等规 则外,其他古体诗(古风)可自由换韵,并无定法。但 换韵必须遵循保持诗意贯通的诗学规则,韵转而意不 转,这是古诗之法。王夫之所谓“句绝而语不绝,韵 变而意不变” 正是此意。 “古诗及歌行换韵者, 必须韵、 意不双转。 ”
168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0 卷第 1 期
浅, 不如人意深” , 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解人难索” , “余欲无言” ,叹息弥襟,良非无故。
7(406)
止道其容饰衣服之盛,而首章末以‘子之不淑,云如 之何?’二语逗露之……苏子不可以言语求而得,而 必深观其意者也,诗人往往如此。 ”王照圆《诗说》指 出: “通篇止‘子之不淑’二句,明露讥刺,余均叹美 之词,含蓄不露……以‘也’如游丝袅空,余韵绕梁, 言外含蕴无穷。 ” 将深刻的意味蕴藏于字里行间, 这是 诗家妙法,也是欣赏诗歌,把握诗意的不二法门。否 则如“俗笔必于篇终结锁,不然则迎头便喝” 。好诗与 坏诗之别,正在于此。 欣赏好诗不可于篇终或开头寻绎诗意,应通篇观 之。在这一点上,王夫之更早于王照圆和沈德潜,提 出意义为主的欣赏方法。一首诗的语言是一个完整的 系统,不可随意分割。韦勒克和沃伦就文体分析,提 出了对作品的语言做系统分析的方法: “从一件作品的 审美角度出发,把它的特征解释为‘全部的意义’ , 这样,文体就好像是一件或一组作品的具有个性的 语言系统。 ”9(193)诗歌语言之间的关联最紧密,诗歌 的意义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也最紧密。所以,以“全 部意义”统摄诗歌,整体把握,方可体会诗歌的意蕴 之美。 ( 二 ) 从容涵咏,自生气象 —— 以“涵泳”读诗 之法 此外,有的诗歌“意在言先,亦在言后”4(809)。 如《周南·芣苢》便是如此。因此,王夫之提出“从 容涵泳,自然生气象”的“涵泳”之法4(809)。 “涵泳”是由音韵美的体会潜入品赏诗意美的最 佳方式。故而, “涵泳”即是沉浸其中而感受诗歌的情 韵; “涵泳”即是通过品味语言而把握诗歌的意义。所 以, “涵咏”的提出,意味着诗经学在方法论上,取得 了长足的 进步,标志着《诗经》向诗歌本位回归迈出 的关键一步。 “涵泳”一词最早出自左思《吴都赋》 ,用“涵泳 乎其中” ,描写鱼在山泽中,悠游自得潜行之状。由此 引申为沉浸、浸润、润泽等意。作为鉴赏法,朱熹首 倡: “读书需要当涵泳,只要仔细看玩寻绎,令胸中有 所得耳。 ”10(2928)“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 “训诂以纪之,讽咏 也。 ”10(2928)朱熹读《诗经》云: 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德性显微之间,审之言行 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
古老的《诗经》世代相传,未曾改变她的本色, 以恒久不变的鲜活生命姿态面对有因有革的诗经学 史。究竟用怎样的方法抖落覆盖在《诗经》之上层累 的尘埃与历史风雨的剥蚀,始终是摆在诗经学者面前 的问题。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提出的“以诗解诗” 方法, 有别于汉学之 “以 《序》 解 《诗》 ” 和宋学之 “以 《诗》解《诗》 ”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5(819)
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 ;或如“顾梦麟者,作《诗经 塾讲》 ,以转韵立界限,划断意旨。劣经生桎梏古人, “不以诗解诗” ,致使诗歌意脉支 可恶孰甚焉”5(847)。 离破碎,诗意被随意穿凿。如此解诗,将原本诗意浑 成的《诗经》解构成如“蠚虫相续成一青蛇”5(823)。 王夫之对“帖括”陋习深恶痛绝。 帖括, 《新唐书·选举志上》 : “明经者但记帖括。 ” 本指唐代明经科考试的方式, 以帖经试士。 马端临 《文 献通考·选举二》 : “凡举司课试之法,贴经者,以所 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贴。 ”即把 经文两端遮蔽,留中间一行,裁纸贴去该行中的几个 字,让考生答出贴住的字。考生因于帖经难记,总括 经文编成歌诀熟记于心,以应对贴经考试,故称“帖 括” 。明清时,人称八股文为帖括。后来,以“帖括” 比 喻 套用 一定 格 式的 创作 模 式或 不切 实 际的 迂腐 言论。 王夫之所批评的“帖括” ,指的是僵化的说《诗》 套路。他赞赏依题目,却能够含蓄委婉了无匠气、灵 动活泼的作诗法。他评价明代诗人黄姬水的《柳》诗 说: “通首一点,是大家举止。措大帖括气,必此破除 乃尽。 ”6(1606)“通首一点”即是飘渺通灵之语,诗歌 写景点到为止,灵动自如,这种诗歌创作法与帖括法 大相径庭。创作切忌帖括气,欣赏更需活泼心。 王夫之对明万历以来诗坛弥漫的“帖括”气颇多 微词: “万历以来,借古题写时事,搜奇自赏者盛行, 乃以帖括气重,不知脱形写影。 ”6(1179)这种创作风气 对诗歌鉴赏有着不良影响,对《诗经》艺术的开掘多 有不利。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针对经生、学究、措大 之类解诗之陋习而提出的《诗经》鉴赏方法。 诗歌讲求 “律严而意远” 。 然 “律” 严可见, 而 “意” 远太虚。故创作者难以达意,接受者难以解意。语言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但在精深的“意”面前,则显示 出它的苍白与软弱。然而,一经诗人选择且浸润浓情 的诗歌语言却最富张力和活力,随意点染,便意趣无 限。传统诗学强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揭橥的恰 是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 “意”难尽, “意”尤难解, 这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矛盾。因为,语言的表达与语 意的破译、形式的安排与章法的解构都是困难的。钱 钟书先生对此有着精辟的见解: 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 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 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 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 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 且易曲解而滋误解。 “常恨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